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衣食住行 (1989) 豆瓣
Creature Comforts
7.9 (33 个评分) 导演: 尼克·帕克 演员: Julie Sedgewick
其它标题: Creature Comforts / 物质享受
这是一个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出奇的访谈。某剧组来到动物园,对这里的动物进行采访,请他们谈一谈住在动物园的感受。北极熊家族要求更好的护理设备以确保动物的生存,以防止可能到来的人类自相残杀。美洲狮无比怀念在巴西的美好岁月,他已经厌烦了寒冷和蔬菜。河马弟弟反映笼子太小,环境恶劣。 狐猴、乌龟、犰狳似乎到对当前的现状表示满意。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生长地,动物们彼此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片据说是剧组实现采访英国街头看起来像移民的普通人,并将他们的采访音频移植到动画短片中制作而成。该片荣获1991年第63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
寻找小糖人 (2012)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9.0 (387 个评分) 导演: 马利克·本德杰鲁 演员: Stephen 'Sugar' Segerman / 罗德里格斯
其它标题: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 寻找甜秘客(台)
罗德里格斯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过两张专辑《Cold Fact》与《Coming From Reality》,在南非有超过50万的销量且知名度可与滚石乐队相提并论。但与其他知名的美国歌手不同,南非的歌迷得不到任何一点关于罗德里格斯的信息,除了专辑歌曲之外唯一能了解的只有专 辑封面上一张并不清晰的相片。两张专辑后,他好像也就此销声匿迹。
对于在南非的辉煌成绩,罗德里格斯其实并不知情,他在美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没有知名度,专辑销量不佳,被唱片公司抛弃,曾经一度做着装修屋顶的体力活…… 南非开普敦一家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听到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后展开调查,寻找小糖人之路就此开始,一段神秘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2015年2月9日 看过
人生如幻梦。第一次遇到比电影还离奇的纪录片。平静隐忍和功名利禄,从来不是兼容的吧。评价人们最终选啥没多大意思,关键是他们即便咬着牙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传记 纪录片 英国 虚度人生 音乐
恒星七纪 (2012) 豆瓣
Seven Ages of Starlight
8.9 (11 个评分) 导演: Gaby Hornsby 演员: Rupert Graves
其它标题: Seven Ages of Starlight / 星光七纪元
每当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坐在大地,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一部史诗巨作在眼前上演,这部巨作拥有数十亿演员——恒星。每一颗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从尘埃和气体云中孕育,点燃核聚变的火花,度过辉煌灿烂的一生,晚年步入红巨星。之后或是变为白矮星,悄然消失;或是成为超新星,上演宇宙中最壮观的烟火秀,留下中子星,甚至是谜一般的黑洞。在恒星步入死亡的过程中,却悄然点燃了生命的种子,散播到宇宙深处……因为你我,皆为星尘。
2015年1月26日 看过
你我皆星尘。这样的纪录片总是美得无边无际。虽然让我想到,这世上,真有一个东西叫做 the end of story吗?
