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漫画之王 豆瓣
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
9.2 (15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刘敬贤 译者: 黄天怡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 3
★2017年获美国“漫画界奥斯卡”艾斯纳奖(Eisner Award)的三大奖项(“最佳作家∕画家”、“最佳出版设计”及“最佳美国版国际漫画[亚洲]”)
★2016年获新加坡图书奖
★《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出版者周刊》等媒体年度好书
★入围第45届安古兰漫画节
这 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类虚构作品,作者创造出一个世界,仿佛在玩上帝的游戏,却又基于真实的历史,以日常的情感和普通人的际遇打动人。《漫画之王》一经出版便大放异彩,不仅在新加坡跨文类赢得英文小说大奖,还纵横国际漫画大奖,赢得世界各大媒体的好评如潮。
作为一本极具讽刺性的图像小说,新加坡的重大历史事件被漫画家陈福财一一进行艺术重构,他别出心裁地糅合了各种漫画元素将新加坡历史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呈现,以《超级铁人》致敬《铁臂阿童木》,以《蟑螂侠》戏拟漫威的《蜘蛛侠》、DC的《蝙蝠侠》,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新加坡和漫画书自身进程的历史课。
此书既是图像小说,也是艺术作品,同是还是叙事散文,它打破了文学体裁的极限,绘画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变化多样,“画中画、戏中戏”的结构极富有创造力,是融合人物故事、历史、流行文化和绘画风格为一体的图像小说。这部杰作“可以从一百万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它是漫画作为媒介的一场狂欢,是一堂大师级的技巧课,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是一部成长小说”。
2021年6月25日 想读
彼得兔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英)毕翠克丝·波特 译者: 顾湘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彼得兔:毕翠克丝·波特故事集》是英国的画家兼作家毕翠克丝·波特的精选集。
她在笔下创造出了一个温馨有爱的动物小世界,
这里有小兔彼得、小猫汤姆、松鼠纳特金、水鸭杰迈玛……
他们都是小孩子,会犯错,但这无伤大雅;
他们也都会长大,有烦恼,却整天嘻嘻哈哈。
编辑推荐
1893年,毕翠克丝·波特在给5岁小男孩诺尔·摩尔写的信里,创造了彼得兔,这个像男孩一样穿着蓝外套的小兔子。此后,她又创作了20多部以小动物为主人公的图文故事书。
《彼得兔:毕翠克丝·波特故事集》精选了毕翠克丝·波特zui受欢迎的十个故事。
全书收录246幅彩图,重现作者手绘魅力;
由80后才女顾湘翻译,并写作2203字译后记,有爱解读彼得兔的世界。
名人推荐
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熟读“彼得兔”系列故事。
—— J·K·罗琳
媒体推荐
书中的文字不仅拥有高尚的品味与无穷的韵味,还考虑图文分工合作时所需要的谨慎与节制,在表面紧凑流畅的故事线索里,埋伏着对人类冷静而透彻的讽刺与调侃,雅俗共赏。图画中,她看似漫不经心画入的细节,却多半都可以寻找到某种象征意义,十分耐人寻味。
——《纽约时报》
2021年6月24日 想读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2021年6月23日 想读
The Five 豆瓣
作者: Hallie Rubenhold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9 - 4
Miscast in the media for nearly 130 years, the victims of Jack the Ripper finally get their full stories told in this eye-opening and chilling reminder that life for middle-class women in Victorian London could be full of social pitfalls and peril.
The "canonical five" women murdered by Jack the Ripper have always been dismissed as society's waste, their stories passed down to us wrapped in a package of Victorian assumptions and prejudice. But social historian Hallie Rubenhold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in The Five. In reality, only two of the victims were prostitutes, and Rubenhold has uncovered entirely new research about them all--in some cases, material no one has ever seen before.
