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inism
最好的决定 豆瓣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7.9 (58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根·多姆(编) 译者: 于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2021年8月10日 已读
大部分是爽文,也有几篇自省。还有我觉得女作者仍旧害怕读者的反馈,所以基本上会说自己还是喜欢小孩的,自己和小孩相处得有多好云云。而一个男作家就直截了当表示自己对小孩的厌恶,并且说社会对他这种人最多敬而远之,但会将厌恶小孩的女性视为怪物,很真实了。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作者的名字我都没有看到英文原文!连作者介绍这部分都没有!《母性》和《业余人士》的作者我觉得很有趣,都想进一步搜索一下资料和书籍的。现在只能迂回搜索大法了,这点非常减分。
21世纪 Feminism
爱说教的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7.5 (9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译者: 张晨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5
· 分析“沉默的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想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和权力结构
· 视野宽阔,论证充分,从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承受的身体和思想暴力出发
· 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
· 作者是美国当下极具代表性的公共作家,2004年与乔布斯一起荣获《连线》杂志Rave大奖
______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尔尼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
媒体推荐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
在这组充满个人色彩但又中立冷静的散文中,索尔尼特鞭辟入里地呈现了之前不曾被描述,甚至不曾被认识的那种熟悉的女性体验。——《纽约时报》
******
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新共和》
******
在这本通畅易读的散文集中,索尔尼特探讨了诸如性别和权力这类庞大的主题。她的文字坦诚而睿智,本书是深入探讨女性主义和当代社会议题的必读著作。——《旧金山纪事报》
2021年5月26日 已读
“这种自由不是要去定义自己的身份,而是可以失去自己的身份。”真不错,第一篇有发泄之嫌,后面卡珊德拉和潘多拉的盒子则鼓舞人心。从同性启示了平等婚姻、不被限制的空间和发言自由、给强奸文化中隐匿的骚扰和暴力“习俗”命名等几个角度,讲明白了何谓女性所要求的人权和自由。以及性特权这个点,怎么说呢,有些男的天生就是撸蛇。
Feminism 美国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9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19年12月15日 已读
“大概是这份戒备心流露在了脸上,自那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电车痴汉。”和anqi今天说的两性之间有世仇,是一个意思。山木的油腻回复邮件,让人很震惊为什么可以活得这么怂这么苟且。
Feminism 日本
82年生的金智英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년생 김지영
8.0 (384 个评分) 作者: [韩]赵南柱 译者: 尹嘉玄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亚洲10年来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凭口口相传在韩国销量突破100万册。
韩国书店联合会评选2017年最佳小说,作者赵南柱被授予“年度作家”殊荣。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少女时代”崔秀英、BTS团长金南 俊都 在阅读, 但阅读这本书的女艺人会被人身攻击。
《熔炉》《釜山行》原班主演孔侑、郑有美出演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内容简介: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2019年9月22日 已读
我觉得最了不得的地方居然是:这是一个男性利益既得者写的,并且从一个“他者”的角度客观又普遍化地看清事实又不陷于情绪。“大部分男性会将女性分成我女儿、我妻子、其他女性,但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却往往被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男性称为妈虫或者大酱女。”这句后记让我想起在厕所偷窥事件后主管说:“他们也有妻子儿女,难道你真要把他们逼上绝路吗?”唉,爱人如己。
Feminism
The Passionate Torah 豆瓣
作者: Ruttenberg, Danya 编 2009 - 6
In this unique collection of essays, some of today's smartest Jewish thinkers explore a broad range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an effort to balance ancient tradition and modern sexuality.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a number of factors - post-modernism, feminism, queer liberation, and more - have brought discussion of sexuality to the fore, and with it a whole new set of questions that challenge time-honored traditions and ways of thinking. For Jews of all backgrounds, this has often led to an unhappy standoff between tradition and sexual empowerment. Yet as "The Passionate Torah" illustrates, i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see beyond this apparent conflict if Jews are to embrace both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sexuality. With incisive essays from contemporary rabbis, scholars, thinkers, and writers, this collection not only surveys the challenges that sexuality poses to Jewish belief, but also offers fresh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on the changing place of sexuality within Jewish theology - and Jewish lives.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monogamy, inter-faith relationships,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homosexuality, and a host of other hot-button issues, these writings consider how contemporary Jews can engage themselves, their loved ones, and their tradition in a way that's both sexy and sanctified. Seeking to deepen the Jewish conversation about sexuality, "The Passionate Torah" brings together brilliant thinkers in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xual. The contributors are: Rebecca Alpert, Wendy Love Anderson, Judith R. Baskin, Aryeh Cohen, Elliot Dorff, Esther Fuchs, Bonna Haberman, Elliot Kukla, Gail Labovitz, Malka Landau, Sarra Lev, Laura Levitt, Sara Meirowitz, Jay Michaelson, Haviva Ner-David, Danya Ruttenberg, Naomi Seideman, and Arthur Waskow.
