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三
外国文学史(上) 豆瓣
5.6 (14 个评分) 作者: 郑克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5
内容提要
本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欧美19世纪以前的文学,下册包括欧美20世纪文学和亚
非文学。从内容上看,近现代文学多于古代文学,亚非文学占适当的比例。参编者在编写过
程中注意吸收了近年来的科研新成果,内容和体例较新,比较符合教学需要。
本教材适合大学中文系教学使用。
外国文学史 豆瓣
作者: 朱维之 / 赵澧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 4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3版)》比较重视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介绍。教材的每一章除概述之外,都包括若干作家专节,分别介绍各个时期出现的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对于那些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我们则把他们列为重点,给以较多的篇幅,全面分析他们的生平创作和代表作品,以帮助读者获得较为深人的理解。大部分作家专节包括生平创作介绍和代表作品分析两个部分,少数作家的专节只综述其生平创作而并不单独分析其某一部作品,这是根据每个作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2014年6月29日 已读
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时间是考试前五天左右,正确的阅读方式是看有哪些作家不知道的,赶紧去维基!!本来要给两颗星,但看在它给我普及了那么多剧情的份儿上再给半颗吧。
外国文学三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 豆瓣
作者: [英国] 威廉·华兹华斯 译者: 黄杲炘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2014年4月20日 已读
只有诗人知道,作诗时的痛苦,自有一种愉悦。原来william和mary是青梅竹马,dorothy又陪伴着直到疯了,总之感觉是个很幸福的人。
外国文学三
温夫人的扇子 豆瓣 谷歌图书
8.2 (13 个评分) 作者: 王尔德 译者: 余光中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3
《温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首本喜剧,所探讨的主题是上流社会的定义,说得具体一点,便是淑女与荡妇之别,王尔德的答案是:难以区别。要做淑女或荡妇,往往取决于一念之差。未经考验的淑女,也许就是潜在荡妇。从口相传的荡妇,却未必是真正的荡妇。换一句话说,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同时,未经民故的女人习于顺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女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在《温夫人的扇子》里,母女两人都陷入了这种“道德暧昧之境”。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
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
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 豆瓣
Le grand cahier
8.7 (24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译者: 简伊玲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三部曲完整收录
★雅歌塔生前首个国内媒体专访
★译者简伊玲20年来首次作序
★金曲奖最佳视觉设计聂永真再次跨刀设计超完美精装
★冲击全球千万读者黑色杰作 值得反复阅读的绝版经典
新浪十大好书/CCTV《子午书简》年度30本好书/欧洲图书奖/法国图书文学奖/瑞士克勒奖/瑞士席勒文学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匈牙利科苏特奖
《恶童日记》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二人证据》
这对双胞胎分开了。其中一个人跨越了边界进入另一个国家,另一人则留了下来。留下来的那个人叫作路卡斯。自此以后,他便独自一人过活。他致力于协助周遭不幸的人们。他收留雅丝密娜和他的私生子玛迪阿斯;他每餐必定会带食物前往镇上神父家;他试图安慰因丈夫被判通敌罪吊死的克萝拉;他倾听文具店老板维多长久以来的作家梦想……然而,在战争背景之下,这些事情的背后,却直指人类最初的原始本性。而孪生兄弟的另一位──克劳斯,为通篇叙述带来急转直下的情节,几乎推翻了原有的架构。
《第三谎言》
分离五十年后,这对双胞胎兄弟终于见面了。期盼多年,他们之间的距离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缩短。在“路卡斯”与“克劳斯”的叙述中,那段童年时的真相逐渐被揭开,他们在分离的岁月中各自遭遇了什么事情?从《恶童日记》纠缠至《二人证据》,到了《第三谎言》,终于真相大白。
过儿童无垢之言,描述病态的世界,但是却也能在残酷刻薄的情节中读到赎罪的契机。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故事中的主角却视而不见,反而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
——纽约时报
红与黑 豆瓣 谷歌图书
Le Rouge et le Noir
8.4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郝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其它标题: 红与黑
