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东京老铺 豆瓣
Tokyo Storefronts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乌尔巴诺维斯 译者: 李力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东京老铺》是《你的名字。》背景画师乌尔巴诺维斯的插画作品集。他游历东京近两千家老铺,从中选出有美学个性的五十家,用近百幅门面全景•细节分镜•店内透视图,手绘出如新海诚动画般唯美浪漫的昭和风情。
2016年,乌尔巴诺维斯作为动漫工作室Comix Wave Film的专职画家,开启个人项目——东京店铺插画系列。他走遍东京五大名区,寻找心爱的店铺并拍下照片,再用画笔将它们描绘出来。这些在日本动漫里才能见到的风景,激起乌尔巴诺维斯的强烈共鸣,为其创作引发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你的名字。》中出现的千代田区日枝神社,不远处便是鹤谷洋服店和海老原商店,自1928年开店以来,至今承接定制男装并贩售复古杂货,是神保町古着迷的淘货圣地;
新宿御苑是《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的主取景地,此地有1948年开张的中餐厅宝美楼,金灿灿的屋顶、正红色的瓷砖和栏杆分外惹眼;
……
这些散发时代感的昭和老铺虽不显眼,却一直守护传统,凝聚着几代东京人的情感记忆。在乌尔巴诺维斯的画笔下,它们一如新海诚动画里的风景:唯美如梦,细节逼真。翻开书,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奇妙意境与怀旧气息。走进这些老铺,发现一个有味道的老派东京。
2023年8月20日 已读
这本书好美啊,仅仅翻一翻都觉得很享受。推荐住在东京附近可以有空余时间的朋友拿一本按图索骥,去亲身拜访那些漂亮的房子们!
我有点好奇为什么是照着照片画,而非写生。标记了咖啡馆,书店,和烧烤店,希望某天我也能去看一看。
建筑 日本 波兰 漂在加拿大 绘本
认识建筑:丰子恺建筑六讲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丰子恺 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 2017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
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
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
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而回顾生命的本源。
这一次,丰子恺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积淀,将建筑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关系细细分析,娓娓道来。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古今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能窥察其间人心的变化,所以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
本书在《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的基础上编辑而成,新版增添图片百余幅,更好地展现了丰子恺眼中的“建筑世界”。
2023年8月11日 已读
外行友好,只是感觉要想欣赏早期的建筑,历史不好可不行啊。视觉纠正那里读着好有趣,希望将来某天能亲眼看看去感受。在丰子恺写书那个时代,纽约才是第二大城市呢,不过电影金刚又已经上映了,柯布西耶正受欢迎,我有一种“张学良听周杰伦歌”的感觉。
中国 建筑 漂在加拿大 科普 艺术
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伊斯兰博物馆 (2009) 豆瓣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8.5 (13 个评分) 导演: Bo Landin / Sterling Van Wagenen
其它标题: Learning from Light: The Vision of I.M. Pei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占地4万5平方,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它们来自三大洲,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博物馆内部还有图书馆、餐厅等功能空间,在其盛大的开馆仪式上,还请来了中国著名音乐家马友友表演。
2023年6月20日 看过
我第一次看贝聿铭的采访讲话,九十多岁了,在镜头前面笑眯眯的,讲几何,讲光影,讲文化。感觉根本不需要听他说什么,从他的神态表情,就能看出来他觉得他在描述的这个东西可好玩可有意思。 原来德州好几个他的作品,可惜了,以后有机会去看看不知是什么时候。不过刚发现我在其中一个里面面过一个下午的试啊哈哈,当时主要是紧张,虽然确实有印象跟我其他面试的政府建筑长得不太一样。要是有身份的话俺就能去那工作了哇。
建筑 漂在加拿大 纪录片 美国 艺术
颐和园(纪录片) (2010) 豆瓣
8.6 (34 个评分) 导演: 金明哲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国力强盛的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晚年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颐和园于1900年曾遭八国联军抢掠,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据。 1928年,颐和园由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也见证了几经沧桑的园林在新中国获得新生的历程。
颐和园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园林的精华,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它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创作团队骨干是拍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原班人马。《颐和园》的创作从06年启动,历时三年完成。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紫禁城代表着“礼”,颐和园则代表着“乐”,如今《故宫》和《颐和园》的拍摄完成,也代表着“礼”“乐”结合,完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和文化的一个篇章。
《颐和园》的拍摄是在颐和园管理处的全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完成的。颐和园多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创作,在历史文献、文物、拍摄场地等方面,园方都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六集纪录片《颐和园》有以下几大看点:
