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神居何所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作者在对书法基本性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与书法有关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书法史,现代创作理论、感觉模式、形神关系、书法研究方法论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这里既反映出作者对艺术现象敏锐的触觉和处理各种理论问题的才能,又显示出书法理论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2013年1月26日 已读
邱于此书及《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里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书法的神和书法理论阐释。邱认为书法的神及其所给予的感受是由微形式构成的,但我们现尚无法观测微形式。邱认为这种神或许是书法中最难获得的一点,需长年累月的积累与去俗致韵(黄庭坚提倡用多读书去俗)。由于这种神是可被感受,但无法言说(言不尽意),故有阐释困难。同时邱认为传统书论里的阐释是模糊的。邱因此致力于章法及笔法,希冀为现代学人书人提供可易解的阐释。邱于《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初步创建了一套章法解构方法和阐明了笔法发展已臻完美。

邱或许给读者的最大财富不在于以上的阐述,而在于他对书法的肯定。他认为书法是尚未被开发的沃土;即使书法因书写工具变换而没落,但书法仍然不会消亡。
中国艺术 书法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豆瓣
作者: 华人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 4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内容简介:两汉的书法教育、两汉的简牍(附骨签、帛书及其他墨迹)、西汉的铭刻书法、东汉的碑刻(附砖文)、汉代的书法家、东汉的书学。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豆瓣
作者: 丛文俊 江苏教育 2009 - 4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刘涛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自东汉末至南北朝末历时三百余年,作者刘涛先生,并未一味地罗列书体资料而纠缠于当时书体、书风的变化演进上,而是溯本穷源,从历史文化大背景来阐释当时书风之盛、书体之变的,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全面考辨论述的。因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一道,不仅是魏晋风流的余绪,更是儒林士风的又一端。正如包世臣所言:“南北朝尤重此艺。工文者史入文苑,工书托体小学,乃入儒林”。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的标榜。从该书各章节的论述中,都可对当时这种世风时尚有所领略,进而明了书体之变尽在不言之中。仅从该书《南朝帝王重视书法》、《南朝寒门书家与士族书家》两节所述“‘侍书’的设立”、“帝王与高门书家争胜”、“寒门书家的崛起”、“书家的士庶之别”等内容,就可窥见当时书风之盛,已非士人雅好之举。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风行,是一种文化追求,虽多少有点附庸风雅或追求功利之敝,但韵致高远。这比起自下而上的趋俗、媚势、逐流,则显得高贵不少,也更具文化意义。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朱关田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 10
打开这本架构庞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的书法专著,如同漫步在我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隋唐时代。该书10个章节,系统论述了隋唐及五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各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介绍了各个时期有关书法名家,并追溯其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还充分论述了唐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唐代墓志、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和唐五代的书法理论。
本书主要介绍了隋代与初唐书法,唐太宗与书法复兴,盛中唐书法,雄秀独出的颜真卿,晚唐书法,唐代文化与书法,唐代书法的域外传播,五代杨凝式及其他书法家等内容。
中国书法史 豆瓣
作者: 曹宝麟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 10
本书为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中国书法史》的第五卷。由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学者曹宝麟撰写。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和繁荣的时代之一,无论在文学或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本书对两宋和辽金时代的各种书风流派作了详尽的阐述和爬梳,特别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和历史影响,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和蔡襄等“宋四家”作了重点的介绍。
汉字书法之美 豆瓣
7.2 (27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书法有关现象的解说。作者基于对书法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共生这一基本特征的思考,为书法的形式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运用它对笔法史、章法史、书法与绘画基本性质的比较等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作者对书法现象所引发的语言学、美学与哲学各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而将书法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领域。
2013年1月26日 已读
邱于此书及《神居何所》里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书法的神和书法理论阐释。邱认为书法的神及其所给予的感受是由微形式构成的,但我们现尚无法观测微形式。邱认为这种神或许是书法中最难获得的一点,需长年累月的积累与去俗致韵(黄庭坚提倡用多读书去俗)。由于这种神是可被感受,但无法言说(言不尽意),故有阐释困难。同时邱认为传统书论里的阐释是模糊的。邱因此致力于章法及笔法,希冀为现代学人书人提供可易解的阐释。邱于此书里初步创建了一套章法解构方法和阐明了笔法发展已臻完美。 邱或许给读者的最大财富不在于以上的阐述,而在于他对书法的肯定。他认为书法是尚未被开发的沃土;即使书法因书写工具变换而没落,但书法仍然不会消亡。
书法 艺术
鹊华秋色 豆瓣
作者: 李铸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著名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
书法有法 豆瓣
作者: 孙晓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书法有法》是孙晓云女士的代表性书论著作,出版10年来,几经再版,畅销已久,深为书界内外读者追崇,成为广大读者品味中国书法的一本经典著作。曾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知识出版社等机构4次出版,每次再版,都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创造了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的最高纪录。
在这本专著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与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的书写方法(笔法),在笔法与结构、章法之间建立一种必然联系,同时,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获得了它们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仅如此,孙晓云还以此为轴心,为我们描述了书法史的纵向演变,以及书法之“法”对古代文人画传统的重大影响。
