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星星是冰冷的玩具 豆瓣 谷歌图书
Звёзды-холодные игрушки
8.2 (34 个评分) 作者: [俄]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译者: 肖楚舟 新星出版社 2021 - 10
♦当代俄罗斯科幻之神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经典作品
♦被一代俄罗斯读者评为精神安慰剂的国民科幻
♦文明会碾碎文明,但碾不碎个体!
※小说简介※
对于人类而言,进入星辰大海,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走向广阔无垠的未来,还是沦为高等文明的马前卒?
宇航员彼得苦苦寻找人类在宇宙中的位 置,他冲破几何文明温柔的蚕茧,穿过暗影文明虚幻的大门,却发现自由和秩序都是陷阱。
文明的前进方向握于一人之手,哪里才是出路?这副血肉之躯,是致命弱点,也是人类崛起的关键……
※名人推荐※
我认为,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理应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
——俄罗斯著名科幻作家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
卢基扬年科是当前俄罗斯最受欢迎、也是最好的作家之一!
──美国《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精彩的史诗,我在任何一本小说里都没有读到过像几何学家和暗影族那样的外星文明。
——俄罗斯读者
♦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 推荐阅读
2022年2月8日 已读
现实中的烂污新闻看多了,就觉得几何星美妙极了,有几千间“疗养院”又如何呢,至少有暴力倾向的人都会被关进去(虽然把同性恋也关进去了……作者终究还是1997年的俄国人嘛)没有性欲只有友谊,没有金钱一切共享,我个人宣布这就是天堂!男主这么想把几何星变成暗影,除了嫉妒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原因。他以为用“极度的自由”摧毁了“高效的秩序”,但这种自由是彩票游戏、人性检验器(问题是人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多层的想法),更要命的是一进门就永恒了,再也不能退出。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实现欲望,就等于无限的虚无。谁都不再有意义,每个人无外乎布景的一环、是npc、是“门”的玩具。最气的是男主又直又坏,还是个双标狗。
20世纪 俄罗斯
反基督 豆瓣
作者: [俄]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刁绍华 / 赵静男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之一,小说的背景是18世纪初期彼得大帝改革的时代。小说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彼得大帝与其长子阿列克塞之间的矛盾斗争;另一条是彼得的政权及其所建立的“新教会”与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行的各种旧教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体现了皇室政治斗争的尖锐社会矛盾。小说通过回忆的手法,全面展示了沙皇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了彼得大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刻画了异常复杂的彼得形象。
2021年11月10日 已读
不是特别喜欢这一部,但这种不喜欢可能源自其复杂。我仍然认为,将彼得比喻作敌基督的兽,而阿列克塞是基督,是武断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人对阿列克塞的阳奉阴违、懦弱和对更弱者的暴戾嗤之以鼻吧。相反,彼得卑鄙、粗俗得一如既往,总是把话说得非常明白,我讨厌不起来。你要说彼得如同圣经里的父,牺牲掉自己的儿子以成全俄国的荣耀,两个文本只是在这个层面上有联系,我还能接受。还有阿列克塞这样的就叫圣愚吗,不要欺负我没有读完白痴。再以及,鹤唳华亭的作者真应该看看这本书。
20世纪 俄罗斯
诸神之死 豆瓣 谷歌图书
8.2 (5 个评分) 作者: [俄]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 译者: 刁绍华 / 赵静男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精品书系”之一,这部小说取材于罗马帝国的历史,反映了基督教和多神教的残酷斗争,刻画了罗马皇帝尤里安的悲剧形象。小说从尤里安的童年写起,描写了他一生的活动。这位君主在基督教产生三百年以后宣布宗教自由,企图恢复古希腊时期的多神教。因为他推崇古希腊艺术,把奥林匹斯诸神视为美的理想、力量的源泉。尤里安在历史上被基督教会宣布为“叛教者”,本书却把尤里安刻画成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对他充满同情。
2021年9月6日 已读
不能否认尤利安的高尚,这种高尚既使他厌恶基督教士的虚伪、相互攻歼、否定生命,也使他厌恶多神派的庸俗和荒淫。但能够说错的不是主义,只是凡人吗?离开了真实生活的主义也没有意义可言。尤利安把自己活成了一出戏,爽快、振奋、喧闹;但如果他有幸活到五六十岁,把孩子气的固执撇干净了,才可能理解何为智慧。读的时候总是想到显克微支!
