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纳闷集 豆瓣 Goodreads
8.9 (92 个评分) 作者: 匡扶 雅众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后现代都市幽默,漫画市井长诗
继《回答不了》后匡扶摇全新作品集,百万读者催更的原创漫画
【看点推荐】
● 触动百万读者,创造刷屏记录的原创漫画家匡扶,最新治愈系漫画作品集,温暖来袭。
● 继《回答不了》再突破,更多元的主题,更广阔的人生图景,不变的是细腻而真实的笔触。
● 直击心灵的人生表白,刻画平凡生活里的迷茫困惑,纾解我们共同感受到的时代情绪。
● 装帧用纸触感高级,色彩还原度高,捧在手里满满的厚实感,亦适宜送礼和收藏。
【内容简介】
“我”的外婆私奔了,外婆的双胞胎姐姐拉着不情愿的“我”踏上了追踪外婆的路……
厌倦了高压工作的女孩,迷茫中来到一家二手书店……
热爱自然观察的男孩,对喜欢的女孩说起飞蛾与月亮的故事……
夜晚橘色路灯下,一段车程上的两段人生……
停电的晚上渴望灵感眷顾的年轻人,用怎样的故事点亮自己的黑夜……
父亲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
……
一篇篇漫画故事,有如悠悠长谈。
再热爱生活的人,偶然也会纳闷,
正全情投入的这种生活,是否真值得全情投入。
如同这本书里的他们。
从孩童到老年,从个体经验到家庭牵绊,
面对乏味与压力,应对过去的烙印与未来的期许……
匡扶摇以简单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内在翻滚,讲述他们的迷茫与冲动、灵感和惊喜。
你是否也从这些人物身上读到自己的影子?
2020年7月13日 想读
我的世界观 豆瓣 Goodreads
Mein Weltbild
8.8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译者: 方在庆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
【编辑推荐】
1.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著名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最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消除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方在庆博士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发,他本人对相对论的解读,他独行者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大战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持。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犹太裔德国科学家的身份给爱因斯坦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以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唯一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而最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专业,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亲切感。
4.独特的装帧设计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因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
【名人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教授、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级教授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杨振宁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霍金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的,但是他拥有最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持久。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句话。最孤独的却成为多最广为接受的。
——陈难先 院士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要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最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丝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邓晓芒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刘钝
爱因斯坦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人文智慧的哲人。他著作等身,但当下要找一个可靠又可读的文本却不容易。方在庆研究员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文献中的思想精粹集中起来了。丰富的内容,隽永的文辞,的确赏心悦目。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本书堪为普通读者通向经典的桥梁。
——刘大椿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独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姬十三
方在庆老师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从中我读出了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立独行和实在。尤其像“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的金句发人深省,而像“我很幸运能与居里夫人保持20年高尚而纯洁的友谊”则令人读过莞尔一笑——似乎与伟大的异性保持纯洁的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名人并无崇拜心理的我愿意强烈推荐这部书,因为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所有科学家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的那一个,无出其右。
——邢志忠
2020年7月11日 想读
看比赛 豆瓣
作者: 日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书籍编辑部 译者: 王梦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玩转世界杯,精通奥运会,一本就够!
规则简单,要点清晰,轻松看懂国内外大小赛事。
史上最完整、系统的体育观赛指南,60种体育赛事从场地、规则、动作要领到专业术语一应俱全。
******
◎ 编辑推荐
☆ 60种体育赛事,场地、规则、动作要领、专业术语一应俱全。
·不管是热门的足球、篮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还是首次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登场的攀岩、空手道、滑板、冲浪等运动,本书全一网打尽。
·比赛场地、项目种类、记分标准、犯规行为、动作要领、主要招式 、国际体育用语……你所能想到的关于体育的一切,这本书都为你一一解答。
★ 比赛看点、运动杂学、知识自测锦囊,让人大开眼界。
·详细总结了每个体育比赛项目的大小看点,细节要领,让你第一次看比赛就上手。
