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Lonely Planet USA 豆瓣
作者: Jeff Campbell / Glenda Bendure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2006 - 3
Follow the heartbeat of America through towering forests, undulating fields, pulsating metropolises and offbeat oases. Whether day-tripping from the Big Apple s core or dreaming of the California Coast, this definitive, award-winning guide inspires you to go the distance and discover the USA s very best. DISCOVER & DECONSTRUCT - in-depth culture and history sections offer political and paradoxical insights, while the arts section unveils America s top talents. MY WAY OR THE HIGHWAY - full-color highlights, tailored itineraries and 140 killer maps lead you along and off the beaten track. RUN FOR THE HILLS - escape the concrete jungles via the labyrinth of back roads, waterways and crest trails revealed in our authoritative outdoors section. REST EASY - national park campsites, secluded B&Bs, five-star suites, the Heartbreak Hotel...our sleeping listings provide prime bedding for myriad budgets.
一路走来一路读 豆瓣
8.1 (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境界徐徐展开。
不如去流浪 豆瓣
作者: 羅智成 / 賴香吟 等 自轉星球文化 2006 - 10
正因為沒能去流浪的人,總對流浪一事有種浪漫的嚮往,在出發的那天到來之前,難免好奇所謂的流浪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我們看到,流浪,可以是心的放逐,是無罣礙的姿態,是載滿情緒的閱讀,是飄在空中的音符。所有流浪的可能,在編者的蒐集下,盛裝成一只信封,匯集了世界五大城市的流浪漢身影,佐以作家們的謳歌流浪。隨書附有一張將流浪化為旋律的CD,進階營造晃盪的氛圍;明信片則讓遊走在世界各角落的讀者,某天或能夠寫下一些想念,寄向來的地方。
本書共分成《homesick》及《homeless》兩部份,並分開裝訂成獨立的兩本書。本書對於參與此次創作之華文地區十五位新一代作家來說是項極大的挑戰,特別是為世界五大城市流浪漢量身書寫故事的五位小說家。開始動筆前,編輯先指定他們書寫的城市,接著提供他們該城市已拍攝好之流浪漢照片,然後才藉由閱讀這些影像,開始書寫他們關於一個特定城市流浪漢的小說創作。
1.Homeless:世界5大城市流浪漢影像╳獻給流浪漢5首詩歌╳5篇故事
(1)流浪漢.詩歌:羅智成/陳昇/張曼娟/三毛/張雨生。
(2)流浪漢.小說:賴香吟/東京;李佳穎/洛杉磯;阮慶岳/巴黎;張耀升/倫敦;駱以軍/台北。
2.Homesick:10位新生代作家╳10座城市的孤獨之旅
(1)偽流浪.散文:黃俊隆/巴黎;廖偉棠/巴黎;林怡翠/索威托;黃麗如/伊斯坦堡;楊美紅/不來梅;孫梓評/翡冷翠;鯨向海/京都;楊佳嫻/香港;林婉瑜/台北;李維菁/台北。
去玩吧!Have Fun 豆瓣
作者: 網路與書 大塊 2004 - 5
玩,可以是一種休息、放鬆,一種嗜好、休閒,一種度假、旅行,當然更可以是一種探險與狂想。
2014年12月11日 已读
说是去玩,更多的是像去旅行。无论如何,若能带着孩童真挚的心,探寻世界上未知的角落,确实是件美好的事情。
台湾 图书馆 旅行 高中
旅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胡晴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1
这本书是胡晴舫专事写作后的第一部作品集。经常游历各国的她,有着与寻常游客不同的行径路线、目的地,和观察沿途事物的视角。在《旅人》这本书中,她走访东西大小国家,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性格观察万事万物,写出来的作品,可以归为“游记”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游记”的书写。在这个个人背包自由行或驴友相伴自由行盛行的时代,胡晴舫的足迹却仍然是超前的,这不仅仅在于她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更在于她对于各国各地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于传统“行记”的一次质疑。她也是一个旅人,却在这件事上唱了一次反调。
一生必遊的100世界博物館 豆瓣
作者: Hanns-Joachim Neubert 等 译者: 宛家禾 蔡裴驊 蔡心語 京中玉國際 2008 - 6
藝術與人文的視覺盛宴-環遊世界100個美術殿堂
從孕育藝術的華麗殿堂,
到藝術大師的畢生傑作,
一場藝術與人文的視覺盛宴,經緻典藏100%!
