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母乳主义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2025年8月18日 已读
这本书其实看了好久,上产前课之后好奇我就一口气读完了。读下来感觉怎么好多主义,掀开来一看背后都是生意嘛。
看书里,喂养小孩的观念其实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我觉得只要不去做已经被证实是非常危险的方式,其他的稍微都可以relax一些。“一切让妈妈决定”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因为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干涉。
书里有些亲密育儿的观念我觉得有些过激。我以为,家长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帮助节省时间同时又能达到类似功效的方式,来应对照料新生婴儿时候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生活不是只有婴儿…… 感觉好像所有要求父母,尤其是母亲一定要亲力亲为的行为,虽然面上看都是关于“免疫”,“亲密联结”和“信任”的好处,但是细想一下,都像一个个“无条件基于婴儿需求奉献全部身心”的测试。
加拿大 吃完杂粮 科普 育儿
亲爱的生活 豆瓣
Dear Lif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24年6月30日 已读
以前在哪儿听过一句宣传语,“阅读之前,没有真相”,小时候觉得那可真是侦探悬疑小说的最佳广告。
现在读小说,再想起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受。此真相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走向,谁杀了人,谁犯了错,谁出了轨,谁又发了疯。而更像是关于读者本身,也就是我自己的真相。在阅读结束之前,我没法知道这个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与我自身呼应,也没法知道期间怎样的细节可以像技术高超的潜水打捞员一般,去到记忆的深海,打捞出我尘封已久的一段记忆,亦或仅仅是一刻感受。
阅读小说里关于生活的可能性,还有随之浮现的关于我自身的,流动的“真相”,让我期待。
RichmondLib 加拿大 图书馆 小说 漂在加拿大
The Joy of Sweat: The Strange Science of Perspiration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Sarah Everts W. W. Norton & Company 2021 - 7
Sweating may be one of our weirdest biological functions, but it’s also one of our most vital and least understood. In <em>The Joy of Sweat</em>, Sarah Everts delves into its role in the body—and in human history.<br /><br />Why is sweat salty? Why do we sweat when stressed? Why do some people produce colorful sweat? And should we worry about Big Brother tracking the hundreds of molecules that leak out in our sweat—not just the stinky ones or alleged pheromones—but the ones that reveal secrets about our health and vices?<br /><br />Everts’s entertaining investigation takes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from Moscow, where she participates in a dating event in which people sniff sweat in search of love, to New Jersey, where companies hire trained armpit sniffer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ir anti-sweat products. In Finland, Everts explores the delights of the legendary smoke sauna and the purported health benefits of good sweat, while in the Netherlands she slips into the sauna theater scene, replete with costumes, special effects, and towel dancing.<br /><br />Along the way, Everts traces humanity’s long quest to control sweat, culminating in the multi-billion-dollar industry for deodorants and antiperspirants. And she shows that while sweating can be annoying, our sophisticated temperature control strategy is one of humanity’s most powerful biological traits. Deeply researched and written with great zest, <em>The Joy of Sweat</em> is a fresh take on a gross but engrossing fact of human life.
