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最后的"天朝"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中文大學出版 2017 - 6
本書通過對中、俄、美、韓和東歐各國相關檔案、公私出版物以及部分口述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海量歷史檔案的深度解讀,梳理了1945至1976年間中朝關係的豐富變奏,破解中朝友誼堅不可破這種歷史誤解。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凸顯中朝關係的特殊之處: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
2018年6月20日 已读
本书在18年5月出了一个增订版,我看的这个是17年的版本。沈志华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中朝关系在49年到76年之间的变化,两国关系的三个主要成因:历史因素(朝贡体系),领袖个人因素,中苏朝之间的三角关系。我们以党派关系取代正常国家关系,以牺牲自身的国家利益来实现不切实际的理想:参与韩战(丧失了最好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主动放弃对朝控制(单方面主动撤军),损失领土(长白山主峰),援助以换取外交空间。特别值得思考,虽然朝核问题成为我们现在手里最好的一张牌,但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本书还纠正了我的一个常识错误:八月宗派事件并不完全等于延安派的行动,背后也没有中国的影子。
历史
一個紅衛兵的自白 豆瓣
作者: 梁曉聲 馥林文化 2006
2017年12月28日 已读
一个非常local的文革纪实性文学作品,从普通中学生的视角来回忆当时发生的事情,抄家,武斗,串联。这些已经具有历史感的词汇,梁晓声都从心理学的角度做了诠释,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会发生这样事情,这与我们国民的劣根性有无关系?很荒诞不经的故事,在畸形的年代仍能感受到的人性光辉,可能是17年读的最后一本书,献给2017~
历史
寡头 豆瓣 Goodreads
The Oligarchs: Wealth And Power In The New Russia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霍夫曼 译者: 冯乃祥 /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最为瞩目的寡头引领俄罗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险峻试验。
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巅峰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石油、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时任《华盛顿邮报》莫斯科记者站站长的戴维•霍夫曼亲身见证了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他参考了大量新闻报道、历史资料和纪实文献并与当事人多次面谈,将新俄罗斯政治权力架构和寡头之间的复杂关系条分缕析,生动详细地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年5月10日 已读
苏东剧变后的俄罗斯现代政治经济史,对寡头政治,俄罗斯金融危机,转型经济感兴趣的都该阅读本书。转型经济是因,寡头和金融危机是果,而现在的威权体制就是后续。本书告诉我们:凭空而来的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是如何被体制所扭曲,国家资本是如何被瓜分,监管和法律成为一纸空文,政治成为经济的延续。所有的一切都似曾相识,不禁让人思考,所谓转型与改革,究竟是观念为先,还是经济在前,也许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后验主义的悖论。详细的资料与分析,本书非常详实的刷了一遍我对于俄罗斯国家的全部认知,也更新了我对转型经济比较的许多认识。话说,最近两个月才看完这一本书,我都想给自己鼓鼓掌,真的好棒棒,先刷几本之前的坑吧,要不然今年的计划就凉凉了。
历史
外交部文革紀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馬繼森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近代政治的一樁大事。直到發生三十餘年後的今天,每年以文革為題或背景出版的專著、文獻紀錄及小說等為數不少。本書作者當時身處外交部,目睹文革的發生。她按時序詳細交代文革運動從1966年開始到1976年間,批判部黨委、奪權、提出「打倒陳毅」,接著批極左、抓五一六分子,以及批判領導幹部、三易外長、批判周恩來等一連串無法無天的勾當。當時的極左政策使對外關係受到嚴重破壞,至1969年外交才改弦更張,調整政策,實現中美關係緩和,對外關係得以大開展。
本書作者在文革後,搜羅了大量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文件、重要談話紀錄及一些當事人的手稿,並且親自訪問了當年參與文革的外交部人員,所以本書是文革研究和中國外交史研究的重要一手資料。
2018年6月28日 已读
也是杨奎松推荐书目之一,作者是外交部部员,全程参与了各派夺权的经历,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三砸一烧,满洲里事件和红场事件,五朵金花,这几个点都是我一直想了解的。作者认为:外交部夺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资料认为王力来喊喊话,中央就对外交部失去控制,然后就有了三砸一烧。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其次,清查五一六兵团成为极左思维的一个表现。再次,外交事业回归理性,对外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我们能清醒地认识中美苏三角关系,以国家利益取代空洞的政治口号。
历史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9年1月13日 已读
利用家里没网的三天,看完了二手时间。非常不错的口述历史,全书分为两个部分,91年八一九,93年宪政危机的第一部,11年牛仔裤革命新时代的第二部。书中对于时代的探讨与回忆,着眼在革命对于普通人心理的影响,书中有幻想恢复大国荣光的革命一代,也有被现实抛弃的理想一代,更有迷茫无助的新一代。同其他有相似经历的国家一样,国家解体之后,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种族冲突,处处都是PTSD患者。人们不再关注历史和文学,资本主义带来的并不仅是新鲜的自由空气,还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优胜劣汰,既得利益者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作者本人成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作品。即使身在某国,这本书读起来也有许多深意。19年第一本书,记录!
