Rayj - 标记
变形的陶醉 豆瓣
9.3 (1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赵蓉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2025年6月14日 想读
心灵的焦灼 豆瓣
8.8 (2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施与人者,天必与之,”格言集上的这句箴言,每个作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以下述的含义予以证实:“讲了很多故事的人,必有人讲故事给他听。”通常人们总以为,在诗人的头脑里,想像力运转奔驰,一刻不停,诗人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库存里不断地杜撰出形形色色的事件和故事。这种想法,其实是最错误不过的了。事实上,只要诗人观察和谛听的本领日益增长,接连不断地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需要他去复述,那他根本不必杜撰,只消把这些向他涌来的人和事予以再现就行了。经常试图解释别人命运的人,定会有许多人向他叙述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里发生的事情也是从头到尾几乎原封不动由别人以书中复述的形式说给我听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最近到维也纳去,这一次因为事务庞杂,弄得我疲惫不堪。晚上我到市郊的一家饭馆去吃饭,满心以为,这家饭馆早已不是时髦酒家,问津者想必寥寥无几。可是我刚踏进门去,就懊恼地意识到我估计错误。在近门的第一张桌子旁边就有个熟人站起身来,用各种手势表现出他真诚的快乐。当然,我并没有报以同样的热忱。他邀请我在他身边坐下。如果说这位热心的先生是个令人不快或者招人讨厌的人物,那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只不过是死乞白赖硬要结交朋友的那种人。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因而对他们收集的朋友当中的每一种样品都怀有特殊的骄傲。这个心地善良的怪人是个知识渊博、办事干练的档案管理员,这个职务反倒成了他操的副业。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在他朋友们发表的新戏初次公演的时候,他总是忠实可靠地鼓掌喝彩,第二天早上准给每一个女演员打电话表示祝贺。他绝不忘记每一个朋友的生日,报上发表的使人不悦的评论他总瞒着不让朋友知道,而赞扬的评论他便出于好心关注一一寄给朋友。所以,他不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人物,他是真心诚意地对人热心。要是你偶尔求他帮个小忙,或者让他那把朋友熟人当作纪念物收藏起来的珍藏馆增添一件新的珍品,他就会感到无比幸福。
本书是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
2025年6月14日 想读
施暴者心理 豆瓣
The Minds of Violent Men
作者: [以]亚尔·阿普特 译者: 余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
为何有人在亲密关系出现危机时会用暴力解决?冲突爆发后如何防止暴力循环?性别研究领域教授以近 30 年暴力治疗经验写就的行动指南,教你识别和摆脱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广雅出品
了解男性施暴者鲜为人知的一面,认清暴力的源头,对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说“不”!
✨本书亮点
1. 性别研究领域教授潜心30年研究成果,分析男性施暴者背后的复杂心理和社会影响。社会学和性别研究教授亚尔•阿普特,以近30年为监狱、社区机构等有过暴力行为的男性提供治疗的经验,梳理临床社会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
2.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家暴防治手册,教你识别和摆脱家庭暴力。通过40余则案例,理清包括习得性行为、控制和报复欲、低自尊等在内的引发家庭暴力的9种主要原因;针对暴力循环过程从紧张积聚、愤怒升级,到暴力发作、进入平静期、产生内疚与悔恨、进入蜜月期的6个阶段周而复始,介绍施暴前后的具体特征和应对方式。
3. 一部应对亲密关系危机的指导书。通过分析亲密关系中愤怒、无助、控制欲等焦虑情绪,探讨冲突爆发背后的情感驱动,认清亲密关系的本质,学会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些男性在和伴侣的关系出现危机时会用暴力解决?亲密关系中暴力受害者如何防止暴力循环、消除痛苦……
性别研究教授、资深家庭暴力治疗师阿普特根据近30年为上千名施暴者治疗的经验,结合40余则案例和治疗过程,对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和暴力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溯源施暴者为何会使用暴力,揭示了他们暴力行为的原因、特征和后果。作者重点探索男性施暴者鲜为人知的一面——施暴者的心理,展示了男性施暴者背后的复杂原因和社会影响。书中穿插治疗对象的案例分析,概述了为什么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暴力,以及如何预防暴力和让施暴者改过自新。
✨名家推荐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介绍那些因对伴侣施暴而接受治疗的男性的经历,呈现了亲密关系中暴力现象的复杂性,包括男性成为亲密关系受害者的许多情况。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从共情的角度回顾暴力这一现象及其原因的同时,没有放弃对应对这种现象的社会环境的讨论。此外,其独特的治疗师的视角,对了解这一群体尤为难得。
——欧哈德•吉尔巴(Ohad Gilbar) ,本•古里安大学博士
书中穿插的诸多施暴者案例不仅让读者有机会审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偏见,而且为治疗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在治疗中,直面治疗对象比任何理论都重要。这些案例和研究打破了理论上的二分法,即总是把施暴的双方分成男性施暴者和女性受害者。
——哈纳内尔•罗斯(Hananel Ross),以色列资深媒体人
这本书有很多实用性内容,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和研究经验才能写出来。书中认为虽然不能混淆暴力行为的责任,但要认识到暴力是一种相互行为,改变的真正动力是同理心,而不是指责或报复。
——盖伊•珀尔(Guy Pearl),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博士
2024年1月8日 想读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9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nn Doubleday 2017 - 4
