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白雪与红狐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巴勒斯 译者: 曾理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3
在醒来的森林中漫步,聆听知更鸟歌唱的是美国著名自然散文家约翰·巴勒斯。来听他讲述观察鸟儿造窝,追寻蜜蜂的巢穴,品尝美味的苹果和追逐雪地里的狐狸的故事吧!
哈德逊河是美国纽约州的大河,长507公里。1873年, 巴勒斯在哈德逊河西岸购置了一个九英亩的果园农场,并在那里亲手设计和修建了一幢石屋,他称之为“河畔小屋”。
1875年,他又在距“河畔小屋”两英里处的山间盖了一所简易的房子——“山间石屋”。可以说,巴勒斯一生的后48年几乎都是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小屋中度过的。在大自然里,他追寻春日的鸣鸟,夏日的蜜蜂,秋日的苹果,冬日的红狐。在自己的小屋,他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用锄头和笔在土地和白纸上书写着他的心愿。
2015年4月8日 已读 感觉这位作者的文章都很长,比起短小的随笔更有博物的意味,因为是深入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吧。很喜欢关于蜜蜂和苹果的两篇~
散文 约翰·巴勒斯 美国 自然
人间草木 豆瓣
9.0 (79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
《人间草木》(汪曾祺著)是汪曾祺优秀的散文集。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
此刻富士的黎明 豆瓣
作者: [日本] 德富芦花 译者: 陈德文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3
百年前,在东京西郊的武藏野地区,有一个名为粕谷的村落。一位与大自然有着特殊缘分的作家,受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启示,带上自己的妻子,来到了这片土地,扎根于泥土之中,做了一位“美的百姓”。他就是日本著名作家德富芦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芦花纪念公园。
德富芦花在这里触摸到了四季宁静柔和的轮回,谱写了“春之暮”“夏之颂”“秋之寂”和“冬之雪”。他在这里寻到了自然之子的皈依,做一名农夫,插秧、除草、挖野菜,和小狗一起在草地上嬉戏,用心聆听蝴蝶温柔的低语……
一篮云杉球果 豆瓣
作者: [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曹苏玲 / 潘安荣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3
梅晓拉是一片多森林的平原,在俄罗斯的梁赞市和弗拉基米尔市之间。这里有许多城乡居民点、重要工农业中心,还有许多俄罗斯的名胜古迹。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近三十的帕乌斯托夫斯基来到了梅晓拉,这个俄罗斯中部的地方一下子把他迷住了,他感到这才是他的故乡,他在这里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此后,他在这里常住,并写出了《面向秋野》《森林的故事》《烟雨霏霏的黎明》等名作。
梅晓拉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爱”,是他一直留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对大地的依恋”。在他的笔下,这个流淌着林间小溪、遍布着大小湖泊的地方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筑万松浦记 豆瓣
作者: 张炜 2010 - 1
《筑万松浦记(张炜作品)》主要内容:我自己认定的东西一些看法,是会比较倔犟地坚持下去的。我认为自己努力最大的,一度是短篇小说。我看重自己的短篇,如我的一百三十多个短篇,几乎每一篇在写作时都称得上处心积虑,且是状态最好的时候。二三十年过去了,它们当中可能有十篇二十篇是我今天写不出,并且仍然喜欢的。短篇中,多次被评论或选载得奖的是日》《一潭清水》我自
己同样看重的有《海边的雪》《冬景》《玉米》等。其中一些写我童年生活和记忆的,今天看更能让我感动,因为它们纯正朴实,有真情有张力。有时我想,一些最饱满的创作也许在我的中短篇小说里。我写了十七八部中篇,其中没有被广泛转载和评论过的一些篇目,如《护秋之夜》《蘑菇七种》《瀛洲思絮录》《金米》等,也许不逊于或好于《秋天的愤怒》。长篇小说写了十二部,我个人除了《古船》《九月寓言》而外,较看重《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刺猬歌》《能不忆蜀葵》等几部。
绿色遥思 豆瓣
作者: 张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作者的散文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心灵随想的真实记录,是对自然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友谊与爱情、读书与写作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
秋天的大地 豆瓣
作者: 张炜 中国青年 2007
《秋天的大地》作者张炜以“土地”的名义进入大自然,进入生活。他在从事一项灵魂的构建工程,他用大自然的力量清理着纷杂喧嚣的城市。乡村和土地的气息、气质、气韵,是作家反复吟咏的主题。爱土地,这是爱生长的基础;享受大自然,让身心健康鲜活,这是作家的心得。
德富芦花散文 豆瓣
作者: [日本] 德富芦花 译者: 陈德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德富芦花是中国读者熟悉的日本近代作家。他的小说《不如归》早在1909年即由林纾译成中文。
德富芦花的散文曾在日本文坛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誉为进行美感教育的范文。
本书系德富芦花散文的第一部中文选本,包括《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戏言》两部分,代表了作家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准。这些散文文学精湛,富有色彩感,于细微处理含作者的独特感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新译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 [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潘安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 1
