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 1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7.8 (8 个评分)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文 译者: 陳中芷 麥田 2017 - 4 其它标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
學習有原則的使用你的權利,同時捍衛他人的權利,
民主教育就從向下扎根開始!
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
在非洲,用30歐元就能買到一個兒童;在德國有20萬人因非法居留遭到雇主剝削;目前全球約有240萬人口販賣受害者,人口販子以提供海外機會為誘餌,在東歐、亞洲、非洲或拉丁美洲國家吸引婦女上鉤,常常卻在西歐、北美和亞洲將她們賣為娼妓;而全世界估計有2,700萬人過著隸屬他人、不自由的生活……
「比起共利意識,共罪意識所提供的反思性更重要。那些對國家暴力視而不見的人們,以邪惡的平庸,容忍了暴力持續進行,支持了暴力持續長大,因而也是暴力的一員。」──楊翠
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正在你我的身邊上演。

◎為什麼每個權利都來自於其他權利?
◎仇外是如何產生,歧視又是如何開始的?
◎以正義為名:難道民主不會傷害人權嗎?
◎我們該怎麼擁有市民勇氣,又該如何運用?
你曾試著和別人討論、或者為你的孩子解釋「什麼是民主,什麼是人權嗎?」這樣的題目雖然宏大,卻是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資深記者、現為德國暢銷作家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向年輕讀者介紹上述的抽象概念:像是以被霸凌的情境,來解釋人類的尊嚴始於免於恐懼的自由;以被當成商品販賣的非洲兒童,說明今日人權仍被踐踏的境況;以仇視外國人的事件,點出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複製;以氣候變遷和低工資,說明我們的行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讀完之後,我們將了解何謂民主及人權,並且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或許,也會做出更有自覺的行為。
本書特色:
◎收錄沈清楷‧楊翠兩位老師的精闢導讀;
◎作者專為年輕讀者撰寫,文字流暢易讀,卻不流於刻意討好;
◎書中共有75個子題,每個子題皆可做為課堂延伸討論的題目;
◎搭配得獎插畫;內容要點與註解並以特別色做出區隔,一目了然!
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 3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作者: 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文 / 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圖 译者: 王榮輝 麥田 2019 - 7 其它标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即使提出來的問題讓我們看起來像傻子,
我們也是傻得有道理。

──為什麼香蕉是彎的?
──因為這樣它才能塞進香蕉皮裡!
  那些「愚蠢的問題」會被這樣的說詞給擱在一旁。事實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愚蠢,因為香蕉的彎曲其實是可以被解釋的。而能被解釋的事情,自然也就有其意義。

  你好奇、你懷疑,藉由每個思考你將得到一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你重新去對那些已知的知識提出問題。最棒的是,在所有事物的背後,的確都還隱藏著某些事物。那些試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便是正在進行哲學思考。

  .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
  .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
  .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
  .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
  
