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 标记
How We Learn 豆瓣
作者: Benedict Carey Random House 2014 - 9
In How We Learn, award-winning science reporter Benedict Carey sifts through decade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landmark studies to uncover the truth about how our brains absorb and retain information. What he discovers is that, from the moment we are born, we are all learning quickly, efficiently, and automatically; but in our zeal to systematize the process we have ignored valuable, naturally enjoyable learning tools like forgetting, sleeping, and daydreaming. Is a dedicated desk in a quiet room really the best way to study? Can altering your routine improve your recall? Are there times when distraction is good? Is repetition necessary? Carey's search for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yields a wealth of strategies that make learning more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ves--and less of a chore.
2015年2月22日 想读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9.0 (54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2015年2月17日 想读
想象的世界 豆瓣
作者: 保罗•哈里斯 译者: 王宇琛 / 刘晓玲 2014 - 1
《想象的世界》是当今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教授保罗•哈里斯 (Paul Harris)的一部关于儿童想象力的心理学著作。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假装游戏;角色扮演;想象与情感;推理,假设和信念;事实与判断;责任与可能性;语言与想象功能。
本书在心理学领域内影响广泛,作者以细腻的文字和宽广的理论视野,系统总结了自己和他人有关儿童想象力的实证研究成果和有关发现, 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理论方面有明显的推进和重大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深刻而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读来引人入胜,启迪思考。
本书采用独特的横切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对一系列一直被分开讨论的关键话题做了系统探究。
2015年1月6日 想读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豆瓣
Primer on Decision Making: How Decisions Happen
作者: [美]詹姆斯 G. 马奇 译者: 王元歌 / 章爱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 4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詹姆师·马奇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决策论广爱欢迎。决策是人类的核心活动,它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并非对决策的初级介绍,而是对决策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从而使现实世界做出决策的人既能从参与者的角度,又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过程。
2015年1月6日 想读
舌尖上的历史 豆瓣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斯坦迪奇 译者: 杨雅婷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社会改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舌尖上的历史》这本生动的作品,就是在告诉大家,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何改变和塑造我们今日的社会和其游戏规则。无论古代或现代,食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一样强大。本书结合各种领域的观念,从基因到考古、从人类学到经济学,并且把食物看成科技产物的成果,成为一本从食物写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作品。
2014年8月23日 想读
雨中百合般的爱情 豆瓣
作者: 苏七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雨中百合般的爱情》是一本关于电影与生活的书信散文集。在书中,七七以她电影学博士的专业功底与独特的细腻敏锐,将诸多影片的故事、结构、用意、好处与坏处细细写出,温柔浅白的语言背后,显出强大的思辨能力。
它们又不同于任何通常意义上的影评,这些文章始于电影,之后却自然而然指向我们的爱与生活:女性的自我认识,仿佛天然地倚重“爱”的性情,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与爱的并存,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如何流通不滞。这些生活抛掷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焦灼与疑问里,七七用一种特别舒缓真挚的态度,试着将她的理解与解决写出:坚持日常生活,坚持小小的、持续的行动。
2014年8月16日 想读
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 豆瓣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作者: 湯瑪斯·佛斯特 译者: 張思婷 貓頭鷹 2011 - 9
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英文教授教你讀懂文學作品。 內容生動活潑,援引各類文學作品,包括小說、短篇作品、電影、戲劇、詩歌、卡通、歌詞等等。 讀書會最佳參考書籍。 包羅萬象的建議延伸閱讀,豐富你的閱讀視野。 當小說主角啟程旅行代表什麼意思?和人共享一頓飯代表什麼意思?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落湯雞又代表什麼意思?小說或是詩歌其中蘊含的意思,其實遠超過表象所看到的。文學作品中無所不在的象徵,你覺得代表什麼意思?發生在某個人物身上的意外轉折,作者這樣安排代表什麼意思?這些隱晦的不確切,讓文學作品看來撲朔迷離,讓你覺得頭大嗎?
