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为女子
帐篷 豆瓣
The Tent
8.2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张璐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帐篷》的内容丰富多彩,就像一盘精心烹饪的杂烩,虽然“杂”,却并不乱,里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清晰可辨。这部文集是阿特伍德四十多年写作生涯的思想荟萃,集中了她所感兴趣的话题:女性、神话的改写以及生态问题等。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努力维护她所热爱的东西,把它们庇护在自己的“帐篷”中。阿特伍德在此书中自比女预言家西比尔,以此回应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中的很多隐喻。在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的开头,阿特伍德借人物之口说:“事情看起来很糟糕,我承认这点。它们看起来比这多年来,几个世纪来更糟糕……危险无处不在。”
《帐篷》(The Tent)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称它为小册子是因为里面的文章(共35篇)篇幅短小,最长不过五至六页,短的仅一两个段落。它们包括短故事、微型传记、童话、诗歌、谈话、寓言、思想片段等,作者还设计了封面插图,并为其中某些短文配上了钢笔画。尽管每篇文章不长,但是它们沿袭了阿特伍德一贯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别出心裁的手法以及对社会的辛辣评论。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集,媒体曾这样评价它:“巧妙而且有趣……令人恐惧又充满智慧,有先见之明且具有自我意识,使人愉快却又语气尖锐。”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努力维护她所热爱的东西,把它们庇护在自己的“帐篷”中。阿特伍德在此书中自比女预言家西比尔,以此回应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中的很多隐喻。在本书的最后一篇小说的开头,阿特伍德借人物之口说:“事情看起来很糟糕,我承认这点。它们看起来比这多年来,几个世纪来更糟糕……危险无处不在。”
《帐篷》(The Tent)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称它为小册子是因为里面的文章(共35篇)篇幅短小,最长不过五至六页,短的仅一两个段落。它们包括短故事、微型传记、童话、诗歌、谈话、寓言、思想片段等,作者还设计了封面插图,并为其中某些短文配上了钢笔画。尽管每篇文章不长,但是它们沿袭了阿特伍德一贯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别出心裁的手法以及对社会的辛辣评论。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集,媒体曾这样评价它:“巧妙而且有趣……令人恐惧又充满智慧,有先见之明且具有自我意识,使人愉快却又语气尖锐。”
回忆,扑克牌 豆瓣
8.2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向田邦子
译者:
姚东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最令人震动的感情,应是她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感情,正是因为没有明讲,所以我们在心中了然;最意味深长的吻,也是她没有写出来,却让我们都在自己心里完成的那一个;最温暖的拥抱,是她的故事里一再错过而我们心里依旧迫切期待的那个;最深切的原谅,大概也是没有说出来,却蕴含在眼神里的那一个。这就是向田邦子的世界,这就是她的故事。
作品可谓几近完美,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向田邦子观察女性的视角与男性截然不同,笔触细致入微,刻画入骨三分,遣词造句也自成一派,可谓日本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1980年第八十三届直木奖评语
作品可谓几近完美,创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向田邦子观察女性的视角与男性截然不同,笔触细致入微,刻画入骨三分,遣词造句也自成一派,可谓日本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1980年第八十三届直木奖评语
写作的女人危险 豆瓣
作者:
[德] 博尔曼
译者:
宁宵宵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内页欣赏: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416822/
女人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所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就曾说过:“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的状态:尽管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具备超越她们的阅读材料、拥有自由写作的能力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历时最久的莫过于赢得社会对于女性作家的承认。无论在过去和现在,写作对于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第二性,是男性之外的另一个性别。她最著名的研究历史和现代女性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的著作出版于一九四九年。当时她就提醒女性不要走上老路,不应该放任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旁观者,仅靠自发行动来反抗旧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勇气和持久耐力,女人的种种努力还是得不到结果,最终成为浮华的幻影。而“热爱文学或艺术的女人”组成一个军团,恐怕也很难实现。“即使是那些冲破了第一道防线的人,往往会在自我陶醉和妄自菲薄之间摇摆不定,”西蒙娜•德•波伏娃悲观地预言。
