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
糖球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韩]白希那 译者: 明书 接力出版社 2019 - 8
东东喜欢玩玻璃球,没有朋友和他一起。东东失落地来到小商店,他想买一些新的玻璃球,却看到一袋子没见过的“玻璃球”,店主爷爷告诉他这是糖球。东东吃了一颗糖球之后,开始听到沙发的声音。后面他又陆续吃了四颗糖球,分别听到狗狗、爸爸、奶奶、树叶的声音。每吃完一颗糖球,他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情感。直到吃下最后一颗透明的糖球,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这时候,东东决定试着主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想和我一起玩吗?
2024年5月26日 已读
喜欢,读完想流眼泪。
但也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每升一个年级换新教室会习惯性地看分到的桌肚子背面有没有粘口香糖哈哈。
儿童 漂在加拿大 绘本 韩国
被盗的飞船 (1967) 豆瓣
Ukradená vzducholoď
7.8 (9 个评分) 导演: 卡尔·齐曼 演员: 哈努斯·博尔 / Jan Cizek
其它标题: Ukradená vzducholoď / 被窃的飞船
1891年在布拉格,五个男孩在参观科学技术博览会时,无畏地登上了一个可以操控的飞船,开始在空中遨游。任何追捕的人都无法抓到他们。他们从欧洲一直飞到大洋洲。突然一阵台风完全摧毁了飞船,男孩们被冲到了一个无名的小岛……他们在那里像罗宾逊那样生活,并发现了传说的尼莫船长的洞穴,他们将遇到一群冒险家。
2024年5月10日 看过
天上地下,想象力无边无际,看这部电影像在看绘本一般。话说我还以为凭着童心未泯,无所不能,至少热气球能飞到中国呢!我说这个画风怎么这么熟悉,像以前看的吹牛伯爵历险记,看完一查居然是一个导演嘛!
看的时候突然怀念起早年间,那个时候所有稀奇古怪的动画和小众冷门电影几乎在土豆上都有得看。可惜啊,现在都链接不存在啦。
儿童 动画 捷克 漂在加拿大 电影
中国神兽:小年兽来吃团圆饭 豆瓣
作者: 狐狸家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除夕,乡下的伯伯一家来城里团聚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过大年,剪窗花、写春联、挂灯笼……
大家还聊起了年,孩子们问道:“什么是年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了同一个吓人的答案:年是一个可怕的大怪兽!
年兽真的这么可怕吗?
这时,门口传来敲门声,咚咚咚!是谁在敲门?
你能猜到吗?门外居然是一只哭哭啼啼的小年兽!
大家会邀请小年兽进屋吃年夜饭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呢?快到故事里看一看吧!
2024年2月28日 已读
这小年兽怎么跟个傻子似的……看这个想到我跟墨西哥同事聊天,她说墨西哥爸妈想让小小孩behave,就跟他们说些神话鬼怪故事,大抵是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抓走吃心肝什么的。我听了在想,这怎么跟中国爸妈一样一样的。
RichmondLib 儿童 图书馆 文化 漂在加拿大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2013) 豆瓣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9.0 (74 个评分) 导演: 邓康延 演员: 叶开 / 周国平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2020年2月22日 看过
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人文和理工学科的态度,作为父母的态度。。。太多话题可以展开了。看完觉得如果回国就不想生小孩了,还挺灰心的。
DataAnalyst 中国 儿童 教育 纪录片
与我为邻 (2018) 豆瓣 TMDB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8.0 (23 个评分) 导演: 摩根·内维尔 演员: 弗雷德·罗杰斯 / 贝蒂·阿伯琳
其它标题: Won't You Be My Neighbor? / 愿与我为邻?(台)
弗雷德·罗杰斯以他温和的嗓音和发自内心的智慧,为几代美国儿童提供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代理父亲。他相信爱情是生活的基本要素,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困难的处境,仅仅是用手工木偶来表示宽容和接受。罗杰斯是一个被任命的长老会牧师,他直接和公开地向孩子们讲述了他毕生的工作,包括他的长期演出。他站在一个致力于满足儿童特殊需求的运动的最前线,并被认为是一个激进的支持者,他说:“我喜欢你就是你的样子。” 动画序列在罗杰斯先生的邻居的存档镜头和对弗雷德罗杰斯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采访中穿插。在研究罗杰斯的遗产时,奥斯卡获奖导演摩根·奈维尔(20英尺的明星)为一个真实的人类提供了深思熟虑和美丽的礼物,为这些令人担忧的时代提供了一种非常需要的慰藉。
西葫芦的生活 (2016) 豆瓣 TMDB
Ma vie de courgette
8.2 (154 个评分) 导演: 克洛德·巴拉斯 演员: 加斯帕德·施拉特 / 西斯汀·穆拉特
其它标题: Ma vie de courgette / 翠玉瓜的岁月(港)
男孩西葫芦(加斯帕德·施拉特 Gaspard Schlatter 配音)自幼被父亲抛弃,同母亲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不幸的婚姻让母亲依赖酒精度日,常常苛责殴打西葫芦,可即便如此,在西葫芦的内心里,母亲依然是他最信赖的人。一场意外中,母亲从楼梯上跌落不幸死去,西葫芦成为了孤儿,亦背负上了杀死母亲的“罪名”,无处可去的他被送入了教养所。