2019年5月7日 已读
Torah study is like having sex every night as if it is the first time.很多地方我都是:???!比如对怀疑妻子让她喝苦水检验的经文应用是强迫被怀疑方赤身裸体在群众面前以达到羞辱目的,又比如对经期后七天不能行房的解释是过多的性交会导致夫妻彼此相厌。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大胆地讨论了很多教内色变的内容,而确认女性的性欲,讨论女性装扮,两性自我认同,还有“淫荡他者”对现在很多问题都有启发。减星是因为体例有些奇怪,更像Essay/Article但引用叭叭地就是两三页。但,有没有人出这本的译本呀?
Feminism OT 宗教 需重读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9年4月4日 已读
个人即政治。东南亚女外劳从身份到工作都充满了吊诡,而事实上,双重弱势和双倍的荡妇羞辱却并没有给她们带来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高学历做着照顾老人的工作,嫁给主人家成为免费劳力最后却净身出户。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产阶级的虚伪,“客气”并不能成为消弭界限的良方,出于孤独的推心置腹也不能。自认为好心掌管/关心/亲近外劳,却不顾别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有时候,大概公事公办对人际关系反而更好#罗马化的我#
Feminism 人论
不同的声音 豆瓣
作者: 卡罗尔·吉利根 译者: 肖巍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 2
此书是能够让我们更深入、更完整地理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一本最流行的必读书籍。作为是本世纪西方世界被引用最多、争议最大的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作者的理论也必将在我国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此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前瞻性,是一部面向新世纪的作品。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书中解读和研析了心理学理论和妇女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把进步或美德同分离或者独立联系起来,在心理发展或者健康名义下倡导与妇女分离的心理学发展理论是危险的,这种观点在科学的装饰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假象:分离或者与妇女脱离关系是有益的。作者认为:人们正在经历着通过放开妇女的喉咙,去改变世界的声音,并由此开始一种新对话的历史进步的一部分。此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讲述了妇女在男人生命周期中的位置;第二章谈到关系的意象;第三章说明自我概念与道德概念;第四章写的是危机与转折;第五章谈妇女的权利与判断;最后一章总结了成熟观。吉利根以女性的体验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种关怀伦理学,让人们能够听到女性对自我和关系的描述。
2018年10月23日 已读
这个翻译我实在读不下去了……一半弃,我还是转原版吧。目前看到说女性的思维模式更“关怀式”,以及道德是不伤害别人为前提的关系式。但也许我太汉子了,总觉得不太契合。
20世纪 Feminism 美国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2018年10月13日 已读
嘛,好多地方给气得不行。不过但凡出生换个地方,我要么早死了;要么已经是五六七八个娃的妈了,老公又没用又只会家暴泼硫酸,家里穷一逼只好继续卖女儿;要么在被迫卖淫的时候染上了艾滋病等死;要么被一军队的人强奸到瘘管,一股屎味只能爬来爬去等死……#真-现实版死神来了#
Feminism 人论 美国
公主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7.8 (33 个评分) 作者: 李贞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围绕北魏兰陵长公主在婚姻中遭遇丈夫不忠和家庭暴力,流产致死。这起“殴主伤胎案”,代表皇室旨意的门下省官员和以尚书三公郎中为代表的汉化官僚集团针锋相对,就如何处置驸马和与此案相关的四个平民展开激烈斗争。从他们的共识和歧异之处,可以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2015年9月15日 已读
“如果儒家家族主义的精神和统治者的最终利益相违背的时候,皇权并不会坐视,反而会主动干预。”一句已经把中国古代法律史说明白了。作者一个是太束手束脚,一个是太观念先行,虽然这个题目挺有意思的,但是给写疵了。
Feminism 往事不可追
炎夏之都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
收录了朱天文的多篇小说,包括《带我去吧,月光》《伊甸不再》、《安安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柯那一班》、《画眉记》等。