From New Yorker staff writer David Grann,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Lost City of Z, a twisting, haunting true-life murder mystery about one of the most monstrous crimes in American history
In the 1920s, the richest people per capita in the world were members of the Osage Indian nation in Oklahoma. After oil was discovered beneath their land, they rode in chauffeured automobiles, built mansions, and sent their children to study in Europe.
Then, one by one, the Osage began to be killed off. The family of an Osage woman, Mollie Burkhart, became a prime target. Her relatives were shot and poisoned. And it was just the beginning, as more and more members of the tribe began to die under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In this last remnant of the Wild West—where oilmen like J. P. Getty made their fortunes and where desperadoes like Al Spencer, the “Phantom Terror,” roamed—many of those who dared to investigate the killings were themselves murdered. As the death toll climbed to more than twenty-four, the FBI took up the case. It was one of the organization’s first major homicide investigations and the bureau badly bungled the case. In desperation, the young director, J. Edgar Hoover, turned to a former Texas Ranger named Tom White to unravel the mystery. White put together an undercover team, including one of the only American Indian agents in the bureau. The agents infiltrated the region, struggling to adopt the latest techniques of detection. Together with the Osage they began to expose one of the most chilling conspiracies in American history.
In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David Grann revisits a shocking series of crimes in which dozens of people were murdered in cold blood. Based on years of research and startling new evidence, the book is a masterpiece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as each step i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a series of sinister secrets and reversals. But more than that, it is a searing indictment of the callousness and prejudice toward American Indians that allowed the murderers to operate with impunity for so long.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is utterly compelling, but also emotionally devastating.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永不停歇的时钟 豆瓣
The Restless Clock: A History of the Centuries-Long Argument over What Makes Living Things Tick
作者: [美]杰西卡·里斯金 译者: 王丹 / 朱丛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 科学史扛鼎之作!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誉为“20年来深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探求生命的本源之问。机械狂人、蒸汽朋克、机械奇幻、人工智能爱好者的宝藏之书
*《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
* 亚马逊2016年连续60天销售榜首
*《自然》《卫报》《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权威期刊一致称赞,不吝专文推荐,口碑赛高
【内容简介】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像是有了“能动的生命”。这一切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路。笛卡儿、玻意耳及其追随者,坚持经典的被动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接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以及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编辑推荐】
1. 鲜活逼真、荒诞离奇的自动发条机器人,让你眼界大开、着迷发狂,唤醒你心中美好潜藏的机器人情结。17世纪以来,沃康松的机器鸭子、雅凯德罗的写字小男孩、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等,让一代又一代朝圣者趋之若鹜,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机械奇迹》《银翼杀手》里的机器人一样,带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2. 宇宙是一台机器吗?机器会拥有像人一样的生命吗? 400多年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达尔文、道金斯、薛定谔等,都试图从机器和生物机体之间,寻找“理解生命的线索”。他们以机械时钟为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模型:生命是需要外力推动运行的时钟呢,还是自主运行、永不停歇的时钟呢?
