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豆瓣
The Road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杨博 重庆出版社 2009 - 6
核子战争爆发十年之后,地球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阴暗凄冷。幸存下来的人多数同类相食,少数则孤独地挣扎求生。在这种荒凉绝望的境遇中,一对父子行走在求生之“路”上。为了躲避严寒,他们向南方海岸前进。在路上,父子俩总要克服难以想象的饥饿、寒冷和追杀,被迫目睹世间惨象和人性崩溃。他们相依为命,希望自己能做“好人”。但是严峻的考验在前:生存,还是放弃人性?父子俩的“路”能够穿过这个困境吗?
拥抱 豆瓣 Goodreads
L’Enlacement
8.7 (9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弗朗索瓦·埃马纽埃尔 译者: 潘文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2
“我”是一位作家。在安娜·卡拉·隆吉看来,作家是有魔法的,能够召唤起记忆,身处在文章的内和外,她希望身为作家的我将她心底埋藏的秘密、甚至羞耻写出来。不过,她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坦白,她和我一起去美景宫,她约我到酒店的房间,只是为了听我的朗读,她频繁地见我也频繁地拒绝我。直到她落入了男人欲望的陷阱,直到她在我为她所写的文章的引诱下,说出了她羞于自己身体的原因:少年时,一个侵害了她的男人。
别了,柏林 豆瓣
Goodbye to Berlin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孙法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4
太阳照耀着,希特勒成了城市的主人;太阳照耀着,可我的几十位朋友,我在工人学校那个学生,我在国际工人救援会遇见的男男女女都进了监狱,而且可能已经死去。但是我想的还不是他们,还不是头脑清醒的、目标明确的、英雄气概的他们;他们是明知有危险而且承认了危险的。我想的倒是可怜的卢迪,他那一身滑稽的俄国式宽松上衣。他那故事书上的假想游戏现在已被当作事实了。纳粹要拿那故事跟他玩游戏。他们不是嘲笑他,而是把他假想的东西当作事实来相信。
2018年11月1日 已读
我不怪他们那次没成行的奔逃——彼此心底清楚,再真诚的实验,也绝不可能发生。翩翩犹太贵公子,最终还是心力衰竭了;就像所有浮动的柏林青年们一样,出路只有监狱和工厂,而工厂明天就要关掉。
三星 四星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野性的呼唤 豆瓣
The Call of the Wild
8.3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克·伦敦 译者: 刘荣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只良犬逐渐回归野性、重返荒野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野性与人性之间的交织与角斗,而最终野性占据了主导。作者藉此深刻反映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白獠牙》则与《野性的呼唤》构成了有意味的对比,细致展现的是一只充满野性的小灰狼历尽艰辛最终走向对人性的认同的“心路历程”。
为奴十二年 豆瓣
Twelve years a slave
7.1 (9 个评分) 作者: 所罗门·诺瑟普 / Solomon Northup 译者: 吴超 文心出版社 2013 - 11
《为奴十二年》是那种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只要一读,那种莫名的熟悉感就会扑面而来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它写的是一段美国的历史,但却在今年撼动了整个世界电影圈的原因。因为《为奴十二年》中那些关于坚守生命、自由、尊严和信念的决心和执著,让人无法回避。它在奋力地为爱与亲情、为回家而抗争,它让冰冷的现代人潸然泪下。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这个故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会拉小提琴的自由黑人,被欺骗绑架贩卖为奴隶,他历经了十二年的非人生活,最终回到了家园。原来,在回家的漫漫长路上,无论时间,无论岁月,也无论地点,你、我、他都是一样的……
玩偶之家 豆瓣
8.1 (21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亨里克·易卜生 译者: 劉森堯 書林 2001
《玩偶之家》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女主人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她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
“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
卑劣的市侩。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于是,她毅然决然抛弃丈夫和孩子,从囚笼似的家
庭出走了。
金陵十三钗 豆瓣
8.0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 1
小说《金陵十三钗》摹写的是“特殊女人”的言行心态。作品中,她把十三个风尘女子放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道德的背景之下,进行心灵的剖析和人性的拷问,带给人们的自然是一种剥丝抽茧般的阅读疼痛。
《金陵十三钗》是一篇关于仇恨的小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仇恨的理由和仇恨的指向,这些仇恨像潮湿的因子,慢慢就聚成汹涌的暗流,然后突然翻转,很快就完成了它溃堤的一击。
月亮与六便士 豆瓣 Goodreads
The Moon and Sixpence
8.5 (289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徐淳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