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
诗学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理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2018年11月26日 已读
1450b〔“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这些活动属于伦理学或修辞学范围,旧日的诗人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道德品质,现代的诗人却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修辞才能。……“性格”指显示人物的抉择的话(在某些场合,人物的去取不显著时,他们有所去取);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的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指证明某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还是为了OT作业看的。[情节只要有条不紊,则越长越美]昨天读网文倒有这体会。
希腊 爱智 需重读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2017年2月16日 已读
再读也是觉得是一堆geek的脑洞大开。不是人道主义了什么,而是其前设就有问题,很多他反对的东西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攻击他。只是他自己写不会提到这种思路罢了。虽然论证过程确实很牛,但那种互捧臭脚的感觉还是受不了。哦对,还有第十卷突如其来的印度教即视感,pantheism确实是人类理性的巅峰了么。
希腊 爱智
工作与时日 神谱 豆瓣
Έργα και Ημέραι. Θεογονία
8.2 (41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赫西俄德 译者: 张竹明 / 蒋平 商务印书馆 1997 - 5
译 者 序
赫西俄德是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以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闻名于后世。众所周知,荷马只是古代以弹唱英雄史诗谋生的盲歌手的代名词;《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乃是依据民间流传的歌唱英雄业绩的许多短歌编写而成的。它们的真正作者是民众,是一个民族,是许多代人。赫西俄德则不同,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工作与时日》、《神谱》等也被认为是他的个人作品。
……

《工作与时日》包括5个部分:(a)序曲,包括原诗1—10行,是献给缪斯,赞颂宙斯万能的。(b)包括11—382行,这部分总的劝导人们要勤奋工作。一开始用了两个不和女神的比喻。两个“不和”分别代表能激人奋发的“竞争’和无益的“争斗”。然后用潘多拉的神话说明人世怎么会有恶,怎么需要工作的,进而描述人类生活的五个时代,探究恶逐渐增加的原因,强调人世生活现状的艰辛和斗争的不可避免。其次,诗人讲了一个鹰和夜莺的寓言,谴责暴力和不公,进而对比公正带给一个国家的幸福和暴力所遭到的上天惩罚。作为这个部分的结论是一系列的格言,总的劝人公正、勤劳和谨慎。劝谕着重在道德方面,是全诗的要旨所在。(c)包括原诗383—694行,这部分告诉人们,耍避免匮乏和窘困的境况,只有在农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中勤奋劳动而又谨慎小心才能遭到。这部分着重在生产知识的指导。围绕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海上航行,生动地反映了早期希腊的农村经济生活,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和自然景色的变换,记录了当时达到的关于气象、天文、动植物生长和活动规律等方面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这部分文字华美而又清新。(d)包括695—764行,充满各种各样的格言,大都是关于家庭内的日常生活活动,初看上去彼此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什么关联。但归纳一下,不外教人注意不要有亵渎神灵的行为,对人要注意谨慎;是(b)部分中劝导谨慎主题的继续发挥。(e)765—828行,教人注意每个月里的一些日子,注意这些日子对于农业生产和其它活动吉利还是不吉利。是当地农民关于吉日凶日的宗教观念甚至迷信信条的汇集,是(d)部分不可渎神思想的发挥。