20世纪 俄罗斯
复活 豆瓣
Resurrection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林森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2020年2月29日 已读
还好留了150页现在再看,才感觉懂了一些。几个点:1⃣️男主跟着押送囚犯的队伍走向火车站指向的是十四站苦路,真正的罪犯和懵懂无辜的人共同走向审判,这个场景很大,不光是那四百五十个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2⃣️作者认为造成苦难的是权力架构对“原本温柔和善的人”的异化,而唯有每个人都能自己认罪、监督自己、宽恕他人,才能脱离利维坦这个吃人的巨兽。部分对,部分不对,托老爷子还是对人性有不切实际的希望。复活之后,新天新地确实来了,但人间的天堂,永远不会建立起来。
19世纪 俄罗斯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5 (146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6 其它标题: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唯有祈祷时说的话才能真切展现一个人的灵魂。”最近好几次看到说,受到核辐射后死亡是最惨的死法,这居然让我想到的是,所谓地狱的硫磺烈火是这么一回事吗?细胞全部死亡,动脉静脉破裂,吗啡也不能镇静痛苦,这样的折磨却不是三天到一周后就能结束,却会持续到永远。再以及,50万清理人,第一篇和最后一篇都是从其妻子的角度而写,这人间有太多让人绝望的爱了,反而不叫人失望。
20世纪 俄罗斯
永生永世的爱 豆瓣
作者: 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樊锦鑫 漓江出版社 1992 - 7
陀思妥耶夫斯基,F.M-1821-1881
译自: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 А.Г.Досгоеагая.―1981
2019年5月2日 已读
“从此刻起我个人的,充满无限幸福的生活结束了,在精神上我永远成为一个孤零零的人了。我是如此热烈地,这么忘我地爱我的丈夫,是如此地博得这样一个在其道德品质之崇高方面罕见的人的爱情,友谊和尊敬而感到自豪,对于我来说,他去世的这一损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虽然回忆都是好的,但从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吃醋发脾气时说的话来看,生活还是一地鸡毛的时候居多。而给我的启示是,鲁米啊,我所期求的,需从我的放弃而来。
19世纪 俄罗斯
茨维塔耶娃文集·诗歌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汪剑钊 主编 译者: 汪剑钊 东方出版社 2003 -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2016年5月2日 已读
你用一个很长的动作,把你的手放进我的手,在我的手掌心温柔地,慢慢拨弄一小块儿冰碴儿。为了偶然的眼神,需要做出无数的解释。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豆瓣
作者: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译者: 苏杭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
丛编题名: 小白桦诗库 。

1919年某一天,茨维塔耶娃完成了她有名的诗作《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她在笔记中这样说过,她一整天都在思考一百年后这件事,她自信一百年之后人们将会爱上她;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看见她,那个蓄着短发的茨维塔耶娃手里握着她的诗稿,隔着忘川,看着我们风尘仆仆,寻找她的出生地。是的,正如她所想象到的,我们在大街上迎面见到那么多女子,但我们看见活着的只有她——茨维塔耶娃。(《一百年之后的茨维塔耶娃》汪剑钊)
俄罗斯童话 豆瓣
作者: 阿法纳西耶夫 译者: 沈志宏 / 方子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俄罗斯童话(插图本)》主要内容:《俄罗斯童话》精选自俄罗斯民间文学家阿法纳西耶夫精心收集编撰的俄罗斯童话集,书中收录了《青蛙公主》《严塞老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伊万王子、火鸟和大灰狼的故事》《青铜国、白银国和黄金国》《漂亮的瓦希丽莎》《白野鸭》《魔戒指》等肤灸人口的名篇。这些童话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童话,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它们无论是情了还是想象,风格都清新,明快,透出淡淡的忧伤和轻轻的诗意,正如春光下的小白桦树林,和秋日里的俄罗斯原野。
2014年11月25日 已读
