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戏的前世今生 豆瓣
作者: 傅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7
《老戏的前世今生》结合当下的全球化背景下国人的生存状况和时尚话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分析,使这些传统老戏焕发出崭新的内涵和风采,懂戏曲的内行可以看出其中的曲折和堂奥,不懂戏曲的外行读者也可读出其中亘古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变道理,从而对老戏这一至今仍保持着自己妖娆旖旎的容颜和心灵的美丽事物有一番新的感受。
镜子中的洛可可 豆瓣
作者: 马振骋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 5
有人说,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是一出戏。
又有人说,世界是一面镜子,人人在镜子里照出自己。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镜子里的映象也就无时无刻不在变。
当今据说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怕自己像别人,于是有那么些人变着花样新立异;但是又怕不像别人,于是又有那么些人追随时尚的标准去改变自己。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你要是不信,请给我找出一个自己不像自己的人;或者两个长相、脾气、性格、经历、遭遇一模一样的人。
因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独一无二也做不到。各人的事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人与事,各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镜子在变幻无常的映象中寻求和表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学。何况照到的又是“发挥到荒谬绝伦才看了顺眼”的洛可可(雨果语)。这是宇宙与人间的本质,没有什么绝对相同,没有什么绝对不同;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无边的空间,存在说不完的故事。
这部小书就是试图说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日本耳语 豆瓣
作者: 洁尘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 10
对日本文化的个人视觉的深入阐释,使新书有细腻的个人心智的巧思,有对异国文化的独特沉醉,而其唯美的文笔再次让到场的人无比“惊艳”。
《日本耳语》给予我们的,是洁尘对它的种种雅致的审美和感悟。尤其珍贵的是,这些审美和感悟都是用极其优美而蕴藉的文字来传达的。日本的审美观念,深悟蕴藉之道,在这一点上,洁尘的文字风格恰好与之和谐匹配。
当世界向右的时候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毛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如何选择?向左?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毛尖笔下如神注,关注着现代人们的情感体验。
毛尖居于上海,在香港念过书。两地红尘,奔流眼底,经历久了,观人论世,自然比乡原辈通情达理。撒起通来,更是万夫莫敌。
她还有一种独门武功。她可以把一些风马牛的题目搭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你说着,呃,却有本领教你听得出神。
全书集取毛尖散文代表作,让人看到从文字组合出来的毛尖小姐,俏皮、乖巧、风趣、幽默。经营意象,时见匠心。讽喻世情,软硬兼施。
2008年3月9日 已读
有些文章《慢慢微笑》里也有,而且貌似还删节了些````有些句子会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越来越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女子了~
L znufe.lib 上海 中国 俱为女子
慢慢微笑 豆瓣 谷歌图书
8.5 (8 个评分) 作者: 毛尖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1
这本书涵盖的题材,粗约言之,可分文学和电影。毛尖对电影的爱好,到了情痴的地步。在《光影岁月匆匆过》中,她作了交代:“回想起来,少时看了那么多电影,真还一次也没迟到过,连在片前加映 的科教片也从来不舍得错过。好像是,人人都迷恋灯光骤然熄灭的那一刻,那一刻就是梦的形状,灵魂出窍,不知今夕何年。”
除了文学和电影外,这本书还以一半的篇幅收录作者杂记人间世的文字。她上海出生,在香港念过书。两地红尘,奔流眼底,经历久了,观人论世,自然比乡原辈通情达理。撒起里来,更是万夫莫敌。
满堂花醉 豆瓣
作者: 沈胜衣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5
就像一只在书房潜泳的水鸟,每次游出水面,抖落点点滴滴的水珠,乃有了这些光彩剔透的“沈郎文字”。这一本所写的,更是作者的“心水”――沈郎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
书里面的人,都是才情四溢,成就卓著的饱学之士,却大多有着温和的性情,寂静的际遇;虽然他们中有的面对俗世锋芒凌厉,有的成了公众人物,但是沈郎所注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
浓艳凝香意大利 豆瓣
作者: 谢明蓉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从文化、健康、美食、艺术等各方面深入介绍意大利,并针对城市特色设计专业的旅游行程,展现这个艺术国度的丰富与多元。
窥看欧洲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妹尾河童 译者: 姜淑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 10
在欧洲到处晃荡了一年,不知怎么搞的心里老有股歉意――因为这趟旅行不是自费的关系吧。
日本文化厅每年都有所谓的艺术家海外派遣研修计划,这次的独自旅行费用就是由该计划提供。对于此行能有多少收获,说实在的并没啥把握,所以心中老记挂着自己在花纳税人的钱。结果是歌剧、芭蕾、戏剧、电视、电影等研修项目之外,其他各方面我也兴趣盎然。因为感到好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最后这趟旅行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河童之旅”。
原本打算随兴地见识欧洲事物、多和当地人接触,但是到了之后,我才深深觉得对他们的认识实在是少得离谱。
像当地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物,我不是大吃一惊,就好像是有什么新发现一样。
风俗习惯不问,当然思想、意识与精神的结构也就相异,对于这样的差别会有兴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连饭店房间也成了我观察的对象。此外,从街头种种事物、国际列车的乘务员如何因国家而异、各地民宅的窗户和当地气候风土的关联性以及从南到北有什么样的变化、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所改变,又有什么样的特征……真的是连对各国垃圾都感兴趣。简直可以说是破铜烂铁的大搜集。
沿途我不时地记笔记或者画素描。
返国后算算,总共走了近20个国家。朋友根据笔记上的记录,统计我住过的旅馆房间数后说:“有100多间喔!”敢情这数目是大了些,倒叫我有点不好意思。研修旅行的结果不敢说是好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讲,能有机会体验非到当地不能了解的事物,真是心存感谢。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