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上下) 豆瓣
作者: 柏杨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5
《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论说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加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的文字,书中史料运用独到、分析角度新颖、语言优美,读起来使人有一种明快的感受。
思维的乐趣 豆瓣
9.1 (6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思维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李国文楼外说红楼 豆瓣
作者: 李国文 2005 - 8
谁都会——碰到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面临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遭遇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承受意兴阑珊的怅惘一霎,这部“满纸荒唐言”,这“一把辛酸泪”,这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命运,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进而让你豁然开朗、幡然彻悟……
李国文先生评《红楼梦》随笔集,本书集渊博学识与深遂思考于一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红学界提供了新鲜的眼光。
一个人的电影 豆瓣 Goodreads
7.3 (27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格非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其它标题: a person s movie
这本书是著名导演、著名作家对电影的情感和感觉记录。
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作家格非、王朔、李陀,毛尖,在书中讲述他们各自的影像生活、那些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流逝的青春流年。读者可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这是十年来《收获》杂志的经典专栏《一个人的电影》首次结集出版。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4 (1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韩寒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收录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少说,多做,不解释。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
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
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
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2013年7月9日 已读
嘻嘻会有可能遇见那个在你心里如彩虹一般的人咩。其实韩寒这个人我还蛮喜欢的。
RA 中国 杂文
百年思索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南海出版公司 2001 - 6
《百年思索》是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她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抒写了她对历史的反思,对中西文化的思索,对未来的展望。
2013年4月7日 已读
看完心里很沉重。我想起戈尔迪之结。可是人们却不能想亚历山大那般,一砍了事。
台湾 大学 杂文
我的精神家园 豆瓣 Goodreads
9.2 (134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 - 1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像自由一样美丽 豆瓣
8.5 (44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沉默的大多数 Goodreads 豆瓣
沉默的大多数
9.2 (44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0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包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性问题,生育问题,同性恋问题,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创作谈和文论,如写作的动机,作者的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作者对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毒辣端庄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方希 2009
《毒辣端庄》为其散文作品集。方希自诩《毒辣端庄》是边缘散文的集子。她在书中大谈所有感兴趣的事,包括男生宿舍后半夜的话题,优雅从容又极尽刻薄毒辣之能事。她的文字呈现出独特的激情和凛冽……她带有邪恶感的智慧,结合着女巫与婴孩的混合气息。
方希,70年代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硕士。专业出版者,领域主要关注管理、大众文化、医学人文。《毒辣端庄》为其散文集。方希的散文数量不多,可每篇都让人稀罕。用个不直接、很缭绕、疑似过气文青的说法,那就是:方希散文冰山上三分之一的部分俗意盎然,而那冰山下三分之二的湍流诡谲神秘,深不可测。
记忆碎片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见招拆招 南海出版公司 2004 - 1