3.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左右着对生命科学的解释,由此还催生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新的理论和细分学科,矛盾与争论,尝试与反复,理论与造物,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具思辨色彩的现代科学图景。
4. 斯坦福大学欧洲史和科学史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带我们从历史中,读懂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里斯金的文笔生动而有思辨性,她用历史阐明我们的现代科学概念,对当下理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多幅罕见迷人插图,再现人造机器人的时代样貌;零基础阅读门槛,尽享妙趣的故事和科学的魅力。
【专家和媒体推荐】
过去二十年ZUI具影响力的书之一……人类和机器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个引人深思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四个多世纪以前,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用扎实而丰富的资料、有趣而共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悠长的历史。
——史蒂文·夏平(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杰出科学史专家)
在这本有原创性的、堪称杰作的书中,里斯金讲述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机械师是如何在纸上、画布上、车间里和石头中与生命实体的本质搏斗的。这里有康德、笛卡儿、莱布尼茨和达尔文,有会排便的机械鸭子、会说话的头和机器人,作者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事物,用散文般优美巧妙的文笔进行了分析。
——丹尼尔·J. 凯夫莱斯(耶鲁大学教授,《巴尔的摩事件》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生命奥秘之谜底的深入探索。里斯金写得清晰而充满智慧,其文字背后深厚的学识令人惊叹。
——《泰晤士高等教育》
里斯金对机器人的描述富有启发性,她追溯了这些机器人的历史,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教堂中被驱动的机器恶魔,再到二战后的机器人。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很吸引人,它对有外行读者来说足够易懂,对学者来说也很有用。
——《图书馆杂志》
里斯金通过研究文艺复兴之后的自动装置、进化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让她的研究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
——《自然》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An Architectural Approach to Level Design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W. Totten A K Peters/CRC Press 2014 - 8
Explore Level Design through the Lens of Architectural and Spatial Experience Theory Written by a game developer and professor trained in architecture, An Architectural Approach to Level Design is one of the first books to integrate architectural and spatial design theory with the field of level design. It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of level design through the context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providing information useful to both academics and gam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s. Understand Spatial Design Principles for Game Levels in 2D, 3D, and Multiplayer Applications The book presents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for level designers to use in their own work. The author connects architecture and level design in different ways that address the practical elements of how designers construct space and the experiential elements of how and why humans interact with this space. Throughout the text, readers learn skills for spatial layout, evoking emotion through gamespaces, and creating better levels through architectural theory. Create Meaningful User Experiences in Your Games Bringing together topics in gam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this book helps designers create better spaces for their games. Software independent, the book discusses tools and techniques that designers can use in crafting their interactive worlds.
2023年10月18日 想读
鬼地方 豆瓣 谷歌图书
8.0 (6 个评分) 作者: 陳思宏 鏡文學 2019 - 12
永靖對我來說,是個鬼地方,
我一輩子都想逃離。
陳家空廢,連篇鬼話。
我們終究都活不出永靖這個小地方。
// 這一天,一切似乎如常。
剝開日常,地上有鮮血,空中有蝙蝠,田裡有死掉的河馬,
萬物不祥,所有人都在崩解邊緣。//
陳天宏,出身彰化永靖,一個沒什麼人聽過的小地方。
他是家中么子,爸媽連生了五個沒用的女兒,最後兩胎才拚到男丁。
這么子逃到德國柏林,一心與家鄉割裂,卻意外殺了同志伴侶。
出獄之後,無處可去,只得返回永靖。這天,剛好是中元節。
鬼門敞開,百鬼橫行,他的歸鄉,註定撞上來自過去的鬼。
故事從島嶼小地方的一天說起,
爸媽大姊二姊三姊四姊五姊哥哥,還有陳天宏,陳家成員輪番登場,
視角切換,光怪陸離的崩壞眾生相逐遭披露,
層層窺見家族的傷痕與醜陋、小鎮的祕密、時代的恐怖與無情。
回到鬼地方的人怎麼面對難堪的過往?