2014年3月23日 想读
德国式家居收纳术 豆瓣
タニアのドイツ式部屋づくり
作者: [日]门仓多仁亚 译者: 黄曙玉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1.分享小空间轻松生活的收纳整理技巧。
2.不需要花费时间就能保持干净的智慧。
3.居住舒适的家居打造规则。
4.作者从德国籍母亲那里继承的合理而且舒适的生活方式。
家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价值观的地方,而且家里的环境也左右着人的心理和身体状况。
本书介绍了作者在多次搬家中总结出的家居收拾布置的相关经验、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德国式的家居方式,以及对于德国人来说心情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
中国颜色 豆瓣
中國顏色
作者: 黄仁达 东方出版社 2013 - 6
《中国颜色》内容简介: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How Music Work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David Byrne McSweeney's 2012 - 9
How Music Works is David Byrne’s remarkable and buoyant celebration of a subject he has spent a lifetime thinking about. In it he explores how profoundly music is shaped by its time and place, and he explains how the advent of recording techn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rever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to play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cting as historian and anthropologist, raconteur and social scientist, he searches for patterns—and shows how those patterns have affected his own work over the years with Talking Heads and his many collaborators, from Brian Eno to Caetano Veloso. Byrne sees music as part of a larger, almost Darwinian pattern of adaptations and responses to its 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ext. His range is panoptic, taking us from Wagnerian opera houses to African villages, from his earliest high school reel-to-reel recordings to his latest work in a home music studio (and all the big studios in between).

Touching on the joy, the physics, and even the business of making music, How Music Works is a brainy, irresistible adventure and an impassioned argument about music’s liberating, life-affirming power.
易碎品 豆瓣
Fragile Things: Short Fictions and Wonder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盖曼 译者: 马骁 / 张秋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易碎品比比皆是,人与心如此,故事也不例外!
当代幻想文学大师尼尔•盖曼经典之作
《易碎品》收录了尼尔•盖曼包括雨果奖获奖作品《绿字的研究》在内的多部诗歌、散文及故事作品,展现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写作才华。他就像个魔术师,用不可思议的手法营造出绚丽惊奇的幻象,让读者惊喜连连,目不暇给。他既将怪诞恐怖的想象融入现实(《纪念与珍宝》、《饲者与食者》),又不乏未泯的童心(《大家都爱好孩子》),还把现实与虚幻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记忆小径拾零》、《打烊时分》),更用想象为童话度上了一层全新的色彩(《椅中的十月》)。在他的故事里,地狱与天堂只有一线之隔,真实与想象就在一念之间。逗趣、阴郁、诡谲、优雅、感伤、冷硬,不同的气质、跳跃的思维与充满灵气的文字背后,有对生活的爱,对失去的害怕,以及对情感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紧张到后背发凉、温柔到心生暖意、兴奋到心跳加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一起在真实的凡间做一场永无止境的梦。
