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
夜莺书店 豆瓣
How to Find Love in a Bookshop
6.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维罗妮卡·亨利(Veronica Henry) 译者: 王思宁 猫头鹰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让爱书人梦想成真的故事
★他和她留下的不仅是一家书店,还是大家的心灵庇护所
------------------------------------------------------------------------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朱利叶斯·南丁格尔,在一家 书 店 打工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开了家虽然不大,后来却成为很多人心灵庇护所的“夜莺书店”,并且有了一个女儿。
父亲去世后,艾米莉亚·南丁格尔努力维持着书店的正常运转。把书店卖掉的诱惑太大了,但她怎能违背对父亲的承诺?
莎拉·巴斯尔顿,匹斯布鲁克大宅子的主人,过去的日子里,她都把书店当做躲避问题的世外桃源……
杰克逊搞砸了自己的婚姻,他向艾米莉亚咨询,应该给儿子读什么样的书,但是杰克逊还有个秘密……
还有托马西娜,非常害羞,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开了家临时餐馆。她暗恋一个在书店烹饪书架碰见的男子,后来却没再遇到。她能鼓起勇气说出心里的感觉吗?
------------------------------------------------------------------------
“生活中要是真有一家夜莺书店,能给我们带来它所施展的魔力就好了。”
——《约克郡邮报》(Yorkshire Post)
------------------------------------------------------------------------
艾米莉亚·南丁格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家美丽的小镇书店,她竭尽全力想让这家书店生存下来。一部非常吸引读者,特别温暖的小说。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
2018年7月2日 已读
虽然知道作者是编剧出身,也知道这样的书,每个矛盾最后都会有HE,但最终事情解决得这样轻易和随便,还是恶俗到致郁的。
21世纪 英国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多尔 译者: 高环宇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生活在巴黎,幼年失明后,父亲保护她、训练她,鼓励她勇敢生活下去。1940年,德国 入侵,她被迫离家,不久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暴政。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失去双亲,与妹妹在矿区孤儿院相依为命。一心想摆脱底层命运的他,凭借无线电天赋跻身纳粹精英学校,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不料却跌入另一个地狱。
战争碾碎了他们的希望,两个陌生人的生命轨迹也意外交汇。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非常王道的剧情,故事线的安排和紧促的章节加分不少。光是趋于无限,是不可见的零,是放在模型房子里的海之焰,是电波里的德彪西,是树叶中藏身的啼鸟,是对全民狂热信仰的老练看破,是埃琳娜说的不可抛却的信念。弗雷德里克的妈妈说,我们就是坐一会儿,看看夜色。想起三体第二部的结尾。
21世纪 美国
6点27分的朗读者 豆瓣
Le Liseur du 6h27
7.7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耶洛朗 译者: 周小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查令十字街84号》 之后久违的阅读感动。如果你在地铁上读这本书,小心别坐过站。
* 用阅读的热望战胜毁书巨兽。一本独具一格而暖心的小说,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博大思考,献给平凡人的赞歌,献给文学和爱。
* 小说描述了一个如《天使爱美丽》般充满诗情和暖意的世界。在那里,普通人怪诞得可爱。在那里,文学治愈了孤单又心酸的生活。