今天,在两代人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以写作为职业,她们还会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的对待。她们首先要学会女作家的军规,正如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自嘲时说:她们应该学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放弃自己的女作家身份,前提条件是她们能够当上作家——因为再知名的女作家也不过是个女的而已。正如上面所说,男性是否能够成为作家,性别在其中并没有太大作用,起码不会造成阻碍,但是女性受到的阻力却很大,这就要求她们在作品中以细微的差别取得更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结果。我理解不少女性认为这也是一种歧视,她们原本准备将女性的特点和偏爱抛在脑后,在写作中忽略自己的性别所带有的独特视角,可是却被要求“像个女人那样写作”,这种特殊优待提前为她们贴上了另类的标签。一切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大背景出发,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差异:比如我生长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一个在自由、独立、具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国家的女作家,两人对于“妇女问题”的理解就不一样。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这句话对于德国或美国的女性作家来说,可能是身为自由工作者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地位,以及写作带来的归属迷失感。但是对于伊朗或巴基斯坦的女作家来说,它首先是一种“生存的危险性”,在灵魂和生活都高度压抑的国度,女人无权要求与男人平起平坐、更别提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了。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性作家。她们及其作品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于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女人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单从外界条件来说,她们所经受的压力就比男性作家多得多。著名的男爵夫人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就曾说过:“女人学会阅读,世上便出现了妇女问题。”更别说这些女人提起笔写作会带来多么大的改变。较之男性,女人在更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半文盲的状态:尽管她们可以读,却不能写。具备超越她们的阅读材料、拥有自由写作的能力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历时最久的莫过于赢得社会对于女性作家的承认。无论在过去和现在,写作对于男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女人来说,巧合大于实力。在今天,妇女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或许它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女性是第二性,是男性之外的另一个性别。她最著名的研究历史和现代女性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的著作出版于一九四九年。当时她就提醒女性不要走上老路,不应该放任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旁观者,仅靠自发行动来反抗旧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勇气和持久耐力,女人的种种努力还是得不到结果,最终成为浮华的幻影。而“热爱文学或艺术的女人”组成一个军团,恐怕也很难实现。“即使是那些冲破了第一道防线的人,往往会在自我陶醉和妄自菲薄之间摇摆不定,”西蒙娜•德•波伏娃悲观地预言。
今天,在两代人之后,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以写作为职业,她们还会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不公平的对待。她们首先要学会女作家的军规,正如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自嘲时说:她们应该学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放弃自己的女作家身份,前提条件是她们能够当上作家——因为再知名的女作家也不过是个女的而已。正如上面所说,男性是否能够成为作家,性别在其中并没有太大作用,起码不会造成阻碍,但是女性受到的阻力却很大,这就要求她们在作品中以细微的差别取得更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结果。我理解不少女性认为这也是一种歧视,她们原本准备将女性的特点和偏爱抛在脑后,在写作中忽略自己的性别所带有的独特视角,可是却被要求“像个女人那样写作”,这种特殊优待提前为她们贴上了另类的标签。一切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大背景出发,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差异:比如我生长在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一个在自由、独立、具有批判精神的西方国家的女作家,两人对于“妇女问题”的理解就不一样。写作的女人活得危险,这句话对于德国或美国的女性作家来说,可能是身为自由工作者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地位,以及写作带来的归属迷失感。但是对于伊朗或巴基斯坦的女作家来说,它首先是一种“生存的危险性”,在灵魂和生活都高度压抑的国度,女人无权要求与男人平起平坐、更别提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了。
