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an.lib
后来的事 豆瓣
それから
8.8 (48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顺应社会伦常娶家人安排的女子为妻,还是听从本心向三千代表白爱意?
2011年6月24日 已读 是否可以简述为“一个家境优渥、闲得发慌的大龄宅男一边觊觎着人妻,一边被家人催婚,最后悲剧了”的故事?
L Wuhan.lib 夏目漱石 小说 日本
战国日本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上杉谦信有一句名言是“武运在天,铠甲在胸,功勋在脚下”,Miya把它“不正经”地歪想成“织田是武运,丰臣是铠甲,德川是功勋”。对于德川家康的好耐性,Miya则从饮食上溯源——他很爱吃麦饭,因为小麦的钙质比白米多七倍,如果平日三餐钙质足够的话,就不会易怒、急躁,家康这才能平心静气地等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诸如此类灵机一动、视角独特的解读,专属于Miya。她在本书里继续用诙谐轻松且不乏考据的文字,将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风云际会的日本战国时代之大丈夫小女子传神勾勒——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第一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Miya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2011年5月28日 已读 这一套书应该都挺浅显有趣的……不过,真是不该从这一本读起啊T.T~这段历史,本就是一片纷乱吧```【几乎看晕过去的某人- -
L Wuhan.lib 历史 文化 日本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豆瓣
Opening skinner's box :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莱特 译者: 郑雅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5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2011年5月16日 已读 写得很有趣,只是有些八卦过头了- -```于是会对一些细节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L Wuhan.lib 实验 心理学 美国
心理学与我们 豆瓣
作者: Robert S. Feldman / 黄希庭 译者: 杜全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心理学与我们》是中外优秀心理学家首度合作编写的一部心理学通论性著作。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的畅销教材UnderstandingPsychology(7e)为基础,由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结合中国的研究成果、精彩案例对其加以改编和优化,使之更符合中国心理学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保留了原书中大量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丰富的素材和图片。
《心理学与我们》原著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校区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执笔,中译版由中国西南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黄希庭倾力改编。英文原著UnderstandingPsychology是一本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心理学入门教材,自2004年面世以来长期处于同类图书销量榜之前列。大陆引进版更有黄希庭教授的倾力加盟,保留了原著精华,融入中华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现状,关注日常生活,为国人量身打造了这本轻松易懂且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
《心理学与我们》共15章,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原理陈述部分极具可读性,各章节均以日常事例开始,以简单直率的问题切入主题,更有大量生活实例与现实资料的充分辅助,使读者在解决日常问题的同时,了解心理学原理,并引发深入的思考;《心理学与我们》还加入了大量的新鲜元素,如“心理学与人生”“探索与发现”“你想了解自己吗”等等,这些专题探讨了与我们日常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且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为我们的生活答疑解惑。
该书适合用作各大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教材,经过黄希庭教授的改编,该书在结构和文章组织上更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各章节最后的“思考与应用”“推荐参考读物”专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复习。同时,由于《心理学与我们》内容的近时性和可读性,它也同样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对生活现象怀有好奇的普通读者。
读者对象:《心理学与我们》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学课程、普通心理学公选课的教材,也适用于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目录

第1章绪论
心理学的性质
何谓心理学
心理学不是常识
你想了解自己吗:心理学知识知多少
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基础领域
应用领域
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
现状
职业领域
培养途径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与人生1-1:心理学博士谈心理学学习的烦恼
心理学的昨天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年谱
心理学的今天
五种主要研究取向
五大争论
心理学的明天
基础研究将更加深入
探索与发现1-1:文化的影响
应用研究将更多造福于人类
心理学与人生1-2:学会枇判性地思考
心理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课题
提出理论和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
搜集整理资料
验证假设
心理学与人生1-3:留意身边的一心理学问题
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相关法
个案法
第2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的激活
神经元的联系
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进化的基础
行为遗传学
内分泌系统
你想了解自己吗:测测你对多动症的了解