全球五大洲的藝術巔峰極品,300百幅珍貴照片。
百大博物館︰龐畢度中心.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梵諦岡博物館.梵谷博物館.蘇黎世美術館.米羅基金會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
曾經,藝術品的功能是裝飾教堂、皇宮、議會或私人場所,只有少數王宮貴族擁有欣賞的權利。然而從十八世紀開始,大眾美學教育的觀念開始萌芽,1734年,羅馬神殿博物館創立,展出一系列古董雕刻,是史上第一個公立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本身也代表各時代偉大建築師的心血結晶,除了早期諸多經典的傑作──如巴黎的羅浮宮之外,現代的嶄新設計概念與先進的建材,也讓許多新興博物館看來就像一項藝術品──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巴黎的龐畢度中心都是明顯的例證。
本書以介紹擁有大量典藏、世界知名的博物館為主,然而少數因地點或獨特收藏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美術館也在介紹之列。新舊博物館齊頭並進,豐富而多變的魅力,讓讀者點燃對於藝術的熱情!
2014年12月11日 已读
其中唯一介绍的旧金山现代艺术我还没去过……-_-||| 个人觉得,如果不了解一下艺术史,再去欣赏这些画,其实是糟蹋。
台湾 图书馆 大学 旅行 艺术
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 豆瓣
作者: 黄丽如 2009 - 11
一位旅游记者,足迹遍布四十多个国家,喜欢独来独往,善于发现对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的奥秘,并有自己观点和想法。第一部分叫做“就是不跟团”,但有时又毫无办法地必须跟团走,那是工作。第二部分是“地球漫游观察笔记”,这是作者发现奥秘的关键。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2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门外汉的京都 豆瓣 谷歌图书
7.3 (29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他说的竹篱茅舍,
他说的流水长墙,
诸多游赏,
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
台北以外,舒国治唯一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
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2014年11月13日 已读
长大了也渐渐不爱读游记,毕竟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寂寞文青版lonely planet之京都,嘻嘻。还是很向往既丰润又清寂的生活,和夏夜在川边喝啤酒的呢。无业游民时候,游一游如老电影般美好的京都,轧马路,野餐,在老旧的旅舍里睡大觉,摸摸庭院的墙,逗逗书店的猫…想来亦有趣。
旅行 日本 虚度人生 随笔/散文
西藏一年 豆瓣
A YEAR IN TIBET
7.9 (8 个评分) 作者: 书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6
“神秘”仍是这片雪域圣地的标签,多数人对西藏的认识仍停留于对“香格里拉”的奇妙幻想。
作者满怀对高原的痴迷与眷念,多次亲身入藏,以深沉关切的心灵,将目光对准最为普通的民众,记录他们在春夏秋冬最朴素、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感人至深。
闲暇劳作、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八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生活与身临其境的近距离描绘,让雪域的圣洁与美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转经筒的无声旋转中,在飘荡于千年圣地的嘹亮歌声中缓缓打开……
2014年9月5日 已读
刚好手边在翻另一本书叫魂,有的相信最后会引起全国性恐慌或是政局不稳,有的相信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了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大的差别又在哪里呢。跟藏族MM聊天听到当地风俗多是儿子入赘已是开了眼界,居然这里说乡下一妻多夫也很常见。有趣有趣。可是我第一直觉还是要伺候那么多男人,一定超辛苦啊。文笔其实就这样。。。
中国 旅行 虚度人生 西藏 随笔/散文
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纪行 (2009) 豆瓣
アンデス 天空の鏡~ボリビア ウユニ塩原
8.7 (22 个评分) 导演: NHK 演员: 中山亚微梨
其它标题: アンデス 天空の鏡~ボリビア ウユニ塩原 / 乌尤尼盐原纪行
由日本NHK推出的纪录片《南美玻利维亚乌尤尼盐原纪行》,将带领您走进这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玻利维亚西乌尤尼盐湖。跟随美女主持人中山亚微梨的脚步,我们将走进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乌尤尼小镇附近,踏入这面世界上最大的“天空之镜”。
这块原本荒芜的盐沼,由于面积大,表面光滑,反射率高,且覆盖着浅水,从而形成了特殊的盐沼水层,使大地就像天空的倒影般纯净美好,美丽得令人窒息。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沼以其奇特的景色和宁静的环境,成为许多旅游爱好者的梦想之地,让人甘心浸没在这座至真至纯的白色世界中,听风听水,陶然自得。
The 50 Greatest Photo Opportunities in San Francisco 豆瓣
作者: Matthew Bamberg Course Technology PTR 2009 - 1
San Francisco i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popular travel destinations in the world, filled with interesting architecture, lively street life, secluded getaways, and breathtaking views. If you plan on documenting your trip through pictures, then this is your guide to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photography in San Francisco. You'll learn where to find 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when to shoot them, and how to recreate the images you see in these pages. All the research, location scouting, and planning have been done for you so you can spend your time in San Francisco taking stunning photographs. Equal parts photo essay and how-to, "The 50 Greatest Photo Opportunities in San Francisco" is meant to complement your traditional city guidebook and show you how to capture the memories of your trip with professional-quality images.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3年10月11日 已读
