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文学
往事与随想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往事与随想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 5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本书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马志尼、加里波第、科苏特、蒲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罗伯特。欧文、雨果、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两个人的车站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俄] 埃·韦·布拉金斯基 / [俄] 埃·亚·梁赞诺夫 译者: 刘溪 / 童道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高晓松、史航所推崇的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
风靡中国的俄罗斯喜剧大师
“悲喜三部曲”是几代人的银幕记忆
梁赞诺夫名著初次正式引进
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经典译本
这里有温柔的讽刺、含泪的笑
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绝处逢生
📖 编辑推荐
“我每天一早起来就去煮咖啡。
倒不是因为 我想吃早点,而是需要这样。
吃完就去上班。办公室才是我真正的家。
只要值班员不来锁门,我就不离开。因为我没有能去的地方。
我甚至养不了狗,因为白天没有人管它。
休假日怎么过?现在还一星期休息两天……”
——《办公室的故事》
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笑话。如果你问一个孩子几岁了,而他不肯好好回答时,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你看过几遍《命运的捉弄》?”如果他说10遍,那你可以推断这个孩子今年10岁了。这是因为,《命运的捉弄》是陪伴俄罗斯人迎接每个新年的永远的童话,片子的主人公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亲人般的存在。不夸张地说,俄罗斯人对这部电影的长情,堪比中国人对饺子的热爱。
而在中国,梁赞诺夫是上映作品最多的苏联和俄罗斯电影导演。中国观众曾向今天追捧好莱坞电影一样,狂热地为他贡献票房和收视率;话剧版《办公室的故事》《命运的捉弄》《青春禁忌游戏》等,至今仍在我们的舞台上常演不衰。
在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式的喜剧中,幽默和讽刺总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在荒谬的体制中如何生存。即使时代变迁,这份温柔的讽刺,依然能让我们含泪而笑。
如今,这几部风靡一时、成为几代人银幕记忆的电影作品的剧本改编小说和舞台演出本,终于得以初次引进出版,并收录翻译家童道明的经典译本,另附专门撰写的导读文章,引领读者走进梁赞诺夫的喜剧世界。
◎《两个人的车站》:在人与人的相互支撑下,重塑被颠覆了的信念。至高的自由,是选择不逃。
◎《命运的捉弄》:千篇一律的现代文明,竟是生活中巨大的荒诞!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为疲惫的心融化冰雪。
◎《办公室的故事》:人心的面子在笑,人心的里子在哭。孤独并不可耻,改变从来不晚!
◎《车库》:当矜持谦让的知识分子变成残忍的野兽,谁忍心叫醒酣睡的羔羊?在良心与利益的较量中,目睹“民主生活”之怪现状。
☆ 幽默是通向观众心灵的一条最为简捷的途径。
——布拉金斯基
☆ 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物固有的品质,他不会适应环境,而且常常是个倒霉鬼。但是他从未感到过自己是不幸的。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而且从不将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周围的人——他只是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像空气那样自然。
——梁赞诺夫
📖 内容简介
《两个人的车站: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名作集》收录了布拉金斯基与梁赞诺夫合著的剧本小说《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或蒸得舒服……》,以及戏剧剧本《办公室的故事》《车库》。
📖 名人推荐
☆ 梁赞诺夫的电影充满了人性主义光辉,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伤化成喜剧,让你笑,但让你心里充满了感动。
——高晓松
☆ 梁赞诺夫就是我们时代所能拥有的契诃夫。他的温柔源自他看见你我的无奈,他希望我们深呼吸,然后大笑。
——史 航
☆ 他们的幽默不是黑色的,他们也不想在笑里藏一把刀。不管有多少玩笑、调侃,乃至近似闹剧的噱头,背后总是流淌着人性的暖流。
——童道明
☆ 他的讽刺戳穿了苏联解体前后日常生活的荒谬。从抒情到讽刺,从欢闹到悲喜交加的幻想,他能驾驭每一种喜剧色彩。……和比利·怀尔德一样,他的影片风格怪诞,偏爱骗子和无赖。和希区柯克一样,他有客串出镜的癖好。和伍迪·艾伦一样,他有一种天赋,善于将可爱却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困境戏剧化。
——《纽约时报》
☆ “每年12月31号,我和朋友们都去澡堂……”多年来,《命运的捉弄》里的这句台词被无数俄罗斯人引用过。和梁赞诺夫电影里的无数台词一样,它已经成了俄语结构的一部分。
——BBC
📖 故事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的车站》,两个真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热恋中的作曲家塔里韦尔季耶夫(曾为《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配乐)和女演员马克萨科娃(瓦赫坦戈夫剧院《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奶妈的饰演者)驾车出行,不幸撞死了一名男子。作曲家坚称开车的是自己,最终被判入狱两年。但由于调查整整持续了两年,他在审判后即被赦免。不过这段恋情也画上了句号。
50年代初,诗人斯梅利亚科夫被关押在北极圈的劳改营。一天,他请假去会朋友,外宿一晚,结果睡过了头。为了赶上早点名(否则等同于逃跑),他和朋友们在雪地里跑了几公里,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被朋友们拖着到了营门口。
◎《命运的捉弄》电影中倒霉的未婚夫原本由巴西拉什维利(《两个人的车站》男主角)饰演,但在开拍后,他由于父亲和圣彼得堡大剧院的同事先后去世,无法继续参演,只好由雅科夫列夫接棒这个角色。但在影片中,女主角把被男主角丢到窗外的未婚夫照片(这时照片上是雅科夫列夫)捡起来时,观众看到的其实是巴西拉什维利的照片,因为镜头没有来得及补拍。
◎《办公室的故事》电影中有一首叫《大自然没有坏天气》的插曲,是梁赞诺夫自己作的词。但他把歌词交给作曲家彼得罗夫时,出于难为情,谎称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作曲家当时不疑有他,后来才得知真相,进而慢慢发现,在两人的长期合作中,梁赞诺夫给他的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作”都是导演自己写的。
◎摇号难,停车就不难吗?《车库》讲的原来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故事。厂里的车库用地因被新修的高速路穿过,不得不减少车位,车库修建合作社管委会为此召开会议。梁赞诺夫花了30分钟来到现场,没想到会一开就是一天。那些正派、聪明的艺术家,包括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人物,为了保住自己的车位不惜互相攻击,场面极其不堪。梁赞诺夫深受震撼,于是创作了这个剧本,并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全程睡觉因而丢了车位的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