2015年5月26日 已读
原来那叫情绪性腹泻。朱天文的小说里自带炎夏的黏腻,让人读着读着就想睡觉,是用扇子扇扇就到了傍晚的无所事事,心中却有怀人思远的忧愁。雷神说性别的差异不及阶级的差异明显,工厂女工不能懂得贵妇的感情,但我觉得在朱天文这里得到了统一。事情无论是快快地做,还是慢慢地做,都抵不过心里的厌烦、空虚和焦躁。但那种年轻人滚热得和鳗鱼似的感情,在我看来还是彻头彻尾的莫名其妙。
Feminism 当代
天使与昆虫 豆瓣
Angels and Insects
作者: [英国] A·S·拜厄特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天使与昆虫》内容简介:在南美丛林里研究了十年蚂蚁、蝴蝶之后,博物学家威廉历经漂泊回到英国,落脚在牧师的贵族庄园,替他整理珍奇标本。一次舞会上,威廉被牧师的大女儿尤金尼娅所吸引,与其结婚生子。不料这桩婚姻的背后却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妻子家族的隐情暴露,威廉决定彻底离开腐朽、凝滞的贵族生活,与知心的家庭女教师一起,重归渴望已久的亚马逊原始森林。
2015年1月24日 已读
昆虫:柔软温敦色彩斑斓散着脂粉顺从着本能的残忍的抽象的物质所塑的简单会死亡会重生的缥缈的分离的淫荡。天使:诡异诗性充满癔病灵魂可游离身外的用象征来修辞的有着绝对平静的强大耐心的僵硬的不易的永生不灭的合一的深情。像男人的女人可有别于像女人的男人。我怎么竟认同了这句话。认同意味着痛苦,是更不容易的。反抗没有结果不过是表演;妥协呢?是不甘心。“我在诗思中用尽了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多怕在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死在暗夜之中,永不复焉。也许,也许他会像阿图罗一样活过来,站在海边,又是天使,又是昆虫,那就是世人所不晓得又横加曲解千年之久的爱了。
20世纪 Feminism 心头好 英国
瑰宝 豆瓣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作者: [英] 韩素音 译者: 孟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4
《瑰宝》内容简介:1940年代末的香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人坠入情网。韩素音一心要回大陆报效祖国,而在当时的情势下,马克这样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还不可能被人民政权接受……于是,中英文化、欧亚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他们用生命与历史撞击的爱情时光。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2014年5月18日 已读
并不像想的那样好,开始时极像三毛了之类的末流言情,所以最后看到mark的死,也并没有多悲戚。
20世纪 Feminism 英国
日本历代女诗人评介 豆瓣
作者: 陈岩 / 刘利国 2005
日本的“诗歌”是“和歌”“俳句”“新诗”(近代诗)的总称,它们的写作者分别称为“歌人”“俳人”“诗人”。本书对诗人以编年方式为序排列,即大致分为“上代”(公元1世纪一794年)“古代”(公元794一1192年)“中世”(公元1192一1603年)“近世”(公元1603—1867年)“近现代”(1868年至今)五部分。对近世的诗人按先“歌人”、后“俳人”的顺序;对近现代的诗人则按“歌人”“俳人”“诗人”的顺序排列。在诗人与作品的选择上,尽量顾及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对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手法也尽量予以介绍。本书试图通过这些做法,使读者体会出日本古今各派的女诗人是如何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与表现社会、自然、人生以及他们在诗中的美学追求。
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 豆瓣
作者: 王宇 上海三联书店
“现代认同”是什么?现代认同即现代主体(包括民族国家主体与个人主体)身份的建构,这无疑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文化诉求。而“性别表述”指文化本文对男性、女性的性别象征意义(性别符码)的编述和解读。也就是说,本书关注的是关于性别的话语而不是性别本身。在本书里读者可以通过讨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叙事文本对性别的表述,来探究性别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如何被纳入现代认同的框架中;换言之,“男性”、“女性”的性别符码是如何进入不同时期现代主体意义生产的场域,抑或前者是怎样成为后者的符号资源。
本书所进行的并非女性文学研究,而是以性别为中心分析范畴(但不是唯一范畴)的女性主义的文化研究。本书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后半叶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既指涉女性文本也指涉男性文本。
她们自己的文学 豆瓣