2024年1月3日 已读
方方面面科普流汗,很好玩。虽然期待汗水在刑侦科学中得到更多的应用来破解谜案,心里也明白对于大众是更多隐私权的让渡。
被科普了原来流汗并非为了身体解毒,所以但凡养生理论说流汗排毒的可以直接弃之不看。而你觉得亲密的人身上闻着臭,可能你就是不爱ta了,很好,这不仅仅是二流感情理论的调调,背后也是有科学理论支撑的。有人做研究发现常蒸桑拿流汗的人似乎心脏更好,作者没分析的我觉得是不是蒸桑拿和抽烟喝酒是互斥的,而且很多人是在锻炼之后再去蒸桑拿本来就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更有钱。
止汗剂当年的广告策略更是给人当头一棒。广告商如何成功营销卖出更多商品,在于prey on人们的insecurities。我觉得以后可以拿这作为准测,让你觉得不买就不够安全感的,不管是商品,服务,还是XX自我进修,都是垃圾套路。
Libby 人体 加拿大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当尘埃落尽 豆瓣
Paul à Québec
9.3 (13 个评分) 作者: [加]米歇尔·拉巴利亚蒂 译者: 方圆平 2022 - 8
一个关于如何去爱人、感受被人爱着,以及如何面对失去所爱之人的故事。
保罗是一位漫画家,每年夏天,他都会和妻女前往岳父罗兰在魁北克郊外的小木屋,与亲人们一起欢度假期。
罗兰有三个女儿,都已各自成家。他是女儿们眼中的慈父,对孙辈也有着无限的包容,一家人其乐融融,让小屋里充满欢声笑语。
然而,孩子们并不知道罗兰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当癌症进入晚期,药物治疗已经不起作用,只能在疗养院度过最后的时光,他们才知晓老父亲一直在和病魔做斗争,于是各自放下手中的事情,在疗养院陪伴罗兰走完最后一程。
相聚总是短暂,平静的生活暗藏汹涌。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家人,也终究会有突如其来的烦恼、矛盾和身不由己的秘密,因此踏上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加拿大国民漫画家米歇尔·拉巴利亚蒂用轻松幽默又充满伤感的笔调,描绘这个平凡的加拿大家庭中一段充满爱与包容、不舍与离别的时光。
2023年12月12日 已读
如何舍不得,也是要告别的。无论用多温柔的笔触,多努力去放慢时间,读的过程都让人无比悲伤。这里很多的细节非常打动人,绘本的角落,建筑,街区到食物,似乎都映着蒙特利尔的特色点滴。 不愧是著名漫画家,图书馆里他的书,中英法三个版本都有。
VancouverLib 亲情 人生 加拿大 图书馆
穿越者 第三季 (2018) 豆瓣
Travelers Season 3 所属 : 穿越者
7.9 (11 个评分) 导演: 艾瑞克·麦柯马克 演员: 艾瑞克·麦柯马克 / 麦肯齐·波特
加拿大Showcase剧《穿越者 Travelers》过去两季为与Netflix合拍,然后后者在其他地区给予点播,但后来Netflix宣布续订《穿越者》第三季,并成为该剧全球率先播放媒体(简化版意思:《穿越者》第三季起将变成Netflix的剧集)。Netflix宣布《穿越者》第三季将于美国时间12月14日上线。
主演Eric McCormack表示过,变成Netflix剧的《穿越者》仍然会留在加拿大。
A Guidebook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Vancouver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Macdonald / Veronica Gillies Douglas & McIntyre 2010 - 8
A beautifully designed review of Canada's most constantly inventiv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Serves as both an insightful review of the city'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 fascinating guidebook for visitors. Illustrated with 160 full-colour photographs and 40 architects' drawings, and accompanied by critical writings that position Vancouver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urban development.
2023年11月27日 已读
小小一本,很适合拿在手上,按图索骥。上来第一页就说所有建筑的内核是政治把我一愣,这是一本斗争之书吗。结果后面好多🌈屁哈哈,几个天车站入选,说实在以前等车被我忽视的不少,有机会再观察一下“现代”在哪里。有几个词用好多次哦,gentrification和juxtaposition,想来建筑学的书可真费纸。有几个在我跟物理大哥办公室周围,找空都去转一转。
RichmondLib guide 加拿大 图书馆 城市
穿越者 第一季 (2016) 豆瓣
Travelers Season 1 所属 : 穿越者
7.5 (22 个评分) 导演: Andy Mikita 演员: 艾瑞克·麦柯马克 / 麦肯齐·波特
Netflix跟加拿大电视台Showcase拍摄一部时间旅行题材的剧集《穿越者Travelers》,该剧将在Showcase及Netflix播出。拍摄在温哥华开始,该剧由Brad Wright主创及编剧,讲述在数百年后,地球仅存的人类,把自己意识传到在21世纪的人;这些 穿越者看着像一般人,但他们秘密地合作,要把人类那可怕的未来命运扭转过来。

这些穿越者包括FBI特别探员Grant MacLaren(Eric McCormack饰,下同),穿越者的领导人﹑Marcy(MacKenzie Porter),一个年轻,受社工David(Patrick Gilmore)照顾的智力障碍女士﹑高中生兼四分卫Trevor(Jared Abrahamson)﹑一个受虐待的单亲母亲Carly(Nesta Cooper)﹑海洛因成瘾的大学生Philip(Reilly Dolman)。他们能依赖的就是自己对历史发展的知识,以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穿越者发现在21世纪生活及建立关系,难度跟他们的任務可不相伯仲。 余下演员还包括J. Alex Brinson﹑Arnold Pinnock﹑Dylan Playfair及Ian Tracey。
2023年11月26日 看过
挺好的讨论。虽然是AI当老大,不过背后还是人的欲望啊。我喜欢里面暗含的一些谈论,比如一个人从“现在”被reset到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也失去了记忆,在她身上新的,不同的事情发生了,那曾经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活着的那个人是死去了吗。
我想到我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就是在地球上的你走进一个装置,身体毁灭,与此同时有一付新的身体带着你的记忆从外星的另一个装置走出,那先前进入装置的“你”是死了吗?
