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小說內外 (上卷) 豆瓣
作者: 孫述宇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書上卷所收是議論舊小說的文字。
作者說,我從前想寫一本書,題為《舊書新讀》,分章討論那幾本經典舊小說。原擬的次序是先論《水滸傳》,次論《金瓶梅》,再次論《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結果是寫了論《金瓶》論《水滸》。關於《紅樓》,寫出的只有這篇短文〈紅樓夢的傳統藝術感性〉。我的文章是要探討一下,這些讀者會怎樣欣賞這本小說。還追尋《紅樓夢》的精神和藝術世系。《紅樓》的上一代應當是書中寶玉和黛玉都愛不釋手的戲曲《還魂記》、《西廂記》等,特別是有「誨淫」之名的《西廂》。這戲曲的上一代當然就是短篇傳奇〈鶯鶯傳〉(〈會真記〉),那裏面的崔小姐讓後世士人做了逾千年的綺夢,黛玉身上還有她的影子。〈鶯鶯傳〉的上一代是張文成的〈遊仙窟〉,那裏頭的張生遇仙 (「會真」),比鶯鶯的張生早了百年。那個張生和十娘相對賦詩,你來我往,直賦到上床成就了好事。一個很着意於瑰麗文辭的、輝煌璀燦色彩繽紛的色情文學傳統,在那裏開始。
金瓶梅 豆瓣
8.8 (16 个评分) 作者: 孙述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对《金瓶梅》的写作艺术与人物的赏析,涉及对小说的写实与讽刺艺术、西门庆及他的一众妻妾的个性与人物所代表的意涵的解读,以及《金瓶梅》作者在这种日常生活的绘写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生命力和小说在活色生香的俗世繁华之上所笼罩的浓重的宗教悲悯与劝世意味等。由于作者少年时期熟读旧小说,后又长期淫浸于西方文学,对《金瓶梅》的分析视角独特,既点出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后继小说对于《金瓶梅》写作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常以外国名著的手法与人物形象与《金瓶梅》相比照,在在显示出这部小说的杰出艺术价值。
2012年10月21日 已读
试了两次,还是没能再看一遍原著,山东方言看的脑门疼,不知道当初是怎么看完的。还是评论好看,这本和《秋水堂论金瓶梅》是不同的好,都值得一看再看。喜欢此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终于看到有人和我一样觉得《围城》刻薄且轻浮
中国 文学
童话的心理分析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维雷娜·卡斯特 译者: 林敏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童话通常以象征的语言表达出人类在千百年来长久积累和沉淀的经验,人们在阅读童话以及以童话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体认到,我们个人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共同的问题。
作者是荣格心理学派著名心理分析家卡斯特•维雷娜。本书原是作者关于童话在治疗中意义的讲稿。作者在书中用不同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将童话应用到治疗过程中。她选了6个不同的经典童话,并以例子说明它们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让个人深入自己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小红帽的例子中,作者解释了童年最喜欢的童话和焦虑症状可能的关系。在解释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帮助一个有事业危机的男士从中找到惊人的相关性。安徒生的冰雪女王故事,使一位挣扎于情感与理智的女士找到了出路。在书中她还说明了童话在角色定位、静思想象练习以及在深层心理学梦的解析中的效用。
2012年5月22日 已读
以后我应该设个标准,豆瓣8分以下的不予考虑。这个是荣格派女医生通过童话对病人进行分析的记录,不能说差,但总体给我感想是:察言观色巧妙套话,时不时来几句放之四海皆准的废话(随便在星座血型书里一抓一大把),混个半仙也没啥难的。遥想当年,我也曾被人称作解梦大师!
