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爱与死的年代 豆瓣
Zeit zu leben und Zeit zu sterben
8.4 (7 个评分) 作者: [德] 雷马克 译者: 朱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3
☆20世纪顶尖小说家,拥有读者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师,林语堂、巴金鼎力推荐,影响鲍勃迪伦、王朔的经典名家。
☆雷马克笔下的东线战场故事,世纪经典,名家译本,绝版60年重新面世。
☆1945年,那时还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多久。从前线到后方,处处是轰炸、弹坑和死亡。这场注定要幻灭的爱情,是救赎还是深渊?活着、相爱,于我们而言已是不可思议的奇遇。
--------------
恩斯特•格雷贝尔是一名德国士兵,他所在的部队从法国到北非曾经战无不胜,但在1944年的苏联战场上,他们却遭遇了寒冷与失败。在苏联前线待了多年的格雷贝尔终于幸运地获得了三周假期,满心欢喜的他辗转回到后方,但所看到的却是和前线一样被炸毁的建筑、同样的成堆的尸体。他家的房子早被炸毁,父母也不知所踪。在四下探听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无辜者带来的灾难,惨烈的的死亡成为了生活的日常,而比轰炸更糟糕的是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告密成风,没有人敢公开谈论任何事情。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重识了童年时代的旧友伊丽莎白,她的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关进集中营,她自己的生活受到纳粹党员利泽尔太太的监视。两个孤独无依的年轻人成为了彼此的慰藉,随即陷入爱河并迅速登记结婚,除了时常被空袭打扰之外,两人的生活也算幸福。很快,带着牵挂与慰藉的格雷贝尔重新回到前线,战况依旧令人绝望,德军还在不断后撤,经历了爱情洗礼的格雷贝尔更加痛恨纳粹蛊惑人心的残酷的统治,厌倦了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战争,厌倦了自己像野兽一样活着,麻木地杀人,麻木地被仇恨。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鼓起勇气开枪打死了笃信德国必胜的党卫队员施丹勃雷纳,放走了苏联俘虏,而他自己也静悄悄地死在了苏联游击队员枪口之下。
2021年2月5日 想读
荆棘鸟 豆瓣
The Thorn Birds
8.7 (105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考琳·麦卡洛 译者: 曾胡 译林出版社 1998 - 7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2021年2月5日 想读
节日之书 豆瓣
作者: 余世存 著 老树 绘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1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就是一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统的流失,节日的商业味渐浓文化味渐失,不少人呼吁:节日味淡了,没了。因此,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相对于《时间之书》,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更贴近广大读者,书中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是给当代人的最佳知识读本,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编辑推荐:
1,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中国人的生活简史, 安顿身心的日用之道。著名学者余世存,从历史故事、
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讲述。
2,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国人的人情纽带,爱情和亲情,生离和死别,不同的节日中包
含着不同的生活情绪。一本节日之书,带你了解我们传统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物理、信念,我们文明里的信仰情怀。在传统节日里活出中国,见识中国。
3,著名画家老树画画专门绘制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用心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 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
4,节日来源于时间,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信仰、禁忌。更重要的,只有理解这些时间,才能理解我们跟这个世界深刻的联系。
2021年2月5日 想读
雅舍小品 豆瓣
9.2 (21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 - 11
本书收录《雅舍》、《孩子》、《音乐》、《信》、《女人》、《男人》、《洋罪》、《谦让》、《衣裳》、《结婚典礼》、《第六伦》、《客》等作品。
2021年2月5日 想读
最蓝的眼睛 豆瓣
The Bluest Eye
8.6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8
★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
★ 《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 | 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
★ 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
那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那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我们的天真、信念跟她父亲的兽欲或者绝望相同,全都颗粒无收。佩科拉的父亲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2021年2月5日 想读
弗兰肯斯坦 豆瓣
Frankenstein
8.3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雪莱 译者: 刘新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9
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他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所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2021年2月1日 想读
时间中的孩子 豆瓣
The Child in Time
7.3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何楚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当儿童蜕化为成人,我们是否留意正在流失的珍贵之物?
