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毛毛(新译本) 豆瓣
作者: (德)米切尔·恩德 译者: 杨武能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 - 6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在一个王宫耸立、殿宇纷繁的大城市,来历不明的女孩毛毛突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她虽然住在圆形废墟广场,却得到善良人的帮助,成了大家的好朋友,渐渐成为人们的倾听者。然而,一群西装革履的灰先生打破了城市的平静,人们慢慢变得焦躁,生活节奏紊乱,为了所谓的合理化,甚至放弃爱与被爱的时间,机械地生活着。当整个城市被灰色笼罩,只有毛毛依然守在废墟广场等待朋友的到来,并组织小朋友们抵抗灰先生的入侵。可毛毛也因此成为灰先生们的敌人而陷入危险之中,这时,毛毛得到了小乌龟和时间掌控者候拉的帮助,利用时间花打败了时间盗贼灰先生,帮人们夺回了被盗走的时间。
2021年12月2日 已读
读完有两个想法。一是霍拉大师说的,如果人们认识死亡,他们就会认识时间,以至于不被灰绅士欺骗。故事的结局非常基督教,所有毛毛救赎的人都获得了永生。在无限制的时间面前,人们不再焦虑、终于能够享受生活本身。但人原本就有永生——这就是死亡的奥秘。二是每一个人的时间之花都各不相同(我不知道是每一个小时都有一朵时间之花还是每个人有一朵自己的花),但在灰绅士的储藏室、它们没有区别,不过是供邪恶之灵苟延残喘的工具——工具是无所谓特异和美丽的。最近反复在琢磨的就是:每一个个体,乃至于恒河下沙般的虫子(本来想的是流浪猫)每一只在神看来也完全不同,这是人与神的差距。
20世纪 德国 稣典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新译本) 豆瓣
Die Unendliche Geschichte
作者: (德)米切尔·恩德 译者: 杨武能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 - 6
留级生巴斯蒂安到书店偷了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逃课到体育和储藏室里读这本书。不知不觉,他进入了这本书,并与书中一个绿皮肤的勇敢的小男孩阿特莱尤成为了朋友。阿特莱尤被幻想王国的天真女皇选为拯救王国的英雄,并授予幻想王国的标志“奥林”。为了拯救幻想王国,不被虚无所吞噬,阿特莱尤进行了一次远征。而此时,进入书中的巴斯蒂安意外获得荣誉。他因此而忘乎所以,在魔女萨义德的引诱挑拨下,他和朋友们分裂了,并且当上了幻想王国的皇帝,后来终于在老友阿特莱尤的帮助下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找到了生命之水,回到了现实世界。
2021年3月3日 已读
居然和Lewis是同时代人……这书非常纳尼亚(幻想帝国的建构),非常裸颜(巴斯蒂安接受自己,找到真正的愿望),也非常Christianity(天童女王形而上的存在,她的荣耀,生命之水就是爱)……主要,这是教育部定的五年级必读吗→_→他们中出了叛徒……中间有好几个地方都差点把我读哭,天童女王一开口就老阿斯兰了
20世纪 德国 稣典
生命之歌 豆瓣
Gertrud
8.6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吴忆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生命之歌》是憧憬东方思想的抒情诗人黑塞的作品。它描写一位音乐家因少年时期的恋爱事件而意外残废。当他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而以作曲家身份出现时,却遭遇到热情化身的友人歌手夺取了他的爱人。最后男主角库恩成了大音乐家,歌手莫德与女主角葛特露德缔结良缘,却因性格不相容而以悲剧结束了这场三角恋爱。故事中男主角库恩以伟大纯洁的意志,克服了艰苦的命运,谱成爱情与生命的凯歌。
这是一部满含哲理,以高歌音乐与纯洁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孤独者追求幸福的悲怆心曲。
2017年9月1日 已读
果然是……少年维特的仿写啊。“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需要另一种永恒。”
20世纪 德国
与魔鬼作斗争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徐畅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活历程,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017年2月23日 已读
读了之后对克莱斯特是挺有兴趣的。不过作者的三观真是越来越……通篇就是这样几个词:纯洁/神圣/激情/迷醉/痛苦/孤独/英雄主义。所以他文学技巧的高超对于德性而言毫无益处。
20世纪 德国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作者: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绿绮 2012 - 7
《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容简介:主人公维特向往自由、平等、有创造力的生活,但是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让他感到窒息,自己又陷入了炽热而又毫无希望的爱情中,最终自杀。《少年维特的烦恼》不仅仅是一部爱情书信体小说,也是一部在大时代的人生痛苦和思考的哲理小说。
2017年2月20日 已读
后来我们都将慢慢还年轻时立的那些flag。诶,那句我原本是那么幸福,和狄多何其相似。但到底是因为失去理性而感到的幸福呢,还是因为不受感性影响而感到的幸福。这种埋葬自我的方式正是我中二的时候所希冀的。以及,纯真博物馆真的就是copy歌德的吧。
19世纪 德国
丹东之死 豆瓣
