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
神居何所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者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既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2013年1月26日 已读
邱于此书及《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里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书法的神和书法理论阐释。邱认为书法的神及其所给予的感受是由微形式构成的,但我们现尚无法观测微形式。邱认为这种神或许是书法中最难获得的一点,需长年累月的积累与去俗致韵(黄庭坚提倡用多读书去俗)。由于这种神是可被感受,但无法言说(言不尽意),故有阐释困难。同时邱认为传统书论里的阐释是模糊的。邱因此致力于章法及笔法,希冀为现代学人书人提供可易解的阐释。邱于《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初步创建了一套章法解构方法和阐明了笔法发展已臻完美。

邱或许给读者的最大财富不在于以上的阐述,而在于他对书法的肯定。他认为书法是尚未被开发的沃土;即使书法因书写工具变换而没落,但书法仍然不会消亡。
中国艺术 书法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豆瓣
作者: 华人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 4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内容简介:两汉的书法教育、两汉的简牍(附骨签、帛书及其他墨迹)、西汉的铭刻书法、东汉的碑刻(附砖文)、汉代的书法家、东汉的书学。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豆瓣
作者: 丛文俊 江苏教育 2009 - 4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刘涛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之盛,已非士人雅好之举。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风行,是一种文化追求,虽多少有点附庸风雅或追求功利之敝,但韵致高远。这比起自下而上的趋俗、媚势、逐流,则显得高贵不少,也更具文化意义。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朱关田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 10
打开这本架构庞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的书法专著,如同漫步在我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隋唐时代。该书10个章节,系统论述了隋唐及五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各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介绍了各个时期有关书法名家,并追溯其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还充分论述了唐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唐代墓志、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和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本书主要介绍了隋代与初唐书法,唐太宗与书法复兴,盛中唐书法,雄秀独出的颜真卿,晚唐书法,唐代文化与书法,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法家等内容。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曹宝麟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 10
本书为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的第五卷。由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学者曹宝麟撰写。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和繁荣的时代之一,无论在文学或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本书对两宋和辽金时代的各种书风流派作了详尽的阐述和爬梳,特别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和历史影响,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和蔡襄等“宋四家”作了重点的介绍。
篆刻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邓散木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 - 5
《篆刻学》初稿脱胎于作者三十年代在上海讲授金石篆刻的‘课徒稿’,几经修改补充,遂成此稿,作者在世时本拟再作校订修改,但因病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愿望。现将原稿影印出版。原稿个别地方有钢笔写的补充,部分章节旁边有钢笔小注,是作者拟作修改而未及完成。‘炼刀法’一节,作者旁注‘应全删’,为保持遗著原稿本来面目,均未作更动,以供读者参考。原稿标点漏点近三分之一,图例、文字亦偶有错漏,均请邓散木先生家属邓国治同志校勘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