从《金鱼和渔夫》那篇来说,其实我死活没懂金鱼到底惩罚的是老太婆的贪心还是老头子的妻管严……闹太套的篇目挺多的,有些一看就晓得作者混迹的阶级_(:з」∠)_还有些没头没尾只是得瑟一下某个农夫或狐狸的小聪明;还有的感觉完全不适合小孩儿看(对!说的就是七色花!)总之,为童年记忆加一星。
20世纪 俄罗斯
豆瓣
作者: 阿赫马托娃 译者: 乌兰汗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91 - 9
2014年10月28日 已读
“我的脚步仍然轻盈,可心儿在绝望中变得冰凉。我竟把左手的手套,戴在右边的手上。”每次看都能辨识出来。封阿赫玛托娃一个手套错戴吟湿娘好了。看过索德格朗觉得这都无味起来。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莱蒙托夫诗选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译者: 余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1980年6月第1版 有1981年12月2印本
2014年8月16日 已读
谁曾长久地在世上流浪,谁养成了观察人世的习惯,谁牢牢记下了热情的征兆,谁曾经领略过它们的语言。诗人的全部生命,是爱情和歌唱;作家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性和死亡。没有这些,便空虚、苍白而忧郁。你是非常地珍惜你短暂的幻梦——但你的幻梦又在哪里?我这般痛苦这般难过,但我又是在期望着什么?惋惜着什么?他已经不敢再相信了,因为他曾相信过一切的东西,一切的人。我痛心疾首地吞食着眼泪,很久很久很久地抱怨着造物主,而不敢向他祈祷。深思熟虑的返璞归真,太累了,太累了。拜伦和莱蒙托夫的英雄主义,是有从天国通过巉岩走下深渊的勇气,即便你用期待的眼神瞧着我,我亦不能够。嘛,这样懦弱,如何骄矜。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钟摆下的歌吟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尼古拉·古米廖夫 /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杨开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 - 5
本书精选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阿克梅派”代表诗人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的主要诗作,经由译者杨开显用心挑选、翻译、集结而成,是20世纪俄罗斯经典诗人的一部重要译介作品。
2014年6月17日 已读
黄昏的天色橙黄、广袤/四月的凉爽天柔和又温情。/你已经迟来了那么多年,/但是看见你我仍然很高兴。/来,坐得更靠近我一点,/瞧瞧吧,用你快活的眼睛:/我童年时代的那些诗歌/写满了这个蓝色的笔记本。/别了,我曾痛苦地生活,/很少为了太阳而欢欣鼓舞。/对不起,确实是为了你,/我才在太多的人中间应付。很多篇都显示译者的汉语词汇量不够啊╮(╯_╰)╭
20世纪 俄罗斯 预言咏
黑桃皇后 豆瓣
Пиковая Дама
8.0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普希金 译者: 冯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开创了俄国文坛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而他的小说同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收入《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四种小说。《黑桃皇后》是普希金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俄国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惊心动魄的画面。主人公赫尔曼是一个冒险家,为了发财他不择手段,先是骗取伯爵夫人的养女丽莎维塔的爱情,后又费尽心机潜入深府内院,企图从行将就木的老伯爵夫人那里骗取每赌必胜的三张纸牌的秘密,最后竟至拔出手枪,逼死了毫无反抗力的老伯爵夫人。当老伯爵夫人的幽灵向赫尔曼道出了纸牌秘密后,赫尔曼便疯狂地奔向赌场,一再加倍下大赌注,可是最后他志在必得的A却鬼使神差地变成了黑桃皇后,那张牌就像伯爵夫人幽灵恐怖的面容……读过普希金小说的读者在赞叹普希金小说超凡魅力的同时,往往为他的小说创作所占比重太小而遗憾。那么,只读普希金的诗歌而尚未读过他的小说的朋友可就更遗憾了。
《黑桃皇后--普希金中短篇小说选》是“译文名著精选”之一。
2014年5月26日 已读
是翻译和选的篇目的问题么,前几个短篇有些千篇一律,后面的长篇直接没心思看了……可能是俄国小说不适合我……
19世纪 俄罗斯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6 (18 个评分) 作者: [俄]米·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4