在那里,西葫芦结识了西蒙(波林·雅库 Paulin Jaccoud 配音)、爱丽丝(埃斯特尔·亨纳德 Estelle Hennard 配音)等孩子,他们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有着同样悲惨的遭遇。某日,教养所里新来了一个名为卡米尔(西斯汀·穆拉特 Sixtine Murat 配音)的女孩,她的出现瞬间吸引了西葫芦的目光。
2017年3月11日 看过
很喜欢看法国人写小朋友,天真又温柔。后半程基本一边看一边哭……被爸爸妈妈爱着,被人爱着,多幸福啊。
GIS 儿童 动画 法国 电影
Our Gang (小捣蛋) (1922) 豆瓣
Our Gang 所属 : Our Gang
9.3 (9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F·麦高文 演员: Anna Mae Bilson / Jackie Condon
The first episodes were shot in 1922 and found an end in 1944. Totally there are 221 single episodes. A complete catalog of all episodes you will find at "All movies of Our Gang / The Little Rascals at a glance". A small picture gallery you can find under "Gallery".
The little Rascals were called into live through the legendary producer Hal Roach (Roach also spotted the comedians Laurel & Hardy). The trigger for the combination of a child troupe was the exceptional big success of rascal Ernie "Sunshine Sammy" Morrison in comedies of Harold Lloyd and Snub Pollar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roupe was checkered and represented typical children in the neighborhood. The original cast were Mary Kornman (the beautiful girl), Allen "Farina" Hoskins" (the naive negro), Mickey Daniels (the freckled whipper-snapper), Joe Cobb (the pleasant fat person), Jackie Condon (the rich fellow), Ernie Morrison (the rascal) and last but not least Pete the pet with a painted circle around his right eye.
The success of the rascals was based on the imitation of the world of the adul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played a trick or shew a behavior which the adults wouldn't dare to do themselves. It is also astonishing that the children acted extremely natural in contrast to the child stars in the 30's with their pseudo adultness.
The stories were made from simple pattern but affectionate. At this time didn't exist real scripts but rather there was a short outline of the main theme, gags and other ideas were developed only during the shot. The success of the serial wasn't due to a single person but was the result of a exemplary teamwork.
Each episode offered new adventures for the children. There is a trip to New York where happened the coincidence that the children are able to nabbing a bus, to play deadhead or to hover over the city with a piece of fabric as parachute replacement.
In spite of their unusual behavior, the rascals never had to expect serious consequences because they tricked the adults with wit and phantasie. Perhaps the children took a sound thrashing after a successful adventure, but after that they show to the audience with a roguish expression that the preceded adventure was worth for this and that nothing could take away their go by experiences.
When Hal Roach sold the serial to M-G-M in 1938, it rang in the decline of the serial. M-G-M wasn't able to maintaining the magic which the serial radiated before and was shut down in 1944.