青春期的魔鬼词典、校园里的民间语文、一代人的基因密码。该书由十个章节组成,这十个碎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已经消逝的世界。打麻将,攒电脑,看毛片,泡妞,读书……人生最有意思,最值得回忆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被一网打尽。以前没有这样的书,以后多半也不会有。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守望者——六七十年代的那批人纷纷年近不惑,不复为年少轻狂付出代价;随着这个社会越来越规范化,每个人的欲望都能在其中公开的得到解脱之时,有关过去的种种充满危险和诱惑的回忆,也将越来越接近于一个传说。《记忆碎片》这样一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我们从一个被迫害者,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它代表了我们的全部成员以一种宽容的姿态共同宣判,赦免了囚禁在充满烦恼的过去,同时也偷换了关于过去的全部概念。被偷换掉的那些概念,仿佛是我们褪下的最后一层皮,在我们逐渐远去的笑声里,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隧道之中。
我打不赢爱情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和菜头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著名网络奇才和菜头的第一部个人文集。和菜头用我们最常用的语言作了一种奇妙的文字组合,恣意奔放、细小怒骂,笔力到处,皆成文章。观之曰“酷”,读罢曰“爽”。
读者 豆瓣
8.1 (4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法律出版社 2009 - 9
本书谈论书缘,读书的方法,对阅读的看法;谈因书而结交的朋友的聚散离合;谈政治书籍中的政治花边;谈论作者心中的经典书籍,还有谈论散发着文艺味道的书籍或相关作者的故事;再次谈论“常识”,这些常识是作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的。
书中文章属于书评与散文相结合的“书话”,字句间无不显露了梁文道先生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之后,推出的与他工作生活最为密切的书籍。
本书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以青年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薪阶层、对文化与阅读感兴趣的人为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有范儿 豆瓣
作者: 王小柔 / 绘者 土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是王小柔的第四部段子体的随笔集,在《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之后,这本《有范儿》延续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闲话,让你觉得够味儿、过瘾。逗你乐,让你备感轻松愉悦。
本书的六个部分,分别为“作妖”,这里记录了几个没能耐大折腾只在自己小天地“混”的特能闹妖蛾子的女性,如临产前后的阿绿在产房的奇特遭遇,再如一次高档用餐时,一品女人的惺惺作态;“砸挂”部分(砸挂是相声中的行话,是指在相声表演中以开他人的玩笑的内容为笑料,来起到取悦听众的目的)更是笑料百出;“挠挠”部分用作者身边的日常小事儿记叙着日子、段子、妖蛾子;“屁孩”的部分则是作者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一方面好奇,另一方面因为亲眼目睹生命的成长而感觉幸运的心理过程,此部分也是王小柔文字中不多见的母性情怀的体现。在“范儿”的这个部分是作者感慨于生活的重复、理想的消逝,却仍然为了不被生活所忽略而“表演”出的一幕幕生活幽默剧;最后一部分叫“规矩”,是对社会一些公共话题,如职场遭遇、愚人节、考证热、“限塑令”甚至高科技坐便器等作“妖”之处进行了趣评。
十面包袱 豆瓣
作者: 王小柔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 2
作品简介
中国最哏的段子作家王小柔继《都是妖蛾子》、《又 是妖蛾子》、《把日子过成段子》又抖《十面包袱》!陈彤、石康、孔庆东联袂推荐。《十面包袱》延续了王小柔的特色文风,将奇思怪想与津味幽默相结合,调侃时尚,针砭浮华,被广大“肉丝”授予“当代最哏的段子作家称号”、“当代最具艺术家气质的市民称号”、“最诡谲奇异方言奖”“最佳津味妖蛾子奖”等民间荣誉。
妖蛾子 豆瓣
作者: 王小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5
《妖娥子》讲述了:一年又一年,我听见季节交替着离开,我跟着眼睛选择的方向不停地拐弯。然后,在时间里目睹生活的真相,它像一面镜子,水银反着光把你的脸照亮。我们像在一条不怎么干净的河里不停游弋的鱼,有时候需要静止,需要一动不动地观察,我们要躲避水草和鱼网,也要让那些破搅动起来的潜规则沉到脚底。我们上不了岸,我们靠水纹滑动出小小的地盘。我遇见你。就像你现在遇见我。我们沉默地打着招呼,再离开。水,暖了。
还是妖蛾子 豆瓣
作者: 王小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9
《还是妖蛾子》主要内容:这个年代最不去少的就是娱乐,连恶搞都成了流行。我们的真实生活被娱乐糟蹋着,我们开怀大笑,甚至怀开得有点大,扣子都给绷掉了,却浑然不知。尽管我们笑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内心得到的快乐还是少得可怜。我宁愿避开那些娱乐,甩开膀子接着捕捉生活里的妖娥子,它是路灯底下的一盘棋,是自行车筐里的一捆菜,是躺椅里的呼噜声,是孩子被打红的屁股,使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小日子。
日子始终不会有太大变化,那些炫目的东西都是橱窗里的摆设,路过,看一眼也就罢了,肯定不会一冲动把尼龙丝袜子从脚上扒下来直接蒙脸上,抡砖头砸柜台。那些透明的阻挡分割着我们和时尚的距离。绚烂的东西更多的时候只是假相。
生活就像烙大饼,热火朝天地翻腾几下,扔出来,特香。可要翻腾的时间长了,就该糊了。都是饼,有人喜欢自己烙,有人愿意进有背景音乐的地方吃比萨饼,这是不同的喜好,而我,喜欢能扛时候的家常饼。
我们用这种朴实的精神抵抗时尚的诱惑,谁叫我们一没钱二没品位呢,不过可贵的是,我们谁也不装,知道装也得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