·深挖体育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器械知识,包括着装发型要求,得分算法等运动杂学,一应俱全。
·互动性极强,包含丰富的知识问答,小测试等,让你及时检测自己离观赛达人还差多远。
◇ 2020年东京奥运新增比赛项目和规则,重点整理唾手可得。
除了能抢先了解2020年东京奥运新增比赛项目之外,你还能了解到如下冷知识:
·被取消的项目
·增设的项目历史
·国际大型赛事的规则制度
·与平常赛事的不同之处
·还没有正式列入奥运会的项目
·相似项目之间的对比……
◆ 图文结合逐条解说,最清晰、完整、系统、权威的“体育观赛指南”
不管是观赛看点、规则,还是动作要领,书中都配有丰富的插画图解,让你一眼即可领会观赛精髓。
******
◎ 内容简介
从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2019年世界杯橄榄球赛,到2020年的东京奥运,近几年来运动盛会可以说是毫无冷场,全世界都正在掀起一股运动热。人们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和热情度逐渐高涨,直奔赛场或收看转播的人也日益增多。可是,无论是观赛新手还是体育达人,鲜有人能够完全掌握所有比赛规则,或抓住比赛最重要的看点。他们缺的,恰恰是你手中的这本书⸺写给所有体育爱好者的“观赛蓝宝书”。
本书简单扼要地介绍了60种体育国际赛事的规则、看点和实用有趣的观赛方式,并用轻松活泼的插图讲解了每种比赛的场地、动作要领和专业术语。书中还囊括了许多让人大开眼界的运动杂学和有趣的知识自测锦囊。除了较受欢迎的足球、体操、跳水、游泳、田径等热门赛事,首次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登场的攀岩、空手道、滑板与冲浪也皆有介绍。不管是你未曾了解的体育规则,还是只知皮毛却没有掌握要领的观赛重点,本书都能为你一一解答。只要提前了解这些知识,你便能在观赛时享受更多乐趣。不仅可以发掘各种体育运动的博大精深之处,还可以更好地欣赏选手们令人钦佩的魅力。
******
◎ 媒体评论
看比赛前最靠谱的一本书!——日本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论
就算自己是个资深体育迷,也偶尔会遇到怎么也想不起来的基本赛事规则。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帮手!有了它,看体育比赛的时候感觉更有意思了。尤其是里面提供的一些小知识也可以用来当作聊天的谈资。——台湾博客来图书网读者评论
不论是在家还是在比赛现场,它都是最好的观赛伴侣。——日本书评网站
读者可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常见体育项目,还可以以这本书为契机结识许多新的体育项目。——日本亚马逊图书网读者评论
2020年7月10日 想读
坐待天明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许章润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1
本书系一部散文和短论集,收集著名法学者许章润先生近年所作随笔百余篇,基本意象是在时间之维和乡土缅怀中展开思旅,将对于故土、校园的追想,有关人生和人心的感喟,面对世道人心的体味与品评,尽付于落日苍烟般的娓娓追述。全部内容概分为三部分,即“子时•故乡”、“丑时•异乡”、“寅时•梦乡”和“卯时•愿乡”。
2020年7月6日 想读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2020年6月11日 想读
热风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1
《热风》指的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是为探究中国病症如何,然而周围尽是无情的嘲讽和有情的讽刺,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先生深觉周围空气太过寒冽,于是称这部自编文集为《热风》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2020年5月28日 想读
侯麦传 豆瓣
Éric Rohmer biographie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译者: 范加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光影言语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白睿文 译者: 罗祖珍 / 刘俊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光影言语》是美国当代新秀学者白睿文对当代两岸三地二十位华语电影要人的深入访谈——
大陆: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李杨
台湾:侯孝贤—朱天文、杨德昌、吴念真、李安、蔡明亮、张作骥
香港:许鞍华、关锦鹏、陈果、陈可辛、陈耀成。
这部访谈录,以探究各位华语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作品为主,关注他们的成长岁月和美学追求,兼及艺术、商业和政治之间复杂交缠的关系,并展望全球化大背景下华语片的未来。在作者的精心准备的提问中,“第五代”、“第六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些华语电影“最好的时光”,如草蛇灰线,浮现在更宽广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之上。这本集子为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导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资料。
2020年4月18日 想读
世界咖啡地图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Atlas of Coffee
8.9 (14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霍夫曼 (James Hoffmann) 译者: 王琪 / 谢博戎 中信出版社 2016 - 7
《世界咖啡地图》是咖啡迷的终极指南。
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得主、咖啡烘焙专家詹姆斯•霍夫曼为读者深入解析各大咖啡产区的风味特色、种植者与产业信息、地理文化、现代咖啡的分级品鉴等所有影响咖啡风味的关键要素,带领读者做一次惊叹的咖啡产地的全球巡游。同时通过器材、手法、水源等,提供如何在家煮出各种类型的绝妙咖啡的专业秘诀。集结一手信息、专家解析、实用图表、原产地资料、珍贵产区照片与动人文字,这是一本美丽的咖啡豆全球指南,也是咖啡迷必备的经典工具书。
2020年3月17日 想读
品尝的科学 豆瓣 Goodreads
Tast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What We Eat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奎德(John McQuaid) 译者: 林东翰 / 张琼懿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对于“品尝”,你只懂得一半;另一半,就在这本书中。
畅销书《谷物大脑》作者戴维·珀尔玛特、《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叶怡兰联袂推荐。作者约翰·麦奎德为普利策奖获奖记者,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的得主。
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作者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例如人的心智怎样把感官感受到的味道与从人体代谢系统传来的信号组合起来的;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为什么有些让某人厌恶的东西,另一个人却觉得很美味;隐藏的味道知觉如何避开障碍到达我们的器官和系统;还有,今日大众对于极端美食的迷恋,能说明大脑的什么事情?