心理学 文学 童话
推敲“自我” 豆瓣
作者: 黄梅 三联书店 2003 - 5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萧红经典作品选 豆瓣
作者: 萧红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9
《萧红经典作品选: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在》让我们在知道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却又是最宝贵的。
失物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Lost Things
8.3 (8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康诺利 译者: 安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二战时,男孩戴维的妈妈得了重病。他强迫自己执行一套规定,因为他相信妈妈的命运跟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单数糟,双数好,所以他无论做什么都要双数……尽管他小心翼翼,可妈妈还是弃他而去。丧母的悲伤和痛楚,使戴维不能自已。父亲再婚所带来的惊愕和冲击,对继母及新生儿弟弟的嫉妒与憎恶…深深的幽怨在戴维的身边织就一个幻灵的诡境,他听见了书在说话。从小就和妈妈一起阅读的童话故事,迥异于常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骑士罗兰……从黑夜里、从林地里召唤戴维,呼唤他进入一个充满残酷、血腥、征伐的险境。在那里,一切如同真实的人生道路,充满了险恶和重重难关。惟有不逃避、惟有肯原谅,惟有找到神奇国度里那本被遗忘的《失物之书》,戴维才能得到新生。
虔诚的回忆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王晓峰 东方出版社 2002 - 3
对法国女作家的记忆或许是从杜拉斯开始的,但如果错过了尤瑟纳尔,你就等于错过了真正的法国文学。同是对过往的追述,杜拉斯沉迷于回忆,尤瑟纳尔青睐历史,因而她的小说更多的是书写一个地域、一种现象、一种传统、一个神话,在她的作品中,一种深远的承袭关系潜藏在那些表面上风格迥异的文字底下。尤瑟纳尔成为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但这并非女性们的骄傲,她的成功恰恰在于她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女性写作。
请读片断:

两个走向永恒之邦的过客

一年的秋天,奥克塔夫·皮尔麦茨把身体不适的母亲交给他的兄弟埃米尔照料,跟他同样也患着病的太太到阿克兹来过几个星期。大清早他让人给他备好马鞍,要到图恩附近的巴斯杜尔去,趁着还来得及的时候去看看他生病的姨夫,市政长官路易·特鲁耶。
在我作为参考的他写的几页书里,他本人也叙述过这一天的情况。我尽量从他其他的作品中摘录出些片段,把他那简短的描绘补缀完整,进入这人的精神世界。我是他的远亲,这样,就仿佛在97年以前跟他共同生活了一天。对于奥克塔夫来说,去给我的外曾祖父扫墓是他对这个家必须尽的义务,这个行动也符合他在一件事的终了时沉溺于冥思默想的癖好,一个正在家居的旅行家看来,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闭门不出就是墨守成规,而走区区的15公里路程就打破了他越来越平庸的不良倾向。他要在这段路程中得到许多印象,看到许多景致,跟他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或是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地区游历的收获一样多。
他避开沙勒罗瓦和这个地区的烟雾,取道桑布尔山谷里的大路。过去,他曾跟他的表妹夫阿尔蒂尔一起,在马尔西安城堡小住过很多次,这地方让他怀着怜悯的心情想到玛蒂尔德死后那个鳏夫的生活,独自住在苏阿雷,带着那些年幼的孩子。但是他又稍稍硬起了心肠:他对玛蒂尔德的丈夫从来没有真正同情过。一座修道院的废墟,在10月份光秃秃的田野中间堆积着断壁颓垣,将他带到宗教气息浓厚又充满诗意的中世纪,有关那时的任何一点传说都会使他感动不已。就在这个地方。雷莫……,他年轻的弟弟,28岁得暴病死的,已经有3年了。有关弟弟的回忆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在秋季的阳光底下,那淡色的幽灵仿佛镀了一层金,也像刚从东方旅行回来的雷莫一样,棕褐的脸色,容光焕发。……3年了……草丛中开着秋水仙,和谐的灰褐色地面上,还有一大片蓝色的紫菀。天空中一只迁徙的鸟急速地转了个弯,不由地打乱了他在每一丝气息中颤动的思绪。他推敲着词句,今晚给约瑟·德·科潘写信正好用来描写这一切。这人是他在乡间的年轻邻居,是他的知己同伴。在一家旅店的院子里他停了下来,给他的马喂些草料。一张俊俏的脸打动了他的心旌(这件事他对约瑟一点也不提)。他向一个女人问路,她那浓郁的乡谈提起了他的兴致,从这里似乎又找到了在古老的法兰西漫游的情景;几个拾枯枝的小姑娘让他想起即将来临的冬天,这对于穷人来说非常严酷。就像往常一样,每一次他走向外部世界时,生活就会扑面而来,有出乎意料的事物,深沉的哀愁,让人迷惑的温存以及几乎使人招架不住的、无所不包的大千景色。
然而,他必须让自己一段又一段地重新走完路易·特鲁耶的路程,因为他就是要最后一次再看看才启程的。奥克塔夫二十来岁死了父亲,他把他的一部分亲子之情寄托在他姨夫身上(这姨夫也是他的教父)。他对这人十分尊重,又保持着一点距离,就像家里长幼之间那样。他尽力想象他姨夫儿时的情况,接着想象他勤奋的青年时代,就在这条河旁,周围就是这样的景致,就在滑铁卢战役的炮击之后不久。路易的父亲——斯塔尼斯拉斯·特鲁耶,在拿破仑治下是热马普地区的行政长官,接着,又在荷兰的政府里当议员,在那动乱时代顶着个官职,有一日算一日地敷衍着公务,这事比政权的持续更要紧。他好像是从他的母亲,伊萨贝尔·杜·乌兹那里继承了这种完美的举止,其实就是品位高雅、彬彬有礼的外在表象。当年比利时新从荷兰划分出来,还是欧洲地图上的一个新国,一提起那时布鲁塞尔议会中的唇枪舌剑,奥克塔夫就不太自在:路易·特鲁耶作为特万地区的年轻议员,曾经参加过那些已被遗忘的争论……奥克塔夫很看重为官做宦的身分,他姨夫后来就是干这个的,特别是当着埃诺的市长,在蒙斯过了21年。雷莫却不那么看重这高级职位,他总觉得在我们认为是公正的后面潜伏着不公正,而且在国家机构最为合法的惯例中,表面的命令底下总隐藏着不清不楚的东西。一个12岁的童工在博里纳日的矿井里一天要干12小时,这样的世界他不感兴趣。然而路易·特鲁耶却相反,他这样的人,无论社会怎么样,他都打算恪尽职责。


--------------------------------------------------------------------------------
火 一弹解千愁 豆瓣 谷歌图书
8.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李玉民 等 东方出版社 2002 其它标题: 一弹解千愁/尤瑟纳尔文集
分“火”和“一弹解千愁”两部分文章,包括《火》《蓝色故事》《默默无闻的人》《一弹解千愁》等。
哈扎尔辞典 豆瓣
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9.2 (21 个评分) 作者: 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戴骢 / 南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词典小说的先河,于1984年问世。当年即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现实,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被公认为一部奇书,现已译成世界上二十四种文字。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余英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2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汇集余英时研究《红楼梦》的八篇专论。文章考证缜密,论述生动,对把握《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探寻曹雪芹的思想轨迹有指导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豆瓣
作者: 维·什克洛夫斯基 / 德·佛·扎尔斯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 1
内容简介
本书为"思想文库·文学与思想"丛书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末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者,而且对于哲学、宗教的研究者都是极宝贵的资源。本书集中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对陀氏及其作品的研究文论,有赫尔曼·黑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洲的没落》,理查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等。从中可看出国外对陀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中文目录
[原苏联]维·什克洛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苏联]德·佛·扎东斯基
为什么加尼亚·伊沃尔金没有去取十万卢布?
