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故事开始了 豆瓣
The Story Begins 所属 作品: 故事开始了
8.9 (1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杨振同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在奥兹看来,故事的开头是应该细读的,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契约。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奥兹精选了十部小说,从冯塔纳到阿格农再到果戈里,然后是卡夫卡、契诃夫、卡佛、马尔克斯……如何阅读他们故事的开头,如何辨析它和通篇的联系、作者怎样兑现他和读者之间的约定,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奥兹的条分缕析下顿显游戏般的乐趣。《故事开始了》是奥兹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中学、大学乃至于博物馆所做演讲的系列讲稿,不单单是写给作家,也是写给学生,写给读者,以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所属 作品: 如何读,为什么读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普通读者 II 豆瓣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所属 作品: 普通读者 II
作者: (英)吴尔夫 译者: 石永礼 / 蓝仁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普通读者(2)》内容包括:陌生的伊丽莎的时代的人;三百年后读多恩;《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阿卡迪亚》;《鲁滨孙飘流记》;多萝西·奥斯本的《书信集》;斯威夫特《寄斯特娜的日记》;《多情客游记》;切斯特菲尔德爵士家书;两个牧师;在伯尼博士家的聚会;杰克·米顿;德·昆西自传;四位人物;威廉·赫兹利特;杰拉尔丁和简;奥罗拉·利;伯爵的倒女;乔治·吉辛。
普通读者Ⅰ 豆瓣
The Common Reader 所属 作品: 全新 普通读者Ⅰ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伍尔夫伍尔芙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 一间自己的房间时时刻刻意识流女性文学人民文学出品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普通读者(1)》内容包括:帕斯顿一家和乔叟;不懂希腊文化;伊丽莎白时代的栈房;伊丽莎白时代剧本读后感;蒙田;纽卡斯尔公爵夫人;漫淡伊夫林;笛生;无名者的生活;简·奥斯丁;现代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乔治·爱略特;俄国人的角度。
为什么读经典 豆瓣
所属 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8.7 (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 李桂蜜 译林出版社 2016 - 3
这是关于三十一位经典作家最好的入门书。在这里,卡尔维诺向我们开放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秘密书架,娓娓道来他的理想藏书。凭着热枕和智慧,卡尔维诺让文学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千姿百态的魅力。没有学院术语和新闻报道的油嘴滑舌,博学而非炫学,充满了对文学真正的热情。正因为此,这本书打动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无论他们是首次阅读,还是以一种新的方式重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所属 作品: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豆瓣
Saf ve Düşünceli Romancı 所属 作品: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8.2 (85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彭发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9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