长诗取名《工作与时日》根据的是(c)和(e)部分的内容,但是全球的主旨在(b)部分,即公正与勤劳的美德。(c)部分是(b)勤劳生产主题的具体化和发挥。至于(d)和(e)部分,似乎与主题无关,是五花八门格言的堆砌,且是杂乱无章的堆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批评家们常常指出长诗主题分散或无中心主题的缺点。细读这首诗,我们不得不承认文章的布局,文字的组织都不够严密,尤其是教谕格言,看上去好像是随感随记的,甚至连简单的整理分类工作都没做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全诗整体上看,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的,这个主题就是人类如何可以生活得幸福或快乐。幸福或快乐是古希腊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历代伦理思想家都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最高课题,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答案。虽然一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包括道德训诫和生产技术指导两个方面,但细读起来仍不难看出其间的统一性。即统一在道德教训一个方面。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伊璧鸠鲁快乐论的信徒。他曾指出,一个人要能过上体面的幸福生活,一定的生活资料或财富是不可或缺的。而生活资料取得的唯一正当途径在赫西俄德看来就是勤于劳作。公元前8世纪初希腊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矛盾,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人们在社会灾难面前罔知所措。要取得幸福,还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人事,还有那代表威严的自然力和尚不可捉摸的社会力的神灵,更是不可轻慢的。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为了给人们指出幸福之路时要不厌其烦地缕述这么多方面的格言的缘故。

长诗在艺术形式上尽管远不是完美的,但由于它是文明之初的第一个个人作品,因此我们不能低估它在西方文学、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如果说荷马史诗是浪漫主义的,那末《工作与时日》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诗人叙述的事情是现实的,要解决的矛盾是现实的,说的道理是现实的,格言也是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浪漫主义和史诗创作已趋衰落的当时,《工作与时日》一定处处给人以清新感。因此人们才称它是“一支光荣的歌”,把它的作者和荷马相提并论。其次,《工作与时日》虽然使用的是史诗风格的语言,但它已突破了史诗的局限,已经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训谕诗。有叙述有教导,以教导为主。教导中广泛使用各种祈使语式,叙述中有的像抒情诗、田园诗,有的就是一篇寓言。因此可以说,诗中包含着后来几世纪文学的各种胚芽。
由于长诗是前8世纪唯一的文学作品,又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其社会历史资料价值也可想而知。根据长诗的反映,公元前8世纪初的希腊社会粗看起来似乎仍如荷马时代一样,但事实上已经有了不少新的特点,甚至质的不同。虽然一如荷马时代的希腊,居民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居次,手工业,包括冶铁、制造农具等仍热是农民的副业,但和荷马时代不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不仅较为先进的小亚细亚地区居民常有出海经商的,连地处内陆的波俄提亚的农民也拥有自己可供出海的船只了。至于当时是否出现了专做买卖的商人阶层,从诗中不得而知。贸易双方看来还是物物交换,还没有出现货币。
商业的发展给8世纪的希腊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这个时候居民的财富、地位分化加快了。自由民很容易穷的变富,富的变穷了。穷了的成为乞丐、雇工、奴隶。奴隶的数量增加了,如赫西俄德这样的小康农家也往往不止一个奴隶;他们已由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辅助性劳动的家长制奴隶变为主要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他们耕地、播种、收割、打扫谷仓、造打谷场等等。女奴也开始用于田间劳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经产生,但国家机器还处于不发达状态。统治者是荷马时代称为巴西琉斯的大大小小的贵族权势人物。从《工作与时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和平时期巴西琉斯的职能在于司法审判,他们裁决各种民事案件,主要是买卖纠纷和遗产争执,法庭就设在市场上,根据的是习惯法。如所周知,习惯法有很大的任意性。巴西琉斯收受贿赂偏袒一方。平民希望审判公正,但还不知道要求制定成文法。
此外,希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波俄提亚的诗人参加了欧波亚的卡尔克斯城国王的葬礼竞技会并获得了奖品。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全希腊性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举行了。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又促进了全希腊民族意识和各种地域性政治同盟的形成。赫西俄德居住的阿斯克拉受制于塞斯比亚城的巴西琉斯可以视为这一政治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工作与时日》,反映出来的希腊社会的这些特点,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已经进入文明时期。