一個小地方又怎麼會變成了鬼地方?
本書特色
★ 睽違十二年,陳思宏全新長篇小說作品
★ 陳思宏創作母題「永靖」復歸,刻劃時代對小人物的輾壓,一探眾人心中的廢墟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
江鵝|作家
吳建恆|節目主持人
侯季然|導演
孫梓評|作家
郭強生|作家
楊佳嫻|作家
鄭有傑|導演
──「別哭了」推薦
2023年10月7日 想读
性别攸关 豆瓣 Goodreads
Sex Matters: How male-centric medicine endangers women's health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 译者: 王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9
◎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急诊医学系教授 艾莉森·J.麦格雷戈 振聋发聩之作
◎献给所有经历过被忽视、被质疑以及无休无止检查的女性!
◎为什么女性喊疼却总被责怪太夸张?为什么药物副作用“男女有别”?为什么女性得心脏病更容易被误诊?
◎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对医学界的性别偏见说“不”,掀起男女平等的医疗变革。
————
在《性别攸关》这一开创性的著作中,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急诊医学系教授艾莉森·J.麦格雷戈从自身的医学实践出发,以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当今医学体系中最紧迫又最令人不安的真相之一——所有的医学研究和实践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而这样的医疗体系正严重危害着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
在本书中,麦格雷戈教授不仅追溯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形成,更结合自身多年来一线急诊经验和专业研究,对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性别偏见做出了根源性的剖析,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如何遭到忽视。本书不仅是关于女性健康的警世之作,更是号召医学领域性别革命的宣言之书。
————
【编辑推荐】
1. 【以男性为中心建立的当代医疗体系,正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哪怕到了今天,女性也总是被当作男性来治疗,后果触目惊心:心脏病和脑卒中分列夺取女性生命的头号和第三号疾病,但因为女性往往没有男性那样的典型症状,而总被归为焦虑症或延误确诊;大量药物根本没在女性身上做过试验就被投放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而被撤回……对于女性在医疗体系中遭受的损害,本书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根源性剖析。
2. 【以女性视角审视女性病痛,掀起医疗行业的性别革命】本书通过梳理女性在医学、医疗、医药等各个环节遭受的苦与痛,用生动的案例揭示了研究者、医生、患者三方的复杂关系,全面颠覆了围绕男性建立起来的医疗传统。作者在医疗行业掀起的性别革命,让每个女性的身体得到独一无二的检视。
3. 【TED 演讲人、性与性别医学专家振聋发聩之作】作者艾莉森·J.麦格雷戈为美国知名性与性别医学专家和急诊医学系教授,她在TED上的演讲“为什么医学经常会给女性带来危险的副作用”浏览量超过150万次。作为一线医生,她在各科室接触了大量患者和同行,掌握了医疗体系的独家内幕;作为资深研究者,她对医学界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拥有权威发言权。
4. 【既是精彩纷呈的医疗科普,又是指导行动的实用指南】本书不仅是一本精彩的医疗科普著作,同时更是一部行动指南,为女性规避自身健康风险提供了具体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女性患者回答医生提问,向医疗服务机构提出要求等。
2023年9月16日 想读
詐騙社會學 豆瓣
作者: 孫中興 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23 - 9
華人第一本、孫中興教授睽違四年全新力作
社會學x詐騙現象
一場制度、歷史、性別、心理、階級與道德的人性研究!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陌生人畫的大餅?
為什麼人們即使得知真相,依然執迷不悟?
為什麼聰明人在騙局面前也不堪一擊?
為什麼貪心會上當,但好心也會被騙?
當詐騙幾乎成為全民體驗、無所不在之時,社會學能提供的不是「學會從此不上當」,
而是能從更核心且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意識:
我們不想受騙,卻又多麼不經意地說謊?
如果什麼都不相信,是不是就不會被騙?
在各種大大小小、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謊言中(從「下次約吃飯」、考試作弊到詐騙集團),人們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
金錢、權力、愛情、親情、人際、知識、政治……最終,人們害怕與期待的究竟是什麼?