宇宙 科普 纪录片 英国 虚度人生
误打误撞 第二季 (2014) 豆瓣
The Wrong Mans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误打误撞
8.5 (80 个评分) 导演: 吉姆·费尔德·史密斯 演员: 马修·贝恩顿 / 詹姆斯·柯登
Sam Pinkett (Mathew Baynton) 和 Phil Bourne (James Corden),两个平凡的布拉克内尔地区议会同事,在 Sam 接听车祸现场的手机来电后,意外卷入毫不相干,但有致命威胁的犯罪、阴谋和贪腐圈套。
神探夏洛克:最后的誓言 (2014) 豆瓣 IMDb
Sherlock: His Last Vow
8.7 (181 个评分) 导演: 尼克·赫伦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马丁·弗瑞曼
其它标题: Sherlock: His Last Vow / Sherlock: Season 3, Episode 3
本集因以电视电影形式报艾美奖评选而被单独列出,改编自原著《米尔沃顿》。华生受朋友请求来到一个年轻人吸毒聚集地,没想到在这里居然遇到夏洛克。华生把夏洛克带回贝克街,惊讶的发现夏洛克有了女友,这位女友正是自己婚礼上的伴娘洁琳。但随后华生发现,夏洛克之所以和自己的伴娘约会是因为在查的案件。夏洛克假装要求婚,混进了讹诈专家马格努森的办 公室,华生也和夏洛克一起,然而就在夏洛克发现马格努森被人威胁的时候,威胁者转过头,这个人竟然是华生的新婚妻子玛丽……
我们在此相遇 豆瓣
Here is Where We Meet
8.9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吴莉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评家、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的自传性小说;一部记忆之书、死亡之书、爱之书、成长之书,一部深沉无悔的告解。
没人能比死人更懂得咀嚼活着的滋味。
在里斯本,约翰遇见自己的母亲,坐在一个公园长椅上,冲他绽出学生般的天真笑容。她已经死去十五年了。
在克拉科夫的集市,他认出了肯,他的“向导”,他少年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上次相遇,肯六十五岁,而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如何计量,进入我们人生的,究竟有多少生命?
这本书领我们在生者与死者的相遇中穿越欧洲:从里斯本,到日内瓦,到克拉科夫,还有伊斯灵顿、马德里、波兰……
那些看似独立的故事,暗自勾连;那些难以安顿的灵魂,终于找到归属之所;那些感性可触的记忆,刺痛了现在。
蝴蝶梦 豆瓣
Rebecca
7.8 (31 个评分) 作者: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译者: 林智玲 程德 译 / 陆谷孙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3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德温特先生一见钟情。但随他住进著名的曼陀里庄园后,却发现时时处在德温特已故的前妻吕蓓卡的阴影笼罩之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吕蓓卡真正的死因,于是面临情与法的选择。不久,一场神秘的大火将漫陀里化为灰烬……作者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成功地渲染了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和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样两种交叠渗透的气氛,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之成为一本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 豆瓣
New Concept English 1, First Things First
8.3 (31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历山大 / 何其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 1
本版是《新概念英语》首次出版以来第一次推出的新版本。这套经典教材一如既往向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使学生有可能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理解、口语、阅读和写作——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新版本保留了《新概念英语》得以成为世界闻名英语教程的一套基本原则,同时又包含了其他的重要特色:所有课文和练习中有关时事的内容更新。所有过时的课文都已更新,由新课文和配套的新练习、新插图取代。原有的教学法经过调整,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第一课开始就安排了有效的听力训练。教材更简洁精炼,过去作为补充材料单独出版的句型训练和笔头练习均已取消,其精华纳入主干教程。为了帮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新版增加了英汉对照词汇表、课文注释、简短的练习讲解和课文的参考译文。
快乐王子 豆瓣
9.4 (83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巴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这本书收入王尔德两部著名的童话集《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是唯美主义童话的代表作。作家除遵循一般童话中应有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以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他的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心之美”、“灵魂、肉体与心灵”等重大命题,而且在童话写作形式和内容表达两方面都取得突破,取得实绩,堪称“世上最美的童话”。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曾是许多成年人儿时的枕边书,人们对它的喜爱经久不衰。九篇童话里有乐善好施的快乐王子、用鲜血培育红玫瑰的小夜莺、把花园送给孩子的巨人……读着这些美丽的故事,就像在梦幻的夜空采摘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爱丽斯漫游奇境 豆瓣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8.4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卡罗尔 译者: 张晓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5