* 法国当代最令人惊艳的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首部长篇,小说上市一周即紧急加印,已销售25种语言版权。
* 理想国•书之书系列首部虚构作品
他为车厢里所有的乘客朗读,这个奇怪的家伙。吉兰•维尼奥勒是钢铁怪兽“碎霸 500”砸书机的仆人,每天过着从书籍化浆厂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乏味而孤单。
早晨6点27分,吉兰准时搭上去工厂的快铁列车,他总是挑一张靠门边的橘红色折叠座位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从皮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又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夹在吸墨纸之间的书页,这页书是他头一天从怪兽的牙齿下偷偷保存下来的。吉兰把书页端放在垫板上,清了清嗓子开始大声朗读起来。
在他眼中,每一张书页都有独特的生命。不论是快铁中每天过着乏味生活的上班族,还是养老院中的老人们,都渴望从一两页断简残编的朗读声中,短暂地进入不一样的生活。
有一天,吉兰在列车箱中捡到了一个U盘,其中装满了一个陌生女孩的文字,他的人生轨迹渐渐发生改变。
看作者如何从碎纸机中拯救被肢解的文学。
——《快报周刊》
这部销售了多国版权的当代寓言完美诠释了爱书的心举世皆然。
——《图书周报》
那些让人想大声朗读书中片段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文字让人愉悦。《6点27分的朗读者》也是其中之一。
——墨痴书店(Librairie Folies d'encre)
难得一见的作品。我认为它是高品质的文学畅销书,将影响更多读者。
——玛尔•加西亚•普伊格,行星出版社文学主编
2018年2月16日 已读
"他所谓的很傻的名字"。除了翻译的装逼腔太重,以及结局太商业电影的感觉,还好吧。亚历山大体之王的朋友加分,虽然不可能存在于世界上。
21世纪 法国
平壤水族馆 豆瓣 Goodreads
LES AQUARIUMS DE PYONGYANG:Dix Ans Au Goulag Nord-Coreen
7.9 (28 个评分) 作者: 姜哲煥 / 皮耶·李古樂 译者: 鍾玉玨 衛城出版 2012 - 9 其它标题: 平壤水族館:我在北韓古拉格的十年
南北韓分裂後,姜哲煥的祖父母放棄在日本豐衣足食的生活,義無反顧地遷回朝鮮報效祖國。九歲那年,受祖父犯「最重的叛國罪」牽連,姜哲煥一家旋即遭當局以政治犯家屬的名義,押解至北韓最大、監禁幾萬名政治犯的「耀德集中營」。

十年勞動改造,姜哲煥最深刻的體悟竟是:「人有作惡的無限潛能。」

在耀德,姜哲煥忍受恥辱、毒打、饑餓,以及無止盡的苦力勞動。求生的本能讓他性格丕變,學會了耍詐、偷竊、陽奉陰違,失去對他人憐憫與同情的能力。集中營卑劣的生活,逼著適應不良的囚犯自尋短路,姜哲煥的父親與四叔就因熬不過低潮,試圖結伴上吊。至於祖母,身為社會主義的虔誠信徒,轉變也最為劇烈。耀德不符人道精神的罪行,破除了她對金氏父子的迷思,看清北韓根本不是「社會主義的人間天堂」,反而更像由希特勒主宰的世界。

幸運獲釋後幾年,姜哲煥因非法收聽南韓電臺廣播,二度面臨勞改威脅。走投無路,他決心逃離地獄的魔爪,抵達旅程終點「大韓民國」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姜哲煥忍不住流下喜悅的淚,亟欲將北韓同胞所受的苦難與壓迫公諸於世。殊不知國際社會乃至同為大韓民族的南韓人,對北韓當局和集中營內侵犯人權的惡行惡狀,似乎無動於衷,脫北者的懇求得不到任何迴響。

來到首爾不久後,姜哲煥與在人權組織任職的李古樂結識。李古樂深信北韓政權之所以能為所欲為,部分因北韓老百姓與外界完全隔離,部分則出於國際社會對北韓政權罪行的一無所知。他建議姜哲煥現身說法,揭露北韓人民在金氏父子高壓統治下的生活實況。2000年,姜哲煥的遭遇終於在西方世界曝光,就連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也深受感動與啟發。2005年,小布希邀請姜哲煥到白宮討論北韓問題的解決之道,並在2010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Decision Points」表示:「在我的總統任期內,《平壤水族館》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
2018年1月16日 已读
所以说,当菊再和三胖搞在一起,也没什么好了。[后记:作者你回来,你怎么逃出去的我要再读一遍]
21世纪 韩国
困在宜家衣柜里的苦行僧 豆瓣