本書整合了臺大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孫中興,
多年來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哲學、歷史經典及相關實驗研究等資料,
深入「詐騙」到「信任」互為因果、表裡的關係,從個人內在到生活情境,剖析他人也反思自己,
讓我們想想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甚至做出改變--創造一個真誠、值得信任的人生。
2023年8月26日 想读
匠人 豆瓣
The Craftsman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李继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匠人》要探讨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尽管匠人这个词让人联想到一种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内特却认为,匠人的领域远远大于熟练手工劳动的范围;今天的程序员、医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价值所在。
本书堪称作者的巅峰巨著,这位当代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在书中探讨了过去和现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体劳动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他质疑当今公认的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时空,从古罗马的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历史在实践和理论、技艺和表达、匠人与艺术家、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划下了一道错误的界线;现代社会仍然没有摆脱这种历史遗存的折磨。但从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们的匠艺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进而为我们如何利用技能来指导生活提供了各种可行的方案。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社交天性 豆瓣
Social: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
作者: [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 译者: 贾拥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编辑推荐]
● 让“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
● 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
● 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 集体盛赞!
● 湛庐文化出品。
2023年8月24日 想读
好兆头 豆瓣
8.5 (97 个评分) 作者: 尼尔·盖曼 / 特里·普拉切特 译者: 马骁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主角之一名叫克鲁利,穿着时尚,开的车是本特利,除了毁灭人类之外没有固定工作——因为他是魔王撒旦的手下。
另一位主角名叫亚茨拉菲尔,珍本书商,业余魔术师。他是个天使,给上帝干活儿。
还有一位主角名叫亚当,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孩。当然,这本书里没几个普通人,尤其是这一位。他的真实身份是:神之大敌、诸王的毁灭者、无底深渊的天使、名叫恶龙的猛兽、此界的王子、谎言之父、撒旦之种和黑暗之君。一句话,撒旦的亲儿子。
本书讲述的是世界末日的故事,也就是善恶大决战。问题是,亚茨拉菲尔和克鲁利(天使和魔鬼)本是几千年的老朋友,经常喝酒聊天,而且结成了同盟,对各自上司交办的差事都敷衍了事。还有,亚当这个撒旦之子也觉得地球挺不错,把它毁了怪可惜的……
2023年8月15日 想读 哇,看上去很不错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 豆瓣
REIMAGINING GLOBAL HEALTH: An Introduction
作者: [美]保罗•法默 金墉 凯博文 马修•巴西利科 译者: 常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全球健康是一门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将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政治经济学与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践、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等联合起来,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和健康的公平问题。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所探讨的问题集合,既包括流行病(艾滋病,小儿麻痹症,非传染性疾病),也包括预防和诊治方面的新兴技术开发(以及将这些科技手段有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最后均指向对公平的诉求。
《重新想象全球健康》缘起于2008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的本科课程“全球健康:生物社会视角”。作为由医学人类学哈佛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法默、凯博文和金墉担纲主编的第一本以全球健康为主题的专著教材, 其最大特色在于用田野民族志、医学人文理论和历史的综合视角,以编撰者自身丰富多彩的实地体验和工作经历为案例素材,力图呈现出一幅反映全球健康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图景。其面向的读者也很多元,包括本科生、医学护理类的学生和学者、公共卫生的学生和学者、非政府组织成员或支持者,以及其他想了解全球健康平等问题的人们。
2023年8月5日 想读
Patients and Healer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豆瓣
作者: Arthur Klein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 8
Kleinman, a psychiatrist, trained in anthropology, reports on his studies of health care in Taiwan. He describes his observations of clinical interviews between various medical practitioner, folk-healers, temple medicine men, and Chinese-style and Western-style physicians - and their patients. H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the proper cultural perspective, making ones interpretations within that framework.
2023年8月5日 想读
照护 豆瓣
The Soul of Care :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8.6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博文 译者: 姚灏 中信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如果有一天家人突然不认识你了,你该如何应对,如何劝慰,如何照料?面对一场注定以“失败”告终的战斗,面对亲人终将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结局,被现实击中的我们,该如何与孤独共存?