剧里老下雨,我们斗胆猜了一下拍摄地是温哥华,一查,嘿,还真是。
withCYTang 加拿大 漂在加拿大 电视剧 科幻
Paul at Home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Michel Rabagliati 译者: Helge Dascher / Rob Aspinall Drawn & Quarterly Publications 2020 - 11
An affecting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ur roles as parents and children change over a lifetime

Paul at Home is Quebecois superstar Michel Rabagliati’s most personal book yet, a riveting, emotional, and frequently amusing take on the losses and loneliness of being closer to retirement than to university. Paul is in his mid-50s, a successful cartoonist with an achy shoulder living in a house he once shared with his wife and daughter. The backyard is unkempt, full of weeds. A swing set sits idle, slowly rusting beside a half-dead tree Paul planted with his then-five-year-old daughter. The room that belonged to his now-18-year-old daughter is mostly unused, especially once she decides to move overseas.

Left unspoken but lingering in the background is Paul’s divorce after a three decade relationship with his high school sweetheart. Amid all of this emotional turmoil, Paul visits his ailing mother in the final months of her life. Like Paul, she divorced in mid-life after a long marriage. She spent most of her remaining years alone or in unfulfilling relationships, which Paul implicitly fears might happen to him. Online dating only seems to make the world worse.

Rabagliati doesn’t shy away from these intimate issues, approaching them as much with self-deprecating humor as with sorrow or pain. Characterized by both a deep insight and a willingness to poke fun at life’s shortcomings, Paul at Home is a playful and poetic rumination on loss and the sometimes unsettling changes that come with middle age.
2023年11月11日 已读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希望反倒是来自寂静冬天里的一棵小树。 不过我好喜欢好喜欢他画里的生活细节,感觉这个是文字小说难以表现的,或者说表现了也很容易被忽视的。
推荐给蒙特利尔的友邻,可能会让你觉得很亲切!
richmondlib 加拿大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生活
过往人生 (2023) IMDb 豆瓣 TMDB
Past Lives
7.4 (425 个评分) 导演: 席琳·宋 演员: 格里塔·李 / 刘台午
其它标题: Past Lives / 前世姻缘
本片讲述一对在韩国相遇,过着平行生活的青梅竹马长大后重逢的故事。
2023年8月29日 看过
找到了自己在2022年的一条广播,再读一遍好像是提前为我看这部电影写下了注解。
“我有时候会想自己认识的人们。足够熟悉之后,会觉得这些人之间似乎有一条明确的线。一边是只往前看只向前走的人,坦然接受人生不断的再见。另一边,是被他们落下的人。”
2012年那一段我感觉很亲切哎。因为那一年我也在用Skype跟彼时隔着大洋的前任在联系,在地铁上漫长的通勤时候,信号也是断断续续,打完一场电话(尝试想要听清对方说什么,或是重复几遍自己要说的话)总是觉得异常疲惫。在地铁电话信号改善之前对方就爱上别人了。想来这也是我的因缘吧哈哈。
最后女主哭我也跟着她一起真情实感地流泪了。想起来冥王对俄耳甫斯的告诫,“不要回头”。
加拿大 漂在加拿大 爱情 电影
The Mushroom Fan Club 谷歌图书
作者: Elise Gravel Drawn & Quarterly 2020 - 11
Join Elise Gravel as she explores the science of some of nature's weirdest and wildest characters—mushrooms! Elise Gravel is back with a whimsical look at one of her family’s most beloved pastimes: mushroom hunting! Combining her love of getting out into nature with her talent for anthropomorphizing everything, Gravel takes us on a magical tour of the forest floor and examines a handful of her favorite alien specimens up close. While the beautiful coral mushroom looks like it belongs under the sea, the peculiar lactarius indigo may be better suited for outer space! From the fun-to-stomp puffballs to the prince of the stinkers—the stinkhorn mushroom—and the musically inclined chanterelles, Gravel shares her knowledge of this fascinating kingdom by bringing each species to life in full felt-tip marker glory. Governor General award winning author Elise Gravel’s first book with Drawn & Quarterly, If Found...Please Return to Elise Gravel, was a Junior Library Guild selection, and instant hit among librarians, parents, and kids alike. Fostering the same spirit of creativity and curiosity, The Mushroom Fan Club promises to inspire kids to look more closely at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seek out all of life’s little treasures, stinky or not!