由于当年建造清漪园的图纸、烫样等重要的历史资料大部分已经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清漪园的现存资料十分稀少,它的真实面貌更是无人得见。在这次拍摄过程中,通过艰苦努力,我们发掘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重新揭示了一些历史悬疑,为清漪园相关历史研究提出新的素材、角度和视点。比如,我们发现了一张未得到世人瞩目的古图《万寿庆典图》,这张图描绘了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的盛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清漪园的建筑形制,规模以及园林盛况。这大概是现存惟一一张全面描绘清漪园的图卷。汇集各种史料,利用三维动画特技,节目中首次复原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立体的清漪园,再现了世人从未见过的清漪园鼎盛时期的园林胜景。
全片采用故事串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化的讲述风格,依据从史料中发掘的大量事件线索进行充分加工,同时,借鉴故事片的手法,设置悬念,层层递进,进行细腻的细节和人物刻画,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了改变以往一些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节奏缓慢枯燥沉闷的弱点,本片将一些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观点融于形象化的讲述之中,尤其是片中设计到大量的园林知识,以摄像机镜头代替观众的主观视线,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画面语言形象地诠释专业的理论。全片见观点不见专家。形成简捷明快通俗易懂,可视性强的独特风格。
颐和园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多达四万多件,而园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本身也是文物。本片“历史重现”部分的拍摄,充分利用真实的场景和道具,在讲故事的同时,兼顾文物展示功能。可以说,在这些段落中,除了角色是扮演的,服装是现代的戏装之外,其余包括背景,环境、家具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可谓真正的“真实再现”。这种效果和价值是任何影视剧无法比拟的。本片在颐和园园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历史重现,可以说为观众提供了一幅晚清皇家生活的全息图卷。
本次拍摄采用索尼高端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是迄今为止图像质量最好的一部高清纪录片。《颐和园》的影响延续了《故宫》的精美风格,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与《故宫》一样,《颐和园》依然邀请著名摄影师赵小丁(《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摄影)作为摄影指导。两度寒暑的大规模拍摄,穷尽各种视角,全面展示颐和园的极致之美。有些画面,甚至让每天身处园中的颐和园工作人员都感到惊奇,有些画面,即使是老北京,也未必有缘看到。比如,多年一遇的西山晴雪,仅仅持续两个小时的西堤雾凇,比如:一个长镜头从排云殿前拉出,穿过排云门,上升,直至俯瞰万寿山全景,等等。后者并非特技制作,而是聘请世界著名航拍队flyingcam使用遥控飞行器航拍完成。这个摄影队曾经拍摄过电影《哈里波特》、《007》系列电影,八十年就荣获奥斯卡最佳技术奖,通过各种拍摄手段,《颐和园》拥有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独家镜头,将向观众展示一个从未见过的颐和园。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2015年4月8日 已读
读来欣喜自己游历不少地方之余,也发现了更多有趣之地等待我去探访。说起来这位真的是清华建筑系的教授吗,作为外行的外行随便就能拎出来两个基本常识性错误,俺实在是读得很愤懑。瑕不掩瑜啦,大体总括了中国各种建筑的特点,照片配的也不错。最大感想是呵呵民间智慧,最好的东西都只能是在皇家北京。
中国 历史 建筑 虚度人生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汉宝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共收录十封给青年建筑师的信,涉及建筑的空间思考、具有“通识观”的建筑设计、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建筑内涵、个人风格与建筑传统之取舍、建筑内在与外在视野等方面。作者提出“大乘的建筑观”和“雅俗共赏的建筑观”,建议青年人采取人文主义兼顾雅俗的美学态度,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建筑,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建筑的社会任务。
2015年2月25日 已读
其实外行人看看很有趣的。从建筑发散开来,到个人修养甚至男女缘分,老爷爷对青年人也真是拳拳之心呀。【说起来这名字开始还让我误以为是德国的汉学家呢~_~
台湾 图书馆 建筑 艺术 虚度人生
大紫禁城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香港三聯 2005
大紫禁城,作為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帝王宮殿建築群,不僅是研究建築藝術型制的瑰寶(已囊括傳統中國建築的主要型制),也是明清宮廷(內外朝)典章制度及歷史文化的重要反映。

作者趙廣超在本書著力研究紫禁城神聖的軸線(南北),從午門一直到神武門,如何在大小不同的殿宇及廣場陪襯下,按不同的制高點及人流動線,以至與天際的呼應,去營造不同的過渡及主要空間,從而形成雍容莊嚴、華麗婉柔兼而有之的王者氣派。

此外,作者不忘細緻分析一磚一瓦的來歷,各種建築的型制及其等級;以及居住行走於此的皇室成員、大臣以及太監宮女的活動範圍與視線所及的嚴格要求。本書為「大紫禁城系列」的第一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紀念而作。
阅读城市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张钦楠 三联书店 2004 - 7
本书是一位建筑专家介绍世界著名城市建筑的大众读物。作者主张像对小说、诗歌、绘画一样去阅读自己到过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访问它的标志,但也不忽略它的“母体”(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居),还要访问城市“灵魂”的显现者——几栋本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本书围绕作者自己访问过并深有感触的十几个城市加以描述,穿插进国际建筑大师的故事和20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史。本书所采用的图文结合编排方式,又力求将建筑文化的知识、对当下城市建筑发展的思考和城市建筑风貌的欣赏融为一体,使读者尽享“阅读城市”的乐趣。
前言 捕捉城市灵魂
第一篇 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
第二篇 体验城市性格
Barcelona 1 张扬个性 取人所长——巴塞罗那
Brasilia 2 巨人的尺度——巴西利亚
Canberra 3 山水之中的都市——堪培拉
Moscow 4 从结婚蛋糕变成皮鞋盒子——莫斯科
Mexico City 5 仙人掌与麦古艾草的故事——墨西哥城
Los Angeles 6 形散而神不散——洛杉矶
Chicago 7 历史的见证——芝加哥
St.Petesburg 8 浪漫诗韵——圣彼得堡
Hong Kong 9 多面的“石林”——香港
Singapore 10 儒雅的花园——新加坡
Manhattan 11 什锦大拼盘——曼哈顿
Paris 12 宰相肚里能撑船——巴黎
Cairo 13 有序与“无序”——开罗
Istanbul 14 冲突与交融——伊斯坦布尔
