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
乌暗暝 豆瓣 Goodreads
烏暗暝 所属 作品: 乌暗暝
8.6 (37 个评分) 作者: 黄锦树 后浪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两个人的车站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埃·韦·布拉金斯基 / [俄] 埃·亚·梁赞诺夫 译者: 刘溪 / 童道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高晓松、史航所推崇的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
风靡中国的俄罗斯喜剧大师
“悲喜三部曲”是几代人的银幕记忆
梁赞诺夫名著初次正式引进
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经典译本
这里有温柔的讽刺、含泪的笑
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绝处逢生
📖 编辑推荐
“我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煮咖啡。
倒不是因为 我想吃早点,而是需要这样。
吃完就去上班。办公室才是我真正的家。
只要值班员不来锁门,我就不离开。因为我没有能去的地方。
我甚至养不了狗,因为白天没有人管它。
休假日怎么过?现在还一星期休息两天……”
——《办公室的故事》
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笑话。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几岁了,而他不肯好好回答时,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你看过几遍《命运的捉弄》?”如果他说10遍,那你可以推断这个孩子今年10岁了。这是因为,《命运的捉弄》是陪伴俄罗斯人迎接每个新年的永远的童话,片子的主人公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亲人般的存在。不夸张地说,俄罗斯人对这部电影的长情,堪比中国人对饺子的热爱。
而在中国,梁赞诺夫是上映作品最多的苏联和俄罗斯电影导演。中国观众曾向今天追捧好莱坞电影一样,狂热地为他贡献票房和收视率;话剧版《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青春禁忌游戏》等,至今仍在我们的舞台上常演不衰。
在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式的喜剧中,幽默和讽刺总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如何生存。即使时代变迁,这份温柔的讽刺,依然能让我们含泪而笑。
如今,这几部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人银幕记忆的电影作品的剧本改编小说和舞台演出本,终于得以初次引进出版,并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的经典译本,另附专门撰写的导读文章,引领读者走进梁赞诺夫的喜剧世界。
◎《两个人的车站》:在人与人的相互支撑下,重塑被颠覆了的信念。至高的自由,是选择不逃。
◎《命运的捉弄》:千篇一律的现代文明,竟是生活中巨大的荒诞!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为疲惫的心融化冰雪。
◎《办公室的故事》:人心的面子在笑,人心的里子在哭。孤独并不可耻,改变从来不晚!
◎《车库》:当矜持谦让的知识分子变成残忍的野兽,谁忍心叫醒酣睡的羔羊?在良心与利益的较量中,目睹“民主生活”之怪现状。
☆ 幽默是通向观众心灵的一条最为简捷的途径。
——布拉金斯基
☆ 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物固有的品质,他不会适应环境,而且常常是个倒霉鬼。但是他从未感到过自己是不幸的。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从不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周围的人——他只是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像空气那样自然。
——梁赞诺夫
📖 内容简介
《两个人的车站: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名作集》收录了布拉金斯基与梁赞诺夫合著的剧本小说《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或蒸得舒服……》,以及戏剧剧本《办公室的故事》《车库》。
📖 名人推荐