藉由每個新的問題,你將會愈潛愈深。
2018年5月2日 已读
政治盲读本,弥补了中学缺失的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 政治
路西法效应 豆瓣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所属 作品: 路西法效应
8.3 (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2018年8月6日 已读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监狱中的狱卒、奥斯维辛的党卫军、文革中的红卫兵……威权与奉从,去个性化及去人性化的瞬间性格转变,旁观者不作为的姑息之恶。人心实在难以捉摸的复杂,一不小心就酿成可怕的局面。那么,到底要怎么把“前瞻性”的举措普及到系统中、情境下的每一个个人呢?
2018年8月20日 评论 路西法效应:当心,你骨子里潜伏着一个恶魔。 - 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是好人的袖手旁观。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这句话被摘录在《路西法效应》一书里,作为某个章节的开头——对群体作恶事件中“旁观者”这一角色的行为解读。 我没有去追查这句话的原出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发生了什么“恶人得胜”的事件。但我停下来了,想到了很多事。 或许我该先谈谈这本书。《路西法效应》( the Lucifer Effect ) 是由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撰写的对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报告,写于实验完成的三十年后,完整记录并解析了实验的缘起、经过以及颇为狼狈的结束。 是的,我是被“监狱实验”这个噱头吸引的。他们招募了若干无辜的平民百姓(经测试评定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随机分配了狱卒和犯人的角色,开启了一段仿真的监狱生活。 而决定要看是因为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有点意思吧? 原以为是犯人被打上“邪恶”的标签后,在监狱的环境中受到鄙夷,自尊受挫,变成了真的“恶魔”的故事。事实却是,穿上制服的狱卒在既定的监狱规则下,变得残暴不仁——即便他们很清楚施暴的对象跟他们一样,都是良善单纯的大学生,所谓的作奸犯科纯属虚构。 所以实验的最后,犯人都深深地痛恨狠狠地诅咒狱卒。不过,不是每一个狱卒。当中有一两个公认的好狱卒,他们从来不施暴,在同伴辱骂惩罚犯人时会流露出不忍。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虽然“不作恶”,但也从来不制止恶行,从来不提出异议。他们感到不安,却默许了这样的行为。 这些好狱卒便是监狱暴力事件中不作为的旁观者,津巴多教授将其定性为“姑息之恶”。 想起了很多年前,我曾经也是一个“旁观者”。 那时刚上初中,12岁的懵懂少年开始了既新鲜又紧张的住宿生活。我对离开爸妈的约束、和同龄人一起同吃同住的生活满怀憧憬。然而开学不久,班上有一个女生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挤。我暂且称她为小 A 。 我已经不记得具体细节。印象中最初的缘由是,同寝室的人发现她不换洗衣服,也不打扫卫生,还在休息时间发出奇怪的声音扰人安眠。慢慢地,负面的传言越来越多,小 A 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邋遢,越来越讨人嫌。 大家开始对她不理不睬,指指点点。最戏剧性的一幕是,本来跟小 A 交好的女生也开始在人前人后说她的不是。 小A真的这么糟糕,到了每个人都针锋相对的地步?可她明明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那时矮小的我够不到架子上的东西,她会踮起脚帮我拿;比如,她的艺术细胞极其活跃,黑板报做得很好,美术课上用粘土做的小动物都栩栩如生,让人好生羡慕。 但没有人为她说什么。那时的我是个十足的好学生、乖孩子,并不愿意介入任何纠纷,即使旁边的朋友在嚼舌根,我也只是微微一笑耸耸肩。 第二年,小 A 开始自暴自弃,手腕有刀痕,传言说她有自残倾向。第三年,小 A 很少出现在课室,没有参加毕业礼。 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场校园霸凌里,小 A 是语言暴力、冷暴力的受害者,而我,跟班里的大部分同学一样,眼睁睁地看着小 A 遭受嘲笑谩骂,是不作为的旁观者。 旁观者常常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当年的我认为小 A 可以为自己辩解,并且应当由老师和小 A 的父母来保护,加害者的行为是性格使然,纵有不妥也应当由老师来规劝教化。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一如监狱实验中,好狱卒认为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其他狱卒的暴行纵有不妥会有狱长的管制,犯人规规矩矩的也不会跟狱卒产生太大的冲突。 我们常常把责任归于权威和系统(体制)。 那么,当我们醒悟过来,旁观者的沉默等同于姑息作恶时,我们是否有勇气及时站出来喊停呢? 最后,再说说路西法。 路西法代表光明,是上帝最喜爱的天使,后来却因过于自满,背叛了上帝,堕落至地狱,转身变成恶魔撒旦。 在本书探讨善恶的界限、人性的罪恶时,你或许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剧本”。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二战纳粹的党卫军,大屠杀中的士兵,警民对峙中的警官,当这样的疯狂再次上演,你会是什么样的角色,会被情景裹挟吗?最终你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魔鬼,要么英雄。 END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怪力大步向前 要星辰大海。也要柴米油盐。 欢迎关注交流 XD
公民教育 社会心理学
社会性动物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所属 作品: 社会性动物: 第12版
9.0 (63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译者: 邢占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西南联大英文课 豆瓣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所属 作品: 西南联大英文课
8.9 (13 个评分) 作者: 陈福田 (作者) / 胡晓凯 (编者, 丛书主编) 译者: 罗选民 中译出版社 2017 - 3
一、品读八十年前民国英文课本,感受联大通识教育独特魅力。
1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2 西南联大的大一英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因此,这本书也是联大八年办学中所有学生都学习过的。
二、是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课本首次完整呈现。
1 全书荟集四十三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
2 文章具有跨学科、多层次的特色,体裁多样,篇篇经典,集中了体现了联大外文系“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时隔八十年,这一理念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多校英语名师联袂翻译,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首席推荐读物。
原书为纯英文,本次出版,集结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校英语名师,联合翻译其中的英文课文,编辑成英汉双语读本,旨在 方便读者的阅读和自学。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Robert’s Rules of Order 所属 作品: 罗伯特议事规则
作者: [美] 亨利·罗伯特 译者: 袁天鹏 / 孙涤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4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这套规则,对如何提出议事事项、如何听取和发表意见、如何提出动议和如何表决,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包括: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但罗氏规则又毫无矫饰地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套“工具”。全书通篇极少对理念进行专门论述,而是把理念融会在规则之中,直接面向实践、面向细节、面向可操作性,用平实而严密的语言陈述规则,而其规则却无处不流露着理念的光辉。
本书是它的最新官方版本,是该规则 125 年发展创新的结晶,完整概括了最新发展的议事规则体系,是一本经典、全面、权威的议事规则工具书。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豆瓣
I sommersi e i salvati 所属 作品: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9.6 (36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手术刀般切开了那些渐被遗忘却极其致命的人类道德病痛
◆最具思辨性、对大屠杀提出的道德问题讨论最深入的著作
···
【内容简介】
1984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第一次出版时,距离大屠杀已有四十余年,物证被销毁,记忆已模糊,有人刻意回避,也有人拒绝承认,而莱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即是记忆和见证这段历史,让人类避免重蹈覆辙。
在本书中,莱维极其冷静地分析了集中营和集中营之后的一些关键问题:人类记忆所具有的欺骗性、纳粹摧毁囚犯意志的诸种手段、集中营中的特殊语言,以及暴力的本质。同时,他怀着幸存者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对善与恶、正与邪、加害与受害的绝然区分始终抱持怀疑,对道德的灰色地带与人性的缺陷进行反思,努力呈现了那个极端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真相与事实。
···
【名人及媒体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纪事报》
·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社会主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