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東京製造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塚本由晴 / 黑田潤三 译者: 林建華 田園城市 2007 - 5
從東京開始的都市建築冒險
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公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這些寡廉鮮恥的用途組合及空間構成,憑藉現代建築技術而出現在都市裡。可容許這種狀態存在的東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
若以從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為準,這個都市在人們眼前的映象只是充斥著該被唾棄的毫無價值的建築物。如果身邊淨是慘不忍睹的都市風景,那奉建築名作為圭臬只不過變成展示自己的興趣品味、擴張對漂亮照片的無謂憧憬而已。這樣下去連建築設計也立刻成為索然無味的無聊玩意兒罷了,讓人不禁悲觀地對未來失去信心。
但東京已經完全被上述所謂無價值的建築物所佔據了,也許我們不該逃避現實,而是思考如何將它們變成優點才對。若不能將己身周遭化為豐富的資源,就失去特地留在東京的意義了。作者意識到這種想法,開始思考如何化前述的不協調感為可用。若整理前述寡廉鮮恥的建築物,將常被形容為渾沌、混亂的都市現狀以報導形式來嘗試認同它們不也很好嗎?
東京都市這些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憨直地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作者以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而從透過建物的形式來觀察東京的現實這點來說,濫建築或許比任何建築家的作品都好。不論那個都市都會有獨特建築物反映出它們所選擇的都市狀況或價值觀,與其說這類建物是被東京說明,還不如說藉由這些濫建築說明了東京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故若不集合這類建物並將之連結在一起的話,將無法浮現出東京都市空間的特質,並找出身處之地究竟蘊含著怎麼樣的潛力。
東京製造的、被稱作「濫建築」的建物,全是因為當下有必要,於是盡可能地利用基地的所有要素,即時組裝建造出來的。涵構或歷史性無法得出文化面的解答,只有經濟效率高的解答才是最佳捷徑,也許東京並不要求直接答案之外的東西。這不是受文化薰陶的「建築」,而是被當成事物的「建物」。問題已不在調整比例等細節上。只有機能、或是無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沒有角色,才能形成慾望的零度,甚至可說它們是常識之外的建物。不過東京就是這樣違反常理的地方,這些「建物」毋寧反映出東京的都市空間。用故事訴說歷史或訴諸文化的美化手法,反而顯得虛偽不實,這就是東京。
本書便是此一研究主題下的結晶成果。本書採用導覽形式,無軸線、都市界線曖昧的東京,是沒被導航系統組織過的巨大迷宮。有各種主題的導覽被製作出來,依使用者的目的重新編輯那個都市。就算是後來製作出的軟體,在組織都市使用方式的意義上,導覽就成為第二次都市計畫或系統化的工具。而導覽不需要結論,既沒有明確的開始、也沒有終點。這種形式最適合經常重複建設與破壞的東京。
這本導覽並非網羅東京全部,要把東京這個巨大的都市全體都當作觀察對象是辦不到的。但就算是如此龐大的都市,至少可以建物為中心,掌握一個被「整合」後的環境。作者以在都市內部以建物為始,觀察所有者與使用者,還有生活於其中的人們。這裡的觀察反映觀察者身體、心理上對當下東京的真實感受,可以為這城市的個別使用者或設計者需要系統化的時候提供幫助。只有從這裡出發才能開始真正的建築冒險。
2023年9月18日 已读
第一次听说滥建筑(da-me architecture)这个概念哎。里面的手绘图很有帮助,不知为何照片总看得我晃眼,可能真的是太小的地方塞了太多的东西吧。除了感慨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空间之外,不得不感慨有些居民也真的是厉害的,头顶汽车轰隆隆过,出门就是墓地,墓地边上还有菜地……如此生活的境界啊。另外说东京urban code房子和房子之间至少留500mm,我还真伸出手来比划了一下哈哈。
这次无意间发现老爸的日语很好,忽然动了心想占他的光一起去日本旅游一趟。
建筑 摄影 日本 漂在加拿大 设计
Birds of the Photo Ark 豆瓣
作者: Noah Strycker /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2018 - 3
Savor the colors, treasure the details, and marvel at the intricate behaviors of more than 300 species of birds reflected in the striking book by award-winning photographer Joel Sartore and birder extraordinaire Noah Strycker. Remarkable photographic portraits from Sartore’s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project and Strycker’s inspiring words portray the diversity of bir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 all their glory– and bring a critical message of hope and care. Every bird has a story to tell and a role to play in preserving the beauty and livelihood of our planet. Together, Sartore and Strycker help us listen to their songs.