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彼此“照护”的动人故事。凯博文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作为一个丈夫同时也是医生,开始了对她的悉心照护。书中讲述了他在医学领域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和妻子的点滴故事,从中我们能看到凯博文与妻子之间真挚笃厚的感情,能看到现代医学及医学教育对于“照护”的忽视,能看到“照护”如何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找寻到了意义。他以自己的毕生经历强调,“照护”才是医学的核心。
【作者简介】
凯博文是精神病学、人类学、全球卫生以及医学人文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医学院,而后在哈佛大学任教逾四十年,目前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同时也是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2008年至2016年,他曾担任哈佛亚洲中心主任。著有《疾痛的故事》《道德的重量》《苦痛与疾病的社会根源》等专著。
【编辑推荐】
★这是一封用十年照护写下的动人情书,一本由精神科医生亲自践行的“科学照护指南”。
★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医学人类学奠基人凯博文用亲身经历写给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疾病和照护,但为了我所爱的人而成为一个真正家庭照护者的实践经验,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礼物。”
★直击医学本质,直面医患矛盾,直达照护核心。
★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作序推荐;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潘天舒担当审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查无此人》作者、文学翻译于是,联合推荐。
【媒体评论】
《照护》可以为美国四千万家庭照护者带来指导和安慰。
——《华盛顿邮报》
凯博文细腻地回忆了他的已故妻子与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坦诚指出了社会对于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照护的忽视。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照护的治愈作用变得无与伦比!医疗与照护不是对立的,凯博文教授正努力阐述这一点。拥有一颗关怀的心是如此重要——它的意义甚至超越了医学。
——《纽约日报》
【国外推荐】
《照护》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非常震撼,但同时它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在如何用一生来耕耘我们的人性方面,这本书既提出了伦理上的要求,也分享了许多给人以希望的宝贵经验。
——保罗·法默,哈佛大学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主任
这是一部真正出类拔萃而又美丽动人的著作,它将改变我们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方式。
——迈克尔·普鸣,哈佛大学中国史与人类学教授
打开这本书,然后做好被震撼与被启迪的准备。
——金镛,世界银行前任行长
这是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书之一,让人难以忘怀……凯博文提醒我们,究竟什么才是工作、生活及死亡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凯博文的这本书富于人性关怀,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会是某种启迪。
——李·古德曼,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院长
非常感人……《照护》这本书见证了人们从爱的回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即便那些回忆正从所爱之人那里渐渐消失。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篇道德论文,同时也批判了现代机构及关系中照护精神的缺失。
——塔米娜·阿那姆,《优雅之骨》作者
这部感人至深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叫人信服的论断,即照护不应被当作某种不幸的义务,而应被当作某种道德层面的实践。
——安妮·法迪曼,作家
【国内推荐】
本书要义已远超个人经验,直达医疗本质。我们是谁,何以为人,医学理性与人性,病患的苦难,怜悯与希望,相助,有尊严的离世……凯博文作为丈夫同时又是医者的感悟由十年之久的躬身照护历程生发开来。每个人,无论是否是医疗从业人员,作为照护者或终将成为的被照护者,都需要补上这一课。
——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优雅地变老和离去,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尊严。每个人在离开世界前能得到精心的照护,是我们现代社会和文明努力的方向。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凯博文教授是我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他在近八十岁之际撰写此书的动力,是要探讨“照料之魂”。通观全书,魂之意涵,在于两点,一是形形色色的护理者对患者发自心底的精心照护,二是患者从各式各样的护理者得到的无比之爱。两者之并联是现代医学一直难以面对的重症病人的精神慰藉问题。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哈佛大师阿瑟•克莱曼一生著述很多,这本书或许是他的封笔之作,他的一生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理论建树,这本书却是晚年陪伴失智妻子的体验书写,由此构成他阅历的极致,生命理解的巅峰。从个体疾苦到人类疾苦,从亲人照护到社会照护,阿瑟•克莱曼的书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之门。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博文建立了科学和生老病死之间的感性纽带,提议把叙事纳入医学领域,强调了疾痛那无形的存在,也赞赏了中国式养生养老的传统。最基本的照护体验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人性教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在内的各种重疾最终考验的是家庭关系,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这本书也是一位学者在多年实践中的思想史,他告诉我们:从照护出发,可以最终抵达博大深远的人类文明核心。
——于是,翻译、《查无此人》作者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名医生在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妻子时的心路历程,作者以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以独特的视角在书中探讨了对认知障碍和精神类疾病的照护伦理,一定程度上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照护指导。
——贾龙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3年8月5日 想读
道德的重量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克莱曼 译者: 方筱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一位越战英雄,在离开战场三十年后,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却为何自责悔恨、郁郁而终?