The Five tel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rue stories of these fascinating women. It delves into the Victorian experience of poverty, homelessness, and alcoholism, but also motherhood, childbirth, sexuality, child-rearing, work, and marriage, all against the fascinating, dark, and quickly changing backdrop of nineteenth-century London. From rural Sweden to the wedding of Queen Victoria, from the London of Charles Dickens to the factorie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high-class brothels of the West End, these women were not just victims but witnesses to the vagaries and vicissitudes of the Victorian age.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大地之上 豆瓣
A Fine Balanc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罗欣顿·米斯特里 译者: 张亦琦 天地出版社 2021 - 6
💧 “人这辈子迟早是要哭一场的”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荣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
💧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超过90个版本
💧 《每日电讯报》评选的“亚洲十大小说”第二名,紧随《红楼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 | 《泰晤士报》“25本此生必读经典” | 《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
————————
一段比《活着》更为惨痛的民族血泪史,一幅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全景式画卷
一曲苦难与希望交织的生命之歌,一部写尽人性善恶与生活真相的文学经典
-
1975年的印度,民生凋敝,时局动荡,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阴云笼罩了这片大地。
从一场灭门惨案中逃生的伯侄伊什瓦与翁普拉卡什,经人介绍,乘火车去往裁缝迪娜的住处,以期获得一份工作。在火车上,他们结识了青年学生马内克。巧的是,马内克恰好是迪娜的新房客,于是三人结伴而行。
门铃响起,迪娜打开房门,背负着各自苦难的四人即将在这间小屋里开始新生活,他们的命运也由此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大地之上》是罗欣顿•米斯特里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以四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印度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描绘了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苦乐悲欢和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作品出版后获得极高评价,入围了布克奖短名单、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并斩获加拿大吉勒奖、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奖等文学奖项。自1995年面世以来,全球已经有90多个版本,成为不断再版的经典之作。2006年,塔马沙戏剧公司将《大地之上》改编成舞台剧,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剧院上演,荣获各界好评。
————————
米斯特里以极大的激情写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对人类处境的慈悲心和敏锐观察,这使他成为最激动人心和最重要的当代英语小说家之一。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提名辞
很少有人能够像米斯特里一样捕捉到印度所蕴藏的真正苦痛与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以及生活中的曲折与美妙。
——《时代周刊》
这部小说有勇气去记录并再次定义了我们是谁。它继承了那些伟大小说的传统,颂扬着充满光辉而永不熄灭的人类精神。
——《环球邮报》
那些喋喋不休地说着小说已经衰微的人,应该看看罗欣顿·米斯特里的作品。他不需要注入魔幻现实主义来使现实充满生机,在他看来,现实本就很魔幻。
——《纽约时报》
一部叙事宏大的小说,结合了狄更斯对底层人民的怜悯和索尔仁尼琴克制的愤怒,刻画了人类精神的韧性和梦想破败后的心碎。
——《柯克斯书评》
一部充满启示和慈悲的杰作。和其他所有伟大的小说作品一样,它改变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卫报》
在视野及洞察力方面,尤其在对人类的悲悯上,这是一部高水准的作品。
——《蒙特利尔公报》
这个故事展现了如蝴蝶展翅一般的优雅与美丽……太精彩了。
——《泰晤士报》
字字句句都像大海上闪耀的光芒……成就非凡。
——《苏格兰周日报》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2021年6月19日 想读
毛姆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 : A Biography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塞琳娜·黑斯廷斯 译者: 赵文伟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5 - 1
目前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生于1874年,卒于1965年,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拥有最多读者的作家”。 他的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寻欢作乐》等多次再版且长销不衰,在今时今日仍然不断被新的读者阅读、谈论,成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
比起毛姆的小说,毛姆本人的一生可能更为跌宕、精彩、富有传奇性。毛姆生于法国巴黎,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弃医从文,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出版后,历经十年磨练,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引领戏剧与小说界之风骚。传记作家特德•摩根这样评价毛姆:“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事业成功为毛姆带来名望与财富的同时,争议与毁谤也如影随形。难怪有人说,“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