9.3 (2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毕希纳 译者: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毕希纳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之间的争斗为背景,写丹东反对雅各宾党人用激进的专政方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而罗伯斯庇尔虽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但执行恐怖政策也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后只能陷于孤立。说明丹东的失败,在于他反对暴力革命;罗伯斯庇尔的灭亡则因为未能解决“面包问题”。
2016年5月17日 已读
只有懦夫才为共和国而死,雅各宾党人要为她杀人。你们修建自己的制度,就如法老修筑自己的陵墓,用的都是死人的头骨。人民就跟孩子一样,什么东西他们都要打碎,看看里面藏着的是什么。如果所谓的道德堕落的人都要被所谓的正人君子吊死的话,世界一定是头朝下站着呢。谁也不能用自己的创伤解救别人。毕希纳借丹东,问的是自己的生死问题。
19世纪 德国
漫游者寄宿所 豆瓣
6.2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欧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黑塞的诗集,收录诗约百首。诗歌对黑塞而言,“是灵魂对经历的反应……诗最先只对诗人自己说话,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梦,他的微笑,他的挣扎”。他生命危机时期的苦难黑暗与混乱状态,内心的冲突与沟通也全都自然入诗。他的诗与他的小说、散文内 涵完全一致。
2016年1月24日 已读
当我们受审的日子来临,只有这些琐事可堪陈述。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原文如此,像俄国风的打油诗。
20世纪 德国 预言咏
美丽的青春 豆瓣
Schön ist die Jugend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陈晓南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本书收集了抒情诗人黑塞的中短篇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五篇名作。《秋之旅》描写一个在流浪和怀念之间徘徊的心灵。《忆童年》刻画缅怀往昔盘旋在脑海的天使、奇迹和童话。《婚事》表现出黑塞写作风格的另一面,描述一个常年在结婚生活港口的遥远处,围绕梭巡的男人为婚姻而奋斗的故事。《大旋风》中,少年多梦的日子尚未逝去,爱的幼苗已开始,思春期的烦恼,难堪难耐。《美丽的青春》是一篇讴歌青春期心灵的作品,勾画了少年向往流浪却又怀念家乡;憧憬浪漫自由生活却又希求安定归宿的美梦。篇篇意境隽永,充满幽默和警世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2015年9月12日 已读
“过去的甜美和愚蠢的事情,已离我而去。有时想想,从那时起,我已略微接触到人生的缩影。” 不说结尾的话挺喜欢《忆童年》,而《美丽的青春》结尾挺好,《大旋风》和《秋之旅》的徒步漫游有普宁的文风。这本短篇集里的世界只有美丽温柔毫无恶意一吻定情童年感伤成年孤独,那确实是很成问题的。
20世纪 德国
我妹妹与我 豆瓣
My Sister and I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陈苍多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5
从精神病医院潜运出来的交稿,尼采百年后才曲折问世的最后自传! 大胆写出自童年与青少年时期起,与尼采纠缠一生的女人――妹妹伊莉莎白之间的暧昧关系。 为了迫使被禁锢的自传《瞧!这个人》解禁,尼采写出更悚动的文稿――《我妹妹与我》,结果生前未能如愿出版。 《我妹妹与我》英译本在纽约出版时,出版社正遭“防止犯罪协会”查封,命运多舛的手稿再度佚失……已经永眠的尼采,生前未曾得见最后日记问世。
2014年9月20日 已读
“我是一个天才。因此我能够讥笑你,或对你吐口水。”这么通透的人儿倒因为世界和他无法达成共识而被噬蚀了。波伏娃说,如果你站着尿尿,你的思路想法会完全不一样,尼采的注释极到位:我用尿液在世界上制造出一个彩虹。所以,如果我不是女人,也许我就会认同他的软弱,也会默许他的自傲。他只是否定了女性的部分,我在否定男性的全部。对此我愿意和他和解,把以往的误会当做我愚钝的世俗心而闭口不提。比起生活其中,我更想诠释这个世界,我将以我的自我背叛惊动它。就像用一根花上的刺儿扎了贝希摩斯一下,它呼噜呼噜表示不满,一尾巴把我扫平在地。艺术家拒绝社会对他施加愚蠢压力的惟一方法是跳着黑暗之舞,但“我的膝盖无法支撑我”,不许跪,起来啊,把那被拦腰打断的身体拼起来!起来啊,撒旦,起来啊,去猛攻天堂。他不会原谅我了。
19世纪 德国
悉达多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李迎春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 7
《悉达多》是诺贝尔文奖得主赫塞融和东西文化,探求人类内在精神真实体验的一部巨作。在本书中,赫塞藉由主角求道的过程,反应出潜藏世人内心各种不安、迷惑、莫名蠢动诱因力道之强大,以坦白、不假修饰的真诚频率,带领读者以一种平和、不执妄的喜悦心,臻至追求真我性灵的丰美与满足的境地。
2013年8月20日 已读
没看过另一个版本,从内容的连贯上而言还可以,但封底上的赫塞太失误了,而且文中有些许错误,所以来发三分半吧。待我看看人民出版社的或者英文版再谈谈内容上的感想,不过简单说来觉得对于佛教的考虑深度,我赤脚都赶不上黑塞,一方面是他爷爷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哲学的底子。要去补他的荒原狼和诗集了。
20世纪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