本书的语言诙谐幽默,情趣盎然,那些形象的、新鲜的、嘲讽的、琢磨不透不说话方式,时不时出现的文字游戏、合成字或空插在故事情节中的打油诗、双关语,甚至玩从查起的词句,常使读者摸不着边际,但却赋予作品一种特别的美感 。其中《爱丽斯镜中游》中的著名诗歌《杰伯沃基》首创将卡罗尔的语言特点推向极至,为世人所赞叹。Jabberwocky这个怪诞的合成词也从此被收进大英辞典中。
新概念英语(2) 豆瓣
8.6 (35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历山大(Alexander,L.G.) / 何其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 10
本书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前各有一个摸底测验。每一单元有24篇课文,其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每一单元前均有详尽的学生须知和实例示范。课文均为多功能课文,每篇课文均可用来对学生进行下列训练:听力理解;口头练习(渐进型及静态型句型);朗读;口头作文;听写;有指导的理解、摘要写作和作文练习(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回顾语法的书面练习。本书适合完成初级水平英语学习的成年学习者和中学生使用。
魔戒(第三部) 豆瓣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
9.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汤定九 译林出版社 2002 - 4
《魔戒王三部曲》是英国牛津大学中世纪英国文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4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王三部曲》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托尔金教授创造的中古大地魔幻社会,结构精密,住着不同的种族,而哈比族少年佛洛多被卷入一场争夺魔戒的正邪大战,凭着勇气和友人的帮助,终于战胜黑暗力量。
故事由魔戒持有者佛罗多展开,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承了一枚戒指,却发现这枚戒指是魔王迟迟不能统治世界的关键。他也陷入了善恶双方争夺的处境中。几经波折,他才得知必须携带魔戒深入魔王的领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毁这一切邪恶的根源。
于是,在巫师甘道夫的主导下,由精灵、矮人、哈比人、游侠和人类组成了魔戒远征队,试图护卫佛罗多前往魔王的老巢。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柞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三大戒指归属天下小精灵诸君,
七大戒指归属石厅小矮人列王,
九枚戒指属于阳寿可数的几人,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
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魔戒(第一部) 豆瓣 Goodreads
9.1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J·R·R·托尔金 译者: 丁棣 / 校订 译林出版社 2002
三大戒指归属天下小精灵诸君,
七大戒指归属石厅小矮人列王,
九枚戒指属于阳寿可数的凡人,
还有一枚属于高居御座的黑魁首。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一枚戒指统领众戒,尽归罗网,
一枚戒指禁锢众戒,昏暗无光。
莫都大地黑影幢幢。
目 录
译序………………………………………………………………………1
再版前言…………………………………………………………………7
楔 子…………………………………………………………………1
上 篇
第 1 章 生日庆典……………………………………………………3
第 2 章 昔日阴影…………………………………………………23
第 3 章 三人成行…………………………………………………44
第 4 章 欲速不达…………………………………………………63
第 5 章 情谊眷眷…………………………………………………74
第 6 章 老林迷踪…………………………………………………85
第 7 章 汤姆夫妇…………………………………………………97
第 8 章 古冢凶雾………………………………………………108
第 9 章 跃马客栈………………………………………………120
第10章 怪客大步………………………………………………133
第11章 夤夜剑光………………………………………………145
第12章 逃亡津渡………………………………………………164
下 篇
第 1 章 朋友相会………………………………………………183
第 2 章 林谷会议………………………………………………202
第 3 章 魔戒南去………………………………………………232
第 4 章 黑暗之旅………………………………………………253
第 5 章 地狱之门………………………………………………276
第 6 章 萝林春芳………………………………………………287
第 7 章 夫人之镜………………………………………………305
第 8 章 情深谊长………………………………………………318
第 9 章 大河滔滔………………………………………………330
第10章 分道扬镳………………………………………………343
译 序
郭少波
二○○一年五月中旬,法国戛纳郊外,一处保安严密的别墅里放映了一部电影史上最长的预告片,该片分三段,总共二十分钟,观众是全世界各大媒体的五十多名记者。放映一完,掌声雷动。这便是《魔戒》电影云山初露的场面。几乎在同时,一部更短的宣传片登陆互联网,在头二十四个小时里便有九百万次点击。怪不得一位剧组人员说:我们知道会有热烈的反应,但没预料到会如此的强烈!
