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豆瓣
それでも、日本人は「戦争」を選んだ
8.0 (46 个评分) 作者: [日]加藤阳子 译者: 章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第九届小林秀雄奖获奖作品、日本近现代史研究前沿之作、畅销日本十年的近代史经典。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Unnatural Selection 豆瓣
作者: Mara Hvistendahl PublicAffairs 2011 - 6
Lianyungang, a booming port city, has Chinas most extreme gender ratio for children under four: 163 boys for every 100 girls. These numbers dont seem terribly grim, but in ten years, the skewed sex ratio will pose a colossal challenge. By the time those children reach adulthood, their generation will have twenty-four million more men than women. The prognosis for Chinas neighbors is no less bleak: Asia now has 163 million females missing from its population. Gender imbalance reaches far beyond Asia, affecting Georgia, Eastern Europe, and cities in the U. S. whe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migrant populations. The world, therefo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male, and this mismatch is likely to create profound social upheaval. Historically, eras in which there have been an excess of men have produced periods of violent conflict and instability. Mara Hvistendahl has written a stunning, impeccably-researched book that does not flinch from examining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isbegotten policies of sex selection but Western complicity with them.
2020年3月1日 已读
this is about how technology itself enables unnatural selection, rather than the assumed and crude practice of infanticide. The author has some explan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and economic) reason of gender preference. At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why does this persist? In fact, it is the market economy that reversed the gender trend in CN.
中国历史 历史 社会学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3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2020年5月3日 已读
结论是还没有结论啊...而且这问题都很隐晦的牵扯到了本朝的立国正不正的问题...或许就是因为上不承传,这些问题是无根的讨论。而且对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是只有空间维度上的联系,时间维度上的联系并没有论证夷夏非夏,即夷礼的变迁问题;只是草草使用了宋辽对立关系的大环境来掩过学理上缺失,似乎太过于鄙薄古人学问了。而一当讨论到当代亚洲(Asian)观念时,又不免牵涉中日关系,作者也或许不方便说;这一方面,反而得细读列文森和张灏的研究。或许这又是清儒“群趋于乡愿之一途”。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 政治学
明夷待访录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中华书局 1981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问题是永恒的问题,答案不一定永恒但是是勇敢的答案。三代以上无乱,三代以下无治,现在再读,也只叹明夷待访,盼“向后二十年交入「大壮」,始得一治,则三代之盛犹未绝望也”。“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哲学 思想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豆瓣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列文森 译者: 郑大华 / 任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即使冲击回应范式是过时的,列文森论证的并非不合理(且极优雅)。列文森第一卷的论证点在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晚清民国学人的儒学取向和论证及后的转向是否有紧密的联系。列文森认为是有的,但列文森的“悲观”结论是儒学是无法推出一套契合现代国家或者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社会土壤)。简单来说儒学是不具备也不可改进至(欧陆)现代性,而近代历史是“从天下到万国”;因此现代中国有国家无天下,天下已亡,国家振兴。
中国 中国历史 儒家 历史 思想史
发现东亚 豆瓣 Goodreads
6.8 (20 个评分) 作者: 宋念申 新星出版社 2018 - 7
重建常识,以崭新的视角认识今日之东亚与世界格局
【内容简介】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编辑推荐】
1.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
本书有助于加深对当下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深入理解。中国今日的版图是在清朝确定的,今天的很多争议来自于近代被欧美殖民的经验;朝韩领导人再次握手,美朝会面的展开,备受关注,而造成今日美、朝、韩、中复杂关系的源头,要追溯到“三八线”划分的那一刻;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西方文化在近代各自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的,而在二战后又是为何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晦暗不明的国际形势,你我作为普通民众,究竟应该如何判断?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有助于拨开迷雾,重建常识,在风云变幻中,窥见本质。
