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赵树理小说 豆瓣
作者: 赵树理 2007 - 10
如果要举了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可以说赵树理是一位无法取代的人物。一个出身于太行山区的农家子弟,在辛亥以后的社会剧变中,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在投身抗日拯救中华民族的奋斗中,竟然在不期然之间闯进历史舞台的中心,成就了一番文学的事业,遭遇了许多个人的悲喜沉浮,成为新中国最负盛名的“家民小说家”,本书收录其代表作品12篇。
2013年5月9日 已读 《小二黑结婚》看得甚是不过瘾。惯常不是三仙姑真气到一头磕死,二诸葛再不认小二黑这儿子,小芹被金旺搞大肚子,小二黑知道后抛弃了她,结果小芹没亲没钱流产后横陈在街上死了,小二黑和爹安排的童养媳结婚了更有趣更反映人性和社会嘛?果然乡土小说太淳朴了不适合我这种大变态= =我是不是寒假买了他的全集QAQ后悔了!!!
现代
长相思 豆瓣
作者: 柯灵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013年5月6日 已读 柯灵和那个年代很多的牛逼作家有交情,比如张爱玲,我也是从宋以朗编的往来书信里记住的这名字。但真看了他自己写的东西,明白终究只是有交情而已。
现代
夏济安日记 豆瓣
作者: 夏济安 译者: 夏志清 注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爱情日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志清教授将亡兄夏济安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整理,在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日至一九七五年一月五日台北的《中国时报•人间》连载。随后,《夏济安日记》一书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本书为最新修订版,增加夏志清新写的前言、夏济安致李彦的最后一封信(附原函影本)、夏志清书信、日记原稿影本及部分英文日记。
本书是夏志清在作者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所记时间不到一年,主要记录了夏济安29岁那年的一场苦恋。这种苦,不是来自任何外界的阻挠,也不见苦恋对象的拒绝,几个月中,夏济安没有任何行动,挣扎于表达与不表达之间,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后来终于写了一封7000字的长信,很可能就把那女孩子吓住了,随即的拜访又不容人家慢慢适应,反跟她吵一架。此后,又是漫长时日的自说自话,自我分析--见,还是不见?跟那女孩子却再也没见面。作者真实的情感经历足以给广大读者的带来极大的震撼。
这是爱情、友情、亲情的真实记录,是一代学人的心路里程的具体写照,对了解和研究四十年代后期部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治学和交游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2013年4月19日 已读 Narcissist's ego.又要说成“我们这派人”,似乎是自大,却实在是common problem。
现代
重访边城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6
1961年秋,张爱玲先到台湾,再访香港。这段游记张爱玲于1963年写成英文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写出《重访边城》,是张爱玲生平唯一描写台湾的文章。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中皆属悬在大陆边上的“边城”,而与中国大陆一水之隔的台湾又和同内地接壤的香港风格完全不同。透过她的犀利之笔,我们看到了现今台湾早已忘却的文化特质,以及旧时香港色香味俱全的市民生活。
2013年4月15日 已读 既然有了这本,还出对照记作甚?原来以为是从没看过的散文集子,却发现数到头也就那几篇,翻来覆去炒个冷饭,不是不遗憾的。
现代
故事新编 豆瓣
作者: 鲁迅 译者: 杨宪益 / 戴乃迭 外文出版社 2002 - 3
本社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雷雨 豆瓣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曹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 9
本书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历来有研究者将本书定义为“诗剧”。
几十年来,本书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译成多种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2012年12月28日 已读
把繁漪给我,其他的都死了罢TAT当年看的话剧版,年纪不轻的潘虹挂一身黑绒的旗袍歇斯底里,竟也能叫人这样痛心。不过是说现代文学老是爱搞兄弟为了一个路人女争个家破人亡是玩儿什么,嗯?沈从文和万家宝都站到后面思过去。
现代
彷徨 豆瓣
9.4 (1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作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
2012年12月26日 已读
《幸福的家庭》最佳。却不觉得这本较呐喊的好。
现代
呐喊 豆瓣
9.7 (2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呐喊》作者鲁迅,鲁迅自己,本以为现在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他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鲁迅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自己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2012年12月26日 已读
读完才晓得,自己受他的影响是这么深的,却浅薄得叫人看不出来。最喜欢的是白光,如果迅哥儿生在现在,不写要革要命的事儿,靠写悬疑小说也是得火成一流的。
现代
故事新编 豆瓣 Goodreads
故事新編
9.1 (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6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根据古代神话、传说、 传奇所改写的短篇小说八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该书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2012年11月23日 已读
尼玛的作业。以后有多少书是因为这种原因读的,实际我反倒开始不待见鲁迅了。注释很详细,却可能无形之中把思路给限制住了,人鬼纠葛还是油滑笔法,却都不是我想写。
现代
蕙的风 豆瓣
作者: 汪静之 1996 - 4
2012年11月11日 已读
單以蕙的風看,許多人不喜歡現代詩確有理由。通篇不過幼稚的幻想,不及顧城更莫提海子。全本唯有一首好的方家已經指出來:我冒犯了人們的指摘/一步一回頭地瞟我的意中人/我怎樣欣慰而膽寒呵。
现代 预言咏
郁达夫小说集 豆瓣
作者: 郁达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郁达夫是以体验写作的人,他作品中的灰暗就是他自己的灰暗,他主人公的沉沦就是他自己的沉沦。他赤诚而且赤裸。他无耻却又无畏。他敞开了人生中的一个向度,开辟了一片独特、错乱的精神空间。在那个世界里,真正经受煎熬、承担苦难的,其实也不过是他自己一个人。
2012年10月8日 已读 真的不是他们自己作死?是说先有日本变态文学还是先有郁达夫这群人的,难道不是A影响B的关系?