《易碎品》曾获2007年《轨迹杂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奖。其中收录的《给男生的派对搭讪指南》获得“轨迹”年度最佳短篇奖以及雨果奖的提名;而另外一篇《绿字的研究》更是成绩斐然,一举获得2004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奖、2005年“轨迹”年度最佳短篇奖以及2006年星云奖翻译奖。
盖曼是一座现成的故事宝库,而我们又何其幸运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去靠近他。——斯蒂芬•金
盖曼堪称作家中的摇滚明星。他的作品,简单说来,就是关于神话与故事、众神与力量。而阅读它们的首要准则就是,你必须完全相信。——《多伦多星报》
当你全身心沉浸到尼尔•盖曼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他拥有一流的创造力,他从不遵循一致的规则,他随心所欲,惟追随梦想而写作。——《娱乐周刊》
盖曼的作品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想象、H.P.洛夫克莱夫特的诡异氛围以及佩勒姆•G.伍德豪斯的幽默智慧结合在一起,他既能让我们的血液凝固,也能让我们仰天大笑。——《明尼阿波利斯星论坛》
阅读盖曼,其中一半乐趣来自他令人轻松愉快的美文,另一半乐趣则来自他匪夷所思的创造力。他的作品无法分类,因为他不仅仅深入了我们共同的无意识领域,还重新构造了我们的神话。——《休斯顿纪事报》
小說內外 (上卷) 豆瓣
作者: 孫述宇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書上卷所收是議論舊小說的文字。
作者說,我從前想寫一本書,題為《舊書新讀》,分章討論那幾本經典舊小說。原擬的次序是先論《水滸傳》,次論《金瓶梅》,再次論《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結果是寫了論《金瓶》論《水滸》。關於《紅樓》,寫出的只有這篇短文〈紅樓夢的傳統藝術感性〉。我的文章是要探討一下,這些讀者會怎樣欣賞這本小說。還追尋《紅樓夢》的精神和藝術世系。《紅樓》的上一代應當是書中寶玉和黛玉都愛不釋手的戲曲《還魂記》、《西廂記》等,特別是有「誨淫」之名的《西廂》。這戲曲的上一代當然就是短篇傳奇〈鶯鶯傳〉(〈會真記〉),那裏面的崔小姐讓後世士人做了逾千年的綺夢,黛玉身上還有她的影子。〈鶯鶯傳〉的上一代是張文成的〈遊仙窟〉,那裏頭的張生遇仙 (「會真」),比鶯鶯的張生早了百年。那個張生和十娘相對賦詩,你來我往,直賦到上床成就了好事。一個很着意於瑰麗文辭的、輝煌璀燦色彩繽紛的色情文學傳統,在那裏開始。
大师教做家常菜 豆瓣
作者: 《天天饮食》栏目组丛书委会 编 2008 - 10
《大师教做家常菜》是从2007年10月底开始,由《天天饮食》栏目组推出 系列节目,让烹饪大师们贡献出他们的厨艺“绝活”,让观众朋友们轻松学会制作各种简便、健康、营养的菜品。让您做的“家常菜”取材于平常,成就于不平常,在家也能做出五星级美味。节目开播以来,持续飙升的收视率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观众朋友们提出的许多反馈意见让我们很受感动。
自古道:好菜民间,好味家常。何为家常菜呢?从字义上讲,无非是指一些家庭式的、平常的、近乎自然的可口菜肴。品尝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实在是一个很温馨、很享受的过程。难怪如今消费者进饭店直奔可口的家常菜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家常菜谁不会做?但您是否常常觉得做完一道菜后品尝,味道还不错,但似乎还缺点什么?抑或是面对一堆再普通不过的蔬菜,‘想做出点新花样,却无从下手?怎样能把家常菜做到特色鲜明,唯我独有?家常菜看似简单,却仍有无穷奥妙蕴含其中。所谓小搭配里也有大学问,也许只需要在平时的烹调过程中再加一个步骤,就能把“家常菜”做出新意,让您家的餐桌上多一份意想不到的美味。
常用字解 豆瓣
作者: 白川静 译者: 苏冰 九州出版社 2010 - 10
《常用字解》用别样视角讲述194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日本汉字研究第一人、比肩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的文字学大家——白川静力作《字统》普及本全新汉字诠释系统——“白川学”的普及性著作批判和修正《说文解字》字形训诂,对于中国及日本的古代文化,多有生动见解。
《常用字解》正如白川静先生在《字统》引言中明确指出的,他的字书不是一般的字典,而是“字源的字书”、“语言史的字书”、“汉字文化的研究书”,即通过对殷周时代文化历史的把握,观察甲骨文、金文的构造,发现汉字字源的来龙去脉,重现汉字婴幼儿时的面貌。
2012年2月20日 想读
阿尔丰斯·穆夏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捷克]Mucha 吉林美术 2007 - 1
穆夏生于捷克南部的莫拉维亚,是20世纪初叶巴黎流行的“新艺术”的代表画家,穆夏的绘画,在富有华丽装饰美的甜俗优雅的表象里,蕴藏着升华人性的精神旨归。他的新艺术美女海报绘画,在20世纪初期即闻名欧美,穆夏晚期的作品,无论油画、粉彩、素描,更是自由奔放,造型优美精致,引人入胜。因战祸频繁,穆夏成为浪迹各地的波西米亚艺术家。晚年,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回归祖国,并完成“斯拉夫史诗”系列20幅联作,谨以此献给捷克人民。 本书收录了穆夏美术插画作品若干,供美术爱好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