Hostage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Guy Delisle Drawn and Quarterly 2017 - 4
HOW DOES ONE SURVIVE WHEN ALL HOPE IS LOS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n 1997,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administrator Christophe André was kidnapped by armed men and taken away to an unknown destination in the Caucasus region. For three months, André was kept handcuffed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with little to survive on and almost no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Close to twenty years later, award-winning cartoonist Guy Delisle (Pyongyang, Jerusalem, Shenzhen, Burma Chronicles) recounts André’s harrowing experience in Hostage, a book that attests to the power of one man’s determination in the face of a hopeless situation.
Marking a departure from the author’s celebrated first-person travelogues, Delisle tells the stor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tular captive, who strives to keep his mind alert as desperation starts to set in. Working in a pared down style with muted colour washes, Delisle conveys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solitary confinement, compelling us to ask ourselves some difficult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repercussions of negotiating with kidnappers and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free. Thoughtful, intense, and moving, Hostage takes a profound look at what drives our will to survive in the darkest of moments.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因为我不知道真实故事的结局,所以读的额外煎熬。在艰难的境地时,能detach真的是非常难得的品质。昨晚读完之后做了个梦,梦见期末老师布置作业,要做一件从来未曾做过的事,然后我开始写起了小说。
DataAnalyst SALib 加拿大 图书馆 漫画/绘本
I Want My Hat Back 豆瓣
8.8 (11 个评分) 作者: Jon Klassen Candlewick Press 2011 - 9
A New York Times Best Illustrated Children's Book of 2011!
A picture-book delight by a rising talent tells a cumulative tale with a mischievous twist.
The bear's hat is gone, and he wants it back. Patiently and politely, he asks the animals he comes across, one by one, whether they have seen it. Each animal says no, some more elaborately than others. But just as the bear begins to despond, a deer comes by and asks a simple question that sparks the bear's memory and renews his search with a vengeance. Told completely in dialogue, this delicious take on the classic repetitive tale plays out in sly illustrations laced with visual humor-- and winks at the reader with a wry irreverence that will have kids of all ages thrilled to be in on the joke.
真菌王国 (2018) 豆瓣
The Kingdom: How Fungi Made Our World
8.5 (6 个评分) 导演: Annamaria Talas
其它标题: The Kingdom: How Fungi Made Our World / 真菌如何造就世界
隐藏在视线中的是一个统治陆地生命的王国。
这是一个外星世界,拥有当今最大和最古老的生物。
上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后,正是真菌将生命带回了地球,它们未开发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的物种在我们日益毒化,枯竭和炙热的星球上生存。
通过在进化和自然历史的背景下观察真菌,科学家正在发现将改变我们生活的发现。
一些真菌会拯救我们,其他真菌会威胁我们,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哪种是哪种。
罗密欧或朱丽叶 豆瓣
Romeo and/or Juliet: A Chooseable-Path Adventure
作者: [加] 瑞安·诺思 译者: 何静蕾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
《罗密欧或朱丽叶》是一本体裁新颖的小说,也是一本游戏书,人物和故事情节取材于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读者在最开始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人物角色,并在阅读过程中帮所扮演的人物做出一系列选择,从而引出不同的故事线,以及一百多种各不相同的惊喜结局。而由于其中错综复杂的选择太多,所以哪怕通往同一种结局的路径也有无数种,整本书的故事脉络或许超过了一亿条!
想一想——
如果朱丽叶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参加舞会,而是离家出走,展开了冒险生活,她的人生将是怎样?
如果罗密欧没有在舞会上遇到朱丽叶,而是难以忘记自己的旧情人呢?
