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你好,中国花语 豆瓣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如今人们对于花的理解,多来自西方,比如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用这些含义代入情景去理解中国古人关于花的认知,会非常奇怪甚至荒谬。古人对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远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比如剪春罗、晚香玉,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又如蜀葵始终向阳,还能卫足,所以象征忠诚。
历时两年多,作者翻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参考古籍对花的阐释,在“中国古笺谱最后的辉煌”——《百花诗笺谱》中选取九十种花,辅以关于花的诗词,弥补其有花而无诗、不能将花的名字和寓意逐一道出的遗憾,从而了解古人的花语评定,带读者找寻属于它们的文化故事。
本书插图花朵图案张力大,花色潋滟多姿,构图巧妙,伸展富于变化。全书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欣赏到百年前《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的美,让这枚沧海遗珠被更多人看见;让读者借助中国花语,了解每种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对于古人审美和生活情怀有一些深度认知。以花为切入点,让读者对古代历史典故、名人逸事和文化品格洞悉一二。
2023年11月29日 已读
我喜欢玫瑰在中国原有的含义,刺客!比爱情的表征有趣多了。 另外读这里面诗句的感受是,果然只有不得善终的爱才能被传颂千年,李隆基杨玉环啊,陆游唐婉啊,苏轼亡妻啊……那些感情好的,没有文学和艺术在乎🤷
中国 植物 漂在加拿大 科普 绘本
丰子恺漫画唐诗宋词 豆瓣
作者: 丰子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5
丰子恺先生曾说:“文学之中,诗是最精彩的。”他认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意深而长。在丰先生的自述中,“描写古诗句时代”是其漫画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丰先生欢喜“教绘画与文学握手”,喜欢借古诗词的意境来表达现代人的生活。
本书精选丰子恺先生百余幅以古诗句入画的作品,并从画作出发回到原典,选入对应的古诗词,将诗词评注与漫画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背后的诗歌故事,是诗画共赏的经典之作。
2023年9月12日 已读
睡前看看蛮好的。评注的人没有加太多的诠释,这点我喜欢。古诗词还是得小时候背,现在想记新的翻来覆去根本记不住。
中国 漂在加拿大 绘本 诗词
好诗不厌百回读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袁行霈 北京出版社 2017 - 7
当代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的编委,《好诗不厌百回读》是袁行霈先生诗词赏析的小集。本书集合了袁行霈先生对自《诗经》至《纳兰词》,五十首古典名篇的精彩赏析,旨趣高雅,言语亲切,非常切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2020年9月2日 已读
我喜欢作者讲一些背景,一些文言解释,剩下来的意境自己体会就好。我一直以来很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画面感强让人顿生开阔之意的诗。看到后来书里解释时代变迁对诗人风格的影响,忽然觉得在人生失意或是低潮之时,读盛唐的诗,也许能借一点明朗壮阔的气势。
DataAnalyst 中国 诗词 随笔/散文
唐宋词欣赏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夏承焘 北京出版社 2000 - 2
《唐宋词欣赏》是四十多年前先生为广大读者欣赏唐宋词的需要而说解的,大半由先生的助手怀霜记录整理,经先生改定,发表于杭州、上海和香港的报刊上。这些记录下来的说词文字,与无拘束的谈说相比较,其鲜活的意味似乎有所减杀;又因当时环境所限,有些话不能说得很畅,且难免说几句套话,但其见解的精警和说词的鲜明特点仍然存在。它虽然不同于先生的词学专著,却能为大众说法,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使唐宋词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也是先生的一大功德。
2017年11月26日 已读
作者很喜欢辛弃疾啊,大为赞赏。读到一句,“春好,尚恐阑珊,花好,又怕飘零难保。直饶酒好。酒好。未抵意中人好。” 这直白,读得我目瞪口呆。
GIS 中国 诗词 随笔/散文
虫虫虫虫飞 豆瓣
作者: 郭宪 2006 - 2
本书主要收录了唐宋诗词中与昆虫相关的诗句,也酌情收录了非唐诗宋词的诗句,并配以从唯美角度拍摄的昆虫照片。
2017年4月6日 已读
小虫子好萌的!但是……我以后要是给小朋友讲虫子估计是不大会刻意强调什么,益虫产丝害虫啃树之类的说法的,讲道理,论破坏其他的物种和环境,谁比得上人类???另外,我实在是不能buy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八只苍蝇花了四百万的说法,没要你事必考据的态度,但是过于不严谨的话可以不说吧。
GIS 中国 摄影 昆虫 科普
唐宋词十七讲 豆瓣
8.9 (3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本书为国学大家叶嘉莹教授应辅仁大学校友会之邀所做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纪录。
《唐宋词十七讲》为作者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书中共论析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十五家。结合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方面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又特别注意其虽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意境,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