《神谱》包括三个部分:(a)序曲,原诗1—115行,述说缪斯的诞生,缪斯九神的名字,她们的性情品格特点,她们给两位诗人——赫西俄德和《神谱》作者的引导。104—115行作者祈求缪斯述说诸神的诞生,转入正题。(b)116—1020行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从头开始”述说宇宙诸神和奥林波斯诸神的诞生,即他们之间的亲缘世系,描绘他们的形相性情等等。“最先产生的确实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该亚——宽胸的大地,……”大地母亲的后裔以天神乌兰诺斯系为主系,最为繁盛, 一传至克洛诺斯,二传至宙斯。宙斯打败了提坦和提丰,确立和保住了对全宇宙的统治权,给诸神分配职司。此后便是宙期的子女雅典娜、阿波罗等的出世,女神和凡间男子生了半人半神的英雄们。旁系有塔耳塔罗斯(地渊或地狱)系诸恶物和蓬托斯(大海)系的神与怪。(c)尾声,原诗1021—1022行。话题转向另一方面,预示另一诗篇的创作,另一批半人半神的英雄的产生。他们是一群凡间淑女和男神相爱所生的子女,是一些部落或氏族的祖先。

公元前8—7世纪希腊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作为氏族社会精神产物的神话至此已基本定型。希腊神话是最丰富的。但由于希腊世界居民在古代曾发生过多次的迁移、冲突、交汇、溶合,除各部落氏族自己创造的神话而外,又继承了克里特、迈锡尼的遗产,并在和先进的东方接触中改造吸收了埃及和西亚的神话。因此希腊神话这时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不同的神具有相同的职能和相同的故事,同一个神在不同的地区又会有不同的职能和不同的故事,如此等等。《神谱》以奥林波斯神系为归宿,把诸神纳入了一个单一的世系。这样就完成了希腊神话的统一。
《神谱》对古代希腊人的宗教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公元前8—7世纪,希腊流行三种宗教,即奥林波斯崇拜、俄尔甫斯教派和厄琉息斯秘仪。后两者以德墨特尔和狄俄尼索斯为主要崇拜对象,奥林波斯教的崇拜对象则主要是宙斯、阿波罗和雅典娜。《神谱》不但继承荷马史诗传统,树立宙斯对天上和人间的统治地位,而且还把宇宙诸神和外来的神都降到他的臣仆的地位,同时把人间的贵族巴西琉斯和宙斯拉上关系,把他们说成是宙斯的学生,歌颂他们的公正和智慧。这符合初期阶级社会贵族人物的口味,在他们的提倡下,对奥林波斯诸神的崇拜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神谱》对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比对宗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古希腊自然哲学一开始便以寻求世界的本原为其主课题,这和《神谱》中追述诸神的起源有着明显的联系。本世纪初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康福德就不相信泰勒斯的水为万物之本原的思想是突然地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从地下进出来的。现代西方学者从第尔斯到格思里都从赫西俄德(作为《神谱》的作者)的思想中看到一种“离开神话向理性思想发展的倾向”,因而把赫西俄德作为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的先驱之一。
张 竹 明
1990.6.16 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2016年6月26日 已读
皮埃里亚善唱赞歌的缪斯,请你们来这里,向你们的父神倾吐心曲,向你们的父神歌颂。欸,赫西俄德像是得智慧的人。
希腊
“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编译 译者: [美国] 田晓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关于本书
惭愧,我不懂希腊文。这本书里的译文,根据的是不同的英文译本。“老柏拉图”说:文艺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像之影像。用在本书,恰好适合。
好在萨福的英译本历代层出不穷,仅二十世纪就有十数种。我参考的各种译本,详见书后开列目录。其中特别以娄伯(Loeb,或译勒布)经典文丛的坎贝尔(D.A.Campbell)译本和安・卡尔森(Ann Carson)2002年出版的译本为底本。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本子作为蓝本,是因为他们的翻译都是尽量依照原文,并不像威利斯伯恩斯通或者玛丽巴纳德的译本那样自行补缺并进行“文学加工”(在个别残诗的译者注里,我特意附上他们的译文,以便读者进行比较),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萨福的“原貌”,除了文学价值之外,也有学术价值。
卡尔森既是学者(她现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墨吉尔大学教授古希腊罗马文学),又是诗人和作家,她的个人作品《红之自传》曾被《纽约时报书评》选为“当年最值得注意的书”(1998),苏珊・桑塔格称之为“令人迷醉的创举”。她的作品得力于古希腊文学,而她对萨福别具一格的翻译和笺注也格外吸引人。坎贝尔把萨福学者所作的“推测性填空”都放在括号里面,卡尔森则甚至在译文里用方括弧的形式保存芦纸残缺文本的风貌。她在前言里说:她相信这些方括弧暗示了充满张力的空白。这虽然未免让人想到佛班克在小说《虚荣》里的调侃,但萨福遗诗的残缺,文学史的一次偶然性事故,的确部分地构成了它经久不息的魅力,留给后人无穷的空间,在各种意义上,各个层次上,重写萨福。
