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孤獨六講 (附DVD) 豆瓣
作者: 蔣勳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 2
◎中國時報2007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
◎200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2007誠品年度top100暢銷書榜
◎2007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top100暢銷書榜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2013年1月28日 已读
蒋提出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一为暴力的合法性;二为思维与疑;三为伦理道德的边限。三者互有影响。暴力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是由法律强制力和伦理道德认知力所造成。伦理道德的认知力则在一定程度上由某些人思维所发明并传播。推翻这些认知力则因赖于疑-有疑有得。
文化 美学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豆瓣 Goodreads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9.2 (5 个评分) 作者: Clifford Geertz Basic Books 1977 - 4
Classic essays by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stimulating anthropologists of his generation on what culture is, what role it plays in social life, and how it ought to be properly studied.
2013年6月9日 已读
格尔茨是要弄懂当地人是如何读一本书(半不当地说就是当地人怎么理解一本书),不是要弄懂读什么书,也不是怎样读书(行为),更不是读这本书的是谁。这种“深描”手法不仅要找稳立足点(了解当地人是如何读书),不能剥落读书时的情景(context),且甚为忌讳有“以小见大”的用法(他们是如何读这本书,故其他人也是如何读这本书)。但格尔茨却有“见微知著”的追求,他的“见微知著”应是指在了解当地人如何读一本书后再用自己的interpretation来展示当地人的如何读书。展示本身是一分析过程,如同“望闻问切”后的诊断 (clinical inference)。以上是对格尔茨的方法论的极度简化。我意于格尔茨的“深描”法与微历史的契合;可惜微历史不是田野调查,局限更多。Pocock应对这种“解释”甚有诟病。
methodology 人类学 文化
书信集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收陈寅恪1923-1966年间致数十位亲朋、学者的二百余通书函,通信对象包括傅斯年、陈垣、胡适、罗香林、梅贻琦、杨树达、陈述、闻宥、刘节等人。
诗集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著 / 陈美延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5
本书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者,则采用最后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是事例不一或论述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仅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稿书量注明写作时间。根据作者生胶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书中讲解了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稿等内容。
Fin-De-Siecle Vienna 豆瓣
作者: Carl E. Schorske Vintage 1980
A landmark book from one of the truly original scholars of our time: a magnificent revelation of turn-of-the-century Vienna where out of a crisi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isintegration so much of modern art and thought was born. "Not only is it a splendid exploration of several aspects of early modernism in their political context; it is an indicator of how the disciplin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s currently practiced by its most able and ambitious craftsmen. It is also a moving vindication of historical study itself, in the face of modernism's defiant suggestion that history is obsolete." -- David A. Hollinger, History Book Club Review "Each of [the seven separate studies] can be read separately....Yet they are so artfully designed and integrated that one who reads them in order is impressed by the book's wholeness and the momentum of its argument." -- Gordon A. Craig, The New Republic "A profound work...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s of 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 -- H.R. Trevor-Roper, front page,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Invaluable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ian...as well as to thos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arts" -- John Willett,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 work of original synthesis and scholarship. Engrossing." -- Newsweek
2013年9月20日 已读 我自感没有读透这本书,原因是我对这段历史的陌生,所以我也不敢评分。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现代主义,而作者则从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取材。
读罢这本书后,只感作者的探索范围极广。从开篇的建筑,到中段的政治,及至末尾的艺术。这其实就是扎实的学问功力。这或许是我读这本书后得到的最深启发。这本书是列在一份史学书单上面的...
Fin-de-siecle在英语里面一般特指十九世纪末。它的含义非常微妙。十九世纪末既是欧陆的辉煌时期,也是衰败前的日落。
历史 文化 欧洲史
分身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李永晶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 21世纪的日本论,中国日本认知的再次更新
★ 日本三部曲开篇力作,重构近代日本精神史
★ 深刻揭示日本何以在近代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了让人震惊的角色?
★分析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战后民主化等背后的精神机制
★ 展示一条民族主 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之路
.
【特别推荐】
许纪霖——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是与自己最为纠缠的国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邻居。从明治维新到军国主义,日本尝到了“另类普遍性”的失败,而战后的新宪法与民主实践,让日本回归到了世界主义的文明普遍性。日本的这段国家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面难得的借鉴之镜。作者的这部著作从精神史的高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点。
刘苏里——作者以其惯有的沉静、慎思风格,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新日本论”长卷——既是向同行先贤的致敬之文,也是对当世提出的警戒之文。在作者的论述中,日本不再是行进中的我们的简单镜像;它的崛起、疯狂、毁灭、重生,也不再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由死由生的简单例证。近现代的日本,为世界,当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民族主义跟世界主义搏杀,最后融入世界主义的惊心动魄的路径。“新日本论”正是在“日本道路”对世界的启示中铺陈开来。
刘擎——这是一部新颖而杰出的近代日本精神史论著。它呈现出日本精神史演进中的巨大爆发力、自我冲突与纠葛、惨烈的失败以及最终的拯救,读来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同时,“分身”的隐喻敏锐地把握了日本对于中国兼具亲缘性与异己感的双重性,从而洞悉并阐明了日本精神对于探究中国之自我理解的特殊意义。最终,作者重新勘定了近代东亚历史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展现出富有启示性的世界主义视野与愿景。
施展——日本与中国在近代的各种恩怨情仇,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的走向。双方在外在身份与内在精神上呈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错位,几乎互为镜像般地反复出现。这部著作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它深刻而又全方位呈现出的近代日本的精神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命运及未来走向,是极有价值的。
【内容脉络】
在近代东亚世界史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面向文明的意志与热情。这种人类自身固有的秉赋和能量,让我们重新确认了东亚文明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它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的角色。
本书选择日本近现代史上的若干个精神主题予以刻画和重述,诸如水户学、亚洲主义、近代超克、日本马克思主义、战后民主主义以及战后日本宪法的问题,从而揭示日本经验在思想史、政治史与文明史上的意义。对这些主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近代日本的变迁,更是重新认识东亚世界史变迁和探寻更为公正的世界秩序不可欠缺的视角。
2020年4月15日 已读
But doesn't this contradict the Levesonian ideal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ncompatibility with modernity? Perhaps the strength lies in the difference of how Japanese were able to have its "enlightenment" at an (in)opportune time. But in immediate post war, both China and Japan has relegated Confucianism into the museum...
历史 思想史 文化 日本 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