全书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以及我们的味觉在之后几十年会如何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美味的知识盛宴。
2020年3月13日 想读
有滋有味:我的厨艺人生 豆瓣
Relish: My life in the kitchen
8.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西·尼斯利 译者: 沈丽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
美食、记忆和爱
“厨房必做之事”万用指南
《出版人周刊》2013年度“最佳童书”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3年度“最佳图书”
◎ 编辑推荐
☆ 作者珍藏的私家料理笔记、家庭照片大公开
十二个有关作者美食记忆的精彩片段,搭配十二个穿插在每个章节中间的料理笔记。尼斯利用她娴熟 的绘图技艺和全面的烹饪知识,将只有专业厨师才懂的烹饪技巧逐一画在纸上,就算是料理新人也可以轻松掌握!
☆ 让人津津乐道的手绘美食故事
城市小孩来到乡村后怎样才能不被家禽围攻?
腌渍羔羊肉的私家秘方关键在于蜂蜜?
到了罗马还想吃汉堡薯条怎么办?
距离成为“奶酪达人”还差几种常识需要了解?
墨西哥除了辣味棒棒糖居然还有……
想得到的日常美食和想不到的寻味趣闻在此一并奉上!
☆ 美国各大媒体争相推荐,只为将这封为烹饪和饮食书写的情书送给每一位热爱生活的食客。
◎ 内容简介
无论是她为了做出完美的可颂面包,翻来覆去地折磨自己,还是她倾家荡产也要食得那一口心仪的奶酪,露西•尼斯利深知自己需要什么:一顿美味佳肴。身为厨师和美食家的女儿,她忠于自己的直觉。在这封为烹饪和饮食而书写的彩色情书中,尼斯利呈现了她个人经历中所见到的斑斓美食。
吃,并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食物也不仅仅是单调乏味的消耗品,日常饮食是应该被人们感恩且珍惜的,它与人类身体机能及感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有关烹饪、饮食、生活方式,以及尼斯利珍藏的料理笔记一并展示在她娴熟、全面且迷人的手绘记忆中。
◎ 媒体推荐
露西·尼斯利在用清新的画风讲述有趣故事的同时,这些趣事还汇集成了一部有关“厨房必做之事”的万用指南。放下一切,去享受烹饪的乐趣吧。
—— 艾莉森·贝克德尔,《欢乐之家》作者
她用自己特有的明快、可爱的绘图风格为我们带来了一部温情暖暖的图画故事。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尼斯利在每个章节蕞后,都为我们奉献了一份手绘料理笔记(巧克力曲奇饼干!罗勒青酱!桑格利亚汽酒!)。她的语言就像她的图画一样,精确且清晰。
——《纽约时报》
露西·尼斯利将漫画带上了餐桌。
——《今日美国》
◎ 获奖记录
★《出版人周刊》2013年度“最佳童书”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2013年度“最佳图书”
2020年3月13日 想读
料理图鉴 豆瓣
料理図鑑 : 『生きる底力』をつけよう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日]越智登代子 著 / 平野惠理子 绘 译者: 杨晓婷 后浪 丨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9
畅销日本30年,销量过百万的厨房百科
烹饪术语、烹饪用具、食材挑选与调理、饮食安全与健康……有关吃的方方面面,用3000多幅手绘插画和1500个料理秘诀告诉你
...................
※编辑推荐※
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够重拾并重视“自己做饭吃”这个基本的生存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她整理出所有日常饮食中的小常识,配以简短生动的文字和活泼可爱的插图,并加上许多人气餐点、酱汁的小做法,任何人都能轻松完成,让做菜变成一件简单而且充满乐趣的事!
学会做菜,实现饮食生活的“独立”,按照不同的需求,采购食材,动手烹制自己喜欢的料理,让自己吃的健康,吃的开心,吃的安全,《料理图鉴》会成为你的秘密武器。❤
...................