The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the Fakir Who Got Trapped in an IKEA Wardrobe
5.3 (6 个评分) 作者: [法]罗曼·普埃尔多拉 译者: 高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困在宜家衣柜里的苦行僧》是一部非常好读的故事,一个苦行的印度骗子,为了买一张宜家15 000钉版的床,来到法国,半夜躲在宜家衣柜里,被偷渡到英国,开始了一段荒诞离奇的旅程。他是一个骗子,是一个半夜躲在宜家衣柜里的印度人,是一个冒险家,也是一个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幸福和命运的人。
这是一部异想天开又满含人文情怀的现代寓言,他搭乘的交通工具有宜家衣柜、行李箱、热气球、货船,还有行李传输带,荒诞离奇,引人发笑,又如此动人。
这也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让人看了开怀大笑,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风靡全球,畅销40多个国家,上千万读者深夜捧读。在法国,本书首印3000册,结果法国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册,即将改编同名电影。
2016年11月24日 已读
这书名多后现代的,多像会火的样子,硬是给写成尴尬度爆表的刻板印象大集合的搞笑。
21世纪 法国
他们自在别处 豆瓣
いつも彼らはどこかに
6.8 (5 个评分) 作者: [日]小川洋子 译者: 伏怡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短篇小说集,全书共包含8个短篇,每篇故事都以动物命名,延续了作者一贯细腻优美的笔触。每篇故事的主人公都可以用“静谧”来形容,比如在超市一角烹调小吃给顾客品尝的推销员,在一家小小的美术馆做前台接待的女子,还有在限食疗养院里接受治疗的女人等等。这些主人公共同的特点就是孤独而安静,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他们的世界都会和某一种动物产生交集。
2016年3月8日 已读
要不是感受到塑造的世界太小也有点刻意,会给四星。禁食的蜗牛那篇挺魔幻的,很喜欢。
21世纪 日本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16年2月9日 已读
"对待持之以恒,何等的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当不顺心时,就跑比平常更远的距离,以劳累提醒自己不过是有限的人。”有人问咋不写写跑步伤膝盖呢,是忘记这是个日本人了嘛LOL
21世纪 日本
守望灯塔 豆瓣
Lighthousekeeping
7.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妮特·温特森 译者: 小庄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8
——给我讲个故事吧,皮欧。
——什么样的故事,孩子?
——重新开始的故事。
——那是生活的故事。
◎每个人都可以独自用力地成长。在黑暗中,守着光亮,不断地失败,又再次开始。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温特森的成长疗愈小说。
◎一部为孤独的人带来慰藉的暖心力作。
◎一本让人着迷,散发这水晶般光泽的书,读完后让人怅然若失。——《独立报》
西尔弗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皮欧收养。皮欧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行踪神秘,给西尔弗讲述了许多跨越时空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巴别尔•达科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达科的故事照亮了她的生活。像是一张穿越黑暗的地图。她在不断的失败中,守着这份光,不断成长,最终找到了自我和爱情。
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闪光之作,语言如此纯粹、优美,让人不时赞叹不已。
——《泰晤士报》
风格独特,气氛优美,温特森这部有着高度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充满了对语言和神话令人惊异的沉思。
——《纽约客》
