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安提戈涅的诉求 豆瓣
Antigone's Claim: 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所属 作品: 安提戈涅的诉求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王楠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朱迪斯·巴特勒在《安提戈涅的诉求》中又一次制造了亲缘关系的‘麻烦’,并提出美国21世纪性别研究的伦理学转向。巴特勒通过对黑格尔、拉康、伊利格瑞等思想家语境中《安提戈涅》的创造性解读,从伦理意识、血亲关系和欲望主体三个概念出发,阐明了一种新的性别政治伦理。这本批评论著延续并丰富了关于安提戈涅的批评传统,是批评史上‘复杂且至今仍充满活力’的解读之一。
2021年4月2日 已读
从安提戈涅的角度解读俄狄浦斯情结/乱伦禁忌是否禁止了某些行为又确认了文化范围内被认可、被承认的形式/亲缘关系的现代性挑战。看了一半想到Juliet Mitchell和Jane Gallop(书过半cite到了),Karen Horney也说过“...the male analyst theorizes about women much as the little boy speculates about the little girl”,评论里某些condescending的观点亦然:同样的文本在不同时代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2021 2021-纸书 女性主义 非虚构
Invisible Women 豆瓣
所属 作品: Invisible Women
9.4 (34 个评分) 作者: Caroline Criado Perez Chatto & Windus 2019 - 3
Imagine a world where your phone is too big for your hand, where your doctor prescribes a drug that is wrong for your body, where in a car accident you are 47% more likely to be seriously injured, where every week the countless hours of work you do are not recognised or valued. If any of this sounds familiar, chances are that you're a woman.
Invisible Women shows us how, in a world largely built for and by men, we are systematically ignoring half the population. It exposes the gender data gap – a gap in our knowledge that is at the root of perpetual, systemic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that has created a pervasive but invisible bias with a profound effect on women’s lives.
Award-winning campaigner and writer Caroline Criado Perez brings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pressive range of case studies, stories and new research from across the world that illustrate the hidden ways in which women are forgotten, and the impact this has on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From government policy and medical research, to technology, workplac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media, Invisible Women reveals the biased data that excludes women. In making the case for change, this powerful and provocative book will make you see the world anew.
2021年2月25日 已读
相信乐观的读者可以能见希望,我只能越读越绝望。被迫隐形的女性藏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小角落,那么多常识认知意义上的“常态”对于女性来说都是“偏差”。为什么呢?因为在男性架构的社会里,女性的存在就是“偏差”。Welcome to the sick sad world.
2019 Goodreads 女性主义 数据 非虚构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阅读浪漫小说
8.5 (1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他者女人的窥镜 豆瓣
Speculum:De l'autre femme 所属 作品: 他者女人的窥镜
作者: (法) 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屈雅君 / 赵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我们可以设想,所有关于主体的理论总是适合男性的。当女性屈从于这种理论时,女性就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她不能意识到她这样做的同时,其实是放弃自己与自身想象之间的关系的特性,通过成为“女性”,在话语中使自己屈从于客体化。一旦她宣称她认同男性主体时,她便再度将自身客体化为男性主体。这是否是一种在自身内重新将自身认做缺失的(母亲—女性 )客体的主体?
主体性拒绝接受女性,作为表现、话语及欲望的客体。这无疑为每个无法精简的政体提供了财政支持。女性在可能的想象中失去自身固有的特征,这一情况是可以想见的。另一方面(客体)作为水准基点较之于主体更具*终的决定意义。因为男人可以借着反弹冲开一些客体目标而保存自身。如果没有“大地”供其压迫、压抑,供其劳作,供其表达无尽的(为己的)欲望,如果没有(女性)自身在理论中的晦暗不明的麻烦,那么“主体”的“先在”还剩下什么呢?如果大地自行旋转,尤其转向自身,也许会挫败主体的勃起,并且有可能使其丧失高度和穿透力。那么,从什么开始暴动呢?在什么之上演练他的权利呢?并且从哪里开始切入呢?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豆瓣
所属 作品: 此性非一
作者: Luce Irigaray 译者: Catherine Porter / Carolyn Burk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 5
In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Luce Irigaray elaborates on som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her landmark work on the status of woman in Western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and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eleven acute and widely ranging essays, Irigaray reconsiders the question of female sexuality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that are relevant to current discussion of feminist theory and practice.