如果朱丽叶的母亲见钱眼开,顺利地同意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婚事,情节将向何处发展?……
这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完全依靠读者的选择!在这本书中,读者将进行非线性的、充满趣味的阅读,完全随心所欲地引导情节发展。
作者还在原著的选择前画了一颗爱心,告诉读者只要跟着这些带爱心的选项走,你就会读到和莎士比亚原著一样的故事。
-----------
《纽约时报》畅销书,莎士比亚经典原著大解构
4个角色,400+选择,100+结局,超过1000000000种故事脉络!
忘掉莎士比亚吧!在你的故事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可能从未相遇。
2020年5月26日 已读
直觉选出的第一个结局是,作为肌肉朱丽叶的我,最后孑然一身,还当上了海盗。哈哈。
DataAnalyst 加拿大 小说 游戏
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 豆瓣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Alien Life
作者: [加拿大] 乔恩·威利斯 译者: 曾毅 / 宋迎春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0
改变世界的,不是超人,而是科学!这是一本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也是有趣的外星生命探索指南。为《火星救援》提供现实版科普指导,为《来自星星的你》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让天文与科技更加融入地球人的生活。
世界上有没有“另一地球”?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如果给你40亿美元,你打算从何时何地开始寻找外星生命?这就是《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研究的话题。
早在太空旅行成为可能之前,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就已经深深吸引着我们。在这本精彩的作品中,天文学家乔恩•威利斯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天体生物学这门科学,也呈现了在银河系中找到其他生命的可能性。
威利斯向我们描述了包括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火星车“好奇号”和“新视野号”探测器在内的太空探索任务所取得的全新成果,让读者想象出五种找到外星生命的可能图景,并从其中做出选择。他鼓励我们猜想火星地下冰层中是否可能存在生命,揭示了欧罗巴和恩克拉多斯这两个拥有水冰的卫星上存在生命的重大可能性,又以我们这颗行星的悠久历史为镜,探索了土星的卫星泰坦。他甚至将目光投向太阳系之外,在众多地外行星中调查了那些有可能成为“另一地球”的候选者,并想象了无线电信号从太空深处来到地球的可能。
本书覆盖前沿研究,十分易读,让掌握了基础知识的读者可以自己决定向何处寻找外星生命。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了新的智慧文明,希望我们可以学会与他们和平共处。
-----------
【编辑推荐】
1. 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有趣的外星生命探索指南,专业人士对天文学前沿研究的幽默总结。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火星车“好奇号”和“新视野号”探测器,你想知道的有关地外生命的疑惑均可在这本《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寻找外星生命》中找到答案。
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华尔街日报》《太空评论》《出版者周刊》等专家、媒体推荐好书。
3. 科技达人、好奇星人新福利!为《火星救援》提供现实版科普指导,为《来自星星的你》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让天文与科技更加融入地球人的生活。
----------
【媒体评论】
自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宇宙之广,令人惊叹。而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发问: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吗?生命是什么?生命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宇宙中的生命和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一样吗?有无发现任何地外生命?有关地外生命的疑惑均可在这本《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带领我们简单回顾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之后,给我们展现了人类搜寻地外生命的宇宙画卷,让人读来心潮澎湃,非常值得推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苟利军
(乔恩·威利斯)传达的不仅有必不可少的科学怀疑主义,更有巨大的热情。
——《华尔街日报》。