2.旅美学者讲述东亚历史,为大家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本书作者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UMBC)教授东亚历史。与国内的历史教育略有不同,美国的历史课堂更注重提供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对历史乃至现实的反思。因此作者努力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和邻国的历史。
3.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我们是否真的熟悉我们所在的东亚世界?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关于东亚的历史叙事,一边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一边又要警惕华夏中心主义;在种种定见下,原本就矛盾重重的东亚历史,很容易被误读。作者以跨区域的、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并勾连鲜为人知的重要插曲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小人物,既有发人深省的观点、宏观的历史框架,又有妙不可言的细节,让你常有恍然大悟之感。
4.历史学者写给大家的精彩之作。史学家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推荐阅读。
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
2020年4月21日 已读
当提起欧洲某人说清朝是xxx时,这个引语语境语义是否是与用引语者同一?本书作者就比较通俗的呈现了近几十年来(?)历史研究的成果 -- 大部分时候那时人所思所想并不是我们如今的所思所想。现时中国教科书里闭关锁国的描述竟然是承启自西方殖民话语体系(亦可能是经过民国学家救亡运动的结果)。即中国教科书里的受害者描述本身潜藏的含义是假使没经过坚船利炮的轰击,就没XXX力挽狂澜、克服一切艰难险阻、XXX复兴。这个话语范式是古老的,而且还在被使用......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豆瓣
作者: Joseph R. Leven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 8
2021年6月14日 已读
列文森后续著作《儒教中国》里的“天下步入国家”论,和“孔氏入博物馆”论都可以在这部书里找到。列氏一生都在为中国招魂?从《梁启超》至《儒教中国》,列文森的核心问题都是中国近代的连续性问题,而列氏的结论皆是“天下已亡”。于此书中,列氏只是研究梁任公论述中的捍格处。如任公在《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一不要做中国旧思想的奴隶。二不要做西方新思想的奴隶”;列氏则点出,假如换位至一英国哲人,两句警言则是:“一不要做英国旧思想的奴隶,二不要做东方新思想的奴隶”。于19世纪末,应无任何英伦哲人会如此评述当世思潮---这就是中国思想的连续性问题。任公尊孔反孔皆是为此。
中国 中国历史 传记 历史 知识分子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豆瓣
作者: 张灏 译者: 崔志海 / 葛夫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1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一反“西方的冲击”这一研究模式存在的偏颇,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在面临外部冲击时所具有的活力。作者张灏通过支1890-1907年过渡时代梁启超思想的研究,详细考察了中西思想在很多领域内的相互影响,勾画出它们在梁启超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梁启超塑造的一代“新民”,与现代中国之间的联系,要比五四“新青年”更具有代表性。《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不愧为继李文森之后国外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
The Teleology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豆瓣
作者: Fogel, Joshua A. (ED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4 - 9
2020年5月1日 已读
As Perdue states, the observation by Lucian Pye of China not having a mature nationalism is accurate (for a sanity check, what is an un-Chinese behavior; and what is un-American or un-British), though his diagnosis of civilization state is inaccurate. To Perdue the problem is the empire. It all points to a gaping hole in the notion of China..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 民族国家
神文时代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1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论文集。诚如副标题所言,这些论文旨趣在于描述中古时代谶纬知识(现代语境下的知识而非现代语境下的迷信)与政治的交互。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万古江河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豆瓣
作者: 孙歌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第一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本书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在形而下层面建立多元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似性进入差异,并进而在差异状态中理解差异。为此,不仅需要哲学认识论的翻转,而且需要对经验的重新认识。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干扰,把世界视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恩格斯留下的思想课题,通过形而下之理的探讨激发出新的理论能量。
2020年7月1日 已读
