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过敏大流行 豆瓣 Goodreads
An Epidemic of Absence: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Allergi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所属 作品: 过敏大流行
作者: [美]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 译者: 李黎 / 丁立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现代医学让我们拥有了抗生素和卫生学,因此而使得难以计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然而,这也生发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身体与寄居其中的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发生了改变,这些生物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蠕虫,在过去的千百万年之中,它们曾使我们的祖先饱受困扰。本书极为深入地研究观察了这一医学革命所带来的后果:所有人类的免疫系统都受到了破坏。无论是医科生、科学家,还是外行人,读本书都会兴趣盎然,因为作者本人还就这些研究发现提出了颇有启发的洞见。
中国人必须走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所属 作品: 无处落脚
作者: [美]贝丝·廖-威廉姆斯 译者: 张畅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6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
【本书获誉】
“《中国人必须离开》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人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相当残忍。廖-威廉姆斯尤其擅长调用驱逐法案通过之后,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心理上的影响。”——Rebecca Onion, 美国Slate杂志
.
“本书重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工人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开始限制、后来驱逐华工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贝丝•廖-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
.
“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大胆运用概念,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历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所呈现的关于种族暴力的有力论证再及时不过。它说明了为什么19世纪美国西部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白人民族主义者将华人移民视作他们家园和工作的威胁,并指责美国政府未能成功封锁边界。”——Richard White,《其所代表的共和国:重建和镀金时代(1865-1896)的美国》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一个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当工作消失时 豆瓣 谷歌图书
When Work Disappears: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所属 作品: 当工作消失时
作者: (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 译者: 成伯清 / 王佳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作者利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个人访问记录,审视了美国大城市内城区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衰落,而失业问题正是衰落的核心所在,全球化使得蓝领的工作机会消失殆尽,除此之外,单亲家庭、毒品与暴力犯罪也困扰着内城区。作者认为失业危机将影响到所有美国人,他也坚信自己的解决方案能让整个美国社会受益。
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豆瓣
作者: Louis Crompton Belknap Press 2003 - 11
How have major civilizations of the last two millennia treated people who were attracted to their own sex? In a narrative tour de force, Louis Crompton chronicles the lives and achievements of homosexual men and women alongside a darker history of persecution, as he compares the Christian West with the culture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Arab Spain, imperial China, and pre-Meiji Japan. </p>
Ancient Greek culture celebrated same-sex love i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art, making high claims for its moral influence. By contrast, Jewish religious leaders in the sixth century <font size="-1">B.C.E.</font> branded male homosexuality as a capital offense and, later, blamed it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iblical city of Sodom. When these two traditions collided in Christian Rome during the late empire, the tragic repercussions were felt throughout Europe and the New World. </p>
Louis Crompton traces Church-inspired mutilation, torture, and burning of "sodomites" in sixth-century Byzantium, medieval France, Renaissance Italy, and in Spain under the Inquisition. But Protestant authorities were equally committed to the execution of homosexuals in the Netherlands, Calvin's Geneva, and Georgian England. The root cause was religious superstition, abetted by political ambition and sheer greed. Yet from this cauldron of fears and desires, homoerotic themes surfaced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masters--Donatello, Leonardo, Michelangelo, Sodoma, Cellini, and Caravaggio--often intertwined with Christian motifs. Homosexuality also flourished in the court intrigues of Henry III of France, 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James I and William III of England, Queen Anne, and Frederick the Great. </p>
Anti-homosexual atrocities committed in the West contrast starkly with the more tolerant traditions of pre-modern China and Japan, as revealed in poetry, fiction, and art and in the lives of emperors, shoguns, Buddhist priests, scholars, and actors. In the samurai tradition of Japan, Crompton makes clear, the celebration of same-sex love rivaled that of ancient Greece. </p>
Sweeping in scope, elegantly crafted, and lavishly illustrated, 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is a stunning exploration of a rich and terrible past. </p>
规训与惩罚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所属 作品: Discipline and Punish
9.7 (39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Stiff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作者: Mary Roach Tantor Media, Inc. 2003 - 8
An oddly compelling, often hilarious exploration of the strange lives of our bodies postmortem.
For two thousand years, cadavers-some willingly, some unwittingly-have been involved in science's boldest strides and weirdest undertakings. They've tested France's first guillotines, ridden the NASA Space Shuttle, been crucified in a Parisian laboratory to tes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hroud of Turin, and helped solve the mystery of TWA Flight 800. For every new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heart transplants to gender reassignment surgery, cadavers have been there alongside surgeons, making history in their quiet way.
In this fascinating, ennobling account, Mary Roach visits the good deeds of cadavers over the centuries-from the anatomy labs and human-sourced pharmacies of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to a human decay research facility in Tennessee, to a plastic surgery practice lab, to a Scandinavian funeral directors'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osting. In her droll, inimitable voice, Roach tells the engrossing story of our bodies when we are no longer with them.