除了最后一章中出现了七位代表世界文学的女性作家,本书记述的多是过去二百五十年中对同时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欧美女性作家。她们及其作品所引起的文化碰撞与论战不仅在当时,对于后世也有很深的影响。她们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不同的文化、超越阶段性的战争与繁荣,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这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历史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镜子。
古色今香 豆瓣
作者:
张充和 书
/
孙康宜 编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笔笔稳贴,字字生姿,琴曲书画大家张充和题字墨宝,诚书苑之奇葩,字林之精品。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法兰西组曲 豆瓣
Suite française
作者:
[法国]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0
《法兰西组曲》创作于历史的战火之中,它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的巴黎大逃亡,当时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场悲剧性的混乱之中。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没有放过逃亡中呈现出的怯懦,同样也没有放过人民在这场逃亡中显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微弱火花。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妇人,有大资产阶级显贵,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布西小镇不得不迎来德军的进驻,而占领军的出现引发出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在读者几乎已经忘记古典小说家魅力的时代,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窗灯 豆瓣
7.0 (6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这本书是两个短篇的合集,其中《窗灯》是青山七惠的小说处女作,这部作品一举摘得有“芥川奖摇篮”之称的第42届日本文艺奖。它通过描写一个辍学后在一家咖啡馆打工的女大学生从窥视对面一名男子房间,进而夜夜上街窥视普通人的生活,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年轻女性的心理世界:“说到底,我最想要看到的,或许并不是人们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是潜藏在淡漠表情下的矛盾、欲望、因悲伤而扭曲变形的丑陋面孔吧。”这位《窗灯》的女主人公绿藻,和《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知寿处在同一条平行线上,仍旧是一个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很好地处理感情的女子,青山借作品提出两个疑问:她身边所没有的东西窗外是否就有?她在窗外能找到什么?然而,绿藻最终并没有找到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她迷失在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带……
《村崎太太的巴黎》也是一个精巧的纯文学短篇。描写的是写字楼里的一名保洁员大婶,她心里难受的时候,想一想巴黎的街道,如埃菲尔铁塔啦,从埃菲尔铁塔上看见的凯旋门啦,等等,她想,“距离咱们那么老远有那么美丽的地方,咱再怎么难过,那些地方也永远是美丽的,今天也一样”,同时顺便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出生在巴黎的法国人。
《村崎太太的巴黎》也是一个精巧的纯文学短篇。描写的是写字楼里的一名保洁员大婶,她心里难受的时候,想一想巴黎的街道,如埃菲尔铁塔啦,从埃菲尔铁塔上看见的凯旋门啦,等等,她想,“距离咱们那么老远有那么美丽的地方,咱再怎么难过,那些地方也永远是美丽的,今天也一样”,同时顺便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出生在巴黎的法国人。
裂舌 豆瓣
6.4 (3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金原瞳
译者:
秦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金原瞳冲击性处女作。
痛苦和快乐,暴力和死亡,热恋与绝望。
小说鲜明地刻画出了现在生存着的人们的“生”的本质。
《裂舌》描述了迷上身体改造、最终把舌头一割为二的一个女孩和两个另类男青年之间的痛苦关系。内容“惊世骇俗”,在日本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获奖后畅销一时,单行本发行逾五十万册,被称为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裂舌》及其作者的出现在日本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著名作家村上龙认为:“《裂舌》细节真实,无懈可击。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不仅构建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心情。”
痛苦和快乐,暴力和死亡,热恋与绝望。
小说鲜明地刻画出了现在生存着的人们的“生”的本质。
《裂舌》描述了迷上身体改造、最终把舌头一割为二的一个女孩和两个另类男青年之间的痛苦关系。内容“惊世骇俗”,在日本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获奖后畅销一时,单行本发行逾五十万册,被称为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裂舌》及其作者的出现在日本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著名作家村上龙认为:“《裂舌》细节真实,无懈可击。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不仅构建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心情。”