这一切,全归功于托尔金的同名小说《魔戒》。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魔戒》耗资二点七亿美元,它的第一部《魔戒再现》在二○○一年底正式与观众见面,其后两部分别在二○○二年和二○○三年的年底推出。托尔金生前就卖掉了电影拍摄权,但他对能否成功拍摄这个结构庞大、情节复杂的故事表示怀疑。可能正因为如此,直到近半个世纪后,好莱坞才有幸表现出演绎《魔戒》的信心、技术,还有财力。
也许是巧合,中国大陆的读者也是在近半个世纪后,才看到姗姗来迟的中文版《魔戒》。这在世界被戏称为地球村的今天,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在这“村子”里,已经卖出了九千万册、四十多种语言的《魔戒》,惟独没有中文版。
关 于 作 品
上个世纪末,不少传媒与出版机构根据读者调查,将《魔戒》誉为世纪之书甚至千年之书。但是,在知识界,尤其是英国文学界对此书的反应却远没有大众那样狂热,各种怀疑甚至指摘并非鲜见。
一位英国批评家在得知《魔戒》被评上世纪之书后,连连叫道:“天哪,真的?我的上帝!天哪,哦天哪!天哪天哪,天哪!”无奈的感叹流露出学者们面对《魔戒》如日中天般声誉的惊异与不解。这是英国文学批评界总的看法,只是,这种“天哪”态度有表现得比较露骨,有时则比较隐晦。
托尔金对此不屑一顾:“一些读过本书或对本书作过评论的人会认为故事很乏味、荒唐甚至不堪卒读,对此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对他们的作品,或对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有同感。即便是在许多喜欢本书故事的人眼里,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不敢恭维之处。或许一部长篇故事没法处处令大家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处处让各位生厌。”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托尔金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现代幻想小说的领军人物。而今,在西方,幻想小说已经成为叙事文学的一大主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百年前,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宣告了中世纪文学样式——骑士小说的终结,而今天,托尔金的《魔戒》却开创了一种充满中世纪意味的文学的先河。自《魔戒》之后,有多多少少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们继承了托尔金的衣钵!无论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还是汗牛充栋的电子游戏软件,甚至包括我国电影《刺秦》,无不都有幻想小说的影子,无不与《魔戒》在精神上一以贯之。
托尔金之所以使用“神话手段”,不仅是因为它形式上的有趣,而是因为他认为神话是真实的,而写实主义者的虚构则是一种迷诳,他们笔下的现实不过是一种虚幻而已。
他认为,神话本身具有真理般的朴素与善意,而物质进步只会带来邪恶。这恐怕可以作为《魔戒》创作动机的一个注脚。英国文学批评家吉尔曼·格利尔(GermainGreer)将《魔戒》的中心特征定义为逃出现实。“现实”即是托尔金眼中的物质与政治进步,“逃出”意味着对现实的全盘拒绝。因此,从本质上说,托尔金具有反现代化的文学倾向。他拒绝启蒙的神话,钟爱神话的启蒙。因此,受到孩子、嬉皮士与大众欢迎的神话般的《魔戒》自然要被以社会代言人自居的知识界指为空洞和无聊了。
但也有不少学者并不这么看。托尔金的同事,牛津大学教授西佩(T.A.Shippey)将托尔金与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作了比较。乔伊斯与托尔金出生于相邻的国家,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阶层与宗教背景,都在作品中使用了难解的语言,并且都因为一部书而扬名天下。从个人品质上看,他俩都有很重的孩子气,早慧而博学,沉溺于语言学的世界之中,专注于古代史诗与浪漫的叙事习俗,醉心于难题、游戏与分类系统,并将之融入自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中。虽然他俩的创作与叙事手段大相径庭,但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同时却对现实中的现代化持否定观点。并且,都遭到文学批评界的无情狙击。
生活中的托尔金是位古板方正、因循守旧的罗马天主教徒,有人评论说,他的脑袋长在二十世纪,但思维却是中世纪的。但奇怪的是,正是这位“中世纪怪人”吸引了大批现代崇拜者,尽管他对那些在阅读《魔戒》时须同时服用迷幻药才能获得大享受的读者表示悲叹。托尔金说过,正是那些“使用迷幻药,酷爱电子音乐及其他后工业时代魔术的激进分子”,“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的佩花嬉皮士”成了他的主要读者。即便在骚动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过去的今天,仍然有大批相对来说比上一代更温和的嬉皮士们加入喜爱霍比特人世界的行列。
