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阅读
世界重启 豆瓣 Goodreads
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
8.2 (13 个评分) 作者: [英]路易斯·达特内尔 译者: 秦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接下去该怎么办?
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世界重启》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
▷《世界重启》是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不但审视了支撑现代社会的那些基本却重要的技术原则……而且在妙趣横生的阅读中,让我们对人类的智慧充满了乐观。
——《华尔街日报》
▷一项无与伦比的成就。丹特内尔用言简意赅的内容阐释了文明的基本要素。即便文明没有毁灭,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如果文明真的毁灭,这将会成为新世界的圣书——达特内尔将成为那个世界的伟大先知。
——《泰晤士报》
▷重启人类文明的终极DIY指南。凭借着科学理性,达特内尔描绘了一个被毁灭的地球上可能出现的情景,为幸存者提供了从无到有重建文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指导。很多读者都会兴奋地发现,这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了人类这个物种所具有的无限顺应力。
——《自然》杂志
2020年2月15日 已读
介于科普和科幻之间。感觉更适合科幻或化学爱好者,前者可以把这些知识用到虚构之中,后者乐意把这些东西和实际联系起来。细节繁多,但是很多部分上学时学得好的话就可以略读,注意看怎么在现实当中用起来比较有趣。
打着重启的大旗,梳理了一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怀疑作者可能就是为了后者这个目的写的,但是为了有人读选了这么个设定也很可能。
写这个书本身就有点行为艺术,更像是个概念产品…没有很急迫的感觉,后末日时代都没有心理干预的吗?
跟《黑客与画家》一样,读着读着读乏了…感觉自己在上高倍速无作业化学课。
为什么是这些最重要?能肯定吗?
作者一开始没有否定其它思路来着,但是他大概又说了,这里主要是抄能看到的近道吧。
生存 科幻 科普 豆瓣阅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豆瓣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 3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杨向荣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巴黎评论》是二十世纪——以及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少数几个真正重要的文学杂志之一。
◎欧内斯特•海明威 :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对《巴黎评论》本身也很有益。
◎萨尔曼•拉什迪:几乎从记事起,我就被 《巴黎评论》的 访谈所深深吸引。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对“文学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最好的、最现成的探究。从许多方面看,问文学是“怎样的”比问“为什么”更有意思。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写首部长篇小说时,每次卡住,我都会本能地从桌旁站起来,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重读《巴黎评论》对福克纳、纳博科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或者厄普代克的访谈,努力找回对写作的信念,找到我自己的路。……多年后,在我自己也出现在《巴黎评论》上之后,再度重读这些访谈,是为了唤醒自己写作初期的希望和焦虑。三十年过去了,读这些访谈时我仍带着当初的热情。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学带来的欢乐和苦恼。
◎戴夫•艾格斯:《巴黎评论》的访谈总是从最佳的视角切入大作家们的内心和写作伦理。你独自坐在沙发上集中阅读它们,就能获得艺术硕士(MFA)创意写作课程的训练。
◎科伦•麦凯恩:应该在酒会、朗读会、婚庆、狂欢等各种各样的热闹场合把《巴黎评论》的这些访谈集派发出去。它们也非常适合从高中一直到艺术硕士课程的各级学校课堂使用,事实上,我曾用这些访谈开设整整一个学期的创意写作课。别的地方哪里还能让我找到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说过的智慧、荒唐、愤怒之言,并把它们带进课堂呢?这些访谈精彩纷呈,令人激动,不可或缺。
——————————————————————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 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2020年1月21日 已读
阅读的时间跨度太长,大概有三个季节吧,所以有点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不过,看自己的笔记和批注,会发现阅读体验有点磕巴但是很值得认真。启发也好,共鸣也好,都有不少。完全不会像上一本那样想着要是跳读会更好。(在豆瓣阅读的书评会同步到豆瓣真是太好了!)
文学 访谈 豆瓣阅读
自指引擎 豆瓣
Self-Reference ENGINE
7.6 (38 个评分) 作者: [日]圆城塔 译者: 丁丁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9
★日本芥川奖得主圆城塔处女作。
★菲利普•迪克奖特别奖项获奖作品。
★每一个故事的缝隙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一本拒绝99%读者的烧脑杰作。
然后在某一天,在阶梯的极限之高处,有庄严的声音宣布:真理即42。
——圆城塔
————————————
喜爱的姑娘“发疯”开枪乱打,因为她脑子里有一颗来自未来的子弹。
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黑箱,打开它可能需要宇宙终结的时间。
某天醒来,发现居住的村庄所有的东西都在自我复制。
祖母去世后,她的房子下发现了22个弗洛伊德,它们该当作什么垃圾处理?
……
————————————
20个短篇故事,以交错的情节讲述了一个时间线突然混乱的世界。从身边之物到具有超级运算能力的巨型智慧,每一个都沦陷在时间崩塌的时空里。这一切将以何种方式运转下去?又最终以何种方式恢复正常?想象力不可抵达的地方,正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
名家推荐:
圆城塔的小说常常能唤起我日常的恐惧:我所看见的世界也许是最不真实的世界。
——韩松
在时间迷失的宇宙里,圆城塔为我们重新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王晋康
阅读这本书太费脑了,但获得的阅读快感也是从未有过的。
——陈楸帆
阅读圆城塔的小说就像是攻略“黑暗之魂”系列。大脑在不断“受死”却又乐在其中。
——陆秋槎
在下不喝酒不练剑不打游戏读了三天三夜也没读懂,但就是读得爽,立刻推荐一千个人立刻!
——梁清散
2020年1月14日 已读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的关系,阅读体验不流畅。高潮有,但是太少了。比起科幻小说,觉得它更适合叫科幻哲学散文。日风蛮重的,脑洞也很大,且有时有中二气息。
小说 日本 科幻 豆瓣阅读
河童 豆瓣
8.4 (55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秦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9
首个《河童》单行本
芥川龙之介遗世之作
20世纪日本文学经典
《罗生门》表现了一个东方而古典的芥川龙之介,而《河童》展示了一个引领20世纪亚洲现代文学的现代派、先锋派的芥川龙之介。
本书收录芥川的短篇小说共6篇。
《河童》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在河童国内,所有观念都在嘲讽着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它们了解人类胜过了解自己。一旦掌握了它们特有的语言,接受了它们的怪异思想,离开了这个乌托邦之后,便会立刻陷入对人类产生无比嫌恶的烦恼之中。故事主人公好不容易才返回人世间,但由于已经无法习惯人类的生活,被当成了疯子。
2019年12月30日 已读
没想到是芥川龙之介写的…之前对他了解不多,之前的印象和这本书给我的关于他的印象很不一样。《河童》一篇,内容固然精彩,但总觉得还有些发挥余地——会觉得是神经质的信手拈来,没法太多、更多加思考就必须要下笔(这当然和我对自己的理解有关),不过可能这样比较自然吧。总体上感到是有趣的。
小说 文学 日本 芥川龙之介 豆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