麦克尤恩首部暖怀、内省之作
麦克尤恩:对我而言,《时间中的孩子》是个转折点,政治、道德、社会、喜剧以及其它的可能性都涉入其中。
斯蒂芬带着三岁的女儿去超市,却在收银台前,永远地遗失了她。女儿幻影般的成长成了时间的核心,在那些年龄相似的孩子的身上,他总是能找到女儿继续存在的痕迹和理由:她更健壮、行动更稳当了;她将要学画画,开始阅读,还会掉乳牙……一旦失去了她继续存在的幻想,他就迷失了,时间也会随之强行终止。
在麦克尤恩的笔下,成人是儿童的蜕化:欢快愉悦变成了严肃刻板;好奇天性变成了深奥的理论;忘我的爱变成了随时保持的相互戒备。
——潘帕
(《时间中的孩子》)引起了现实心理的共鸣:巧妙分层的各种关系,对于父子之间、夫妻之前多层面的爱的探寻……构思精巧,令人感伤。
——《纽约时报书评》
麦克尤恩已远远把同辈作家甩在了身后,成为英国的国民作家。
——《纽约客》
伊恩极为善于描述紧张状态……当所有人把眼睛紧紧闭上时,你的眼睛却挣得大大的。伊恩就是这样。他从不畏缩。
——马丁•艾米斯
2021年2月1日 想读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豆瓣 Goodreads
Istanbul: A Tale of Three Cities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贝塔尼·休斯 译者: 黄煜文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兴衰变幻。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 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 《耶路撒冷三千年》出版社重磅推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一座拥有三个名字的城市,见证了拜占庭、奥斯曼两大帝国的崛起与陨落。它横跨欧亚大陆,以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占据世界的“十字路口”,成为世人眼中的“举世倾羡之城”,亦成为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发源与交汇之地。六千年来,人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以及伊斯坦布尔。本书以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书写六千年来东西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包容多元的视角,展开一段被折叠的世界史。正如拿破仑曾所形容的那样:“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
★ 一部流动的世界史,讲述土耳其如今缘何变成世界“新火药桶”。地处交通要道,横跨亚欧两大洲,在成为如今的土耳其共和国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众人争抢的对象。从拜占庭、罗马时期的世界权力核心,再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由盛转衰,一战时期的群雄割据,最后到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这片军事要塞的动态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动,点燃的地缘政治烽火延续至今。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全局性的视野,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土耳其与希腊、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纠葛与渊源,为理解当今时代的世界权力格局提供参照。让我们从地理、信仰、文化和军事的多重维度,重新领略伊斯坦布尔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BBC 最会讲故事的历史学家,用纪录片的手法穿越八千年时空岁月,带你漫游神秘的伊斯坦布尔。牛津、剑桥教授,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BBC主持人贝塔妮•休斯花费十年,实地走访写成。以纪录片的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回到故事的发生现场。书里描述的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从平民到皇帝的查士丁尼大帝,由妓女扶摇而上成为皇后的狄奥多拉,竞技场的狂热群众,奴隶市场被贩卖的白奴,参加一战的英法士兵……不论你生活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能从本书窥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巧妙联系。历史的风云变幻,而人们则在其中共享同样的际遇,分享共同的情感。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四海一家的意义。伊斯坦布尔居民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世界公民”的故事。
★ 一部有图、有文、有脉络、可靠好读的历史书,附珍贵插图和大事年表。全书共七十八个章节,条分缕析地讲述了从公元前6000年至20世纪,这座城市的兴衰际遇。书内另有三十余幅彩插、二十二幅地图、五十余幅黑白图片,包括约在公元300年到500年完成《普丁格地图》副本,世界上第一副伊斯坦布尔全景画,查士丁尼皇帝镶嵌肖像,《君士坦丁堡奴隶市场》、1922年试图搭船离开伊斯坦布尔的希腊难民……全景展现“昨日的世界”。书后另附二十余页大事年表,七十余页参考文献,帮助读者理清全书脉络,编织出关于伊斯坦布尔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全景图像。
【媒体评论】
本书极富生命力,也极为浪漫。了解伊斯坦布尔,就能了解什么叫“世界性”。这座城市提醒我们,我们的确是世界公民。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调度时间与空间的手法不落俗套。作者细数年代相隔久远的地点和事件,通过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结,将传奇的漫漫年岁诉说得波澜壮阔。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从书名《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探讨了这座城市不停变化的特质。千年以来,伊斯坦布尔一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的一大优势,在于休斯关注到了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的生活,而不仅仅着眼于权贵阶层。她向读者介绍帝王和苏丹,也介绍奴隶和难民。休斯将目光投向这座城市的过往,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演变,并巧妙地指出持续地定义了这座城市的世界主义倾向。