Astounding Mushrooms 谷歌图书
作者: Alain Bellocq Firefly Books 2015
A heartfelt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and diversity of fungi. Astounding Mushrooms features gorgeous full-color photographs of more than 200 mushroom species in their wild habitat. The close-up images reveal every size of growth, every shade of color, every shadow of silhouette, and every detail of texture. Chapter text sheds light on this unique living species, neither animal nor plant. Concise captions identify the mushrooms and provide further description of their biology. As Astounding Mushrooms reveals, mushrooms are astonishingly diverse. Shapes include buttons, nests, fans, feet, clubs, hooves, trumpets, mesh, tentacles, stars, tubes, and spines. Textures are smooth, shiny or pimpled. They can be dry or wet, edible or deadly. Nuanced colors and blushes include yellows, reds, blues, and greens. They may be speckled, stinky, slimy, hairy, or fuzzy. Some wear a hat, a skirt, or can even move. Wild mushrooms are enjoy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ocavores, vegans and wild food enthusiasts. Chefs everywhere are foraging wild foods, including mushrooms. Mushroom hunting tours have become popular, and mycolophiles are sharing their enthusiasm and identification tips online. Astounding Mushrooms invites readers into the extraordinary fungi universe.
2022年10月21日 已读
刚翻开就是一个蘑菇顶着雪,给即将迎来寒冬的我带来了能看到蘑菇的希望。一大本高清无码蘑菇照片,看得我眼睛都直了。也太好看了!有些奇怪的蘑菇我爬山时候见过,有些美丽的蘑菇希望未来在路上能见到。
calgarylib 图书馆 摄影 漂在加拿大 真菌
八十年代中学生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任曙林 新星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2021年9月15日 已读
书间夹杂的评论多此一举啊。还有一位高喊“我们杀死一个什么时代”的,给我看笑了,谁,如何,能“杀死”时代?里面的大部分评论都觉得八十年代的中学生乃至整个八十年代从此不再而无比可惜,可哪个年代不是如此呢。我倒觉得,照片中的学生生活,和我的中学学生生活的重合部分的记忆,差不多嘛。虽然我记忆里,那要更明亮些吧,估计是像素高了些哈哈。
dataanalyst 中国 历史 摄影
火车上的中国人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王福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
车厢内外的人生百态
………………
※编辑推荐※
☆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呈现人在火车这个特殊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 记录20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大哥大、烫发、印有电影明星照片的T恤、便携电视机等等,勾起令人难忘的记忆。
☆ 摄影师在混乱中寻找趣 味,用幽默化解现实压力,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看似平常,实则令人回味无穷。
………………
※内容简介※
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万余张底片。《火车上的中国人》精选其中114张,包括37张以往画册中都未出现的作品。这些黑白纪实摄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有些场景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打麻将、集体做广播体操、带宠物上车;有些场景似乎从来不曾改变: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情侣间的含情脉脉、车厢里的拥挤不堪……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迅速熟络起来,生活临时交织在一起。丰富的影像呈现一种久违的浓烈的人际关系,展示一个流动的中国。
………………
※名人推荐※
《火车上的中国人》展示的是流动的社会缩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也可以说这是他在用人类的第三只眼睛透视社会和人生。正因为它生动、真实,甚至很准确,所以它不仅很吸引读者,能够引起人们的欣赏和共鸣,而且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价值。
——杨绍明,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