Tokyo 15 极大与极小——东京
第三篇 城市感悟
1 城市气质——论城市形态
2 建筑的文化视角
3 理想的家园
酒店 豆瓣
作者: 陈晋略 / 贝思出版有限公司汇编 2002
本书收录了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酒店设计,有“戴高乐机场喜来登酒店”、“米拉玛度假酒店”、“日光市雾降度假酒店”等。
漫游世界建筑群 (2008) 豆瓣
Dan Cruickshank Adventures in Architecture
8.6 (16 个评分) 导演: BBC 演员: 丹·克鲁克山
主持人丹·克鲁克山克周游世界,遍访各式建筑,展示这些建筑是如何体现我们人类的意愿、天赋和信念。在每期节目中,世界各地的建筑物被戏剧性的罗列在一起,观众将发现,尽管建筑风格迥异,它们之间竟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从俄罗斯西北边陲的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到埃及西奈的圣凯瑟琳修道院,本系列是一段汇聚了众多不朽建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程。《漫游世界建筑群》不仅能丰富观众的建筑学知识,更为观众讲述了世界建筑的动人故事。
What do the buildings we construct say about us as people? Dan Cruickshank travels across the world, celebr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architecture and showing how our buildings reveal our aspirations, our ingenuity and our beliefs. In each program building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re dramatically juxtaposed, revealing unexpected connections between very different types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Kizhi Cathedral in remote north west Russia to the convent of St Catherine in Sinai, Egypt, and the themes that range from beauty, to power, paradise and pleasure, this series is a monumental journey that takes in some monumental structures, gradually building an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so that through the series a 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 is told.
The 50 Greatest Photo Opportunities in San Francisco 豆瓣
作者: Matthew Bamberg Course Technology PTR 2009 - 1
San Francisco i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popular travel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filled with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lively street life, secluded getaways, and breathtaking views. If you plan on documenting your trip through pictures, then this is your guide to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photography in San Francisco. You'll learn where to find 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when to shoot them, and how to recreate the images you see in these pages. All the research, location scouting, and planning have been done for you so you can spend your time in San Francisco taking stunning photographs. Equal parts photo essay and how-to, "The 50 Greatest Photo Opportunities in San Francisco" is meant to complement your traditional city guidebook and show you how to capture the memories of your trip with professional-quality images.
Skyscrapers 豆瓣
作者: Andres Lepik Prestel Publishing 2004 - 9
This vibrantly designed volume celebrates every facet of the skyscraper as an architectural icon.
Few buildings rivet our attention like skyscrapers. As the race to build higher and higher continues, these symbols of success and economic power dominate and reshape urban skylines across the globe. Opening with Chicago's Reliance Building, built in 1894, and closing with plans for the Freedom Tower, which will be built on the sit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eye-catching two to four page spreads in this up-to-date and comprehensive volume capture fifty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skyscrapers. Each building is breathtakingly photographed, and an accompanying text offers intriguing historical details, notes 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feats.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magnificent structures, Skyscrapers illustrates their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but also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kind's most competitive and optimistic ur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