温特森的确穿破了我麻痹的表层皮肤,刺向更深的地方。在那里,一簇簇寂寞的神经末梢从冬眠中苏醒,激烈地跳动起来。
——张悦然
在她的的题材里,她得心应手。一个极具才华的作家。
——穆里尔•斯帕克(英国知名作家)
20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意思的作家。
——戈尔•维达尔(美国知名作家)
2016年1月23日 已读
“关于存在的连续性叙述是一个谎言。没有所谓的连续性叙述,在时间中,只有被照亮的时刻,其余的都是黑暗。”此起彼伏的亮光隐约构成一脉线索,也许最后的羞愧源于平庸的黑暗如此之多。有些可惜作者,其实我很喜欢她的。
21世纪 英国
我永远的家 豆瓣
作者: [日] 渡边淳一 译者: 侯为 2015 - 5
渡边淳一最后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在文中作者追忆了自己从出生到大学时代的生活,包括刚满百日之时,被算命先生断言“命犯桃花” ,到少年时期首次认识到性,再至十八岁时第一次与女性的亲密接触……将自己“性觉醒”的经历坦率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人得以一窥这位大师作品背后的真实。
适逢作者逝世一周年之际,捧读其临终遗作,体味作家波澜起伏的人生,读者对他的文学创作或许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
2015年12月29日 已读
“外公以前是基督教徒,在他的佛龛中还摆放着十字架。”一秒出戏……“我被香蕉吸引的最大原因就是味甜。它本来是水果却那么甜美,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所以在你的世界里,水果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纯子还是很让人唏嘘的,然而这是本挂着死人名号捞钱的书,分不想给高。
21世纪 日本
棚屋 豆瓣
The Shack
6.2 (1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威廉·扬 译者: 朱子仪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9
《棚屋》内容简介:棚屋是麦克心中的巨恸。三年前,小女儿梅西在山间那个鄙陋不堪的棚屋遇害,她那被撕成碎片、血迹斑斑的红裙子如影随形时常在麦克眼前浮现……就在一个邮差无法送信的风雪天里,麦克意外收到一封署名“老爹”的来信,邀他去棚屋见面。“老爹”是妻子南和孩子们对上帝的称呼。这是杀害梅西的凶手精心设计的阴谋?是一场不怀好意的邪恶玩笑?还是真的来自上帝的邀请……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Shack
2015年10月5日 已读
作为基督兔我也毫不推荐任何主内的弟兄姊妹去读这本书,作者的神学观糅杂了太多原始崇拜和东方异教的东西,且是从人本出发,神的权柄、公义审判和全知全能都被涂抹掉,反将爱和宽容大书特书,这样反教义的教义是对谁有利呢?不是他们将要爱将要宽容的人,而是他们自己。
21世纪 加拿大
多田便利屋 豆瓣
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
8.1 (6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纵然失去的东西无法完全回来,纵然得到的瞬间一切就已成为记忆,但幸福是会重生的,她会改变模样,悄然来到寻求她的人们的身边。
开便利屋的滥好人多田,似乎极力隐藏着什么不堪回首的过去。高中时出名的大酷哥行天居然变成一个喋喋不休的大怪人。多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使得原本以为会孤独终身的两人,有了一段肝胆相照的悲欢岁月。故事真的很温柔,人生真的很寂寞。
2015年9月29日 已读
以多田这样的方式还多年以前的债也挺好的。虽说没有恶意,可并非没有罪过,是最叫人没办法却绝望的状态。
21世纪 日本
没有悲伤的城市 豆瓣
7.0 (16 个评分) 作者: (加)阿诺什·艾拉尼 / Irani Anosh 译者: 李馨萌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 9
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饥饿、疾病、种族冲突……死亡随时发生。
他们却做着最纯美的梦——
他梦想自己能飞,全然不顾那累赘般的瘸腿;
他发明了花园语,在亲人死亡后含泪笑着说;
他从一朵花瓣里看到爱,从颜色里看到幸福;
他说世上有一个地方,没有战争、没有丑陋,只有鲜花,信任和爱。
他把这个地方叫做没有悲伤的城市。
他能找到吗?还是在现实中沉沦?