作者: 伊莱恩·肖瓦尔特 译者: 韩敏中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伊莱恩·肖瓦尔特所著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路来的批判性断代文学史著作,为20世纪80年代起女作家和女性作品研究的爆炸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作者提到近200名当时湮没无闻或不入文学史的女作家;除了公认的文学大家勃朗特、爱略特和伍尔夫仍得到极为详尽的分析之外,《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中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和评论了19世纪的盖斯凯尔、克雷克、朱斯伯里、林顿、奥利芬特、布雷登、布劳顿、伍德、休厄尔、扬、罗宾斯、格兰德、施赖纳、埃杰顿、沃德及20世纪的曼斯菲尔德、理查森、莱辛、德拉布尔、拜厄特和卡特等二三十位女作家的创作。1999年的增补版在原书的前后各增加一章,回首20年问女性文学批评领域的巨大变化,回应对此书的各种批评,并把论述的下线拉到20世纪即将结束之时。
2013年9月2日 已读 女小说家必须抵制两方面的诱惑:一是只限于写女性经验,从而“牺牲艺术家的个人发展和自由”;另一种是接受主导文化对重大文学主题的定义,从而“牺牲真实性和自我探索。”就中国而言我暂时想得到的多是后者的例子,但其他局限也不是没有。
Feminism 文学理论
长恨歌 豆瓣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8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2013年4月5日 已读
杨乐生没说错,真正该谈到的问题都被王安忆巧妙地规避了。她较现在那些写现当代小言的人高明处,不过在拉长了时间加重了琐碎而已。或与同学说她不如严歌苓,终究是会讲故事的人,不过一个畅销一个学院,写这书许就是为了奖去的,节节段段的,天香还值得一看。所谓长恨歌,借题以来,似只有琦瑶拟玉环,缢死与扼杀之通。
Feminism 当代
情爱画廊 豆瓣
作者: 张抗抗 2010 - 2
《情爱画廊》主要内容:一部分白领阶层、一部分艺术家,还有一部分向往崇高生活的普通人心灵深处的爱情理想。在这个日益变得现实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挚爱,变得越来越稀少珍贵。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试图用艺术家的绘画语言,来替代文学的叙述语言。当读者们穿过这道长长的画廊,在眼睛欣赏那些被爱情催生、同时又催生着爱情、诉说着家情面是同时又被爱情诉说的画面时,在那些绚丽的色彩、奇异的光线、怪诞的构图面前,你们是否同时能感觉到书中人物内心激情的震荡、喃喃絮语中的温情、深沉的苦痛,以及最终占胜自我的理性光芒?
故事发生有雨雾朦胧的江南小城与粗犷的北方都市之间。这也许隐伏着某些文化观念上的碰撞与交融。也许更为含蓄地表达了在今天这个变幻莫测的人世间,固守与行走、喧嚣与宁静、排斥与宽容、沉潜与浮漾的矛盾。
若是再推近一点,我们可以看清楚,这个“画廊”里的爱情,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苏州。
尤其是,一部以绘画语言来描写爱情的小说,再以绘本的形式还原为画面,会是一种怎样美妙的阅读享受。文字给予我们关于爱情的想像,而画面的线条和色块,将使那些黑白的文字,变成五彩缤纷的爱情鸟,在城市上空和云间飞翔。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中國女性作家真個是拿身體在寫。原以為同是画家體裁可給雙城記一個參考的,不過是一篇集了百家印象眾口談資的東西罷了,對社會好容易有一句言辭,沒發展成批評就又轉向他處。是何等擔驚受怕又自甘墮落的呢?張抗抗如此,其他更不消說了。
Feminism 当代
中国女性文学 豆瓣
作者: 王红旗 编 2010 - 7
《中国女性文学(2009)》是由著名专家、评论家组成编委会,对2009年度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指定大学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阅读推荐,再由编委会邀请社会著名研究专家、评论家进行审读与推荐,选出的作品由专家予以评点。书中分为中短篇小说盘点、长篇小说导览、散文品读、诗歌鉴赏四个部分;并且根据作品的表达的社会世情相和女性的精神风景分为八个专题。
2013年3月31日 已读
洗錢書的節奏。殘雪和魯敏真是可以看看的。
Feminism
袈裟扣 豆瓣
作者: 夏烈 译者: 金仁顺 魏微 鲁敏 盛可以 乔叶 张惠雯等 2011 - 9
夏烈主编的《袈裟扣——7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是中国部分70后女作家
近三年的作品(中短篇小说)的选集。《袈裟扣——70后女作家的小说国》中
的这些作品的题材多关于都市,体现中国现代性和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语境
和精神变迁,这些女作家的创获中体现出我国目下都市小说的一个刻度。
2013年2月28日 已读
取景器。好运气。失语症一篇颇得我心,将相妻与文人妻,本就是两条完全相反只可选一条走到黑的路。只不过现在有更多选择。
Feminism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