一位在非洲从事人道救援的年轻女性,在经历战乱、腐败、贫穷和疾病的威胁后,为何仍能鼓足勇气,继续艰难的奉献工作?
一位在文革时期被好友出卖、受尽磨难的医生,当有机会复仇时,为何会选择将手中的刀剑轻轻放下?
美国知名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医师阿瑟•克莱曼,费时数年对这些“苦难经验”细致观察和体验,并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并超越地方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的限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2023年8月5日 想读
基因彩票 豆瓣
The Genetic Lotter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佩奇·哈登 译者: 陆大鹏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3 - 3
只有承认天生的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
刘擎、张笑宇作序力荐;陆大鹏倾力翻译。
《经济学人》2021年度好书。
#编辑推荐#
 驳斥优生学5大谬论,重视基因不等于丛林法则
谬论1:一切都是遗传,人为干预没用。
谬论2:人分三六九等,基因决定一切。
谬论3:要把劣等基因排除在医疗保险之外。
谬论4:智力是天生的,有人天生就比别人优秀。
谬论5:基因好的人就该获得更多资源。
 走出5大误区,不做基因盲
误区1:无视遗传差异,浪费资源,拖慢科学进步。
误区2:假装考虑环境因素,误认为所有人机会平等。
误区3:抵制使用基因信息,但又不改变市场和制度。
误区4:臣服优绩主义,忽视遗传的运气。
误区5:误以为所有人在生物学层面上完全一样。
 深入科学前沿,发现好社会的5项核心原则
原则1:利用基因科学,加快有效干预,减少不平等。
原则2:利用基因数据,最大限度提升每个人的能力。
原则3:利用遗传信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
原则4:承认遗传运气,不把好运气误当作有道德。
原则5:社会制度应该有利于不占基因优势的人。
#各界推荐#
哈登正在展开一场两条战线的运动,在她的左边,那些人假定基因无关紧要;而在她的右边,那些人坚信基因就是一切。——《纽约客》
引人入胜,可读性强。哈登破除了这样的迷思:基因就是命运,它们的影响要么是百分百之百的,要么就是零;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人都是优生主义者。她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即如果我们了解基因,这能帮助我们努力实现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多萝西·毕晓普
这是一本有思想、有胆识、引人入胜的书。哈登不同意将遗传差异视为等级制度的理由,也不同意拒绝研究基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她认为,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必须理解行为遗传学的发现。——彼得·辛格
对平等主义理想的追求,并不依赖人类基因同一性的事实,但也并非与此无关。或许由于我们足够相似,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那些因遗传差异造成的不幸、悲苦和不公视为自然,并心安理得地接受。在这个意义上,对平等理想的承诺,体现了人类对自己同胞的善意与悲悯。——刘擎
凯瑟琳· 佩奇· 哈登提出了一个新方向,我把它总结为“补偿性的公正”。意思是说,首先,一个社会应该正视基因造就的基于运气的不平等 ;其次,一个社会应该给予在这场随机性的彩票游戏中输掉的人合适的弥补,让他们内在的潜力不至于就此湮没,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张笑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与基因科学有关的科普著作。第一部分介绍了基因科学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成果及其广泛应用,包括解释人们在身高和体重方面的差异、预测疾病和学业的成功等。第二部分则致力于为遗传学建立一个新的道德框架。作者结合自己身为人母的经历,论证了为什么我们拒绝承认基因的力量,就会延续精英管理的神话,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就必须承认基因运气的作用。
2023年7月21日 想读
染墨的指尖 豆瓣
Inky Fingers : The Making of Book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译者: 陈阳 2022 - 3
