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本书为余英时先生评价恩师钱穆的文集。余先生以此作为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献礼。文集既收录了和钱穆先生直接相的文字,也包括二三篇间接涉及钱先生的学术和思想的文章;其中有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更着重肯定了钱穆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并对质疑钱先生学问的观点予以了回击。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豆瓣
作者: J. G .A. Poco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 a methodological inquiry
Working on ideas in time
Verbalizing a political act : towards a politics of speech
Political ideas as historical events : political philosophers as historical acto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 towards the historiography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concept of a language and the métier d'historien : some considerations on practice
Texts as events :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Quentin Skinner :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he origins of study of the past :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ime, institutions and action : an essay on traditio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an as political actor in polity, society and academy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 the subaltern and the subversive
The politics of historiography.
Machiavelli 豆瓣
作者: Quentin Skinn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
Niccolo Machiavelli taught that political leaders must be prepared to do evil that good may come of it, and his name has been a byword ever since for duplicity and immorality. Is his sinister reputation deserved? In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Quentin Skinner focuses on three major works, "The Prince", "the Discourses", and "The History of Florence", and distils from them an introduction to Machiavelli's doctrines of exemplary clarity.
2013年9月8日 已读
短小精悍的介绍,也是Past Master Series里面声蜚于外的一本。最后一句 或许就是作者的评价 --"no epitaph can match so great a name."
历史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思想史
The Emergence of Probability 豆瓣
作者: Ian Hac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7
Book Description
Historical record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real concept of probability in Europe before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although the use of dice and other randomizing objects was commonplace. Ian Hacking presents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early ideas about probability, induction,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 and the growth of this new family of ideas in the fifteenth,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The contemporary debates center around figures such as Pascal, Leibniz, and Jacques Bernoulli. Hacking invokes a wider intellectual framework involving the growth of science, economics, and the theology of the period. He argu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probability concepts to emerge have constrained all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determine the space within which philosophical debate on the subject is still conducted. First published in 1975, this edition includes a new introduction that contextualizes his book in light of new work and philosophical trends.
2015年1月15日 已读 闲书*1. 读罢只记得 aleatory & epistemic probability...
statistics 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豆瓣
作者: Stephen M. Stigler Belknap Press 1990 - 3
Review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The book is a pleasure to read: the prose sparkles; the protagonists are vividly drawn; the illustrations are handsome and illuminating; the insights plentiful and sharp. This will remain the definitive work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or some time to come.
--Lorraine J. Daston
Science : An exceptionally searching, almost loving, study of the relevant inspirations and aberrations of its principal characters James Bernoulli, de Moivre, Bayes, Laplace, Gauss, Quetelet, Lexis, Galton, Edgeworth, and Pearson, not neglecting a grand supporting cast...The definitive record of an intellectual Golden Age, an overoptimistic climb to a height not to be maintained.
--M. Ston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One is tempted to say that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the name Stigler.
--Morris Kline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 In this tour de force of careful scholarship, Stephen Stigler has laid bare the people, ideas, and event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s...He has written an important and wonderful book...Sometimes Stigler's prose is so evocative it is almost poetic.
--Howard Wainer
Review
Stigler's book exhibits a rare combination of mastery of technical materials, sensitivity to conceptual milieu, and near exhaustive familiarity with primary sources. An exemplary study
--Lorraine Daston
2015年1月15日 已读 闲书*2. Detailed recount and illustration of stats development.
statistics 思想史
The Stillborn God 豆瓣
作者: Mark Lilla Vintage 2008 - 9
A brilliant account of religion's role in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West, from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lose of World War II.