鼓舞人心之作……威利斯以幽默、简洁和令人亲近的笔触,有力地呈现了我们在宇宙中并非孤独的证据——这种证据仍然有赖于条件,但也在不断增长。
——《出版者周刊》
(威利斯)清晰地呈现了外星生命有可能存在于近地天体上的理由。
——《温尼伯自由新闻报》
这是一部对天体生物学的简洁概览。关于在太阳系内部和更远的太空中寻找生命的问题,本书不仅介绍了我们已经了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讲述了我们尚未了解的东西。
——《太空评论》
乔恩•威利斯写出了一本令人难以释卷的天体生物学入门读物,内容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谨、专业。关于外星生命搜索问题,《群星都是你们的世界》不仅穷尽了太阳系中的种种可能性,并且走得更远。
——李•比林斯,《五十亿年的孤独:在繁星间寻找生命》作者
《星际穿越》是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发现生命的重要而又简单易懂的调查研究。从太阳系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中寻找生命的可能,以及我们怎么去寻找它们的生动指南。
——肖恩•卡罗尔,《大画面:关于生命的意义、起源和宇宙》作者
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对卫星和行星探索的全新研究成果,寻找太阳系内外生命痕迹的经典之作。——史蒂芬•本纳,《生命,宇宙和科学方法》的作者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标题就很美。虽然作者一直强调“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漫长的历程和此间的困难艰险还是会让我读着读着一会儿觉着我们人类这个整体的悲哀渺小,一会儿又因为未知的星球上也许发生着我们几亿年前发生的类似的随机事件,从而一步步打开智能生命的篇章从而感到新奇激动。整体还是挺开心的,半夜碰到不懂的概念就摇醒物理大哥找解释,木哈哈。
DataAnalyst 加拿大 宇宙 生物 科普
埃郡往事 豆瓣
Essex County
8.4 (17 个评分) 作者: [加] 杰夫·勒米尔 译者: 汪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他们都出生在埃郡,年代不同,性格各异,唯一的共同点是想远远地逃离这个地方。
男孩住在舅舅的农场里。他刚刚失去母亲,没有朋友,唯一的爱好是漫画。他总是戴着面罩披着斗篷,好像这样就能变成超人,就能离现实远一点。
冰球兄弟来到大城市打拼,原本以为赢下一场场比赛就能赢得世界,却在一夜之间输掉了人生。
一场大火烧毁了孤儿院,却无法毁灭修女的决心。她带着十四个孩子和一颗受伤的心,走进了永无止境的寒冬黑夜。
在埃郡,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都为梦想拼搏努力,最终都回到故乡,在回忆中度过余生。新的生命,新的回忆,周而复始,在这块仿佛永远不知疲倦的土地上。
------------------------------------------
☆ 翻开这本书的理由非常简单:你肯定会被感动到哭。
☆ 你会看到三代人的三段人生,会看到那种触及灵魂的情感,让你自己思考活着的意义。
☆ 人生多有孤独感和后悔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两者中,学会成长。
☆ Complex将本书选为“死前必读的25本漫画”。
☆ 获许多重要奖项:加拿大图像小说十年至高作、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舒斯特漫画奖、道格·赖特奖……
☆ 作者杰夫·勒米尔是漫威和DC的御用漫画家,《埃郡往事》是他的代表作。
☆ 在这本画风粗糙的神奇漫画里,你会发现作者是个该死的天才。
2020年4月10日 已读
大雪天也没阻止人们在室外亲热&出轨的欲望。。。加拿大人这么能。。。
加拿大 小说 漫画/绘本
十五条狗 豆瓣
Fifteen dogs
9.0 (8 个评分) 作者: [加] 安德烈·亚历克西斯 译者: 李静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5
★十五条狗拥有了人类的心智, 从此,他们当不了人,也当不了狗
★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项大奖
★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
以狗生映照人生,一部既野蛮又温情、既荒诞又暗黑的动物寓言
★ 《环球邮报》年度选书Top 1
★ 《国家邮报》、加拿大出版商协 会、加拿大广播公司“年度好书”!
★随书赠送独一无二的精美“狗诗集”《十五首献给狗的诗》
这是一则为我们这个时代写下的美丽寓言,一本极具创意、充满勃勃活力的大师级小说,它赋予哲学一种完美的形式。——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 授奖辞
既幽默又野蛮,既孤独又喧闹,充满奇妙的平衡。这是一本精彩、新鲜感十足的小说。——吉勒奖 授奖辞
★寓言是古老的。快乐是恒久的追索。而《十五条狗》是全新的。
……………………………………………………………………………………………
午夜时分,一间宠物诊所里的十五条狗从奇异的梦境中醒来,突然有了人类的心智。看见从未见过的泡泡糖粉色,听懂人类的话语,意识到时间像疥癣虫一样在皮肤底下爬动。从此,做人还是做狗,成了一个致命问题。
一场“权力的游戏”在狗群内部爆发了,外面还有一个“处处踩雷”的新世界在等着他们。食物、饮水、狗窝如何解决?由谁来领导,选择追随谁?“尘埃”这个词有存在的必要吗?或许做一条像狗的狗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会像人类那么不快乐吗?