现代
异乡记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张爱玲自传性散文遗稿首度公开
直观生动地了解张爱玲的生活及其人生中某个关键日子
◎了解张爱玲在农村过年以及农民生活等等细节
◎了解张爱玲人生中某个重要的日子
◎了解张爱玲传奇一生的第一手资料
★《异乡记》里有些散句,不需要context,也可以兀自燃烧。——刘绍铭
《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
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精练的文字佐于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通篇读来生动有趣,农村百景跃然纸上。
此外,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张爱玲人生某个重要关键日子,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表示:发表这篇轶稿的原因是,“《异乡记》的发表,不但提供了有关张爱玲本人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助我们了解她的写作意图及过程……”。
2012年5月26日 已读
“大惊小怪,冷门”,Only me know you。最后戛然而止让我嘞嘞叫想死,是要我给你补全吗外婆桑?= =我突然觉得这样突然没有的小说也算一种体例,叫“愁怨读者体”!
现代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巴金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 - 2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2011年4月29日 已读
一部让人透不过气来的作品。可是,尧棠啊,你不是在对一个垂死的制度说我抗议。造成这一切的是更为复杂的东西。我想这是归结于中国人的本性,在史前一万年中华民族确定在黄河长江流域定居时就确定了的。所以,我感到更加得无奈,因为这比制度更难推翻。或者我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很多人烦这句,可是,有时候,一些东西就是必然的。
现代
怨女 豆瓣
8.1 (2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怨女》是张爱玲难掩光芒的杰作。1943年发表的《金锁记》被赞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二十多年后,张爱玲把三万多字的《金锁记》改写成十万多字的《怨女》,着重展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欲煎熬,其细腻深切、摄人心魄的描写使得《怨女》成为又一部难掩光芒的杰作。《怨女》英文本还入选美国各大学通用教材《中国文学选读》。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1年3月23日 已读 还没有到这岁数,并看不懂其中的东西。可,这将是我在这四十年里最后一本外婆的书了。
现代
红玫瑰与白玫瑰 豆瓣
8.3 (37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红玫瑰与白玫瑰》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1年3月4日 已读
把她繁华的都褪去了。也只是明月光而已。不当成为饭粒子。
现代
倾城之恋 豆瓣
9.1 (4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3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2011年2月22日 已读
盛大是有了的。那时毕竟还有过多的欢喜,让一辈子去慢慢磨干净。只是,为什么我会对自己的行为愈发感到后悔?也许,我是想验证那种盛大之后的苍凉。不是已经知道了么。干嘛还死乞白赖地不肯放?
现代
同学少年都不贱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3
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同学少年都不贱》=《浮花浪蕊》+《相见欢》。   近于《浮花浪蕊》的地方是,叙述主角的声音一直清晰可闻。赵珏的主体意识贯穿始终,一如《浮花浪蕊》里的洛贞,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但读者却分明感到,这几乎就是第一人称。比较起来,《相见欢》中苑梅的主体意识是在情节进展了一半的时候才慢慢凸显出来的,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近于《相见欢》的地方,首先在情节上,都是两位女性朋友多年后的聚谈。不过,《相见欢》的气氛更疏离、更隐秘,而《同学少年都不贱》则相对热烈、明朗。
张爱玲散文全编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
本书收入张爱玲女士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张爱玲女士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对照记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收入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对照记》,另收入一九五二年后创作的散文。张爱玲悄然谢世前一年,图文对照的《对照记》首次出版,她用对“幸存的老照片”的保存和阐释,来与喜爱她作品的海内外广大读者告别。
《张爱玲·对照记》收入增加了《跋》的《对照记》和张爱玲一九五二年至驾鹤西去前创作的散文(英文作品除外)。初版《对照记》“附录”的张爱玲《散文六帙》,因已分别编入《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流言》和本卷,故不再作为“附录”重出。《羊毛出在羊身上》因已编入《张爱玲·郁金香》的“附录”,也不再重出。
2011年2月5日 已读
我喜欢看她的儿时和垂垂老矣时的对照。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