☆ 梁赞诺夫的电影充满了人性主义光辉,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伤化成喜剧,让你笑,但让你心里充满了感动。
——高晓松
☆ 梁赞诺夫就是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他的温柔源自他看见你我的无奈,他希望我们深呼吸,然后大笑。
——史 航
☆ 他们的幽默不是黑色的,他们也不想在笑里藏一把刀。不管有多少玩笑、调侃,乃至近似闹剧的噱头,背后总是流淌着人性的暖流。
——童道明
☆ 他的讽刺戳穿了苏联解体前后日常生活的荒谬。从抒情到讽刺,从欢闹到悲喜交加的幻想,他能驾驭每一种喜剧色彩。……和比利·怀尔德一样,他的影片风格怪诞,偏爱骗子和无赖。和希区柯克一样,他有客串出镜的癖好。和伍迪·艾伦一样,他有一种天赋,善于将可爱却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困境戏剧化。
——《纽约时报》
☆ “每年12月31号,我和朋友们都去澡堂……”多年来,《命运的捉弄》里的这句台词被无数俄罗斯人引用过。和梁赞诺夫电影里的无数台词一样,它已经成了俄语结构的一部分。
——BBC
📖 故事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两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热恋中的作曲家塔里韦尔季耶夫(曾为《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配乐)和女演员马克萨科娃(瓦赫坦戈夫剧院《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奶妈的饰演者)驾车出行,不幸撞死了一名男子。作曲家坚称开车的是自己,最终被判入狱两年。但由于调查整整持续了两年,他在审判后即被赦免。不过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句号。
50年代初,诗人斯梅利亚科夫被关押在北极圈的劳改营。一天,他请假去会朋友,外宿一晚,结果睡过了头。为了赶上早点名(否则等同于逃跑),他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跑了几公里,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被朋友们拖着到了营门口。
◎《命运的捉弄》电影中倒霉的未婚夫原本由巴西拉什维利(《两个人的车站》男主角)饰演,但在开拍后,他由于父亲和圣彼得堡大剧院的同事先后去世,无法继续参演,只好由雅科夫列夫接棒这个角色。但在影片中,女主角把被男主角丢到窗外的未婚夫照片(这时照片上是雅科夫列夫)捡起来时,观众看到的其实是巴西拉什维利的照片,因为镜头没有来得及补拍。
◎《办公室的故事》电影中有一首叫《大自然没有坏天气》的插曲,是梁赞诺夫自己作的词。但他把歌词交给作曲家彼得罗夫时,出于难为情,谎称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作曲家当时不疑有他,后来才得知真相,进而慢慢发现,在两人的长期合作中,梁赞诺夫给他的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都是导演自己写的。
◎摇号难,停车就不难吗?《车库》讲的原来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故事。厂里的车库用地因被新修的高速路穿过,不得不减少车位,车库修建合作社管委会为此召开会议。梁赞诺夫花了30分钟来到现场,没想到会一开就是一天。那些正派、聪明的艺术家,包括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车位不惜互相攻击,场面极其不堪。梁赞诺夫深受震撼,于是创作了这个剧本,并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全程睡觉因而丢了车位的倒霉蛋。
台风天 豆瓣
7.3 (80 个评分) 作者: 陆茵茵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她的小说像一根刺
刺穿了生活的表象
第二十六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
短篇小说推荐奖得主陆茵茵作品
...................
※编辑推荐※
☆第二十六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得主。
☆作品受到阿城、余华、刘家琨赞赏。
☆在平实、细腻的语言下,隐藏着针一般锐利的感受力,去揭示生活的真相。
...................
※内容简介※
九篇小说讲述的都是平凡人物的生活,但也许人物并不重要,主人公其实正是生活本身,它无形、淡漠,像一场台风刮过,渺小的人物仿佛被风扫荡的杂物,但他们又对生活投注了那么多的感情,认定这生活是属于自己的,哪怕所有的愿望都被风吹散了。
...................