使女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Handmaid’s Tale
8.1 (4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陈小慰
译林出版社
2008
- 4
《使女》是一部未来小说。未来小说在西方批评界也被称为思辨意味颇浓的“悬测小说”,它描写的是未来之事,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未来小说尽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强烈文化内容。它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
《使女的故事》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二百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让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逃出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
《使女的故事》描写的最远时间距小说写作时间二百多年,以几名历史学家的发现,让一位在基列不幸沦为“使女”、后来侥幸逃出的女性,通过录在磁带里的声音,向读者讲述发生在那个时间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来21世纪初的亲身经历,其间夹杂着大量主人公对20世纪80年代生活的回忆与反思。
荒人手记 豆瓣
7.7 (78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5
《荒人手记》为台湾著名女作家朱天文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94年,朱天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并一举夺得台湾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大奖首奖。朱天文对这部作品也最为自负,称有了这部作品,“终于可以和张爱玲平了”。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这本书采用同性恋的视角,以一个中年同志的手记形式来写作。实际上作家与第一人称是分离的,身份特征被作家借用。全书遣词造语极端风格化,精炼而浓稠度甚高,句句箴言,故事性方面则涵盖许多面向,形式独特,近似意识流手法,将生活事件拆散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加以知觉化的重组,传达对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一度曾被质疑其是否可归类为小说样式,引发讨论。
当王子爱上女巫 豆瓣
作者:
苏友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在王室爱情的角逐中,公主般的戴安娜为何不如女巫般的卡米拉更能虏获王子的心?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到现代社会的政治女强人,都对自己的容貌耿耿于怀,内中反映住怎样的男性和女性文化?海明威和第四任妻子葛尔红这对火石与轫钢之间激烈的爱之火花又怎样演变成终身的仇恨?哈代的妻子艾玛是哈代的缪斯还是灾难?简·奥斯汀的美丑之争引发了怎样的故事?……这一切在苏友贞的笔下,与其说是八卦,不如说处处是文化和人生。
本书是苏友贞的一本随笔集,分四辑。辑一“女巫的苹果”主要以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为话题;辑二“文艺女子”则以海明威的妻子葛儿红、哈代的妻子艾玛、简·奥斯汀、桑塔格等文艺女子为主角,夹叙夹议其故事遭遇;辑三“议论”则话题丰富,对时事、种族、艺术欣赏、畅销书等热门话题谈论了自己的看法;辑四“微言”选取生活中的种种事情,特别是重西方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微言大义。
苏友贞的文字风格沉静细腻,叙述简洁,议论毫无学院风却处处见出洞见和真率。
< 辑一> 女巫的苹果
当王子爱上女巫
人人都要那只苹果
第一个女人
不结婚的大多数
一个都嫌多
妖姬之歌
轮船与摇篮
读出迟暮之美
<辑二> 文艺女子
火石与韧钢
废墟里的阳光
呼喊的女人
珍妮的画像
海蒂续篇
同时
花岗岩的年轮
<辑三> 议论
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与中译的可能问题
意图的谬误
碎心人与驯马师
也谈《色,戒》里的性爱场面
背叛遗嘱的人
传记文学,文学传记
假做真时真亦假
脱下理性的雨衣
斗牛士
身份与认同的政治
买一送一与二对一
民主里的『朝代』问题
<辑四> 微言
登山
自由的过程
姊姊妈妈的
希拉蕊传奇
爱看猫儿打架
妈妈自保书
色妇有疾
早谢的兰花
成长的声音
那一种忠诚
糖纸包裹的滋味
故乡里的异乡人
插头的画像
未完成的拜波塔
熙攘的人世
本书是苏友贞的一本随笔集,分四辑。辑一“女巫的苹果”主要以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为话题;辑二“文艺女子”则以海明威的妻子葛儿红、哈代的妻子艾玛、简·奥斯汀、桑塔格等文艺女子为主角,夹叙夹议其故事遭遇;辑三“议论”则话题丰富,对时事、种族、艺术欣赏、畅销书等热门话题谈论了自己的看法;辑四“微言”选取生活中的种种事情,特别是重西方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微言大义。
苏友贞的文字风格沉静细腻,叙述简洁,议论毫无学院风却处处见出洞见和真率。
< 辑一> 女巫的苹果
当王子爱上女巫
人人都要那只苹果
第一个女人
不结婚的大多数
一个都嫌多
妖姬之歌
轮船与摇篮
读出迟暮之美
<辑二> 文艺女子
火石与韧钢
废墟里的阳光
呼喊的女人
珍妮的画像
海蒂续篇
同时
花岗岩的年轮
<辑三> 议论
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与中译的可能问题
意图的谬误
碎心人与驯马师
也谈《色,戒》里的性爱场面
背叛遗嘱的人
传记文学,文学传记
假做真时真亦假
脱下理性的雨衣
斗牛士
身份与认同的政治
买一送一与二对一
民主里的『朝代』问题
<辑四> 微言
登山
自由的过程
姊姊妈妈的
希拉蕊传奇
爱看猫儿打架
妈妈自保书
色妇有疾
早谢的兰花
成长的声音
那一种忠诚
糖纸包裹的滋味
故乡里的异乡人
插头的画像
未完成的拜波塔
熙攘的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