这真称得上一个文学之谜。要解开这个谜, 还须在作品本身中寻找答案。
托尔金断然否认他的作品包含着讽喻含义,但是,谁都想在《魔戒》中找到“内在意蕴“的蛛丝马迹。有人认为,它隐射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将索隆比作希特勒,将魔戒比作核弹;也有人认为索隆是大地女神的死敌,魔戒是工业技术。高明的注释家的想像力自然更富有哲理性:弗拉多的历程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求;弗拉多与魔戒邪恶性的搏斗是人类对权力重负的搏斗。这可真应得上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反映了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连作者自己也左右不了的作品影响。
然而,托尔金的创作意图究竟何在?剥去种种概念的外衣,《魔戒》究竟还留下什么?通观全书,再顾及托尔金本人的观点,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推断,中洲,这个虚构的世界,便是作者的全部意图所在。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的内核往往是朴素而简洁的,而支撑这个内核的论证系统却是非常的繁复精密——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便是一个例子(不过是苹果掉下来而已!)。同样的,《魔戒》的含义也远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复杂。不过,想要证明为什么偏偏是中洲而不是别的什么,恐怕就需要写上一本书了。
有一位英国读者说得很直率:一个有儿童心理的读者比一个批评家更能看出《魔戒》的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创造的虚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影子,而是人类心灵的镜子,而这曾经是儿童的专利。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却徘徊不定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有一种女娲补天的冲动,但传统文学,还有现代文学都不能满足这种冲动,于是孩童般的托尔金出现了,中洲也就应运而生了。
关 于 翻 译
有必要对本书的翻译再说几句。
世所公认,托尔金的作品是比较难译的,这首先是因为作家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语言功夫炉火纯青,更要命的是(当然这是就翻译而言),他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各种古老的外族语言信手拈来,或者让主人公一本正经地说上一大通他创造(或杜撰?)的语言,比如小精灵语;为体现上古时期的风格,他还采用了大量的古英语的拼法与用法,并多处采用复古式的文体,书里众多的诗歌便是明证,这些诗歌中既有史诗般的庄严肃穆,也有民谣体的风趣俏皮,更有托尔金独创的“四不像”。当然,这些对译者来说主要是理解的问题,只要对原文能充分把握,再用母语表达出来不算一件太难的事情,从阅读的角度看,也不存在任何不方便。
我们感到为难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作品的宏大结构与丰富内涵使得其中的“翻译陷阱”四处密布。比如,作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下常常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不作任何说明,弄得我们防不胜防。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与论证方式往往令人如陷迷魂阵:作者说的是事实,还是凭空虚构?当然,如果英语读者去看原文,由于同作者相似的文化感与历史感,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语言现象如同迷宫一般激起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与历史知识也大大有助于他理解作品的真谛;但如果将这些迷宫般的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撩人的魅力顿失。说实在的,当时我们实在拿不准是把它们译得直露些还是含蓄些。倘若直露,读者是看懂了,但他看懂的是翻译的文本,原文意蕴荡然无存;倘若含蓄,读者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总之,无论哪种情形,读者都没法动用他的知识积累与文化感觉,这样,惟一的办法恐怕就是加注。
有一位台湾友人弄不懂“严打”的意思,我作了一番“注释”,他明白了,但依然一脸的疑惑:为什么?瞧,问题更深了一层。
于是,我对他从头说起。同胞之间尚且如此,“非我族类者”自然更难沟通了,不知要加多少注才管用。但如此一来,还叫小说吗?会有读者耐心去看“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式的故事吗?