脑的研究技术
脑的结构与功能
中央核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
脑的修复
脑的两半球
大脑半球的专门化
心理学与人生2-1:如何开发我们的右脑
探索与发现:人类多样性与脑
心理学与人生2-2:通过生物反馈控制我们的割裂脑
第3章感觉与知觉
感觉概述
什么是感觉
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
感觉适应
视觉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信息加工
角膜、瞳孔和晶状体
视网膜
传向大脑的神经通路
视觉信息加工
色觉与色盲
心理学与人生3-1:适合你的色彩
听觉和其他感觉
听觉与平衡
声音的物理属性
听觉丧失和聋文化
听觉理论
平衡觉
嗅觉与味觉
嗅觉
味觉
肤觉
你想了解自己吗:测测你的味觉能力
心理学与人生3-2:如何控制疼痛?
知觉
知觉概述
什么是知觉
知觉组织原则
知觉恒常性
知觉加工
特征分析
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
几种主要的知觉
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探索与发现3-1:文化与知觉
阈下知觉
心理学与人生3-3:什么样式的服装适合你?
第4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层面
睡眠与梦
睡眠
生理节律
你想了解自己吗:睡眠与梦知多少
睡眠的阶段
睡眠的功能
睡眠障碍

西方关于梦的理论
中国古代关于梦的观点
白日梦
心理学与人生4-1:让我们睡得更香
催眠与冥想
催眠
什么是催眠
催眠的作用
冥想
探索与发现4-1:改变意识状态的跨文化途径
药物与意识状态的改变
药物的类型
药物滥用的原因
改变意识状态的药物
兴奋剂
镇静剂
麻醉剂
致幻剂
心理学与人生4-2:如何界定药物与酒精滥用
第5章学习
第6章记忆
第7章认知与语言
第8章智力
第9章动机与情绪
第10章性别、性和爱情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12章人格
第13章压力、应对与幸福感
第14章心理障碍与治疗
第15章社会心理学
专业术语表
索引
参考文献
青玉狮子香炉 豆瓣
青玉獅子香炉
6.7 (14 个评分) 作者: 陈舜臣 译者: 姚巧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为陈舜臣短篇推理小说集,辑录了“青玉狮子香炉”、"方壶园"、“大南营”、“九雷溪”、“梨之花”、“相册”、“兽心图”等七篇。其中“青玉狮子香炉”为直木奖得奖作品,以故宫珍藏的文物青玉狮子香炉因战乱惊险辗转各地为主线。“方壶园”等六篇以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为背景。本书展现了陈舜臣将将推理与历史巧妙融合的深厚功力。
古色今香 豆瓣
作者: 张充和 书 / 孙康宜 编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笔笔稳贴,字字生姿,琴曲书画大家张充和题字墨宝,诚书苑之奇葩,字林之精品。
今近百幅张充和书法佳作、封面题字,由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精选编注,并辑入张充和自选的手书诗词、工尺谱和条幅等作品,独具创意,别开生面,汇为《古色今香》:第一集收录张充和给自己的题字,如工尺谱《思凡•芦林》、诗词《小园》、《桃花鱼》等;第二集收录给沈从文的题字,如书名、挽联等;第三集收录其他方面的题字,上辑题给白慎谦、金安平、孙康宜、傅汉思、黄裳、焦承允、顾彬、钱存训、沈尹默、施蛰存、史景迁、周有光、余英时、董桥等,下辑题给新近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系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庆典、北京语言大学及中国文化研究社、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副面孔,或眉清目秀,或启唇欲语,在纸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神容,适合展玩、收藏。
综观《古色今香》与《曲人鸿爪》,一为张充和题字选集,一为曲友题赠张充和选集,比足并辔,击节可赏。
今天四对夫妇,顾传玠、张元和、张允和、沈从文、张兆和、傅汉思都离我而去,张充和还生活在美国。张充和受到的传统教育最多,是书法家。
——周有光
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
——欧阳中石
有光先生说得十分准确:“张家四姐妹的名气很大,不光在中国,在外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四姐妹中我闻名最早、相识最久、相知最深的则是充和。
——余英时
她是我的长辈,九十多岁高龄,笔力依然如此劲秀!可佩!
——许倬云
对张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书画,当今才女。
——白先勇
充和先生送过我一幅墨宝我已然很满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董 桥
张充和题签,多参以六朝墓志笔意,具端庄古雅之致。
——白谦慎
掰着指头算,依旧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会写字的虽不少,但如此优雅,且又如此高寿的,没有第二位。
——陈平原
不伦与南美 豆瓣
不倫と南米
6.8 (1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吉本芭娜娜 译者: 李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吉本芭娜娜阿根廷之旅归来后的作品。首次以异国风情为利器,突破了她原有的淡雅风格 。小说里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南美风情和感官刺激,催发7位旅行者一吐隐秘已久的 不伦之恋,还有那令人心头作痛的家族羁绊。南美这块奔放粗犷而又色彩鲜明的土地,在她的笔下,与时间的无声流逝有了微妙的对比。
人的文学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夏志清先生极为著名的文学评论集。全书共收集了十二篇文学论评,归类成三辑。第一辑里的三篇讨论对象是明清小说和小说理论。第二辑里的六篇评介了当代人的作品,其中四篇是“书序”。除了《人的文学》外,第三辑收集了《追念钱锺书先生——兼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劝学篇——专复颜元叔教授》这两篇文章。
新文学的传统 豆瓣
作者: 夏志清 新星出版社 2005 - 5
本书着重发展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观点,着重探讨了“五四”以来受过西方新思潮洗礼的现代作家、评论家对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建构,评点“新传统”的建设者和继承者的功过得失,高屋建瓴,卓见迭出。
《新文学的传统》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0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系统地汇聚了八十年代以来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由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第一卷,分四辑收录22
篇文章。第一辑为总论部分,计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观念、研
究范畴、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概念;第二、三辑研究了清末民初和五
四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思潮流变;第四辑为鲁迅研究专辑,集中
展示了在鲁迅的小说、散文、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后期思想研究等方面
的成果。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 10
90年代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谁是90年代新神话的主角?广告、时尚杂志、建筑、电影、酒吧、小说……在种种新的文化现象的背后,又有什么新的意识形态正在形成、蔓延,逐渐笼罩整个社会?本书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正面回应,表现了知识分子力图解读90年代社会现实的深切愿望。
做文化研究 豆瓣
作者: (英)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 / 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霍炜 商务印书馆 2005 - 6
《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介绍了这种“求助于文化”的现实的和理论的状况。和者以索尼随身听为例,向读者说明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和方式,并介绍一些有关进行文化研究的关键的思想、概念和分析方法。
雾中风景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2
雾中风景,似乎是二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恰当的象喻……时阴时雨,间或有若干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巨大的希望所鼓舞,又为现实困厄所制约;在绵长的期待、躁动中失陷复崛起;在“后现代”的表述中遭遇着前工业社会的现实。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是一部电影文化研究专著,收集了作者1987年以来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论文17篇。这些论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崭新的理论资源对新时期的电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对新时期出现的电影文本进行细读的同时也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影作者代群进行了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电影发展状况,并揭示了其与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所形成的奥妙的互动关系。
酒吧工厂 豆瓣
作者: 马杰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研究论文集,第二部分为田野调查随笔。此二部分相互配合,通过参与式研究,深入南中国打工阶层,以南中国地方城市特色为背景,在详细叙述民工打工生活各个侧面的基础之上,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民工努力融入打工地城市生活、以城市中产为生活意象,但因缺少话语权进而面临种种困惑的民工城市生活图景。并以这种生产—消费的互动关系为重点,深入、全面地探讨了城市文化的内在机制,使抽象的文化原则和零散的文化现象,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及其多重意涵,透过社会群体内外的互动,展示了具体的时空间场所交织而成的稠密网状结构。