《红与黑》内容简介:司汤达,法国著名作家,《红与黑》是他的主要作品。主人公于连出身于小业主家庭,醉心于拿破仑丰功伟绩的他,一心希望出人头地,无奈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从军无门的他选择了教会的道路,由于能够背诵整本《新约》,于连被当地市长看中,成为他家的家庭教师,后又经教会举荐,为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但最终,一封告密信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红与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且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矛盾的内心世界,他在野心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2 (36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密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认为他“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出来的一个梦想。”
2013年12月8日 已读
其实什么城市,什么忽必烈汗和马可波罗,什么毁灭和想象,什么繁殖和扩张,什么秩序和渺小,什么轻盈和朦胧,都只是两个抽大烟的农民的臆想。【脑洞已达到国际标准】
20世纪 外国文学三 意大利 需重读
十字军骑士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亨利克·显克微支 译者: 易丽君 / 张振辉 凤凰出版社 2011 - 7
《诺贝尔文学经典:十字军骑士》是闪耀于世界文学长廊的璀璨明珠,历史小说中的压轴之作,将14世纪末15世纪初波兰、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的光辉历史书写得淋漓尽致。《诺贝尔文学经典:十字军骑士》于1900年在华沙出版,立刻获得巨大成功,被迅速翻译成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显克维奇的文学造诣在此书中已臻化境,不仅有着统掌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场面的广阔视野,也有着极为细腻幽微、令人怦然心动的罕见功力,让读者不忍释卷、荡气回肠。
2013年12月8日 已读
圣洁的蒙受了玷污,为了不作这番详细的叙述而顶着圣洁的名死。低劣的装作高贵,不过是真正高贵的死去后为所欲为。
外国文学三
荒原狼 豆瓣
9.1 (28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赵登荣 / 倪诚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创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令人窒息的空气使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回家时他遇到酒巴女郎赫米纳,获得肉欲欢乐;经赫米纳介绍他又结识了音乐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玛丽亚,他在音乐和感官享受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虑。但当他看到赫米纳和帕布洛亲近时,便“狼性”大发,出于嫉妒将赫米纳杀死。
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13年12月8日 已读 当他在说一千块碎片的人性时是在说佛教,当他在说莫扎特贝多芬勃朗姆斯玫瑰杉木香樟美丽的女人丑陋的女人淫荡的女人贞洁的女人跳舞爵士乐政治战争杀戮扮丑玩笑时是在说佛教。他活着是活在佛教里,他死了佛教给他机会再活。
外国文学三
死于威尼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eath in Venice
8.1 (136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 刘德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豆瓣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91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2013年9月9日 已读
关于柯西莫我想到的是,在没有到丰衣足食举世皆护之的条件前别妄想随便谈坚持、自由和理想。
外国文学三
恶之花 豆瓣
Les fleurs du mal
8.8 (24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一个“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分。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书中还收录一八六八年第三版《恶之花》中增补的诗篇以及残诗集、风流集、题词集、诙谐集等。
2013年6月14日 已读
喝勃艮第的法国人才能写的诗:淫娃荡妇乃是优雅,醉酒撒旦乃是圣洁,崇极恶的本质还是以极善为标榜。
外国文学三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豆瓣
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7.8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卢梭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留传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卢俊在他生命最后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它不仅是身体的漫步、心灵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学的漫步,它迸发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个卑污的灵魂。
这本小书也成为法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恶之花 豆瓣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钱春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3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
2012年9月22日 已读
评分是给编者的,我讨厌“要看到其中反抗法国政坛的一面”这种序文,狗屁不通。波德莱尔让我很有认同感,他看到腐尸时联想到恋人,是期待其永生的同时冷眼看她腐烂衰败的矛盾。他让我有和诗人睡觉的冲动, 完事后各自冲向自己的书桌,他写别西卜仪式的放荡形骸,我写世事无常四大皆空。一笑。
20世纪 外国文学三 法国 预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