"Uproariously funny ...informative and respectful...irreverent and witty...impossible to put down." ~ Publishers Weekly
"Not grisly but inspiring, this work considers the many valuable scientific uses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 Library Journal
"One of the funniest and most unusual books of the year." ~ Entertainment Weekly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Best-Seller
消失的搭车客 豆瓣
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所属 作品: 消失的搭车客
7.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译者: 李扬 / 王珏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9
【内容简介】
汽车后座杀手、消失的末班公交、幽灵客机、快餐里的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吊死的男友、钩子杀手、下水道里的鳄鱼……103个头皮发麻的故事,你最少听说过5个!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都市传说”的著述。书中融会了有关广受欢迎的著名、搞笑、离奇、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本书可以给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嬉皮读者提供说不尽的故事素材,是绝佳的培养和刺激读者幽默感的教材。
本书作者暨“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对20世纪传媒影响最大的传奇学者”布鲁范德教授热情撰写“新版致辞”,本书译者、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扬全面修订译文,并作“译后记”和“再版补记”,向中国读者全面开阔地介绍本书。
【编辑推荐】
★ 汽车后座杀手、消失的末班公交、古宅魅影、头发里的蜘蛛、幽灵客机、快餐里的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朝内81号、吊死的男友、钩子杀手、无脸男、下水道里的鳄鱼、毛毯里的蛇、阁楼上的男人……103个头皮发麻的故事,你最少听说过5个!
★ 风靡美国的学术畅销书,“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对20世纪传媒影响最大的传奇学者”布鲁范德教授的代表作!
★ 让美国都市传说风靡于世的开山之作,洞悉社会与都市心灵的哈哈镜
★ 三联生活书店×魔宙文化 2018重磅策划推荐
★ 百万“魔宙”粉丝、都市传说爱好者共同的期待!美国威拉姆特大学东亚系主任张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施爱东,“魔宙”主笔、《北洋夜行记》作者金醉诚意推荐!
★ 本书是经典美国都市传说与发现的集锦,集惊悚、悬疑、诙谐于一体,同时引入民俗学专业视角,剖析都市传说的里里外外,满足专业学术和大众娱乐等多维度阅读需求。
★ 本书融会了学者们围绕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辅以作者个人搜集的资料和学生们的作业,生动揭示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潜在意义。
★ 新版重制,诚意满满。
【媒体推荐】
本书以八章的篇幅概述了八大类都市传说及其诸多异文。对每一类,作者不但从民俗学的视角加以搜集、分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结合社会背景的阐释,“大致反映了民众们在其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事件和现象”,为都市传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样本。
——张举文(美国威拉姆特大学东亚系主任、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
本书既是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令人沮丧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日渐消退,人们总是处在焦灼不安的情绪当中,传说则成为都市人排泄负面情绪的下水道。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我很乐意说自己写的是“都市传说”类型故事。因为都市传说的核心特点是:看完就想讲给人听。这些传说的形成和演化,是人对生存环境的心理反应:恐惧、紧张,或窘迫、搞笑,更是人们最接地气儿的想象——好故事不就得这样吗?因此,《消失的搭车客》就是我的师承。
——金醉(公众号“魔宙”主笔、《北洋夜行记》作者、都市传说研究者)
布鲁范德的写作手法,以一种可读性很强且十分有效的方式,使读者对城市环境中的动态叙事过程,以及民俗学和民众生活研究有所了解。
——珍妮特•L.兰洛斯(批评家)
2020年1月6日 已读
一个阶段的urban legend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社会议题的投射:性别对立,权力关系,社会性焦虑等等。很多故事可以用原型论探讨一下。通俗版本:《邪恶力量》的故事都来自哪里?ps有些地方暴露了翻译的流行文化盲区……
三联 民俗学 社会学 非虚构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8.5 (8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日常性的生活际遇、一些理论问题的一再激发,以及个人的禀赋,促使作者对身体和空间这样一些主题产生了特别的关注,并且不经意地围绕这些论题写作,把自己对于身体和空间的认知以一种独到的视角呈现出来。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南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是作者汪民安近五年来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深入浅出,解答了很多自以为是解读和困惑。很多内容可以反思到学过和目前在学的内容,有些可惜没能早点读到这本,但换句话说,没有现在的基础可能几年前压根看不懂这样的内容。
后现代 哲学 社会学 福柯
百变小红帽 豆瓣
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 Sex, Mora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Fairy Tale 所属 作品: 百变小红帽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 译者: 杨淑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话说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披肩下的所有秘密。
Manufacturing Consent 豆瓣 豆瓣
所属 作品: 制造共识
作者: Edward S. Herman / Noam Chomsky Vintage Uk 1995 - 3
Contrary to the usual image of the press as cantankerous, obstinate, and ubiquitous in its search for truth, Edward Herman and Noam Chomsky depict how an underlying elite consensus largely structures all facets of the news. They skilfully dissect the way in which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economics of publishing significantly shape the news. They reveal how issues are framed and topics chosen, and contrast the double standards underlying accounts of free elections, a free press, and governmental repression between Nicaragua and El Salvador; between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and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Vietnam; between the genocide in Cambodia under a pro-American government and genocide under Pol Pot. What emerges from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is an account of just how propagandistic our mass media are, and how we can learn to read them and see their function in a radically new way.
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豆瓣
作者: 李小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女性/性别研究的启蒙读物。作者从哲学角度论证"有性的"人的基本规定,由"性沟"的历史生成切入当代社会生活,从女性的历史性"缺席"谈起。论述了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的沿革与异同。详尽分析了女性/性别研究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学科建设问题。
吾国与吾民 豆瓣
所属 作品: 吾国与吾民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更是精华。他结合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使他的文章显示出主人情、通灵性、富幽默的特色。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豆瓣
9.1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豆瓣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所属 作品: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 / [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 译者: 瞿铁鹏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