历史
潘多拉的种子 豆瓣
Pandora'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
作者: [美]斯宾塞• 韦尔斯 译者: 潘震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
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 人口扩张,竞夺有限资源,造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不公。
● 想要控制大自然的欲望,改变了宗教的观念,神祇的数目变少,影响力变大,点燃了宗教狂热。
● 畜养牲畜,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亲密接触的机会,长期下来,演化出可以在人类与动物之间交流的疾病。
● 逍遥自在的生活被沉重的工作压力给取代,是百万现代人焦虑与忧郁的根源。
结果是:地球变得更拥挤,我们变得四体不勤,愈来愈不健康。
2019年12月2日 已读
标记一年的书终于看完了:《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本书前面论述农业社会的形成,人类如何从采集狩猎文明进入农耕文明,气候的影响,地域的选择。后面继续论述农耕选择的利弊得失,疾病是如何产生的,矫枉过正的基因控制有无逻辑基础,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会影响未来几代几十代的人类。原教旨主义和现代文明的冲突,本书论点回归到减少消费,保持理性,对进化和科技保持敬畏。本书读起来并不复杂,虽然不如《病菌枪炮与钢铁》等一众文明史读物,也算颇为有趣。
历史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7.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C1:宏观与微观,夏朝存在与否,“超稳定结构”;C3:土壤决定小农经济,雨量决定组织结构(魏特夫:水利官僚社会),风向决定游牧和农耕区别;C12:宋之商业繁荣,缺乏品物的全能交换性(没有新的管制方式);C20: 货币管制三个条件:信用展开,经理和所有权分离,服务之灵活运用。资本主义即国家,商业即国家;C21: 黄仁宇还是太乐观了。宏观分析中国历史,缺乏数目字管理,社会组织固化,各朝各代体现内向且不竞争性,空有儒教的理念和官僚,对地方对社会都缺乏必要控制(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第三帝国宋明皆是如此,土地兼并扩张,人口激增,而维持社会运转的税收却没有弹性)。个人觉得这套逻辑非常清楚明了。
历史
今日简史 豆瓣 豆瓣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7.5 (77 个评分)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新思潮。现在,“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今日简史》推出,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直面今天关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问题和挑战。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对旧故事已失去信心,对新故事亦远未达成共识。
《今日简史》提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国家”这一身份认同已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
当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当“在线”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如何规范数据的所有权?能否建立起一个维护人类自由和平等的全球社群?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已使人类掌握了重塑和重新设计生命的能力。我们该如何运用这种能力,上演另一出全新大戏?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对于关乎人类命运的种种议题,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没有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引发了我们进一步思考。
2020年12月18日 已读
本作是访谈+文章的合集,并不像前两作有明确贯穿全书的逻辑。前半部分,作者沿用《未来简史》的思路去理解现实,解读种种政治概念,证明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战争,比如恐怖主义)。后半部分,作者认为世俗主义并不是毒药,而宗教(并非宇宙存在的神秘力量,而是世俗化理解)也非良药,承认无知,掌握和重视自己的感知可能是更重要,而不是追求永恒的真相,追求某种主义,追求人生意义(试着去定义一下什么是人生意义)。作者并未以自己的身份定位来论述,相反,他鼓励打破标签。虽然不如前两作优秀,但依然有可读之处。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