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高敏感是種天賦 豆瓣
鈍感な世界に生きる 敏感な人たち
8.0 (7 个评分) 作者: 伊麗絲 桑德 译者: 呂盈璇 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7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擄獲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課
全球美、日、韓、德、法18 國語言版權狂銷!
拯救全球15億人口的心靈之書
每5人中就有1人的「高敏感族」,你也是其中之一嗎?
★台灣名人理解推薦!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氣質,究竟會成為孩子的弱點或是優點,父母的教養方式非常重要。─《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江桂香
‧這本書不該只推薦給高敏感的人,同時也適合推薦給這幾種人:高標準的人、自尊很低的人、無法拒絕別人的人、總是感覺到罪惡感的人、害怕生氣就會失去關係的人。─科普心理作家 海苔熊
‧這本書讓我們由腦至心完成療癒。─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晏孜
★各地讀者跨國按讚!
‧如果我可以早點看過這本書,小時候就不會那麼痛苦。-日本讀者angeko
‧這本書讓我有超有感受的,以前覺得自己「奇怪」但原來是我的天生能力。-韓國讀者SOOMIN
‧這本書讓我找回自信,也想給我身邊的親朋好友看。-美國讀者JANCC
為什麼常覺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丟臉?
大家都說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這是我的問題嗎?
丹麥心理治療師教你,用19 個方法面對自己、向外溝通,
你就是你,勇敢享受與眾不同的天生才能!
你是否常有下列這樣的心情↓↓↓
*不愛給人添麻煩
*曾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擊
*只要周邊發生衝突就想躲起來
*容易有罪惡感
*面對大量資訊時,特別容易焦慮
*討厭到人多的地方
*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敏感,不一定只會為你帶來限制,也能為你開啟新的可能。
什麼是高敏感族?
「高敏感族」一詞,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1996年所提出。根據艾融博士的描述,高敏感族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不適感,而且幾乎所有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被放大。例如,他們待在太多刺激的環境中就想逃離、對於短時間內要應付很多事感到煩躁、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容易自責等等。
由於反應出來的行為較為纖細,也因此,常常會被周遭人說「想太多」「瞎操心」「太脆弱了吧」,因為現在的社會普遍喜愛活潑外向、樂觀進取的人。
但,這是高敏感人的錯嗎?
你是最獨特的、也是最好的
身為高敏感族,同時也長期為高敏感族做諮商輔導的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特別將她多年來的輔導案例、個人經驗匯集成書。
不僅為社會大眾詳細解釋什麼是高敏感族,更點出高敏感族的才能其實勝於一般人,因為心思細膩,所以可以體會到比大眾更多的訊息。同時她也實際整理出19個方法,教導高敏感族如何與外界不瞭解自己的人相處、面對不瞭解自己的該如何調整心態。
出版不到一年就獲得世界18國家的推崇,讓經常否定自己、總是自覺不如人的高敏感族驚覺,原來自己並不奇怪,自己的天生個性是好的、是受神寵愛的天生能力。也更有勇氣面對自己、面對大眾!
敏感不是缺陷,只是神賜給你的最特別的禮物。
勇敢開啟這獨特的獨特接收器吧!
本書特色:
1.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首本中文著作,身為高敏感族的她,解開世人對高敏感族的疑惑。
2. 特別設計的「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方便讀者確認自己的敏感指數。
3. 詳列高敏感族常有的心理問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另整理出19個方法教導高敏感族對外溝通、向內相處。
4. 書末收錄「好點子清單」,教導高敏感族善用各種活動經營生活、自我放鬆。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亲密关系 豆瓣
Intimate Relationships
9.0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莎伦·布雷姆 /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郭辉 / 肖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探究了长期以来诗人、剧作家、哲学家,乃至医学家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论断。由于数千年来科学家对亲密关系研究的忽视,当通俗心理学占据了关系学的主导地位时,人们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领会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最近20年中,如本书所记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将使我们对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理解、沟通、亲密、依恋、伴侣选择、嫉妒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