Among the topics she treats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hought of Freud and Lacan for understanding womanhood and articulating a feminine discourse; classic view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ex organs; and the experience of erotic pleasure in men and in women. She also takes up explicitly the question of economic exploitation of women; in an astute reading of Marx she shows that the subjection of woman has been institutionalized by her reduction to an object of economic exchange. Throughout Irigaray seeks to dispute and displace male-centered structure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through a challenging writing practice that takes a first step toward a woman's discourse, a discourse that would put an end to Western culture's enduring phallocentrism.
Making more direct and accessible the subversive challenge of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 this volume―skillfully 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ith Carolyn Burke)―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seriously concerned with contemporary feminist issues.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女性/性别研究的启蒙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论证"有性的"人的基本规定,由"性沟"的历史生成切入当代社会生活,从女性的历史性"缺席"谈起。论述了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沿革与异同。详尽分析了女性/性别研究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面具后的女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面具后的女人
7.8 (21 个评分) 作者: [法]柯莱特 译者: 陈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法国文坛瑰宝
柯莱特短篇小说集
...................
【编辑推荐】
★ 柯莱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龚古尔学院首位女主席,法国首位享有国葬之礼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吉吉》改编的电影《金粉世界》曾获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
★本书集结了柯莱特的27篇短篇力作,一篇篇作品精准地将女性的外壳逐层剥落,揭示了女性的爱情及婚姻在社会上的挣扎和生存状态。
★作者经历传奇,身份多变,她是自由先锋作家、舞蹈演员、时尚栏目记者、评论员、美妆商人。小说如人,人如小说,柯莱特好像一本百科全书,记录了二十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百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载体。
★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称赞为"写作自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被女权运动创始人、作家波伏娃奉为女神,将其作品视为女性经典启蒙福音书。
★作家阿乙、盛可以、柏邦妮阅后诚挚推荐。
...................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柯莱特的27篇短篇作品,大部分有关人的私密情感,包括爱情、友情、暧昧不清的同性关系,或者莫名的情愫。这些故事长度和强度各不相同,有对爱情的扼腕叹息,也有对两性关系像外科医生一样的冰冷剖析。小说的主人公有恋人、孤独的人、自由的女性、青少年、老处女和离婚者,柯莱特在这些人物缺失的生活上倾注了她讲述故事的经典艺术,而且带来了对人性睿智而深刻的认识。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作者之一,柯莱特呈现了女性的爱情及婚姻、在社会上的挣扎和生存状态。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惊人的直率,描绘出女性的心理活动、内心纠葛,情欲激荡,十分生动逼真。
作者精准地将女性的外壳逐层剥落,揭示出她们在情感关系的复杂心理上的各种挣扎。对爱情关系的逃避,对夫妻生活的挣脱,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对自由及永恒境界的追求……其深度和现代性尤其对当代女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及启迪意义。
...................
【名人推荐】
至始至终无一败笔、无一赘语、无一俗套
——纪德
我们羡慕柯莱特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不会在任何男作家身上碰到。
——波伏娃
柯莱特就像她在思想、在感觉、在说话那样写作。在我们所读的和她已经思想、感觉和言说的事物之间,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自然的风格。
——蒙泰朗
我们将不再跟随他探索曲折的秘密,她独自一人徒劳而长久地行进。柯莱特走过的小径索寞孤寂,在落地的风中,遗骸已化为灰烬,法兰西低语声中将失去一只翅翼。
——阿拉贡
柯莱特已辞世60余年,然而我感觉,无论是她写的东西,还是她个人的活法,都在我的未来
——阿乙
时而如浪潮扑袭,冰冷、清晰、准确,撞击心灵。
时而如晨雾浸润,潮湿、细腻、优雅,氤氲神秘。
——盛可以
...................
【媒体推荐】
没有哪个女作家有如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或者在作品中把性展现得如此细致深邃,她的作品洋溢着女性的睿智。
——《纽约时报书评》
柯莱特的作品就像摆满奇珍异果的桌子:熟透的樱桃,玫瑰色的桃子,薄皮的无花果,带着霜气的葡萄,还有沉重的水晶瓶里气泡翻腾的香槟。琳琅满目,尽收眼底。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