※名人推荐※
作者把凡夫俗子写得太好了,把人不敢付出、不敢承诺的心情写得太好了,也写得非常真实。
——作家、评论家 郭强生
陆茵茵以敏锐的感受力及极简而朴素的语言书写当代日常生活及其表层下的暗涌,在时空的通道里描摹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乃至更宽泛的人际关系甚至“人佛关系”的种种微妙之处,不动声色地让人事的变迁、静默的倒塌或宇宙的玄机自然显现。日常生活的细节和自然风景在她笔下变得饶有意味,它们在成为人物内心图景之外化的同时,令读者在放下这本小说后得以以崭新的眼光审视自身的日常生活,并为之增添一个形而上的维度。
——作家、 文化评论人 btr
陆茵茵的这些文字,清洌,敏感、微妙,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酷,读起来历历在目,像能见度很高的阴天。
——建筑师、作家 刘家琨
2019年7月23日 已读
不乏有闪光之处,有点到为止的细腻,和遏止窥探的冷淡。难能可贵的,也是最出乎我意料的点是,这样文风下的都市恋爱竟然还有些脱俗可爱。不过看过一本也就罢了,再读下去可能就会审美疲劳。单一,平面,同质化,每一页读着我都在想下一篇会比这一篇好一点吧,这么想着想着一本书就看完了(。
2018 后浪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8.3 (286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大雨无边无际,召唤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黄锦树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 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 — —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 不管在创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黄锦树在当代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代表性都毋庸置疑。梁文道曾说:“马来西亚的作家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就在语言文字的经营上格外用心。坦白讲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所谓的中州正韵的原生地,同代的许多的小说家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地圆熟,那么地精巧。”
☆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 本书笔调魔幻,刻划细致,读着让人迷失在潮湿溽热的南洋雨林深处中,同那个小家庭一起畏怖惊惧,一起轮回转生。
...................
※内容简介※
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从死神的指掌间他们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
※名人推荐※
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就像沈从文诉说他的湘西故事……但黄锦树不是沈从文。沈从文面对天地不仁,却能经营一种抒情视野……黄锦树的作品有杀气。不论讽刺白描或乡愁小品,你都感觉字里行间溅着血光。……这倒令我们想起了鲁迅的风格。“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作是拼命的事业,闲人最好莫近。我们的文坛假情假意惯了,突然来了个拼命三郎,当然求之不得。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从精神到样貌,总是跋涉。现在读了锦树的小说,竟是迅速之诗。可说来辛酸,能够迅速,正是因为马华文学的文化资产欠缺,甚或没有。……他本属学界,那几本核量级的文论(我读了不止一次《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即使没读过,方圆内也感受得到辐射能。才华有余,他写着小说,故而比他的任何一位马华同行都洞察着这个没有,并戮力善用之,那成为他的“变形记”体。
——台湾作家 朱天文
非常厉害,非常美的一组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里对读者熟悉的雨林,文字上更精致,画面的显影解析更历历如绘,故事里的人物因为不是为一个之后要发动的魔术或叙事的妖怪吞噬而存在,故而更在故事里五官清晰,置身的场景愈栩栩如生。
——台湾作家 骆以军
2019年1月29日 已读
看完好像做了一个雨下不停的潮湿的梦,梦里天和水都是倒着的,绿色铜铃样眼睛的怪物踩在砍伐了一半的苍木上,梦中的雨林,水面闪光,梦很长,呓语很响。
2018 后浪 短篇小说集 马来西亚文学 黄锦树
解除限速 豆瓣
Resume Speed 所属 作品: 解除限速
7.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张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还有什么事情比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更危险的呢?
美国当代硬汉派推理小说大师全新中篇杰作
布洛克的笔下,不止马修·斯卡德
一则关于流亡与安稳、酒醉与清醒、抛弃与拥有的寓言
...................
※编辑推荐※
☆ 美国当代硬汉派推理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全新中 篇杰作。
☆ 布洛克充分展现其老练文笔,全无枝节的干净之作。
☆ 以美国乡村为背景写就,如诗的隽永寓言。
☆ 人们在寻求的,或许不是安逸稳定,而是一个逃离一切的契机。
...................
※内容简介※
他从长途大巴跳下,在一个陌生的小镇展开全新生活。每件事都那么上轨道:取得能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和美丽的图书馆员共进晚餐、工作受肯定得到提薪。好事一件接着一件,他似乎马上就要走向普通人所梦寐以求的幸福人生,但与此同时,他脑中浮现数起血案的模糊记忆……他能否摆脱那掺杂着酒精、不断流亡的黑色过去;或者抛弃所有、逃离一切的轮回就是他无法斩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