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Image-Music-Text 豆瓣
所属 作品: 显义与晦义
作者: Roland Barthes 译者: Stephen Heath Hill and Wang 1978 - 7
These essays, as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are among the finest writings Barthes ever published on film and photography, and on the phenomena of sound and image. The classic pieces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and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are also included.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所属 作品: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西蒙娜·韦伊(上下册) 豆瓣
La vie de Simone Weil 所属 作品: 西蒙娜·韦伊(上下册)
作者: (法)西蒙那・佩特雷蒙特 译者: 王苏生 / 卢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详细论述了法国现代著名女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西蒙娜·韦伊的不平凡的一生,深入分析了西蒙娜从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向宗教救世思想的转变,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痛苦、迷茫、奋斗和思考。书中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西蒙娜特立独行,自甘苦行、永远站在穷苦人民一边的“圣女”人格和感人生平,她独特的人生之路和充满智慧的思想可令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和启发。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深入浅出,解答了很多自以为是解读和困惑。很多内容可以反思到学过和目前在学的内容,有些可惜没能早点读到这本,但换句话说,没有现在的基础可能几年前压根看不懂这样的内容。
后现代 哲学 社会学 福柯
10½章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½ Chapters 所属 作品: 10½章世界史
8.5 (17 个评分) 作者: [英]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宋东升 / 林本椿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这部小说是巴恩斯被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作品。
全书以挪亚方舟的传说为主线,包含十章故事和一章“插曲”(所谓1/2章),或戏说《圣经》,或品评名画,或演义历史,或虚构未来,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历史的虚构性以及虚构的历史是如何产生并变身为“真实”的,以方舟的隐喻讲述了人类在历史的汪洋中孤独漂流,寻求救赎的命运。作者在“插曲”中将挽救历史的希望寄托于爱情,它是人类最后的“方舟”。
全书如同一组拼贴画,呈现出一部寓言式的“世界史”。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豆瓣
9.1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