Since then the serial experienced a resurrection time and again through broadcastings on TV. With this they erected a lasting monument to the little rascals.
熔炉 (2011)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도가니
9.1 (1304 个评分) 导演: 黄东赫 演员: 孔刘 / 郑有美
其它标题: 도가니 / 无声呐喊(港)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仁浩(孔宥 饰)来到雾津,应聘慈爱聋哑人学校。天降大雾,他意外撞车,维修时邂逅了人权组织成员柔珍(郑有美 饰)。仁浩妻子早亡,8岁女儿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辞辛苦谋职养家。然而,双胞胎的校长与教导主任竟逼仁浩索贿5千万韩元。同时,仁浩逐渐发现学校笼罩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有三个孩子引人关注:聪颖的金妍斗(金贤秀 饰)、贪吃的陈宥利(郑仁絮 饰)和弟弟自杀身亡的全民秀(白承焕 饰),民秀总是满脸淤青。下课后,仁浩还听到女厕所中有呼喊与哭泣,在门卫的阻拦下他未深究。之后。他意外目睹了校长行贿警察,教导员毒打民秀,宿导溺罚妍斗的行径。一个惊天的隐秘被慢慢揭开,真相令韩国震惊……
本片取材于2005年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的真实事件,改编自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
2013年12月7日 看过
所以我常常觉得,这个世间的恶,却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化,而减免半分。
RA 儿童 电影 韩国
巴黎淘气帮 (2009) 豆瓣 TMDB
Le petit Nicolas
8.2 (330 个评分) 导演: 洛朗·蒂拉尔 演员: 马克西姆·戈达尔 / 瓦莱丽·勒梅西埃
其它标题: Le petit Nicolas / 小淘气尼古拉(台)
小尼古拉(马克西姆·戈达尔 Maxime Godart 饰)深受父母宠爱,在学校也与一帮朋友玩得开心,这其中包括:想当大官的亚斯特Alceste(Vincent Claude 饰)、以后会继承父业的杰夫Geoffroy(Charles Vaillant 饰)、梦想成为自行车冠军在班上却总是被罚站的克劳岱Clotaire(Victor Carles 饰)、长大要当黑道的奥德Eudes(Benjamin Averty 饰)、希望跟老爸一样成为警察的鲁夫Rufus(Germain Petit Damico 饰)以及全班第一名永远不会被罚站也是老师(Sandrine Kiberlain 饰)的最爱学生同时是其他同学眼中讨厌的大蟑螂的阿南Agnan(Damien Ferdel 饰)。
有一天,尼古拉的妈妈(瓦莱丽·勒梅西埃 Valérie Lemercier 饰)建议爸爸(凯德·麦拉德 Kad Merad 饰)请老板及夫人来家里吃饭,以便获得老板青睐涨工资;但小尼古拉听到和观察到的结果却让他以为父母要生个小弟弟,不要他了。沮丧的小尼古拉请求朋友们的帮助,大家七嘴八舌给他出了一堆建议,包括送花、大扫除,甚至找罪犯领养弟弟等荒谬办法。与此同时,教育部长也要来学校参观,班级又换了严厉的代课老师……
本片根据由法国作家勒内·戈西尼(René Goscinny)创作,漫画家让-雅克·桑贝(Jean-Jacques Sempé)配画的系列同名漫画故事改编。影片在法国本土上映后一举拿下全法双周票房冠军,并获2010年凯撒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小小男儿狼 (2006) 豆瓣 TMDB
Lille mand
7.6 (9 个评分) 导演: Esben Tønnesen 演员: Nikolaj Rasmussen
其它标题: Lille mand
来自丹麦的短片《小男孩,女人的世界是这样滴(Little man,the way girls are)》,关于什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之类的老生常谈也就不说了,且来看看这位小男人是如何经历懵懂的“性意识”,逐步深入探索女人世界的(话说外国的孩子真是早熟)。最终他会发现,女人既不奇怪也不完美,磕磕绊绊在所难免,我们毕竟还是需要对方。温馨、幽默的儿童片,相信各位过来人都会有所触动,请欣赏。
PS.虽然短片说的是丹麦语,但配有英语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