《没有悲伤的城市》——一部关于梦想和友爱的书。
2015年9月16日 已读
像雾都孤儿的仿写,但不管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不上。尤其让我不爽的是,作者利用基督兔的身份,给小男主的不切实际提供了合理性,真是高级黑。
21世纪 印度
豆瓣
Home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刘昱含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新作品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个男人努力找回他的根和他男性的勇气担当的故事。——《奥普拉》
一本既美丽又残酷的书。——《出版人周刊》
《家》是关于治愈的可能性的充满希望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佐治亚的洛特斯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地方,比任何战场都糟糕。在战场上,你至少有目标,有令人激动的事,有勇气,有赢的机会,也大有输的可能。死亡是实实在在的,可活着的滋味也是真真切切的。问题在于你没法预知结果。在洛特斯,你倒是可以预知结果,因为在这里没有未来,只有无尽的待消磨的时光。除了呼吸,没有别的目标,没有要战胜的东西,活着的唯一价值是看着其他人无声无息地死去。
除了星空,关于那个地方我没什么想念的。如果不是听说妹妹遇到了麻烦,我连回家的念头都不会有。别把我描画成什么满腔热血的英雄。我不得不回去,但我害怕。
2015年3月3日 已读
对于莫里森来说实在只能算是一般之作,高潮只有两个:兄承认自己对朝鲜小女孩儿的淫念并杀了她的过去;妹明白黑人&(出身潦草的)女性身份不能够成为自己的标签,自救者天救。以及我发现……相比之下,亚裔的地位比非洲裔美国人更低,只不过一是在异乡的人数没那么多,二是(为代表的)中国人比鬼佬机灵得多,显得没那么破碎罢了。汤婷婷写的时候也说毛子是鬼,但不恐惧不憎恨,是带有些看不起的远距离。
21世纪 美国
青春咖啡馆 豆瓣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7.6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2014年12月12日 已读
“只有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怎么感觉是男版的逃离,却一面跑一面回头看,站定了感伤。“那些人在某一天消失了,人们才发现对他们一无所知,连他们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莫迪亚诺的象征并不能说多高明,却不动声色,最嫉妒的就是这样举重若轻。可能是期望太高,反而觉得这本不够惊人。
21世纪 法国
豆瓣
The Sea
9.2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约翰·班维尔 译者: 王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7
艺术史学家马克斯•默顿回到了他儿时的海滨小村。如今的他,既要逃避人生新的离愁,又同时要面对往昔记忆的折磨。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马克斯被格雷斯家的双胞胎姐弟克洛伊和迈尔斯深深吸引,很快卷入了他们的生活——既充满诱惑,却又狂躁不安。接下来的故事却困扰了马克斯的余生……
“《海》运用了约翰•班维尔精准而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既包含着对人生确实的妥协,也有对记忆和认知的非同寻常的反思。它完全令人信服,又有着深刻的感动与阐述,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语言大师最好的作品之一。《海》对悲痛、记忆和冷静的爱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在班维尔的作品中,你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乔伊斯、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的影子。”
——英国布克奖评委会
2014年11月8日 已读
嘛,说语言大师什么的只有从原文才能看得出来啊,一颗星给译者,注释很用心。想去找艺术史的书来读,有很多很多彩色插图的那种。这类风格看着难人,其实写着最是简单的,山鬼之后我就再不写了。
21世纪 英国
阿富汗人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弗·福赛斯 译者: 刘国尧 / 舒云亮 新星出版社 2009 - 4
《阿富汗人》风闻 “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正在密谋策划一次重大恐怖行动,美英情报机关立即兴奋起来。但他们对于这次恐怖行动的时间、地点和目标一无所知。他们在“基地”组织中没有内部线人,也不可能安插进去一个人,除非——冒名顶替一个阿富汗人。这个行动需要精心的准备,还需要特别的运气,因为他要进入的是一个极端危险、风云诡谲的地方……
2014年10月1日 已读
迈克马丁和伊兹马特汗在一起!!!日,男男主都死了这也太不米国了==而且拿一个船撞另一个船哪里厉害了,杀总统这招大概只对中国这种国家有点用……
21世纪 美国
一个人的朝圣 豆瓣 Goodreads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7.5 (162 个评分) 作者: [英] 蕾秋·乔伊斯 译者: 黄妙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9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 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2014年8月29日 已读