古人说,诗无达诂。不错。其实,翻译也同样,往往为了皮毛而走了精神。
因此,只好凭我们的感觉来译了,为了读者,我们还是倾向于将作品译得稍“直”一些,毕竟让读者看得有趣味是最重要的。当然,对于那些口味更高的读者或研究者来说,最好是能去看原著,或者等待更理想的译本出现,肯定会有的,当然,要有耐心。再版前言
本故事随着讲述而扩展开去,直至演绎成一部“魔戒大战”史。其中还多次涉及到更古远的时代。在一九三七年《霍比特人》一书杀青,尚未付梓之前,我就开始写作续篇,但中途一度搁笔,原因是我想先将上古时代的神话与传说收集完整,并理出头绪来,那几年里这些神话传说已渐具眉目。我本来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不甚指望别人会对此产生兴趣,更何况其灵感基本来自语言学,是为了给小精灵语言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
为此我请教了别人,他们的意见使我的不甚指望变成了毫不指望;只是读者们想知道更多的有关霍比特人及其历险的故事,受此鼓励,我又书归正传,提笔续写。但一落笔就不由自主地将故事带到更古老的世界,尚未提及它的起源与发展,就讲述其结局与消亡了。这一过程在写作《霍比特人》时就已见端倪。在那本书里,已有几处提到更古老的事物,如埃尔隆德、冈多林、高种小精灵、妖魔,还略微提到了一些半路冒出来的人与物,他们比表面看上去更鲜明,或更幽深,或更隐秘,比如杜丁、莫利亚、刚多尔夫、索隆、魔戒。发现这些人和物的内在意义及其与古代历史的关系,便揭示了第三纪及其高潮——“魔戒大战”。
想多了解一些霍比特人有关情况的读者们终于如愿以偿,但那是等待许久之后了。因为《魔戒》自一九三六年动笔后,断断续续一直写到一九四九年才脱稿。在此期间,我有许多不敢疏略的职责。作为一名学者与教师,我还有其他的兴趣所在。一九三九年大战爆发后,自然更加耽误了写作进程。那年年底,第一卷还没写完。尽管接下来的五年风雨如晦,我不曾完全放弃写作,大多是在夜里奋笔疾书,直到我站在莫利亚的巴林墓旁。在此停驻良久,差不多一年后我才继续动笔,于一九四一年底写到了萝林和大河边。次年完成了第三卷的初稿,第五卷的第一、三两章也起了个头,那正是阿诺里恩狼烟四起,塞奥顿来到哈罗谷地之际。我又一次搁笔,原先的思路行不通了,一时又无暇重起炉灶。
到了一九四四年,我抛开书中那场硝烟未尽的纷乱战争——我本该组织,或者至少描写这场战争——迫使自己去处理弗拉多前去莫都的行程。这几章后来构成了第四卷,陆续寄给了我儿子克利斯朵夫,当时他随皇家空军派驻南非。然后又花了五年时间,故事才写到了目前的这个结尾。在那段岁月里,我搬了家,调了大学,换了职位。尽管不再风雨飘摇,但艰辛依旧。故事终于结了尾,还得重新修改一遍,而实际上是从后往前大部分重新写一遍。书稿须打字,还要打第二遍。都得我自己来,因为我请不起专业打字员。
《魔戒》问世后,已有许多人读过。我收到过或读到过不少有关的信件与文章,对本书的写作动机与内涵提出种种看法与猜测。对此我想说几句。本书的写作动机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想用一部真正的长篇故事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取悦他们,也许还能时不时令他们兴奋,叩打他们的心扉。如何取悦人或感动人,我惟有靠自己的感觉作为向导,而在许多时候,这个向导往往成为误导。一些读过本书或对本书做过评论的人会认为故事很乏味、荒唐甚至不堪卒读,对此我毫无怨言,因为我对他们的作品,或对他们特别喜欢的作品也会有同感。即便是在许多喜欢本书故事的人眼里,也会觉得其中有不少不敢恭维之处。或许一部长篇故事没法处处令大家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处处让各位生厌。在我收到的来信中,对同样的段落与章节,有人认为是妙笔生花,另一些人却大加数落。最严格的读者莫过于我自己,现在我确实也发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缺陷。幸运的是,我既无义务撰写书评,也不必重新操刀,因此不如默不作声,悄悄放过自己一马。不过有一点我倒是想提一下,有人说,这书太短了。