上半部或可为沟口著作的引言?(我尚未阅读沟口的著作)沟口作为思想史家的敏锐(或许是孙歌的解读?)体现在他的对中国思想史上的(似)谱系学分析,而同时也避免了落入谱系学常见的窠臼 --- 为了维护谱系学分析的价值 不得不把分析结论嫁接至某种普遍性真理 从而推出结论的不言自明。这就是沟口的“空”。下部分则是集中在historiography的论争。但不同于大部分史学史论争,这次焦点是日本“当代”史,即叙述者与叙述对象同构,因此这次论争的迷人处在于史家不得不承受道德责任,而这也是龟井出发点。历史学家们采用的“结构性”分析能为久远的历史提供不同视角,但在当代史叙述里 这种结构是完全消弭了作为的人道德责任和道德理由。只着眼于“外生”结构,而不叙述内在原因则不能回应任何当代的问题...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哲学 思想史
亦師亦友亦敵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1
近代的中日關係史,是一部充滿衝撞、糾結和廝殺的歷史。日本對華侵略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許多中國人至今仍視日本為「中華民族」不共戴天的仇敵。然而,
王柯教授在本書中以宏觀視野,觀察到一幅遠比這複雜的圖景:對近代中國來說,日本事實上扮演了亦師、亦友、亦敵的三重角色。
近代中國的思想家們,通過日本學習到建設國家的方法,就是民族主義。此後,兩國領導人因應立場和利益的變化,隨時調用民族主義作為工具,在敵人、朋友之間變換角色;在缺乏統治正當性的時候,也樂於利用民族主義思想,來強化人民的集體意識。讀者可以從《亦師亦友亦敵》所提供的個案及線索,以多樣化的角度和層面,審視兩國民族主義帶來的問題。
以2015 年問世之《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為基礎,本書經重新校訂並新增五篇文章,主題包括「民族西來說」思潮、「血緣民族論」話語、俄國十月革命思想的影響、夾縫中的日本華僑的身份認同、日本帝國主義下的「伊斯蘭共同體」構想等。王柯教授繼續深研第一手歷史文獻及新近研究,條分縷析,更進一步探討近代日本和中國先後醖釀民族主義,以及互相交手的來龍去脈。
---------------------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2021年1月13日 已读
辅之以程映虹2019年的著作,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主义是一种racial (not ethnicity!) nationalism (aka national socialism)是为确论。此书贡献在于疏理中华主义的渊源(日本)即中华主义与此后的民族边疆问题和中日关系。但由杨枢一章引起的疑问--为何大清驻日大使并无他“同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又或者说边疆问题(除去西北方)为何不能延续清朝政策?即民族主义的观念建构的确是近代,但是(粗糙的)民族身份认同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作者通篇民族身份误置便是一(错)例。当然这个问题超出本书的范围---已非中日关系而是满汉关系。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民族主义 近代史
大宋之变 豆瓣
6.5 (15 个评分) 作者: 赵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2021年11月29日 已读
文笔非常失水准。网络用语(如"司马光得到......洪荒之力")散见于各处,非常膈应我这位读者。作者是基于学术成果写作通俗作品,但平易的文字并非需要使用网络用语达成,或许还成拖累(假想作者写“司马光yyds”?????)。这篇短评仅以文笔论事,并非针对内容。但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豆瓣
大清帝国と中華の混迷
9.0 (6 个评分) 作者: 平野聰 译者: 林琪禎 八旗文化 2018 - 10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 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2021年3月7日 已读
书里的较多评论(在国史观下)颇为刻薄,但感到刻薄是否是因为我们长期被中华史观影响的结果?这本书的指向是大众,所以中间理论举证过程较为简略。中心点是天下-内亚-东亚的嬗变,即从明天下至清内亚至民国东亚帝国的转变,又可谓是对清的内亚性的介绍。比较可惜的为两点(1)华夷论有极端者如郑所南又有明末顾亭林、黄梨洲之别;那么能否以清末民初的排满革命里严守“种族”之别的华夷论作为儒家天下(四夷)思想的定调?(2)晚清儒者,如魏源,实学著作被作者当成儒家“中华化”清朝的行为,不知这些可否上溯欧阳修的绝统/正统论,而非当成是别出理学、心学之外一派?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21年5月22日 已读
与作者其它著作类似,即作者自己跳不出汉人身份或汉人本位叙述视角。作者在开篇即点出了“天下”思想并非实体,可由文化转移,即中华正统不依存于汉地九州,而汉人可以不是天下的继承者。在这种天下思想里,边疆与中土的关系是华夷问题--谁是边疆谁是中土?但作者囿于自我身份,前设了汉地九土仍是中土。在探讨中土边疆问题时,只以中土利益为基准,否定了边疆的agency。所以作者结论只能是清朝政策失败致使今日边疆问题,而不能探讨边疆为何是这些?假使讨论了,条目就没了吧?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 民族主义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豆瓣
9.2 (4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作者将陈先生的地域集团理论转移到更为细致的个人网络分析。但作者的最近政治网络分析浮于表面,仅是用来组织材料和人物叙述功用,且颇多预设同一网络内的成员政治目标的一致性(需要更多论证)。 网络分析粗略概括就是数据码农活。如需论证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倚重曹魏旧臣的支持,作者可以穷举史料中司马懿(及曹爽)与曹魏老臣的关系网,然后计算司马懿(和曹爽)在此政治网络中eigenvector centrality,从而得出侧面证据论证司马懿是否更得曹魏老臣的支持。 部分分析或许需要更多论证,如司马懿与荀彧的交往能否引申为河内司马氏与颍川荀氏的交往?另外这本书也可作魏晋嬗变的政治通史用,可读性极强(文笔佳,四星升五星),及此书绪论里的文献梳理颇为细致。
中国历史 历史 政治 政治史
國史大綱(上下) 豆瓣 Goodreads
國史大綱
9.4 (56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商務印書館 1994 - 4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补标。大纲其实不适用国史入门(又或者说我们当代人的一般史学知识水准远低于当时一般读书人的史学知识水准),应当有一定历史研究积累后方有所得。原因有三:大纲体例非现代通史体例,且參有大量古文,无古史研究背景,难以通读;全书论叙夹杂行文精简,无相关历史知识背景,难以领会精要论点;且此书成于救国救亡期间(类似为了反驳李顿调查,诸多史家不得不屈从于政治号召写作“大字报”),诸多论点是为救国救亡,读者需要辨清史论与救亡论。
中国历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