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五四百周年 豆瓣
作者: 周佳榮等(編) 中華書局(香港)
「五四」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大師輩出,言論百花齊放,北大和清華等院校,革新與保守,均能就國家的復興與現代化提出各自的見解,他們的所思所論對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影響深遠,有的議題即使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我們繼續討論與反思。
作為啟航的「五四」,百年來已是中國人的記憶,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這個基礎是中國邁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為了籌備和紀念五四一百周年,主編廣邀海內外學者撰文,就不同的角度表達對「五四」的見解。本書所收的四十多篇文章,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機構的專家學者,正好呈現了「五四」 多元的樣相。按照文章的內容,粗略分為四輯:一、五四新文化的反思;二、五四在各地的迴響;三、五四新文學和教育;四、五四人物與學派。既回顧了百年來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又論述了新文化運動如何開展,尤其是新文學及教育、學術方面 的人物、學派和作品等;五四運動在各地的迴響,近如天津,遠至南洋,還有幾篇文章探討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反映了大家對這領域的重視,可以視為本書特色之一。
2020年2月11日 已读
此书豆瓣首评~
上下两册,八百多页,为五四百年之际中华书局(香港)邀海内外学者撰文之成果。编者将全书分四个部分:五四之反思(集中讨论五四研究的史料,救亡与启蒙,传统与现代等问题);五四的各地影响(以香港为主,扩及南洋,广东和天津等地);五四的文学与教育(狂人日记等);五四学派与人物(陈独秀,毛泽东,张謇等)。大体来看,这几十篇文章对五四的诸多经典问题都进行了讨论,是学界(主要是港台地区)五四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虽然未就此进行学术讨论会议,但是几位学者的观点之间也产生了争鸣,如就“救亡压倒启蒙”这一问题,几篇代表作就明显持不同的观点。也有的文章之间相互产生了印证,如欧阳哲生指出报刊在五四研究中有重要史料价值,侯杰即用益世报勾勒了天津地区五四的全貌。虽对个别文章有疑问但可从中汲取思路的文章也很多
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