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后,惊恐之下烧毁了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
《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2014年5月20日 已读
“一个人信仰什么,他就会得到什么。”写耶稣这个傲娇弱受的故事最喜欢看了。
20世纪 俄罗斯
父与子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屠格涅夫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3
本书是《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之一,本书收录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三部作品:《初恋》、《阿霞》、《父与子》。随着一股馥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至,本套全译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书籍,雍容华贵地款款而来:烫金的全精装装帧,豪华富丽而又典雅大气,面对世界文学巨人的宝贵遗产,让人禁不住顶礼膜拜;精致的封面绘画和纯欧式内芯插图,美观质朴而又异常考究,让人观之心喜、爱不释手;数十位我国资深翻译家和全国知名院校教授、博士,构建成本套书籍绝对权威的译者队伍,让人摒气收声、肃然起敬;清新隽永的文字,精雕细琢的语言,让人随之低吟浅唱、回味无穷;……本套书中所选,皆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经过了多年的沉淀、淬炼;此外,为了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要求和阅读习惯,其中也不乏被市场认可、接受并得到学术上首肯的新概念名著。而且,编者还专门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在每本书中为读者开辟名家导读,与读者共品文学盛宴,在这趟愉快的名著之旅中作心与心的交汇、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毫无疑问,本套名著将更为独到深刻地展现人类文化作品长廊中的经典画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学名著宝库中的绝美奇葩。试想,若能将此永恒经典,一世珍藏于您的书柜,伴随一杯清茶,馨香一瓣,埋首其中,夫复何求……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译林出版社 2004 - 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遗产中,《双重人格》和《地下室手记》,与《群魔》一样,是最有争议的作品。《双重人格》(1846)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继他的成名作《穷人》(1845)之后发表的第二部作品。关于《双重人格》,先是好评如潮,曾受到别林斯基和屠格涅夫的赞扬(陀氏曾在别林斯基召集的晚会上朗诵了这篇小说的头三章),继而,全文发表后,却引起了一片批评和指责,认为这篇小说“枯燥乏味,不堪卒读”。别林斯基特别不满这
魔法师 豆瓣
The Enchanter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最初感觉到《洛丽塔》的轻微脉动是在一九三九年末,或一九四○年初,在巴黎,是我急性肋间神经痛发作、不能动弹那个时候。依照我所能记起来的,最初灵感的触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一名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第一幅运动的画作:画中涂抹着囚禁这个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我心中的冲动与后来产生的思绪并没有文字记录相联系。然而,就是这些思绪,产生了我现在这部小说的蓝本,即一个长约三十面的短篇小说。我是用俄语写作的,因为俄语是我自一九二四年以来写小说用的语言。(这些小说大部分没有翻译成英语,而且全都由于政治原因在俄国禁止出版。)故事中的男人是中欧人,那个没有起名字的性早熟女孩则是法国人,故事的地点是巴黎和普罗旺斯。可是,我不喜欢这篇小说,所以一九四○年我们移居美国后的一天把它销毁了。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在纽约州北方的伊萨卡,一直不曾完全停息的脉动又开始让我不得安宁。关联的情节又带着新的热忱与灵感相伴,要我重新处理这个主题。这一回是用英语写作。那是在圣彼得堡,大约是一九○三年。性早熟的女孩现在带一点爱尔兰血统,但是,实际上还是同一个女孩,与她的母亲结婚这一基本思想也保留下来了;但是除此之外,这部作品是新的,而且悄悄的一部长篇小说已经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