作者安德烈·亚历克西斯是加拿大当代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曾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并列获得延龄草图书奖,并凭借《十五条狗》斩获吉勒文学奖、罗杰斯作家联合会小说奖、坎贝尔文学奖三大文学奖项。不仅如此,更是以一书之力为加拿大版本的出版社撑起了一片天空,其畅销程度可见一斑!在这位文学大师灵动而诗意的笔下,围绕这十五条“天选之狗”,一部野蛮又温情,荒诞又暗黑的动物寓言震撼上演。以狗生映照人生,时而惹你发笑,时而令你落泪,后劲十足。智慧究竟是灾难,还是礼物?智慧究竟摧毁了我们,还是拯救了我们?或许,在合上这本书后,你的心中自然会有答案。
★一本卓尔不群的“狗小说”,更是一部文明小史,一则当代社会的寓言
这本小说其实也是一部微缩的哲学史,当这十五条狗被赋予人类的心智后发生了什么呢?他们重新演绎了人类的哲学之旅。“哲学令我喜欢的始终是那些问题,但我始终都厌恶那些答案。”——安德烈·亚历克西斯
……………………………………………………………………………………………
这本生动的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中不断挑战我们的预期……我不是爱狗人士,但是身为小说爱好者,我从头到尾都喜欢这个聪明、充满勃勃生气的奇幻故事。——《卫报》
乔治·奥威尔和保罗·奥斯特(《4 3 2 1》)绝对想不出这样的故事,我觉得这本细节与情感丰实的小说比《动物农场》更细腻、更好看。——Goodreads读者
不怕大家知道,读到结局的时候我哭了。—LitReactor.com
亚历克西斯在这部优美、极具阅读愉悦感的小说中,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闹剧来穿透人性的本质……巧妙地探索了人类的本质为何,真正的理解是什么,人类社会又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科克斯评论》
这本小说中的每一条狗都代表着一种思考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亚历克西斯静静讲述的声音完美地和他的语言风格相融,同时展现出极强的描绘温情与极端残酷的能力。这本书的力量就在于他巧妙地使那些“大问题”蜕变为艺术。他想要经由一种不同的方式,抵达一处不同于康德、黑格尔、古希腊智者及海德格尔的所在,“我永远迷恋哲学的那些问题,而厌恶那些答案”。——《国家邮报》
2019年8月4日 已读
小说还不错。只是老实说,真有这样为了打个赌就改动设定的神。我会觉得他们是随心所欲的强力煞笔。另外,真的可以因为掌握对等的语言和陪伴就能带来平等吗,我强烈怀疑。
加拿大 动物 哲学 小说 待业
豆瓣
9.2 (149 个评分) 拱廊之火乐队 Arcade Fir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Milan Records
Her Soundtrack (FYC Promo)
无姓之人 (2009) TMDB 豆瓣 Min reol
Mr. Nobody
8.2 (548 个评分) 导演: 雅克·范·多梅尔 演员: 杰瑞德·莱托 / 萨拉·波莉
其它标题: Mr. Nobody / 小国民尼谟(港)
在2092年的未来,火星已成了地球人热衷的度假胜地。118岁高龄的尼莫·诺巴蒂(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是最后一位仍会死亡的自然人。记忆混乱的他在一次次的催眠及采访之中不断回忆自己的童年,却在每个人生分岔点都衍生出完全不同的人生。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有母亲(娜塔莎·雷托 Natasha Little 饰)和父亲(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饰)离婚后再婚而变成了尼莫“妹妹”的安娜(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饰),有身患抑郁症婚后情绪不稳的埃莉斯(萨拉·波莉 Sarah Polley 饰),还有与他育有三名子女的亚洲女孩吉恩(范林丹 Linh Dan Pham 饰)。交织在宇宙大爆炸理论、超弦理论和时间特性的解释中,尼莫的人生真相究竟为何呢?
本片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并获虚构类最佳传记电影奖和Golden Osella最佳技术贡献奖。
2018年4月3日 看过
不享受的电影让跑步都变得无趣起来。年纪大了对寻死觅活真爱永恒的爱情故事不那么感冒了,反而觉得形式大于内容。当天晚上做了一个平行世界里关于过往的梦,那儿的故事结局并无太大不同,只是一切都平缓略过,不再戛然而止。
GIS 加拿大 爱情 电影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