此本《毛姆传》的出版了却了无数毛姆迷的夙愿。此本传记按时间先后顺序将毛姆的人生故事与创作经历一一道来,资料翔实,引据可靠,充满文学性与趣味性。本书更着眼于“私密”二字,向读者揭示毛姆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成长经历、感情纠葛、家庭矛盾、隐秘情史、创作心路,他与其他名作家间的恩怨纠缠也有颇多涉及。本书对于不了解毛姆的读者是一个全面有趣的引介,对于喜欢毛姆作品的粉丝更是不可错过的阅读盛宴。
2021年6月19日 想读
父亲的道歉信 豆瓣
父の詫び状
8.2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向田邦子 译者: 张秋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9
本书是作者第一本散文集,亦是最为经典的一本。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写出心目中的父亲与怀念的家庭气氛,书中每篇散文都有出人意表的开头、恰如其分的情境描写、精妙深入的心理描写和巧妙独到的结束,将平凡无奇的小康家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生活的种种形貌细致入里地描绘出来。每篇文章都充满了画面感。以穿插的方式叙事,无论写的是人是物还是景,都能精确地还原细节,让那些笔下的人、物与风景轻而易举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虽然身为日本知名剧作家,但她绝对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编剧”。向田邦子的文字下是丰富人生历练与细腻女性情感的完美组合。
2021年6月15日 想读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豆瓣 Goodreads
Butterfly and Dragonfly: from the Civil War to the Cold War, 1944-1950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吕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经历了从内战到国际冷战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较早开始挑战美国主导下兴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秩序。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党“始乱终弃”,国民党亦对美国貌合神离。在苏联的支援下,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军事、政治、财政等各方面迅速占据对中国国民党的优势地位,赢得了不少少数党派人士的支持,并在东北和华北广泛实施土地革命,让为数众多的下层农民普遍获利,推动着战场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国民党的腐败更加重了十三年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破坏作用,国民政府实在无力确保国民的民权与民生。中国内战以中国共产党占领大陆、中国国民党逃亡台湾而告一段落。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和中国次第参战,才真正塑造出两极格局。
封底文字: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2021年6月9日 想读
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 豆瓣
作者: 王家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本书是“文艺风云书系”中的一册,“文艺风云书系”是河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一套大型现当代文艺研究丛书。丛书以五四以来的文艺风云人物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艺运动、思潮、流派、社团、期刊、事件等为研究对象;形式有研究专著、传记、回忆录、访谈录、论文集等;作者或为有关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或为在有关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丛书第一批共11种,内容涉及“十七年”左翼文艺思潮、“文革”诗歌、“样板戏”、“新时期”文坛的拨乱反正,以及世纪之交的“主旋律”文学等。
2021年6月9日 想读
价值的理由 豆瓣 Goodreads
8.3 (13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3
《价值的理由》是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分三辑:第一辑为2010年夏应徐晓之邀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部分内容后来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为演讲、序与访谈。
赵越胜评价:嘉映爱“讲理”,乍看有点儿“绕”,但读进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只是日常看不见它,哲学来帮忙,便有了《价值的理由》。嘉映思得深,讲得巧,短章中能见出他几十年的殚思竭虑。真希望读者不同意他,和他“讲道理”,讲来道去,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2021年6月6日 想读
文化、权力与国家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译者: 王福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2021年6月6日 想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豆瓣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作者: 弗里曼 / 毕克伟 译者: 陶鹤山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3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 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及农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而探讨国家与农村社会,国家领导与地方干部的关系。
本书作者分别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他们从1978年开始在五公村、饶阳、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与几百名农民及各级干部交谈,查阅了众多的有关档案等原始材料,从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同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介绍之上,而是将五公村作为华北农村社会近代变迁中的一个典型,将其放在变动中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探讨这一变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现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从而使本书既有一般叙事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极有参考价值。
读者对象: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史、农村问题等研究教学工作者,中共党党史教研工作者等。
2021年6月6日 想读
教宗与墨索里尼 豆瓣