至于说要在本书潜藏什么蕴意或“信息”,本人并无此用意。本书并非寓言讽喻,亦非时事话题。随着故事的展开,它往下生根(深入过去),不料节外生枝,但它的主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不可避免地选择魔戒来连接本书与《霍比特人》。《昔日阴影》这一关键章节是故事的最早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九三九年的“阴影”变成了一场无法避免的大劫难之前很久,它已经落笔写成。即便这场大劫难得以幸免,故事情节依然是基于同样的思路而展开的。其源头早在我心头形成,而且不少已经成文,几乎不受一九三九年爆发的战争及其演变的影响。
无论就过程还是就结果而言,那场真实的战争与传奇的战争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那场真实的战争激发了创作灵感,并指导传奇战争的发展的话,那么,魔戒必然会被夺走,并用来对付索隆,但他也不会被消灭,而是被奴役;黑塔楼也不会被摧毁,而是被占领。要是如此,无法拥有魔戒的萨茹曼,便会在混沌乱世里,搜寻魔戒的传说,并在莫都发现失落的线索,无须多时就可以造出他自己的魔戒来,以此向那个自封的中洲盟主挑战。而在那场冲突中,双方都会对霍比特人既仇恨又鄙视:他们即便沦为奴隶,也难免一死。
本来,我可以根据那些喜欢寓言与讽喻的人的口味来结构故事,但我从心底里讨厌一切寓言式的写法,随着年事渐长,我越发小心地防备在故事里出现这类寓言式的表现形式。我偏好历史,无论其真假,它对读者的观点与经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我认为许多人将“影响”与“寓意”混为一谈,但前者取决于读者,后者是作者有意灌输给读者的。
当然,一位作家不可能不受他的经验的影响,但故事的种子是如何在经验的土壤里发芽的?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若想弄清楚它,充其量是基于暧昧不清,证据不足之上的猜测而已。即便评论者与作者的经验彼此重合,他们共同经历的社会思潮与历史事件对他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弄清其过程仍然难免谬误,尽管看上去颇值得一试。确实,一个人须亲身经历了战争的阴影才会充分感受其残酷,但时间往往使人健忘。我年轻时经历的那场从一九一四年开始的战争其恐怖程度绝对不亚于一九三九年及其以后的几年。到了一九一八年,我所有的知交除了一人均死于非命。我还可以举一个不那么沉重的例子:有人认为,《霞尔平乱》的那段故事反映了本书杀青时英国的局势,其实不然。《霞尔平乱》是整个故事核心部分,从一开始构思时就确定了的。当然,随着故事中萨茹曼这个人物的演变,其情节有所变动。但需要指出的是,其演变并非出于微言大义或暗喻当代政治或其他什么。不过,它同本人的经历还是有些关系的,但并不多(因为经济水平已有天壤之别),而且这段经历也要早得多。我童年居住的乡间在我十岁之前就惨遭毁坏,当时汽车还是稀罕玩意儿(我压根儿没见过),市郊铁路刚在修建。最近,我在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水塘边那座曾生意兴隆的磨坊的最后衰圮。它对我来说曾是如此地重要。我从来不喜欢那位年轻磨坊主的模样,但喜欢他父亲,那位蓄着黑胡子的老磨坊主,不过他的名字并不叫山迪曼。
现在,《魔戒》出了新版,我也利用这一机会做了修订,纠正了原版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与矛盾之处,并对一些专注的读者提出的问题尽力提供了信息。我已考虑了他们所有的评论与询问,若有疏漏敬请雅谅,那是因为我没将笔记整理完备所致。许多询问只能通过附录予以答复,或者是视情单独出一附录,将我未收入原版的众多材料,特别是更详尽的读者信息一并纳入。新版增加了本前言,对楔子部分做了增补,加了一些注释与一份人名地名索引。该索引列出了全部条目,但不提供参考材料。这主要是为了压缩篇幅。完备的索引将充分利用N.史密斯夫人为我准备的材料,更适合于单独成书。