王福春的生活是坎坷的,当它在他的影像表达中沉淀下来的时候,却结晶为温情与幽默。这是一种很值得尊重的性格特点与影像品质。因为这种品质,他的摄影在中国纪实摄影里独树一帜,耐人寻味。
——王诗戈,《中国摄影家》2012年第7期
2021年7月25日 已读
陌生又不陌生。跟物理大哥讨论小时候坐火车的记忆,也所剩无几啦。照片里的很多成年人都很疲惫,另外为啥里的人们都那么坦然露小婴儿的丁丁。。。评论里有人建议“观察生活”,特意选春运去坐火车,还要坐慢车,我一看头都大了,这就是所谓“诗意的幻想”吧。~_~
DataAnalyst 中国 摄影 火车
强大,漂亮的新定义 : 为女孩们的真我瞬间而喝彩 豆瓣
作者: (美)凯特·T.帕克 译者: 胡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这是一本天真、野性、又充满美妙童趣的人物摄影集,摄影对象为2—18岁的女孩。作者环游世界的过程中拍下这182张令人难忘的照片,100%呈现出女孩的力量和精神。每张照片配有简单的语句,那是照片中小主人公想分享给我们的话。
书中来自全球各地的鲜活生动的少女形象,给人带来 的愉悦感丝毫不输靓妹型男,甚至更治愈,更暖心。“童趣”适合孩子,也适合所有人,天然的视觉感受力即可,阅读无门槛,每个人都能从中享受到返璞归真的审美乐趣。
“做你自己”“自己的真实感受最重要”“不要活在别人的刻板评判体系里”“坚强勇敢的性情不能丢掉”——对于这些价值观,此书提供极好的注解。是摆脱刻板说教套路的少女励志书。
2021年5月1日 已读
尽情想象,无所畏惧。希望未来的很多天,自己能多一分勇气,和坚持 。
DataAnalyst 女性 摄影 美国
Endangered 豆瓣
作者: Tim Flach Abrams 2017 - 10
In Endangered, the result of an extraordinary multiyear project to document the lives of threatened species, acclaimed photographer Tim Flach explores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of our time.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to settings ranging from forest to savannah to the polar seas to the great coral reefs—Flach has constructed a powerful visual record of remarkable animals and ecosystems facing harsh challenges. Among them are primates coping with habitat loss, big cats in a losing battle with human settlements, elephants hunted for their ivory, and numerous bird species taken as pets. With eminent zoologist Jonathan Baillie providing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this ambitious project, Endangered unfolds as a series of vivid, interconnected stories that pose gripping moral dilemmas, unforgettably expressed by more than 180 of Flach’s incredible images.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撒娇(泼)耍赖求着物理大哥在非常时期带我去图书馆借的。看的时候很难过。里面有很多的“must”才有可能生存下来的动物,而谁都知道这些“must”是有着太多自私又对美有极端占有欲的人类个体做不到的。得了得了,人类活该未来会在满目疮痍的机械城市中独自消亡。
DataAnalyst SALib 动物 摄影 美国
西部招妻 豆瓣
7.3 (30 个评分) 作者: 马宏杰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6
★柴静、杨锦麟 作序力荐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行走江湖30年,零距离记录两个农民“招妻”的离奇曲折经历,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首部当代中国长篇人文故事&摄影作品史诗力作,绝对真实,却难以置信
★凤凰卫视多次跟随作者走南闯北,只为记录最真实,最震撼人心的当代中国!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马宏杰没有把这个词诗化,照片里的生活就像它本身一样,笨重粗粝,人的心里都磨着沙石,吃着劲,但活着。——柴静
我知道 他的每一次跟拍、记录,几乎都是在燃烧生命的一部分去完成,他的记录对象,几乎都是社会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个体和人群。他可以有更多选择,但他选择了最难的。也因为最难,才会有如此的灿烂和精彩。——杨锦麟
不给自己拍摄的选题有预设判断,不干预被拍者在事件进行中的言行举止,力求真实讲述一个又一个中国底层百姓的故事,这是马宏杰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在多年的跟踪报道中,他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彼此信任,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组又一组真实的图片。 ——《新京报》
马宏杰镜头前的这些人,是“无法用正常的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他一张张照片呈现出的是超乎想象的自然表情。马宏杰讲求慢工出细活,他的每一组照片都至少跟拍了六年,他更下定决心将这些作品“做到他们死,或我死”。 ——《新世纪周刊》
马宏杰用近三十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