目录
序:城市文化研究的前沿探索
绪论:珠三角的压缩式现代性
第一部分 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专题
第一章 打造现代身体:酒吧工厂的劳动与消费
第二章 遮蔽赤裸之躯:亲密关系的能说与不能说
第三章 实现婚礼想像:视觉文化的阶层性格
第四章 中国白领、跨国网络与文化经纪人
第五章 跨境欲望:两部电视剧集对现代性所展现的幻想、模拟与焦虑
第六章 跨境视觉性:南中国与香港的视觉文化互动
第七章 国族想像:南中国文化版图中的大陆与香港
第八章 九七后香港冒升的国族身份
第二部分 酒吧工厂现场日志
第九章 走进南中国:一个香港的视角
第十章 工厂的劳动人生
第十一章 民工的消费世界
第十二章 走进酒吧的消费图景
第十三章 酒吧的感情劳动
第十四章 酒吧的阶层消费
第十五章 视觉民族志图文混合展示

结语:视觉民族志的一次方法论实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员简介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文化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罗钢 刘象愚 主编 译者: 罗钢 / 刘象愚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等专题,收录了二十五篇刻写文化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痕迹的论文。
批评空间的开创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东方出版中心 1998 - 7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全书分三辑收录了11位学者的15
篇论文,以其较强的思想性和探索性展示了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和最为前卫的主要成果。
“韦伯与中国现代性”、“章太炎与中国私学传统”、商务印书馆、《申
报》“自由谈”等论题的提出在显示着作者对原有文学史观念的突破与
努力的同时,也构成了编选者所以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和发展
的渊源与动力。因而,对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的重新评价、关于鲁
迅、沈从文、萧红、丁玲、张爱玲、《刘三姐》等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重新
研究对于九十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便具有了不同凡响的
意义。
全书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颖,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