于是,遵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我在诗的空缺处以□□□示意――虽然这样做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有多么地浪漫高深,而是带一丝微笑,把它当成一种精致的游戏。我希望读者也能如是看待之。
在安排这样顺序时,我依照了娄伯经典文丛里的次序。虽然诗前编号是本书自己的,但我在诗后括弧中一一注明娄伯编号,因为那是萨福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序号,便于讨论时引用和查找。
本书不是萨福残诗的全译,大约只是一半而已。选择的标准比较主观,但我还是尽量选取(一)著名的篇章;(二)在残诗坚相对而言稍微成意思的篇章(因此,只有一个词――譬如“芹菜”――抑或只有三五词的断简,就往往忍痛割爱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辑收诗101首,是学者们公认萨福所作的歌诗;第二辑收诗12首,是学者们持怀疑意见的萨福歌诗;第三辑选录历代与萨福有关的诗文,它们或以萨福为题材,或从萨福歌诗中汲取灵感和典故。第三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欧美文学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其当代文学作品,充满对文学过去的回声。我希望能够在这方面唤起我们读者的注意。1944年,周作人在《文艺复兴之梦》中说:“对于外国文化的影响,应溯流寻源,不仅以现代为足,直寻求其古典的根源而接受之,又不仅以一国为足,多学习数种外语,适宜的加以采择,务深务广,依存之弊自可去矣。”这是很有见地的话。务新固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对“新”之来源不其了了,则如此去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传统,总是难免皮毛。
近年颇有谈“外国文化的影响”而不悦者。抛除其种种意识形态的偏见不谈,多半由于不悦者看来,影响便等于依存。其实不然。一来,凡本性喜欢依存,不喜创造者,就算只读本国经典也还是要“依存”的;二来,我觉得就是以“外国文学的影响”立论,也还是狭隘了一点。引用公元前二世纪希腊作家郎古斯写在《达弗尼斯和克洛伊》前言里的一句话以作结:
我写了这个故事,一共分为四节,作为对
爱神厄洛斯、山林仙女、还有大神潘的供养,
也作为整个人类的共同拥有物。
2015年11月1日 已读
第三本萨福了,才发现她像一面通灵的双面镜,读的时候时常走神角色扮演起来。——我爱上了你,那时你还是个粗鲁的、丑巴巴的小女孩。/但最美的,/无疑是一个人的心爱。——穿着紫衣,从天庭降临,/好像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当我看到你,哪怕只有/一刹那,我已经/不能言语。/甜苦的东西,/苦得像灰烬。/不受控制,悄然来临。/你好似山风/摇撼一棵橡树,/摇撼我的心,我虽死犹生;/你燃烧我。/我颤栗,脸色比春草惨绿,/因为我不能企望/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抱天空。——是那般的渴慕,远超一切,表了这痴狂的心内?/或者,你爱一个男子,胜过了爱我?/我该去劝导什么人/接受你的爱情?/什么人,/给了你这样的苦痛?/ ——是你呀,是你,/我的嘴唇独独湿润于你的生命,/不朽的、心意斑斓的你。
希腊 预言咏
基督最后的诱惑 豆瓣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作者: [希] 尼科斯·卡赞扎基斯 译者: 杨家盛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3 - 6
《基督最后的诱惑》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的平民化与世俗化,因为全书的绝大部分的人物都是社会最最底层的贫民。书中所描写到的那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多不同种类的职业,那么多不同年龄、性别、性格人物的话语,都会导致语言使用上既普遍又独特的特征。
2014年12月20日 已读
“你开动的那个轮子,转得越来越快,力量也越来越大了,谁也没法控制它的转动了。”不是最可悲的事情么,就像罗伯斯庇尔控制不了的革命,科学家控制不了的毁灭。当它出现后,就不归创造者管了。神比人优越的一点就是没这样的困扰吧,或者说是早就预见了失控的局面而不会太失望了。最后选择回去被钉死也只不过不想让好基友们的一生像受骗的白痴一样无意义,当然世俗生活已经在幻觉中经历过了,也不觉得可惜。只是,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什么“脑中的声音”,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必定庸常、空洞而苍白。那天有弟兄说,如果耶稣是个人,那他就是个笑话;他是造物主,我们就该思议了。还是做人吧,笑话也好的。诶呀,根本没有出路的,根本没有意义的。就算这么牺牲,偏见曲解误读还是不可避免,还是谋杀吧,还是把自己喂给卡戎吧。
20世纪 宗教 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