The wish to bring political life under God's authority is nothing new, and it's clear that today religious passions are again driving world politics, confounding expectations of a secular future. In this major book, Mark Lilla reveals the sources of this age-old quest-and its surprising role in shaping Western thought. Making us look deeper into our beliefs about religion, politics, and the fate of civilizations, Lilla reminds us of the modern West's unique trajectory and how to remain on it. Illuminating and challenging, The Stillborn God i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豆瓣
作者: Joseph R. Levenson ACLS Humanities E-Book 2008 - 8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即使冲击回应范式是过时的,列文森论证的并非不合理(且极优雅)。列文森第一卷的论证点在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晚清民国学人的儒学取向和论证及后的转向是否有紧密的联系。列文森认为是有的,但列文森的“悲观”结论是儒学是无法推出一套契合现代国家或者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社会土壤)。简单来说儒学是不具备也不可改进至(欧陆)现代性,而近代历史是“从天下到万国”;因此现代中国有国家无天下,天下已亡,国家振兴。
中国 中国历史 儒家 历史 思想史
余英時回憶錄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允晨文化 2018 - 11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余伯说:“命运莫测,自己看不清,志我奋斗,不可一味信,历史进程,推着人前行,教[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中国 中国历史 传记 历史 学术史
美國的反智傳統 豆瓣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理查.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 译者: 陳思賢 八旗文化 2018 - 7
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2020年5月3日 已读
囿于论文集体裁,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材料似乎是复制黏贴而成,不甚畅通。亦因为论文集,作者精于在空间维度里正统华夷分析;很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解释夷礼本身的变迁。譬如明末清初有王夫之的《黄书》亦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遗民之中的思想亦不同,然后后人的继承,又或者是对前人的阐述是什么呢?论文集里常常引用的两个例子分别为郑思肖和高宗上谕来阐述/论证夷夏大防的变迁背后是社会、政治;但作者却无勾勒夷夏观念是如何变迁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那么郑思肖黜《北史》为《胡史》的伦理根据是什么?这个伦理根据本身也是随着背后“大环境”而变么?或者说,在五德说之后,为何似乎多了很多“民族主义”分子,而在五胡期间则作者并未举出太多例子?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思想史 政治学
分身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 21世纪的日本论,中国日本认知的再次更新
★ 日本三部曲开篇力作,重构近代日本精神史
★ 深刻揭示日本何以在近代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了让人震惊的角色?
★分析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战后民主化等背后的精神机制
★ 展示一条民族主 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
【特别推荐】
许纪霖——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与自己最为纠缠的国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邻居。从明治维新到军国主义,日本尝到了“另类普遍性”的失败,而战后的新宪法与民主实践,让日本回归到了世界主义的文明普遍性。日本的这段国家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面难得的借鉴之镜。作者的这部著作从精神史的高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点。
刘苏里——作者以其惯有的沉静、慎思风格,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新日本论”长卷——既是向同行先贤的致敬之文,也是对当世提出的警戒之文。在作者的论述中,日本不再是行进中的我们的简单镜像;它的崛起、疯狂、毁灭、重生,也不再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由死由生的简单例证。近现代的日本,为世界,当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的路径。“新日本论”正是在“日本道路”对世界的启示中铺陈开来。
刘擎——这是一部新颖而杰出的近代日本精神史论著。它呈现出日本精神史演进中的巨大爆发力、自我冲突与纠葛、惨烈的失败以及最终的拯救,读来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同时,“分身”的隐喻敏锐地把握了日本对于中国兼具亲缘性与异己感的双重性,从而洞悉并阐明了日本精神对于探究中国之自我理解的特殊意义。最终,作者重新勘定了近代东亚历史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展现出富有启示性的世界主义视野与愿景。
施展——日本与中国在近代的各种恩怨情仇,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的走向。双方在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错位,几乎互为镜像般地反复出现。这部著作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它深刻而又全方位呈现出的近代日本的精神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命运及未来走向,是极有价值的。
【内容脉络】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选择日本近现代史上的若干个精神主题予以刻画和重述,诸如水户学、亚洲主义、近代超克、日本马克思主义、战后民主主义以及战后日本宪法的问题,从而揭示日本经验在思想史、政治史与文明史上的意义。对这些主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近代日本的变迁,更是重新认识东亚世界史变迁和探寻更为公正的世界秩序不可欠缺的视角。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But doesn't this contradict the Levesonian ideal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ncompatibility with modernity? Perhaps the strength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how Japanese were able to have its "enlightenment" at an (in)opportune time. But in immediate post war, both China and Japan has relegated Confucianism into the museum...