从弗朗西斯·培根到巴拉克·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生命力取决于双手的劳动。
2023年7月1日 想读
免於疼痛的自由 豆瓣
Freedom from Pain: Discover Your Body’s Power to Overcome Physical Pain
作者: Peter A. Levine , Maggie Phillips / 彼得‧列汶, 梅姬‧菲利普 译者: 莎薇塔Sevita 生命潛能 2014 - 11
如果你正承受慢性疼痛之苦,在手術、復建與服藥多年後,唯一的問題就是:我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持續的舒解?在《免於疼痛的自由》中,兩位疼痛與創傷復元領域中的先趨者,為我們介紹一個失落因素,對於長期的療癒至關重要:身體中未解決的情緒創傷。
得益於「身體經驗工作」(Somatic Experiencing®)的方式與獨特洞見,從數十年的臨床成功中拾穗,列汶與菲利普博士將告訴你如何:
﹡讓身體對於疼痛過度反應,造成的「打」反應平靜下來。
﹡放下受過去創傷所強化的恐懼、挫折與低落,建立內在的彈性與自律。
﹡釋放因為受傷、手術、關節與肌肉症狀、偏頭痛與其他挑戰造成的疼痛。
無論你是否正尋求開始一個自我照顧的方法,或增強你現有的治療計畫。《免於疼痛的自由》將提供你有效的工具,讓你體驗長時間的舒緩與放鬆。
本書特色
* 創傷領域權威,《喚醒老虎》、《創傷療癒》作者彼得‧列汶,與梅姬.菲利普斯博士所合著的新書。運用「身體經驗工作」的方式,帶領讀者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結,舒緩慢性疼痛,療癒創傷。
* 十二則中英文有聲引導式冥想,循序漸進帶您探索身體感知,與身體對話。
* 隨書附贈「奧修生命之道學苑」創傷訓練或一對一課程折價券1000元。
2023年7月1日 想读
当食物成为抚慰 豆瓣
作者: [美]朱莉·M. 西蒙 译者: 韩颖 2022 - 10
献给情绪性进食者和肥胖人群的自愈指南。
通过真实案例、情绪性进食自查清单和7项实用技能,与食物和自身和解,重建积极人生。
……………………
◎ 编辑推荐
1.内容围绕情绪性进食问题展开,在不节食的前提下改善问题。对普通人来说,食物是易于获得的“抚慰”,借助食物“解决”压力似乎简便易行。但过于依赖食物,却可能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让人产生新的困扰。本书围绕这一普遍问题,给出系统性改善方案。
2.条理清晰,注重可操作性,通过7项实用技能改善情绪性进食问题。作者温和而富有同情心,首先分析情绪性进食问题成因,随后给出实用方案,帮助有情绪性进食困扰人群重塑健康身心。
3.在改善情绪性进食问题基础上,帮助读者建立内在鼓励机制,提升抗压能力和幸福感。
……………………
◎ 名人/媒体推荐
很多人在和情绪性进食斗争,《当食物成为抚慰》是引人入胜且非常实用的指南,可以帮助你弄懂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如何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尼尔·D. 巴纳德博士(Neal D. Barnard, MD),《打破食物诱惑作者)
(本书提供了)“7项具体技能……补充练习和案例研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西蒙将一个复杂问题的所有基本封面一一呈现,给人以真正的希望。
——《图书馆杂志》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为有情绪性进食问题人群创作的心理自助类图书。对很多人来说,食物是对内心的抚慰,但对食物的需求可能是其他情绪或心理问题的反映。如果放任情绪性进食问题发展,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作者朱莉·M. 西蒙在梳理情绪性进食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情绪性进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童年经历与寻求外部的支持和安慰的需求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介绍了7种具体的技能和练习方法,帮助读者重获内心的滋养,进而消除因安慰情绪而产生的食物依赖。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建立鼓励式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持和发展这种关系,避免再次发生情绪性进食问题。
2023年6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