[德国]赫尔奥·海塞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断想
《少年》
《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欧洲的没落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断想
[德国]托马斯·曼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
[法国]安德烈·纪德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次谈话
[英国]米德尔顿·默里·
论斯塔夫罗金
[英国]I.A.理查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
[美国]弗.纳博科夫
《鼠洞中的回忆录》
[美国]勒纳·韦勒克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史概述
[波兰]沃·卡扎克
德语作家眼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欧洲文化的源头问题
名词译释
话语定式
陌生化效果
OCTPAHEHHE
动情力
阐释学
解构主义
互涉文本
权力意志
假定性
差延
本体论还是存在论
白痴 豆瓣
Идиот
9.2 (52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白痴》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19世纪60年代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的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善良、宽容的梅诗金公爵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这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的徒劳努力,表明作者企图以信仰和爱来拯救世界的幻想的破灭。
盖特露德 豆瓣
Gertrud
8.6 (2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谢莹莹 / 卞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盖特露德》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于1910年出版。
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
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
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2010年2月24日 已读
末一章最好玩,讲五四学者如何按照自己喜好大刀阔斧重新给历史人物排排坐,这些新的座次又是如何借助政府的话语权和时间成为铁律
历史 宇文所安 文化 文学 汉学
我的帝王生涯 豆瓣
8.1 (84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糅和写实手法和现代的技巧创作的历史小说。也是苏童发挥创造性的想象,随意搭建的宫廷,按自己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年代朝代人物都是虚无的,故事却讲的真实可信。
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端白的懵懂无知的王子,在老太后权力欲望的操纵下成了燮国的傀儡国王,虽对臣民拥有生杀大权,却时时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他是他的祖母和母亲利用的政治工具,他想反抗却无能为力。一个不该作皇帝的人,一个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做好皇帝的人当了皇上,难怪,端白和疯疯癫癫的老宫役孙信一次次地重复着一句不祥的话语燮国的灾难就要来了!灾难随时就会降临,端白心头一直有深深的阴影,因此他是哀怨的,也是无助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挽歌式的感伤气息,凄美。
2010年1月31日 已读
后面那篇《武则天》,某些段落太像原百代的《武则天》
中国 小说 文学 苏童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旧地重游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夫林·沃 译者: 赵隆勷 译林出版社 1999 - 1
本书为“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现当代系列”丛书之一,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的生活和命运。老马奇梅因侯爵一战后抛下家人长期和情妇在威尼斯居住;他夫人表面笃信宗教,却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父母的生活丑闻给子女打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尤其是次子塞巴斯蒂安,家庭的负累使之以酒度日,潦倒一生。而长女朱莉娅,年轻美丽有思想,却由于宗教断送了爱情和幸福。本书的叙述人赖德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厨房 豆瓣
7.9 (3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本芭娜娜 译者: 李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厨房》是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
主人公樱井美影自幼父母双亡,收养她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后,曾受她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与他母亲收留了她,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在这里,她努力学习厨艺,半年后终于成为了出色的厨师,找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
2009年10月2日 已读
本书包含三个短篇,很意外看到了中学时候在译文上曾经看过的文章,当时看只觉得氛围优美,现在再看很感动。我记忆力真好,我成长了,哦耶
吉本芭娜娜 小说 文学 日本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替人读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吕大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畅销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几位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歧义相与析》、《〈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等则是作者对《帕梅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中译本译文的商榷、探讨之作。作者知识渊博,文字清透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批评和研究,完全能让没有读过的人看明白,就像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真正尽到“替人读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