本书的许多章节都从伊斯坦布尔一个任意地点发生的轶事展开,在详尽的描述后,同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岁月联系在一起。休斯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相当平易近人,不论读者在此之前是否熟悉伊斯坦布尔,她剥开层层的时间与幻想,向我们展示伊斯坦布尔为何是人类故事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盛顿独立书评》(Washington Independent Book of Review)
本书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集于一册,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说起,直到20世纪。虽然前后贯穿八千年,但本书有如一幅熠熠生辉的镶嵌画,分割成短小精美的章节,生动地描绘了这座城市各种面貌的历史,并证明其影响力无远弗届。
──《书商杂志》(The Bookseller)
贝塔妮·休斯这本热情洋溢的书是对这座城市三个化身的颂歌:古代时期的拜占庭,基督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如今被称作伊斯坦布尔。休斯带领我们环绕了一座雄伟,神奇而神秘的城市,只有极少数的石头没有被她翻转过来。这是一部充满爱意的城市传记,描述了一座永不停滞、永不沉睡的城市。贝塔妮·休斯书写了一本重要的书,为这座光辉之城的过往赋予了生命。里面充满了迷人的小插曲,行文活泼生动。章节简短而充满趣味,大致上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但作者偶尔也会突然迈出一步,去关注那些形形色色的话题。对于那些对这座城市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会为他们带来很多乐趣,而对于那些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则更为迷人
——《卫报》(The Guardian)
作者对久远历史的复杂性有很好的把握,她的文字兼具学术造诣和生动的细节刻画。本书展现了伊斯坦布尔奇异而又错综复杂的历史。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21年2月1日 想读
食物探险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Food Explorer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斯通 译者: 张建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19世纪的美国,食物品种单一,人们吃饭只是为了果腹,并不是为了享受美食。没人会想到在新世纪来临前,一位植物学家会给美国人的餐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这些都是“食物间谍”戴维·费尔柴 尔德带回美国的“战利品”。当然,他发现的不只是食物,也将埃及品种丰富的棉花引入美国,从而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他从日本引进樱花树,粉嫩的花朵至今装点着华盛顿的街区。
戴维·费尔柴尔德一生到过50多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经历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至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他传奇的一生是那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的缩影。
2021年2月1日 想读
存在与时间 豆瓣
Sein und Zeit
8.1 (2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合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1年1月27日 想读
睡觉 豆瓣
作者: 梁冬 2021 - 1
中国睡眠障碍人口达4亿,而且在持续增加,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睡眠障碍会导致脱发、皮肤变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创造力降低、情绪低落或暴躁、免疫力减弱、增加心脑疾病发作概率等问题。
而睡眠障碍的主要诱因,在于工作、情感、家庭、经济、人际关系、未遂意愿、突发事件、不良习惯等,简而言之,睡不好,是心病。
《睡觉》,总结梁冬十余年、12家诊所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针对睡眠障碍核心诱因,方法加心法,理顺睡觉这件人生中的重要仪式。
小到细碎的日常杂念,大到人生观、世界观,梁冬逐层剖析失眠症结,借鉴传统医学和现代心理学、医学普遍共识,以及中国传统智慧,帮助读者发现焦虑所在,追寻人生意义,锚定心之所向,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笃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夜里自在安睡,白天精神饱满,一生清醒舒心。
全书十二章,语言通俗幽默,内容详略得当,为梁冬继 “黄帝内经说什么”系列(与徐文兵合著)之后,集大成的大众健康力作。
本书主旨不仅在帮你入睡。梁冬认为,睡觉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醒来。梁冬把睡眠当作一个学会自我管理的切入点,一个深入理解自我的契机。不但要每天从睡眠中更好地醒来,也要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觉察,通过改善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越来越好地从迷失以及无谓的妄想中觉醒,做自己想做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书名“睡觉”(jué),就是对上述主旨的精当描述:出发点是好好入睡,立足点则在于充分觉醒。
2021年1月27日 想读
逼近的瘟疫 豆瓣
The Coming Plague: Newly Emerging Diseases in a World out of Balance
作者: [美]劳里·加勒特 译者: 杨岐鸣 / 杨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在这本如惊悚小说一般让人紧张不已的纪实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诉大家:人类在与瘟疫的战争中打了败仗。
反观此书问世的几十年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爆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卷土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 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大地,吞噬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伏彼起,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事实说明,作者并不是在危言耸听。