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I. 科泽 译者: 陶泽慧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
★抽丝剥茧,还原墨索里尼与庇护十一世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真实版《达芬奇密码》的权谋再现
★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揭开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
【本书看点】
①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透过历史迷雾,揭开意大利法西斯与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导人的选择与沉默,如何将欧洲拖向深渊,改写数百万人的命运。
②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利用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两万五千页文献,历时七年,挑战学界既定观念,颠覆性重写庇护十一世与墨索里尼的共谋故事。
③ 细致描写两位20世纪早期绝对权威的勾结、利用、制衡与背叛,生动刻画多位意大利与天主教会重要人物,重现二战前的暗流涌动,复原法西斯崛起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④《出版人周刊》《纽约客》《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名家推荐】
《教宗与墨索里尼》完全配得上“开创性”、“有胆量”和“引人入胜”这几个词,甚至必须用它们来描述之。本书明确挑战了学界关于庇护十一世和法西斯领导人关系的既定观念。简而言之,两人的关系绝非敌对,而是相互依存。多亏了作者深入、全面的研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才能这样毫不畏缩地提出大胆的结论,并确凿地予以证明。这本精良之作文笔优美、研究细微、内容新颖,令人沉迷其中,并予人极大的启发。
——凯文·马迪根(Kevin Madigan),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
《教宗与墨索里尼》讲述了两位巨人的故事,分别是教宗庇护十一世阿契尔·拉蒂和法西斯当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大卫·I.科泽前无古人地将两者并置在一起。梵蒂冈在2006年开放的档案,以及墨索里尼布置在梵蒂冈高层的间谍的海量档案被发现,为科泽提供了数目惊人的新证据。他对牵涉在这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极其出彩的描写,令本书精彩得犹如一本伟大的小说。
——乔纳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无论是叙事功力还是对道德的精妙拿捏,本书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科泽披露了两位脾气暴躁,常常丧失理智的统治者之间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双方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阴暗往事,并时常对权柄的运用展开令人惊异的调查。
——《卫报》
每当谈论庇护十二世时,我们总觉得庇护十一世的统治年代只是一种铺陈和衬托。科泽的这本上佳之所将改变这种观点……自开篇起,科泽为我们构筑了阿契尔·拉蒂(后来成为庇护十一世)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两人的起点都让人料想不到,1922年后的他们将扮演如此重要的历史角色。叙事随着教宗和领袖各自生涯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背景展开,以精彩详尽的细节描绘了双方利益的交汇与冲突……科泽的大作为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多年禁闭的窗,从今往后,它将大白于天下。
——《新共和》
引人入胜……《教宗与墨索里尼》的宏大与阴谋诡计,使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权术的冷酷再添新的理解……真实版《达·芬奇密码》……却运用了最规范的学术体例和最可靠的史料。
——《旧金山纪事报》
一项关于自私和投机的研究,描述了法西斯主义和天主教会相互勾结、共同起落的历史……《教宗与墨索里尼》为现代历史最具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翻起了一道令人不安的波澜。
——《旧金山书评》
科泽为我们阐明了20世纪欧洲极其重要的两位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快节奏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出版人周刊》
振聋发聩……卓越非凡……数十年来,梵蒂冈一直否认与意大利法西斯有任何瓜葛,或对此事含糊其词,科泽以极其权威的方式,驳斥了这些不实的言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叙事生动……科泽利用了近期开放的关于庇护十一世的梵蒂冈档案,他缜密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既有的观念,天主教会并没有抵抗墨索里尼。
——《今日美国》
2021年6月6日 想读
梅里雪山 豆瓣 Goodreads
梅里雪山 十七人の友を探して
8.4 (2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尚礼 译者: 乌尼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5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2021年6月6日 想读
中国轨道号 豆瓣
作者: 吴岩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
《中国轨道号》故事发生在1972年,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短期内完成中国轨道号项目,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军装所的孩子为此欢欣鼓舞,但又必须守口如瓶。这些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国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年轻一代。而他们所参与的那些发明和发现,不但会让中国人在太空中画出一条自己的轨道,还将会在更多的方面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小说从一群孩子的眼中,观察了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发展景观,呈现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上升过程的缩影,传递了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逐梦精神。
2021年6月5日 想读
南渡北归 豆瓣
7.3 (18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8
《南渡北归(增订版)(套装共3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2021年6月2日 想读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9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2021年6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