巴乌斯托夫斯基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在前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本书选取了作者创作成熟期的散文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作家富有浪漫情调的独特风格。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10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
松尾芭蕉散文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尾芭蕉 译者: 陈德文 作家出版社 2008 - 9
本书是日本文坛一代宗师,被芥川龙之介盛赞为“《万叶集》以后的最大诗人”、被日本人尊为“俳圣”的俳句诗人、散文家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1644)—元禄七年(1694)]的散文与俳句集,收入了芭蕉的主要代表作品。
本书共有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纪行·日记”,后一部分是“俳文”。“纪行·日记”包括松尾芭蕉著名的《奥州小道》及《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嵯峨日记》六篇著作,“俳文”约占全书一半,共一百一十八篇。松尾芭蕉之思想、情感、经历、观感皆在其中。
书中还收入了与芭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俳句诗人、画家破笠、与谢芜村、许六、上村白鸥、英一蝶等人所作的芭蕉形象图以及芭蕉手迹,共计二十余幅。彩色印刷、制作精良。
画梦录 豆瓣
作者: 何其芳 花城出版社 1982
2011年12月3日 已读
真是惊讶那个时代也有这样的文字,它们如此漂亮,又可爱动人,真想把每一篇都念出来。它们是属于青年的,而想想这位作者之后的人生,更是感慨……或许“青年”,正是最容易被后来的自己所轻笑与否定的时代吧`````书是从家里的书柜里翻出来的,这也让我惊喜了半天。书很旧了,却带着那个时代的朴实与素雅,扉页上写着爸爸的名字,他也曾是个青年啊```
M 中国 何其芳 散文
以前的事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4
《以前的事》集中收录了史铁生的回忆性散文。久病的史铁生在寂寞的轮椅中一次次回忆的往事,由他一贯沉稳而有力量的语言娓娓道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往事有的温暖,有的苦涩,而往往从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为之爽净的玄思。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命运是怎样无常地折磨一个凡人,而这个人及他周围的人怎样不懈地和命运抗争,从而变得不同凡响。
2011年10月8日 已读 看到后面那些回忆童年的文章,也会让我想起北岛的《城门开》,也许他们的童年本就有相似的底色,说不定他们还曾擦肩而过,谁知道呢?都是温热的:)
M 中国 史铁生 散文 暖心
城门开 豆瓣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拟古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林文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拟古:摹他人之作,创独树之风》:集林文月散文系列作品十四篇,以前人的文章格调为摹写对象,其中华美厚重的文笔是之前所未有的,此为吸收拟古对象的优点加以自己风华而成,初看若游戏笔法,实则深具实验性与批判性,可说是开创了一种写作方式。
豆瓣
作者: 蔡翔 / 陈子善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5
目录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看月
海上生明月
金字塔月夜
威尼斯之月
……
2010年11月11日 已读 当年讲《荷塘月色》时,老师提到同名的二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如今才读到原文,果然是不同的风致。“月”也是我喜爱的意象,这套书以“风花雪月”“醉生梦死”等主题选文,倒是很新颖。不同人、文捉至一处,倒有点同题作文的意味,而民国散文,因承了古韵,又在那个普遍思索人生且相对自由的时代,化作的文字和感悟似乎更甚一筹。不过也不得不说,编者在选文时,是否执行了一定的标准和品味?至少在我看来,类似杨朔的散文是大可不必再选入了。以及另一点意见,“考虑到丛书主要面向一般读者,选文不再注明出处”——这个因果关系,我可是十分不解。作为普通读者,我还是希望知道文章写作的时间和出处,夸张地说,这点信息量正暗示了文章诞生的环境与社会背景。也许有点吹毛求疵,不过,还是希望编辑能够更用心一点。
M aH 中国 散文 暖心
有味 豆瓣
6.8 (32 个评分) 作者: 汪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有味》是汪涵就十种中国传统的小手工艺制作折扇、古琴、靖港香干、油布伞、糍粑、木盆、称、箭等所写的散文随笔,抒发了个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迷恋和内心丰富的情怀,并身体力行,制作这些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书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对生活事业人生等的感悟。
2010年7月3日 已读
不曾想,汪涵原来是这样的汪涵。若目光一直凝视着树,雨水,童年的小巷,总会有种温润的味道。或者是个诗人,或者是个隐士。
Hunan.lib L 中国 散文 汪涵
晨雨初听 豆瓣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1 - 8
《晨雨初听》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收有《青年人的阅读》、《寻找文化现场》、《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最后的课程》、《人生的最后智慧》等文章。
2010年3月31日 已读 当年的书,是一本学生普及版选集……其实那个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文字很好啊```读了很多遍的《道士塔》《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第一次懵懵懂懂的感受了敦煌,魏晋和苏轼。
M aH 中国 余秋雨 散文
三月曝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林文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三月曝书》是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