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雾中风景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2
雾中风景,似乎是二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恰当的象喻……时阴时雨,间或有若干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巨大的希望所鼓舞,又为现实困厄所制约;在绵长的期待、躁动中失陷复崛起;在“后现代”的表述中遭遇着前工业社会的现实。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是一部电影文化研究专著,收集了作者1987年以来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论文17篇。这些论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崭新的理论资源对新时期的电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对新时期出现的电影文本进行细读的同时也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影作者代群进行了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电影发展状况,并揭示了其与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所形成的奥妙的互动关系。
酒吧工厂 豆瓣
作者: 马杰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研究论文集,第二部分为田野调查随笔。此二部分相互配合,通过参与式研究,深入南中国打工阶层,以南中国地方城市特色为背景,在详细叙述民工打工生活各个侧面的基础之上,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民工努力融入打工地城市生活、以城市中产为生活意象,但因缺少话语权进而面临种种困惑的民工城市生活图景。并以这种生产—消费的互动关系为重点,深入、全面地探讨了城市文化的内在机制,使抽象的文化原则和零散的文化现象,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及其多重意涵,透过社会群体内外的互动,展示了具体的时空间场所交织而成的稠密网状结构。

目录
序:城市文化研究的前沿探索
绪论:珠三角的压缩式现代性
第一部分 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专题
第一章 打造现代身体:酒吧工厂的劳动与消费
第二章 遮蔽赤裸之躯:亲密关系的能说与不能说
第三章 实现婚礼想像:视觉文化的阶层性格
第四章 中国白领、跨国网络与文化经纪人
第五章 跨境欲望:两部电视剧集对现代性所展现的幻想、模拟与焦虑
第六章 跨境视觉性:南中国与香港的视觉文化互动
第七章 国族想像:南中国文化版图中的大陆与香港
第八章 九七后香港冒升的国族身份
第二部分 酒吧工厂现场日志
第九章 走进南中国:一个香港的视角
第十章 工厂的劳动人生
第十一章 民工的消费世界
第十二章 走进酒吧的消费图景
第十三章 酒吧的感情劳动
第十四章 酒吧的阶层消费
第十五章 视觉民族志图文混合展示

结语:视觉民族志的一次方法论实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员简介
视觉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顾铮 / 罗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在讲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统治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都被纳入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中,各种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文化”似乎演变成为一个纷繁、杂乱的概念。在本书的序言中,编者罗岗就“视觉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将其与通常所说的“视觉艺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视觉文化使人们观看图像的场所发生了变化。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这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也同样能够见到经典,只是图像经典在这时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由此,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就是意味着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不仅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视觉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这样一种新的理论领域的契机,《视觉文化读本》则是展现了各种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无疑,不论是本雅明时代所强调的摄影技术,还是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都是“视觉文化”赖以发展的技术平台。伴随着现代传播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兴盛,“虚拟空间”介入现实空间,“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电视直播改变了电影将过去延时记录下来的做法,把远处发生的事情同时地呈现出来,更重要的它还意味着主体将更紧张更有效地去看、听和感知生活世界。整个世界在瞬间被远程地呈现出来,而关于这个世界的幻想也毫无限制地迅速传播开来。书中“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视觉文化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空在技术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现代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视觉文化读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对这一趋势做出各自的回应,通过“视觉文化”之眼,来“观视”这个世界,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配合着本书的书名与内容,《视觉文化读本》中配有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极具视觉震撼性的“视觉作品”,包括广告、摄影、电影、绘画,使得《视觉文化读本》“好看”的书,也使它们具有了被读者直接阐释的可能性。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文化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罗钢 刘象愚 主编 译者: 罗钢 / 刘象愚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等专题,收录了二十五篇刻写文化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痕迹的论文。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8.9 (32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批评空间的开创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 7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全书分三辑收录了11位学者的15
篇论文,以其较强的思想性和探索性展示了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和最为前卫的主要成果。
“韦伯与中国现代性”、“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商务印书馆、《申
报》“自由谈”等论题的提出在显示着作者对原有文学史观念的突破与
努力的同时,也构成了编选者所以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
的渊源与动力。因而,对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评价、关于鲁
迅、沈从文、萧红、丁玲、张爱玲、《刘三姐》等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重新
研究对于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便具有了不同凡响的
意义。
全书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颖,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1
作为一种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本书系统汇集了1980年代至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水准和最新向度。所选论文均经过严格筛选,内中既有关于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十七年文学”等命题的重新评价,也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的潜在写作”等论题的全面观照,既有文学内部问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类及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审视,也有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都市、文学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既有对鲁迅、茅盾、曹禺等大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家》、《骆驼祥子》、《白毛女》等名作的精细分析。从单篇看,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鲜,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而荟萃成书从整体看,则基本包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和体式,足以学科方法论上给人以充分的启迪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