open mind +悲悯之心+小图上看上去像微微发福的邻家大叔版汤姆克鲁斯+冷幽默。话说我看到最后都没想明白那家丽水的厂生产的是bra的哪个部分……日本姑娘爱小草小花俄罗斯姑娘爱鲜亮的一色……hmm,要我的话,应该都挺爱的吧~_~【我竟然是在排队买泡菜汤的时候看完的= = 】
RA 中国 旅行 随笔/散文
我的诺曼底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7
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 这本书有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与以往的“战场写真”截然不同,这本书一扫艰深生涩、枯燥乏味,以灵动鲜活的文思趣谈世界、戏说正史。不经意间,让对战争毫无兴趣的读者成为情趣盎然的“战俘”。丘吉尔、隆美尔、希特勒……这些提起二战便不得不涉及的著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唐师曾以诙谐的手笔,在广为人知的事件中融入亲近熟悉的人情、人性,大大消除了60年的时空距离。庄则栋与日本太太佐佐木敦子、英格丽·褒曼、海明威、毕加索、崔永元、姜文、张越……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竟也衍生出诸多故事,与那场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重返巴格达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 1
作者在海湾战争十周年之际重返伊拉克,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
我在美国当农民 豆瓣
Having a Solo Drive In USA
作者: 唐师曾 2002 - 6
这本被笑称为“唐氏美国读本”的新书,与以往同类书的最大区别是独特而犀利的男性视角。惯常书中赌城的奢华、好莱坞的炫目、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等耳熟能详的情形,在书中并不提及或者一笔带过,而浓墨重彩记述的是美国许多不为人知,却能给人以震撼的人与事、成功与教训。同时,对于到美国留学、探亲、居留、旅游的人提供极具操作性的经验,比如:如何在美国考驾照、如何应对美国的警察、如何与美国人相处等等。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 11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花花世界”专栏的结集。
在巴黎的丁香咖啡馆,他(作者)闻到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余香;莫斯科的列宁墓面前,则感慨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波兰和欧洲的交界处,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看法;而在人来人往的慕尼黑机场,他对吸烟室进行了煞有其事的评论……
拥挤的机场、下榻的旅店、鲜有人去的街道、左岸的咖啡馆、嘈杂的酒吧……这些旅途中我们会忽略的地方,成了他发现的乐园,他用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发现的乐趣,同时,也用感慨的态度对人生这码事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摩托日记 (2004) 豆瓣 TMDB
Diarios de motocicleta
8.1 (249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演员: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
其它标题: 모터사이클 다이어리 / 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ダイアリーズ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
2013年7月19日 看过
上路我不排斥,可我脸皮薄+动手能力差+烦艳遇+一天到晚丢东西……桑感。
RA 旅行 电影 阿根廷
爱在午夜降临前 (2013)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IMDb
Before Midnight
8.8 (1215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 演员: 伊桑·霍克 / 朱莉·德尔佩
其它标题: Before Midnight / 情约半生(港)
被影迷奉为爱情圭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终于迎来了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前》。第一部中美国青年杰西(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饰)坐火车邂逅法国女孩赛琳(朱莉·德尔佩 Julie Delpy 饰),两人在维也纳度过难忘一晚;9年后的第二部,杰西已成 为作家,他的小说让他和赛琳在巴黎重逢,两人于日落前再续前缘。如今又一个9年过去了,杰西与赛琳已经一起生活并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对人生和爱情也有了更多感悟。《爱在午夜降临前》就是撷取他们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南部小岛度假的最后一天。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就像与影迷在赴一个每9年的约会,尽管三部曲的制作跨度长达18年,但故事情节几乎可以写在一张纸的背面。电影惯于只用人与人的对话讲述故事,两位主人公或行走在静谧的村落,或悠然坐在露台和餐桌前,不断的讨论着文学、爱情、生活、两性等话题。然而与前两部不同的是,随着他们终于走到一起,爱情的浪漫也开始被生活的日常琐碎和彼此相处的实用性取代,吵架拌嘴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婚姻”的面纱下维持爱情?电影将18年的感情铺开,再徐徐化解那些小小的怨念,呈现爱情最真实动人一面。
2013年7月17日 看过
亲爱的,find a system that works for you. 争吵也好,逗趣也罢,喜欢其中所有提到的琐碎。生活中如意与不如意的种种,但愿能彼此欣赏体谅,携手前行。【最近几年看到最喜欢的片子碟出来了一定去买一张】
RA 旅行 爱情 电影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