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误读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吴燕莛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一个下午绝不能轻松对付了它。需知:这些插科打浑、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惰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还被获准阅读出版商的内部审读报告,编辑否定了《圣经》、《神曲》、《实践理性批判》等书稿的出版价值,,因为显然,它们或者不能解决版权问题,或者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一个密访天堂被电击而死的记者的笔记本中,我们得知了上帝他老人家的近况,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天使,由于天堂里的政治动乱,被发配到第十层天的锅炉房里去了……以及,更多无法被转述的文本。
书读完了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著 / 黄德海编选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 1
金克木先生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生前约30部已出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伦敦的叫卖声 豆瓣
作者: [英] 约瑟夫·阿狄生 等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31篇,出自18-20世纪的14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一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井风俗,卖报纸、卖点心、消防队……
书中所选19世纪的代表作家兰姆,其作品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忙碌的小职员,在生活中找到带苦味的快乐和遐想。这里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她在开创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用轻快的散文手法写下了她对文学的挚爱和印象,成为20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一朵奇葩。
毛姆读书随笔 豆瓣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文荣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毛姆的这些文章虽然内容严肃,但他却是用他擅长的闲谈笔调来写的。他文笔老练,简洁明快而又委婉动人,读来就如他坐在你对面侃侃而谈,时不时地还会说上一两句俏皮话,对你眨眨眼或者微微一笑,让你觉得仿佛在和一位长者促膝谈心。可惜的是,有些精妙之处很难能汉语译出,我虽尽了力,但仍不十分满意。好在毛姆的文章本身都很精彩,我想你读过之后肯定不会失望的。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2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2009年12月3日 已读
比想象的好些。龙应台写政论文是典型文科生手笔,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看得累,写这种散文倒是舒缓得多
台湾 散文 随笔 龙应台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4 (9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的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绪”。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 焦点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09年11月14日 已读
没什么新鲜观点,文笔还不错,旁征博引,刻薄起来也颇有分寸
心理学 英国 随笔
上海流水 豆瓣
作者: 孙甘露 上海书店 2006
本书收录上海先锋派文学家甘露的最新作品,包括小说随笔、诗歌三部分内容。作为当代文坛先锋派的代表人物甘露的小素来具有“反小的倾向,注重形式的表现和语言锤炼,形成自己的特风格。以《上海流水》为开端的十余篇文作品,则以轻悦的“流水帐”方式,记录了多个“某年某月某日”的生活状态,从中也可见到代文坛一些著名作家文人的新动向。文字流畅可,间中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涉猎。本书中收录的诗歌部分,汇集了作者执笔以来的大分诗作,从中也可看出他在创作上的心路历程。作为“海上风”系列丛书之一,本著作风格轻灵,又颇含文化气息,适合文学爱者阅读,不失为闲中读书之选。
我爱问连岳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7 - 6
《我爱问连岳》是前几年“我是鸡汤”的延续,但不是再版。时间跨度是2003年初到2005年底,大部分是连岳在《上海壹周》的专栏,共计收入一百余篇。
替人读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吕大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畅销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几位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歧义相与析》、《〈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等则是作者对《帕梅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中译本译文的商榷、探讨之作。作者知识渊博,文字清透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批评和研究,完全能让没有读过的人看明白,就像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真正尽到“替人读书”的责任。
对照记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本书主要内容有对照记、罗阑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笑纹。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
2009年9月19日 已读
张在这里提到了童年永生,大约她和胡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快乐的度日如年
中国 张爱玲 散文 随笔
食色男女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戴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食色男女》是当红主持人戴军的一本小品文文集。
内中涉及友情、亲情与爱情其关于两性话题的故事,为圈内外读者所深爱。关于自我,他赤裸裸地剖白,又有对身边明星的描摹,揭示了众生百态、恋恋红尘中的男欢女爱的本质,让男人看了害怕,让女人看了感动和深思。
他笔下的不掩恶、不讳己、不伪善,让你看到光环后朴素无华的真戴军。
白岩松、刘仪伟、李静、杨澜、洪晃、海岩倾情推荐(按笔画顺序)
白岩松:在诱惑的名利场中,戴军依然愿意用寂寞的文字来歌唱已很难得;还愿用心直面红尘中男女的困惑就更是难得!
刘仪伟:很多人都喜欢讲道理给别人听。我愿意听戴军讲他的道理,男女之间的道理,深入浅出的道理,切实可行的道理,可以用来点缀生命的道理。戴军的书,值得好好体味。
李 静:戴军能教会男人如何用风趣跟柔情去打动女人,同时也用他的黑色幽默向女人出卖男人的心声,他支的招绝对靠谱,说他是两性话题的专家,我绝不跟他争。
杨 澜:戴军对都市人的情感纠葛有着一份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从中我还读出了一种悲悯,为那些在自欺与欺人中挣扎的男女。
洪 晃:戴军的情感教诲温柔贴心,中国虽然没有情感焦虑大嫂(agony aunt),有个大哥也行啊。
海 岩:戴军的文字温和、诚恳、幽默,这既是性情,又是功力。假想当年不做主持,仅靠文字为生,戴军或许一样成名成家。
2009年8月4日 已读
比想象中强很多,作为主持人文笔还不错了
中国 随笔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日本四季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张燕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0
作者以春、夏、秋、冬为经,以她亲身参与或亲自体会的每一季中的重要行事为纬,深入浅出地细说日本全年的习俗风情,同时用冷静的眼观察异乡,看到日本人的众多缺点和偏失,看到更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日本的学校和教育。同时,毕业于美术系的作者亲自手绘几十幅插图,增色了书中的日本韵味。
风言风语 豆瓣
作者: 青铮 2004 - 7
本书是一部十分独特的《诗经》解读,作者以当代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实际,来印证2500年前的《诗经》,阐发其情感意蕴。作者认为,《诗经》就相当于古代的流行歌曲,反映了当时人的悲欢和喜怒哀乐,而作者的解释,就是对当年场景尽可能的还原。书中附有作者本人绘制的100幅精美插图,以极为时尚的方式解说着古典。
华丽家族 豆瓣
5.4 (7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 - 11
阿加莎·克里斯蒂令人目眩的谋杀案,其实都是由一些简朴的理由发生的。她就像编织毛线活的女工,凭着简单的工具,材料,加上基本针法——于是,杂树生花,万树千树。
美国史事 豆瓣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姜鸿舒/鉴传今/张海平 2001 - 3
房龙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诞生和发展叙述颇详。对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活都有祥尽的阐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量大,非一般美国历史书籍所能及。�
本书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