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农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富庶地区长大的我们轻飘飘地评论一句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真是没什么意义的。看得我太难过了,一头牛卖7000,一个西部穷困地区的女人卖10000,上过初中可以卖12000。可以讨价还价,可以反悔,可以继续卖“二手”。
DataAnalyst 中国 摄影 社会 随笔/散文
美之地图 豆瓣 Goodreads
The Atlas of Beauty
8.9 (39 个评分) 作者: [罗马尼亚]米哈埃拉•诺洛茨 译者: 赵俊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浮士德说:“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在 《美之地图》里,时间停了下来。
《美之地图》是罗马尼亚摄影师米哈埃拉•诺洛茨发起的一个摄影项目,诺洛茨于2013—2017年自费前往50多个国家旅行,并为当地女性拍摄肖像,记录这个世界上女性多元的生活状态和丰富多样的美。这些摄影作品发布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得到全世界的关注。目前这个项目仍在进行中。
《美之地图》收录了诺洛茨500余幅作品,镜头前的她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从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到伦敦街头,从印度的乡镇集市到约旦古城佩特拉。她们有着不同的发色、民族、职业、年龄、信仰,她们的美个个不同。
我想,美意味着做你自己,真实,自然,不做作,内心坦荡可鉴。如今有太多的压力让女性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打扮和行动,在一些环境里,女性被要求谦卑顺从,把身体包裹得越多越好;而在另一些环境里,女性被要求看起来充满性魅力。但最终,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拥有自由——自由地选择如何展现自己,自由地探寻自己的美——而不被外在世界的看法裹挟。
——米哈埃拉•诺洛茨
2020年4月1日 已读
面对生活的挑战,拥有灿烂的笑容和美丽的风姿。世界各地的女性,各种职业,各种理想,明明是明亮的照片和故事,俺看到最后默默流了眼泪。
DataAnalyst 女性 摄影 旅行 罗马尼亚
人在纽约 豆瓣
Humans of New York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兰登·斯坦顿 译者: 张红 重庆出版社 2015 - 5
三年,上千里路,六千多张照片中精选的四百多个精彩瞬间,构成了这本充满了美丽、动人、有趣且又鼓舞人心的《人在纽约》。《人在纽约》捕捉到的是纽约这个城市的精神;它展现了纽约人的乐观、幽默、坦诚。这里有爱情、亲情、责任、希望,这里有对生命的思考,对往事的调侃,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的关注。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生动完整的故事;寥寥数语,就是一段五味杂陈的人生。
《人在纽约》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感动……
【编辑推荐】
《人在纽约》一书是基于一个拥有超过百万忠实粉丝的博客制作而成的。作者布兰登•斯坦顿于2010年夏天开始几乎每天行走、拍摄于纽约街头,汇集了上万张照片,从中精选了四百余张,成为本书。那些来自于被拍摄对象未加修饰的言语,反映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使照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纽约人的幽默,坦诚和人性,也在一张张照片中展现无遗。它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纽约这个城市的精神,成为纽约精神最精湛的代表。朴实的画面,简单的语言,却有瞬间击中人心的力量。一幅照片、一段对话,就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带给人深思与感动。是一部有思想、有深度、有话题性、有时尚元素、有可读性、传递人生正能量的作品,可谓纽约版的“看见”,看见芸芸众生世间百态,承载人类共同的情感。
Solitude of Ravens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Masahisa Fukase Bedford Arts 1991 - 11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照片本身是构图和光影的变幻。我以前常觉得自然是无关乎人的感情的,看了这样的照片才知,这内容竟也可以浸满荒凉。
DataAnalyst 摄影 日本 画册
大自然的特写 豆瓣
作者: 阿诺德·威尔逊 译者: 于东东 / 孟韬 2013 - 6
《大自然的特写:近距•微距•显微摄影指南》是一本关于特写摄影的专业技法类图书,包括近距、微距和显微摄影三个领域。作者从适用于特写摄影的器材谈起,对画面构成和设计基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最后运用精美的照片范例对前述内容进行展示和说明。《大自然的特写:近距•微距•显微摄影指南》内容生动翔实,同时具有对专业摄影和自然科普的双重指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特写:近距•微距•显微摄影指南》从始至终体现着一种尊重自然与生命的理念,更显示出作为生物学家的阿诺德•威尔逊的独特魅力。
2018年6月11日 已读
真美。叫威尔逊的是不是都跟生物有关系啊🤔
GIS 摄影 美国
虫虫虫虫飞 豆瓣
作者: 郭宪 2006 - 2
本书主要收录了唐宋诗词中与昆虫相关的诗句,也酌情收录了非唐诗宋词的诗句,并配以从唯美角度拍摄的昆虫照片。
2017年4月6日 已读
小虫子好萌的!但是……我以后要是给小朋友讲虫子估计是不大会刻意强调什么,益虫产丝害虫啃树之类的说法的,讲道理,论破坏其他的物种和环境,谁比得上人类???另外,我实在是不能buy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八只苍蝇花了四百万的说法,没要你事必考据的态度,但是过于不严谨的话可以不说吧。