历史 思想史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明夷待访录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中华书局 1981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问题是永恒的问题,答案不一定永恒但是是勇敢的答案。三代以上无乱,三代以下无治,现在再读,也只叹明夷待访,盼“向后二十年交入「大壮」,始得一治,则三代之盛犹未绝望也”。“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哲学 思想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豆瓣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列文森 译者: 郑大华 / 任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本书为列文森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代表作。在饱含思辨的流畅叙述中,作者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而列文森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而是一个创造的天才,后来者必须努力跟上他的脚步……作为老师,我为此而自豪。 ——费正清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一位亲密的友人,更是一个不会枯竭的思想灵感的源泉。与他的交谈也不仅是令人愉快的,并且能够不断地刺激你产生新的视域与观点。 ——史华慈
很自然,列文森对于官僚—君主制的描述已经且将会被后来的学者所修正,但是,其尼采式的暗示——人们可能将自我的局限强加于他人以服务于自身权力——将作为其论述的核心长存下去。如其许多洞见一样,官僚—君主制这一概念也将继续提醒人们,悖论旨在揭示真理的一个未知片段。
——魏斐德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争论。尽管70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杜维明
2020年4月19日 已读
即使冲击回应范式是过时的,列文森论证的并非不合理(且极优雅)。列文森第一卷的论证点在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晚清民国学人的儒学取向和论证及后的转向是否有紧密的联系。列文森认为是有的,但列文森的“悲观”结论是儒学是无法推出一套契合现代国家或者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以及社会土壤)。简单来说儒学是不具备也不可改进至(欧陆)现代性,而近代历史是“从天下到万国”;因此现代中国有国家无天下,天下已亡,国家振兴。
中国 中国历史 儒家 历史 思想史
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 豆瓣
作者: 孙歌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本书第一部讨论了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结构,特别是他在经验研究中折射出来的原理性假说;第二部讨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生在日本的昭和史论争。本书通过对这两个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如何破除静态的知识感觉,建立把握动态过程的认识论课题。在形而下层面建立多元的普遍性,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相似性进入差异,并进而在差异状态中理解差异。为此,不仅需要哲学认识论的翻转,而且需要对经验的重新认识。破除旧形而上学的干扰,把世界视为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恩格斯留下的思想课题,通过形而下之理的探讨激发出新的理论能量。
2020年7月1日 已读
上半部或可为沟口著作的引言?(我尚未阅读沟口的著作)沟口作为思想史家的敏锐(或许是孙歌的解读?)体现在他的对中国思想史上的(似)谱系学分析,而同时也避免了落入谱系学常见的窠臼 --- 为了维护谱系学分析的价值 不得不把分析结论嫁接至某种普遍性真理 从而推出结论的不言自明。这就是沟口的“空”。下部分则是集中在historiography的论争。但不同于大部分史学史论争,这次焦点是日本“当代”史,即叙述者与叙述对象同构,因此这次论争的迷人处在于史家不得不承受道德责任,而这也是龟井出发点。历史学家们采用的“结构性”分析能为久远的历史提供不同视角,但在当代史叙述里 这种结构是完全消弭了作为的人道德责任和道德理由。只着眼于“外生”结构,而不叙述内在原因则不能回应任何当代的问题...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哲学 思想史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10月26日 已读
天下一文真是处处隐语,遥闻洪武:“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又有顾炎武“亡国”、“亡天下”之论。天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许是将孔圣重新迎回孔庙的过程。但就如同天下论者不能论述“天下”的历史,天下论者同时也缄默的接受了富强为当前的社会目标、共识。即富强同时也是非历史的。当文明与富强,天下论所要筑起的双基石,都是非历史的,而天下论者又希冀架起传统与当下的桥梁,那么天下论者岂不是日日推石上山建桥?
中国 思想史 政治哲学 近代史
美国秩序的根基 豆瓣
Roots of American Order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拉塞尔·柯克 译者: 张大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20世纪70年代初,本书首次面世时,美国正处于危机之中:理查德?尼克松不光彩地辞去总统职务,越南战争正走向灾难性的结局,大学正从学问的殿堂堕落成疯人院……
在世人大多对美国的未来感到沮丧时,作为当代保守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柯克却满怀希望地期盼美国秩序的复兴,将其根基牢牢锚定在《旧约》中的先知时代,上下纵横三千多年,不无洞见地指出,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的中世纪和宗教改革,西方历史的演变过程时时都在酝酿美国秩序的种子: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罗马的美德与力量、伦敦的法律与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融汇到由清教徒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
在柯克看来,美国的成功之道似乎可以概括如下:宗教信念派生出有秩序的自由观;有秩序的自由观派生出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则为美国经济、社会和个人活力的发挥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
柯克念兹在兹的是,让美国保持自由和繁荣的那些永恒之道,而这些永恒之道就蕴藏在美国和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
論天人之際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14 - 1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