怎么来的8分?像故事,不是小说。读了开头就知道是女人写的。
21世纪 英国
房间 豆瓣 Goodreads
Room
7.2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译者: 李玉瑶 / 杨懿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比电影《美丽人生》更艰难、更伟大的爱。”
入围纽约时报2010年十佳图书、2010年曼布克奖短名单,荣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
一个年轻妈妈的牢笼,是她五岁儿子的全世界。
我四岁的时候,对这世界一无所知,以为它只是一些故事。我五岁的时候,“妈”对我吐露真相,说真实的世界大到你无法相信,而房间只是它一个又小又臭的碎片。
对五岁的杰克而言,房间就是全世界。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跟妈住在这里,学习、阅读、吃饭、睡觉、游戏。
但对妈而言,房间却是老尼克囚禁她七年的监狱。她在不可能的禁闭环境里尽量让杰克健康成长。每晚,她让杰克睡在衣橱里,不让他看到恶男子强暴她的恐怖画面;她也不让杰克沉溺在电视中,规定他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然而,她终究只是一个母亲,而非圣母,她会不耐烦,她会生气地对着杰克大吼,她甚至间或性情绪低落到一整天不肯起床,也不给杰克做饭。正是这复杂而不完美的母性,让人纠结不已。
靠着决心、机智和强大的母爱,妈为杰克创造了人生。但她知道这样是不够的……对她不够,对杰克也不够。她想出一个大胆的脱逃计划,需要仰赖她儿子的勇气,以及大量的运气。她没想到的是,对这计划一旦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自己竟然没有充分的准备。
《房间》以杰克的五岁的童真口吻来叙述,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它不是一个恐怖故事,也没有催泪的企图,反而处处透出人类最为纯净的亲情。五岁的杰克打动了每个人的心,他的声音、他的遭遇、他的天真、他的幽默、他对妈的爱,使得故事虽然设定在这么一个令人不安、几近恐怖的前提上,仍然令人时时感受到希望与力量。
2014年8月26日 已读
其实平铺直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不对,这样写就不是为意义而是为展示,展示的难度比写出意义难得多,得对自己的想象力和控制力有绝对的信心才行。不过它只是布克奖提名,就说明作者的尝试还是失败了。想看Hilary Mantel的书。
21世纪 英国
爱,始于冬季 豆瓣
Love Begins in Winter
7.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西蒙·范·布伊 译者: 刘文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爱,始于冬季》中的人物都站在放弃的边缘——他们沉浸在永远无法成真的梦想,怀念那些早已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人——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于是这些失落的灵魂突然就要面对生活的责任,而过去,他们曾以为生活没有他们仍会继续。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爱,始于冬季》中,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布鲁诺•伯奈特,是一个只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他周游世界,通过演奏把音乐艺术带给各地的人。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布鲁诺是一个落魄者,他没有希望地活着,不与社会接触,无法维持和别人的关系——他是陷入过往的囚徒。然而,数十年的孤寂在他于酒店偶遇汉娜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们的生活交织,彼此的秘密呈现,他们开始了共同的旅程,相信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
2014年8月6日 已读
“那只野猫常常会突然转过头去看某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也总在做同样的事情。”“每一个悲剧英雄的最后一口呼吸都会将身体变成大理石。”Hanna & Anna. 果然作者是英国人,欧洲人还是装不来米国佬的,反之亦然。
21世纪 英国
黄河之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译者: 曾少立 2012 - 4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2014年7月28日 已读
两个月,五千米,不光起码能减上二三十【公】斤,而且对钱包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以现在这物价的话)。给标题的Odyssey加一颗星=w=(对,我就是这么有私心)还有他们没有把脚丫子插在黄河源头里来个照真是太……遗憾了╮(╯w╰)╭【河伯不弄死你才怪!!
21世纪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