这次修订版在旧版内容上增加了孙女士对一些书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体会,并由多次荣获“中国最美图书”奖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卢浩先生精心设计,图版内容和整体形态焕然一新,充分体现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江苏美术出版社在艺术专业图书出版方面的较高品质。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与邱振中的《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互参
书法
书法指南 豆瓣
作者: 俞剑华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 1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
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怎样临帖 豆瓣
作者: 邓散木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 9
邓散木一生勤于艺事,十分热心书法教育事业。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在上海举办过书法讲座,其自编讲义风行全国,影响深远。本书是作者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除作者之女邓国治在个别地方作了相应的注释、补充外,基本参照原稿。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67个练习组成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含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

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之上,作者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
2016年2月23日 已读 感觉有些地方于初学者是没讲清楚的,如为何用狼毫,又如不准用指法是指不能用捻管还是不能用指腕法。邱氏大概是极力推荐用腕法的吧...然后这本书里的例子有部分是来自作者早年的草书教学视频(网络上有)。
书法
启功给你讲书法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启功 中华书局 2005 - 10
《启功给你讲书法》的作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字形、选临碑帖、文房四宝、用笔、结字、执笔法、参考书等十三个方面,非常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和主张,主要目的是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书法艺术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认识,以及人为制造的神秘感。全书以破为主、立在其中,既是启功先生数十年习书经验的总结,也为初学者打破种种观念束缚,赢得自由、自信。
白蕉论艺 豆瓣
作者: 白蕉 原著 / 金丹 选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 - 1
《白蕉论艺》内容简介:白蕉先生离开人民已经四十年了,他量个渐渐被人淡忘的艺术家。2006年,白焦百岁之时,好在《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订·白焦》的出版,给白蕉的在天灵一些慰藉,也让喜欢白蕉和白蕉书法的人有了一个晤对赏读机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白蕉的文集,这与他的成就显得极不相称,第一手资料的缺乏,也给白焦研究带来了困难。白焦是一位不该被忘却的大家,他的思想闪耀动人的辉光。但我们相信,书法史会重重地记下白焦一笔,他的大名也必将无翼而长飞。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可与邓散木著《怎样临帖》互参
书法
愉快的书法 豆瓣
作者: 邱振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主要内容简介: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要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必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而到目前为止,对书法技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书仍然很少。很多相关知识是过去留下的,其中还有些是不正确的一一比如“执笔要牢”,“牢”到别人无法从你手中把笔抽走。邱振中教授认为,在书法教育方面,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训练体系,不论小孩还是成人,拿起笔开始练习书法时,都应该知道一种正确的方法。
《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就是这样一本精彩而实用的普及读物和入门教材,书中提及的24个练习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完全针对初学者设计,同时针对每一种技巧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分析。这样的书籍和教材推进了初级阶段的书法艺术教育,对于传播、接续书法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2016年2月23日 已读 更便于初学者的167练习
书法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 豆瓣
作者: 刘小晴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
艺术既是一种创作,又是一种消遣。一个人在工作之余,明窗净几,站立案头,铺纸濡笔,写上几个字,实际上是一种很快活的事。如果深入一步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便会在甘苦中尝到无穷的滋味,并乐此不疲,终老而不以为倦。
本书力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书学理论中技法部分的概貌,评点部分力求辩证、公允、不卑不亢,不激不厉,无论帝王百僚,抑或庶民道释,无论南帖北碑,由作者认为合理则取之,否则舍之。
本书偏重于书学中的技法部分,所选插图也为说明文字之需,见智见仁,任人而异。如欲深造,恐非本书所宜。
本书并不包括书学中的全部内容,对书学中的源流、历史、鉴别、品评等亦不广泛涉及,重点放在技法方面。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穷搜博采,撷英取华,于一百多家典著中,精选 出古人论书语录二千余条,其中包括对法、意、势、力、韵、神、形、质等以及前人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的研究。
2016年2月23日 已读
宝书!
书法
圖說小楷技法 豆瓣
作者: 劉小晴 上海書畫畫出報社 2014 - 8
《图说小楷技法》的宗旨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最为便捷的方法,尽量少走弯路,从而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创作实践。小楷既具有书法艺术的“共性”,亦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既具有大楷的一般特点,但又绝不是大楷的缩小。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持之以恒,是不难写好的,特别是在把握具有“共性”规律的前提下,再静心研究其“个性”的特征,以形求法,以法循理,在理法的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性情、意趣,这样日积月累,自能水到渠成,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风格。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 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 “穷乡儿女” 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通过描述和分析古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