※内容简介※
本书用生动有趣的小插画告诉你所有生活中的饮食小智慧!聪明地挑选优质美味的生鲜蔬果、灵活地使用方便精巧的烹饪用具、巧妙地运用丰富适宜的香辛调味、了解掌握有趣而多样的烹饪手法、正确保存各类食品而不损失美味与营养……
这些料理新手想知道的小秘诀,作者都能透过简单的说明、亲切的插画,让你轻松获得,引领你进入有趣的烹饪世界。具备基本常识,养成良好烹饪习惯,一个厨房新手就能从享受做菜的乐趣开始,慢慢成长为厨艺高手!
2020年3月13日 想读
食物与厨艺:面食·酱料·甜点·饮料 豆瓣 Goodreads
8.2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洛德·马基 译者: 蔡承志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8 其它标题: 食物与厨艺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和来自全球的书友一起学习交流.并且微信好友价格低至5折 .
《食物与厨艺:面食·酱料·甜点·饮料》([美]哈洛德·马基)
ON FOOD AND COOKING
作者:哈洛德·马基 蔡承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装订方式:平装
版次:第1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语种:中文
丛书名:食物与厨艺
类目:烹饪/美食|饮食文化
2020年3月13日 想读
黑羊与灰鹰 豆瓣
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作者: (英) 丽贝卡·韦斯特 译者: 向洪全 / 奉霞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 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
◆兰登书屋、《卫报》、《国家评论》一致评选为“20世纪百佳非虚构作品”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本书观照了自 14 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
20 世纪不可不读的游记作品。
——罗伯特·D. 卡普兰(作家、地缘政治学家,获评“100 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
能称得上伟大的游记凤毛麟角,《黑羊与灰鹰》足以名列其中。
——《纽约书评》
这本书是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必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巴尔干。
——《华尔街日报》
文学巨匠丽贝卡·韦斯特……其优雅而充满洞见的作品如此耀眼,20 世纪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
——《纽约客》
深具才华的现代英语小说家、评论家(丽贝卡)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对巴尔干有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纽约先驱报》
处处闪现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这绝对是一部不会在时间中褪色的永恒史诗。
——《观察家报》
百万字的描写与观察、分析与前瞻,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却是那么强有力地活着。
——陈丹燕
在韦斯特笔下,“二战”前的巴尔干,如同“总是处于酣睡与清醒的国度”。酣睡与清醒,仿佛仇恨和宽恕的隐喻,几百年来带着迷恋与牺牲的双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巴尔干悖谬性的宿命般的厄运。
——柴春芽
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如果只能选一位,那就是《黑羊与灰鹰》的作者丽贝卡·韦斯特。
——杰夫·戴尔(英国国宝级作家)
···
【编辑推荐】
◆ 相比旅行文学,《黑羊与灰鹰》更近于一部史诗。三度游历之外,作者投入了五年时光,“殚精竭虑”,将盘根错节的历史和现状、不同视野下的记忆与情感,连同最幽邃的精神剖析一同编入这部宏大的文本,构成一幅阔大的、层次丰富的图景。韦斯特的写作是一股思想的洪流,观察与玄思无时无刻不错杂而行,其间更深藏着对人类及其无尽的愚蠢和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 ◆ 它也是一幅“二战”边缘的欧洲画像。从作者的游历到成书,世界历史从“一战”后的暗流涌动最终滑入了新一轮战局;就在作者写作的收尾时刻,巴尔干深陷纳粹炮火,再次经历苦痛抗争和各方抉择。它以强烈的在场感,见证了一个一切要素彼此撞击的时刻。
 ◆ 作为一份对世界上民族、地缘状况最复杂地区的调查,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遥远过去,也照亮了正在发生的历史。今日再读,我们不只是在远望斯拉夫人身畔浓厚的阴影,也是在检视当下世界里那些斗争的阴云、仇恨的火种。
 ◆《黑羊与灰鹰》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成为其后的写作者、研究者反复回溯的文本。半个世纪后,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作家罗伯特·卡普兰将此书视作自己巴尔干之行的随身指南,并在书中以专文致敬,“我的那本《黑羊与灰鹰》已被翻阅了无数次,写满了注释,我宁愿丢失护照与金钱,也不愿意把它给弄丢了。”
2020年1月14日 想读
我的观看之道 豆瓣
That's the Way I See It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霍克尼 / 尼科斯·斯坦戈斯 (编) 译者: 万木春 / 张俊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1
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式的再现艺术越来越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性和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总是抵制把艺术分为具象和抽象这种愚蠢的二分法,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从来就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制,一切再现,尽管风格有差异,都以感知和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为基础。与此同时,霍克尼痛恨自己的风格被模式化,虽然他的风格大受欢迎,他却不愿意重复可预测的霍克尼式图像。他挑战了过去被误以为真实的摄影(摄影虽然是机械记录,但它也不能摆脱对空间感知的特定预设,而且其