假如你热爱生活,珍惜健康,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命关天。
2021年1月27日 想读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21年1月25日 想读
第六病室 豆瓣
9.3 (1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9
2021年1月22日 想读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豆瓣 Goodreads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8.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译者: 何博超 译林出版社 2021 - 3
反智主义是一条长期以来盘踞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线索,它背后是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民主意味着“我的无知和你的智识一样好”。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 1964年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
——————————
版本特色:
★ 全文无删减
★ 资深译者精彩译笔,译文晓畅、准确
★ 新增大量必要的知识性注释,还原20世纪中期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独特生态
——————————
本书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的模式,它试图找寻反智主义这一极具美国特性的现象背后的基本因素。同时,它也具有比较的眼光,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视为整个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样本。
—— 大卫·理斯曼,美国社会学家,《孤独的人群》作者
当前关于这个主题最全面、最简洁、最完善的一部论述。
—— 沃尔特·拉克尔,美国历史学家、记者
这是一幅丰富的、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心智生活图景,展现的是一个被实用主义理想所支配的社会。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
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2021年1月21日 想读
亲炙记幸 豆瓣
作者: 陈毓贤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 - 10
作者旅美多年,与海外学者多有交往,本书是作者的学术随笔集,收入谈洪业、胡适、赵元任、方志彤等著名学者的学问轶事,因为作者与这些学者多有交往,所以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传记资料。另有文章谈及罗素、杜威和蒙古学家柯立夫其人其事。
2021年1月4日 想读
从南极到北极 豆瓣
From Pole to Pole: A Book For Young People
作者: [瑞典]斯文·赫定 译者: 王瑞 2020 - 1
☆斯文•赫定讲述人类“征服地球”的故事,写给有志于探索与挑战的你我,正式与中文读者见面!
☆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同时代,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青少年读物。
☆一幅人类探索与征服地球的历史画卷,一段纵贯南北两极、横跨亚欧大陆的全球探险之旅。
☆瑞典皇家科学院斯文•赫定基金会负责人伍贺庚作序推荐。
☆斯文•赫定诞辰155周年,《我的探险生涯》奠基之作
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追求的目标。从南极到北极,从大漠到深海,从古城到荒原,斯文•赫定结合自身多年探险经历与历史上其他著名探险家的事迹,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勇敢地挑战自然、探索大洲大洋的宏大画卷,这样的经历和探索精神在今 天依旧值得回味。
本书与著名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既是供青少年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简明读本,也是了解斯文•赫定经历和人类探索地球历史的全球性读物,既有生动的人文地理描写,也有自然知识和历史故事的讲述。想重温人类探索和征服地球的事迹,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2021年1月4日 想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 豆瓣
作者: 张德芬 著 / 范薇 绘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1
《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内容简介:为什么我们越长大,越孤单,越不安,越不快乐?因为我们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华语首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销量过百万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集多年潜心研究身心灵成长经验的精华,告诉现代都市人如何找回迷失的自己,找到不快乐的根源,重获最初的快乐。在本书中,张德芬将与我们分享她追求身心灵和谐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探索真我的本质,学习如何爱自己,如何为自己的快乐和人生负起全责,如何拥抱生活中的阴影,如何让自己、家人及朋友过得更幸福!
2021年1月4日 想读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21年1月4日 想读
何为良好生活 豆瓣 Goodreads
8.8 (127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本书探讨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体会、思考,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有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作者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
“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
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2021年1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