GIS 中国 摄影 昆虫 科普
怎样拍摄昆虫与蜘蛛 豆瓣
作者: 拉里・韦斯特 / 朱莉・里德 2002 - 8
拉里毕生致力于技术与艺术创新。你手中的这本包含其运用了几十年的摄影技巧。
本书知识内容以对我们似科合理的顺序排列。摄影技艺的掌握是实践经验综合作用而非按部就班研究的结果。创作理想的照片需要耐心。只有在研读了本书并开始于野外应用那些技巧之后你才会渐渐开窍。你必须使自己的摄影技巧知识基本上本能化,才能在野外自由地理解和观察被摄体。
这种使技巧变为本能的观点和对被摄体的爱对于我们是绝对重要的。这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缘故。我们通过介绍像“小仙人”这样的作品选部分和拉里的野外摄影实践经验来尽力阐明此观点。
2017年2月16日 已读
好看死了!我的理想!不过好像应该在有钱买尼康之后再看的……
GIS 博物 摄影 昆虫 科普
生命的肖像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风月无边 豆瓣
作者: 高鹤云 / 山谷 2004 - 1
在策划这本小册子的初始,我们即拟定了这个书名。初衷是,选择若干海内外的自然风情和人文名胜,用摄影语言和随笔文字来表达各自的内心感怀。当然,这是读图时代的一种美好尝试,涉猎的是极为有限的题材,但我们侈望面对的却是整个自然和社会,以及比海洋、天空更为辽阔的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风月无边”四个字就自然而然地从脑海中跳了出来。
本书选择了若干海内外的自然风情和人文名胜,用摄影语言和随笔文字来表达各自的内心感怀,以及比海洋、天空更为辽阔的人的内心世界。本书内有正文41篇,这些作品的风格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美、即有内涵的物像,不是刻意追求能追求到的,而是要在观察生活、体察生活,在镜头以外的修身养性上下功夫,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功夫在诗外”。
伦敦的日子-一个中国摄影家的经历 豆瓣
作者: 杜英男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 6
“本书中我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平常人的真实经历。我力图把我在伦敦的生活全部展示给读者,好的和不好的,善行和恶行。”当初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把自己称为“精神逃荒的人”的杜英男,在1994年5月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伦敦,并开始用相机记录在伦敦的生活。其中有记录自己生活轨迹的图片,如他的朋友、他的“朋克”房东、他打工的饭馆老板等,更多的是阴郁孤独的伦敦夜景和躁动不安的气氛中的年轻英国人。直接的拍摄方式
历届奥斯卡影后 豆瓣
作者: 刘春艳 2006 - 8
本书及其姊妹篇《历届奥斯卡影帝》均属于“奥斯卡电影艺术之旅”书系,它们以丰富的图片与文字资料,--介绍了从第1届至第75届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
在世界影坛上,美国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有着巨大的影响。
自从电影问世以来,无论哪个年代,电影明星恐怕都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人。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但他一定会知识当红的影视明星。而奥斯卡影帝、影后就更令全世界瞩目了。在银幕上,这些艺术家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其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我们熟悉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甚至超过自己的一些亲友。但在银幕外,他们离我们又是那样的遥远,其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而神秘的。影迷们热爱和崇拜这些驰骋在银幕上的耀眼巨星,同时也渴望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艺术生涯和奋斗经历。这种了解对观赏电影艺术将是十分有益的,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个不朽的银幕形象,品味蕴含其中的艺术与人生哲理。
本书为读者勾勒出了历届奥斯卡影帝、影后的人生轮廓,包括他们的成长与奋斗,生活与艺术、事业与婚姻、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
瞬间的背后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麦克纳利 译者: 何大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2
《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诞生于“百名对摄影最具影响力的人”、“镜头背后的传奇人物”乔?麦克纳利在一次数码摄影培训班的压轴报告。
一句精辟的语录,一幅让人醍醐灌顶的照片,然后再聊聊照片背后的故事,它的来龙去脉,拍摄趣闻,以及怎样才能拍出这类照片——您不但能够欣赏到这位摄影大师的杰作,还能学到他那些真金白银的绝技。同时,和相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作者还与读者分享了他那些激动人心而又惊心动魄、令人沮丧又无比动人的故事。
无论您有多少摄影经验,您都能从《瞬间的背后——乔·麦克纳利经典传奇照片解密》学到以前难以想象的绝技,并在实战中领略到一名职业摄影师既有趣又迷人的一面。
2015年12月5日 已读
作者时而温情脉脉时而严肃认真,照片背后的故事既有趣有时又让人动容。虽然重点的用光部分俺这个外行一毛钱都看不懂=_= 看他拍川普和麦迪还挺有趣~
PhD 摄影 美国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