含义并非绝对客观中立),并对各种不同的空间再现方式,对采用新技术“复制”艺术的丰富可能性,都兴趣盎然,为之兴奋。他对空间再现具有莫大的好奇心,对之反复实验,因为空间是一切再现形式的精髓。作为这种好奇心的补充,霍克尼越来越频繁地从事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将制造错觉与三维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霍克尼的脾气是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他天真。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相信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任何事他都必须亲自探索。他对空间再现的研究和实验,包括其涉及到的更广泛的意义,以及他对复制的含义等问题的关注,都不是哲学家会思考的问题,而是一位工作中的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他的探索具有儿童般纯真的好奇。他对艺术界狭隘、多变、时髦的风气毫无兴趣,只顾走自己的路,这倒不是因为他刻意要摆出一副原创性的姿态,而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上,对“更广阔的视角”,对未知的宇宙,满怀真挚的兴趣和热爱。因为这个原因,本书不仅按年代编排了霍克尼的作品,同时也追溯了他创作中的道德和智性思考,它们当然和作品分不开。
2019年12月22日 想读
米格尔街 豆瓣 Goodreads
Miguel Street
8.2 (93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V.S.Naipaul) 译者: 张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远山淡影 豆瓣 Goodreads
A Pale View of Hills
8.0 (27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张晓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技惊文坛的处女作,一部问世30年仍在不断重印的名著。其“感伤与反讽”的融合、平衡令人犹记。这是一段迷雾重重、亦真亦幻的回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的阴影与心魔。剧终,忆者剥去伪装,悲情满篇。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对话比利•怀尔德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卡梅伦•克罗 译者: 张衍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7
《对话比利·怀尔德》是一本问答录——与特吕弗令人难忘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相呼应——卡梅伦·克罗采访好莱坞传奇导演比利·怀尔德,对话话题是编剧和电影工作,场景设计和明星,怀尔德的同事和他们的电影,老制片体制和今天的电影制作。
2019年12月12日 想读
美国式婚姻 豆瓣
An American Marriage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塔亚莉·琼斯 译者: 刘策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击败两位布克奖得主,2019女性小说奖获奖之作!
★比尔·盖茨2019冬季书单力荐!
★全美热销50万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将本书列入2018夏季阅读书单
★2018奥普拉俱乐部推荐图书,奥普拉称其为“一本令我欲罢不能的书”
★获“美国豆瓣”Goodreads读者年度选择奖(2018)。目前Goodrea ds超过17万读者评论中,73%读者都给了四星以上好评。
★一本让我们深思结婚真正意义的小说,每个已经或即将迈入婚姻的人都值得一读。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失落和忠诚的故事……这本书照亮了今天的美国!
——2019女性小说奖评委会主席凯特·威廉姆斯
塔亚莉·琼斯有一种用文字触摸我们灵魂的天赋。一本令我欲罢不能的书!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里
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文笔相当漂亮!
——《纽约时报书评》
天才之作!令人心碎,令人难忘。
——《今日美国》
《美国式婚姻》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我们亏欠彼此什么,我们允许什么样的不公正持续下去。
——《赫芬顿邮报》
《美国式婚姻》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讨论了许多主题,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独属于美国的爱情故事。
——美国鏫铧学会
这部情感灼热的小说描绘了一幅当代婚姻的肖像。
——《娱乐周刊》
“我们的婚姻就像一条精织细纺的挂毯,很脆弱,但又可缝补。我们常把它撕裂,又把它缝补,每次用的都是丝线,精美却易断。”
罗伊和瑟莱斯蒂尔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在他们身上可以同时看到美国梦与新南方的影子。罗伊家境普通,但年轻、有野心,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对未来有明晰的规划;瑟莱斯蒂尔出身上层阶级,独立、有梦想,是一位前途无量的女艺术家。
婚后一年半,他们的生活被一场出乎意料的事件割裂:罗伊被警方逮捕,获刑十二年。瑟莱斯蒂尔知道丈夫无罪,但事发之后,她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失落与不安,只好向儿时好友兼婚礼伴郎安德烈寻求安慰。她和罗伊的爱情曾经炽热甜蜜,但随着丈夫入狱的时间越来越久,她渐渐失去了对爱情的坚守……
五年后,法院的判决突然撤回,罗伊回到亚特兰大,准备与妻子重新生活。瑟莱斯蒂尔则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要放弃两人的感情,还是要重建一座失去了地基的爱情之屋?
2019年12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