剑桥雅思考试全真试题5(附2张光盘)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 新东方学校出版社 2006 - 1
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即IELTS,以下称“雅思”)是受广泛认可的语言评估系统,其目的是为准备进入英语国家学习的学生或到英语国家参加非学术培训,工作或移民人士测试英语水平。本书为广大雅思备考者客观评价自己的英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雅思考试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SOL Examintions)、基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与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IDP:Education Australia)联合开发并共同拥有。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一看再看系列(全6册) 豆瓣
作者: (英)马杰里·纽曼 / (英)迈克奥里斯特 译者: 漆仰平 2007 - 10
内容简介:
1.《跟上那头熊》:当您去捉一头熊的时候,要有十二万分的小心。最好带个朋友一块去——一定是个看起来比您还胖很多的朋友。兔子爱熊。他希望能捉住一头熊——毛越多越好!于是,他买来《最佳猎熊手册》,然后,拽着朋友小胖去捉熊了……
2.《懒奥西》:奥西是世界上最懒的小猫头鹰。猫头鹰妈妈下定决心要让奥西学会飞,可奥西不愿费力气。不用飞,怎么到地上呢?奥西想出了一个特别聪明的计划,农场的所有动物都被拽进了计划里。可笑到最后的人是猫头鹰妈妈。
3.《一口袋的吻》:上学的第一天,迪格比学到了许多的东西。他会记住在哪挂衣服吗?他能辨别出谁在叫他的名字吗?迪格比的妈妈有好多办法来帮助这个没有太多勇气去学校的孩子。这本书会教会你如何用爱和友情来适应新的环境的。
4.《五个小怪物》:五个小怪物每天都站在山坡上然后开始他们的世界之旅。然而有一天,他们觉得这样做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每个小妖怪都决定要把他们能遇到的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带回家。这样,从月亮到太阳,从陆地到海洋,都被他们带回了家。但是,这是他们聪明的选择吗?这是一本关于快乐分享的非常精彩的书。
5.《鼹鼠与小鸟》:一只小鸟受伤了,鼹鼠把这只孤单的小鸟带回家精心照料。但很快,鼹鼠陷入了困境——是把小鸟留在家里当宠物呢?还是让它自由地飞翔?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浅显的文字中蕴涵了深刻的道理。
6.《星期四要去哪里呢?》:所有希望生日能够永远继续下去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波波和朋友巴巴出发了,他们要去解开生命中的一个小谜题:“在星期五来到之前,星期四去了哪里?”
我的妈妈真麻烦 豆瓣
作者: (英)芭贝·柯尔(Cole,B.)编绘 译者: 曙光译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 3
我妈妈的麻烦是……   喜欢戴好笑的帽子……喜欢养好笑酌小动物……还喜欢做好笑的蛋糕——   她跟别人的酌妈妈一点儿都不一样!   但是只有她这样特别的妈妈才可以拯救我们的学校……
特别的客人 豆瓣
作者: 【英】斯蒂夫・斯莫曼 文 / 【英】乔勒・德雷德米 图 译者: 思铭 2008 - 3
《特别的客人》内容简介:一位不速之客——羊羔闯进了饥饿的老狼的家,于是老狼开始琢磨美味的羊肉沙锅。 可是这只小羊羔并不打算成为老狼的晚餐,她想成为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