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菊與刀 豆瓣
作者: [美]露絲·潘乃德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7
「菊」是日本的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的文化象徵。兩者一柔一剛,表現日本文化的雙重面向,揭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
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戰敗後,西方國家對這個迅速崛起的東方國家突然產生了興趣——到底日本人是怎樣的一個民族?對於要充分掌握日本民族性及文化以便於戰後管理的美國來說,更是必須了解的重要“情報”。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在戰後著手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格及其獨特文化傳統,透過當時日本的宣傳電影、集中營的日裔美國人和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的文學作品,總結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她後來把官方報告出版,名為《菊與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借用菊花的恬靜及武士刀的鋒利,比喻日本文化的雙重特性。本書對日本人愛美卻黷武、尚禮卻好鬥、貪新卻頑固、服從卻不馴、勇敢卻鹵莽等性格作出了深層次的剖析,並解讀日本人的習俗及育兒等傳統。
本書由1946年出版至今,一直是探討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了解日本人根深柢固的二元性格的經典著作。
2021年4月25日 已读 不清楚这文献的观点能适用到什么时候的日本,只是笔者自己也只是光读资料写出来的东西就太片面了,有点单方面地观察日本的感觉,似是客观地描述的同时又好像不全然是。(13/03/2018-25/04/2021)
人文社科
刑罚的历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Punishment and Torture 所属 作品: 刑罚的历史
作者: [英] 凯伦.法林顿 译者: 陈丽红 希望出版社 2003 - 8
事实上,《刑罚的历史》主要是欧洲的刑罚史,尽管其中也涉及到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但我们所见到的更多还是长时间笼罩着欧洲的司法黑暗。
以高度文明自傲的欧洲人也许无法相信他们的先人竟发明过那么多的折磨犯罪嫌疑人的手段。直至近代,被宣布有罪的人通常只有两条道路――死亡或奴役。仅是英伦一国,适用于死刑的罪名就超过了200种。而处决的方式至少包括了生祭、活埋、沸煮、溺毙、钉死、纹吊、斩首、由动物咬噬或用石头砸死等等。这些花样迭出的酷刑的发明者名单里不乏国王、贵族、神职人员以及备受敬重的专业人士。难以想象的还在于,在很长的时间里,欧洲的民众总是兴高采烈地过节般地去围观酷刑的执行场面。
文明伴随血腥而成长,历史终于翻过沉重的一页,我们到底看到的酷刑渐渐让位于较为人性的惩罚……
2017年10月23日 已读 記錄人類的殘酷不仁,證明廣泛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人性本善一說法的可笑
人文社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9.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先生主持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通论性经典专著。《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十四个主题论述,半个世纪以来,历经多次重要编写修订,至今仍是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2017年10月23日 已读 對古代來說就是常識,現代人來說如果這是常識應該就用不著讀這書了吧,這標題真是充滿糟點…不過作為用於由淺入深的了解我國文化的工具來說,不失為一本好書,內容還是值得參考的。
人文社科
中日韓大比拼 豆瓣
作者: 金文學 萬里機構 2013 - 5
韓國人很暴力?常患絕症?連端午節都要搶?
日本滿街都是宅男、腐女、AV女優?
中國人就一定不衛生、沒禮貌,但又很顧面子?
本書作者金文學生為韓裔,長於中國歸化日本,對東亞三國了解精闢獨到,由如廁 、洗澡、放屁一直談到三國人的民族性格。他以「比較文化」的角度解拆套版印象,抽絲剝繭,把中日韓人真實一面呈現眼前。
東亞文化源於中土,傳至韓、日、越南,而因各地語言、社會體制不同,接受漢化的程度各異。本書作者居住彼邦多年,以風趣的筆調,敏銳的眼光,刻劃出三地風俗異同,觀察入微,嘆為觀止,值得一讚。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 陸國燊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推展,我們容易以為世界各地已變得大同小異,以為對鄰國已有足夠瞭解,而不明白這種瞭解只能停留在硬體的層面,距離精神交流反而越來越遠。時至今日,我們對表面上越是相近的文化越瞭解,反而對遠方的西方文化認識更深。要建構正面的國際觀,始終應該從認識身邊的不同文化開始,這本書之是理想入門。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全球研究課程主任 沈旭暉
2017年5月29日 已读
7/内容也挺客观的,也可以让一些不太了解三国之间文化差异的读者籍此书了解它们的文化和当地人的思想
人文社科 捐出
中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日本] 加藤嘉一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加藤嘉一系列:中国逻辑+日本逻辑(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中国的逻辑》: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间外交中争到重要话语权。他以活跃的发言、敏锐的思考、流利的语言,试探着两国的底线;他激起无数反对声浪,却也迫使两国的政界和年轻人正视自己。
他以20岁的狂气扎根草根,用40岁的视野记录着中国变革的欣喜与阵痛。城市、经济、改革、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妇女、帅男、地震、学费、网论、世博、成功、地铁、服务、民工、礼让、红包……他的特立独行和观察所得,为现实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角度和有意味的观照。
《加藤嘉一系列:中国逻辑+日本逻辑(套装共2册)》还包括《日本的逻辑》。
戰火摧毀不了的童真 豆瓣
世の中への扉 戦争を取材する─子どもたちは何を体験したのか 所属 作品: 戰火摧毀不了的童真
作者: 山本美香 译者: 林仁惠 木馬文化 2015 - 4
若沒有持續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和平的世界,便會在轉眼間失去。
「我們沒有時間悲觀哀嘆世界盡是爭戰。
現在,該是我們挺身而出的時候了。」
──日本亞馬遜★★★★★,讀者感動推薦──
明明多數人都渴望世界和平,為何還會發生戰爭?
阻擋在建立和平國度前的高牆又是什麼?
《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專文推薦
微客 朱永祥
作家 李偉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文茜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記者 鐘聖雄     ────────感動推薦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列)
同樣生而為人,為何要相互憎恨、相互殘殺?
為何會有戰爭發生?我們究竟可以為和平做些什麼?
你能想像自己生活周遭布滿地雷嗎?全世界總共有超過一億顆以上的地雷埋藏各地,埃及有兩千萬顆以上,阿富汗也有一千萬顆之多。世界的彼端有人因為戰爭潛藏的危機威脅著生命,鎮日提心吊膽。科索沃有許多孩童因為戰爭留下的未爆彈與地雷,讓他們喪失雙腿、雙眼,甚至是生命。烏干達有一群孩子被軍人強行帶離父母,這群「童兵」為了活下去,必須學會扛著沉重的槍枝作戰,並且因為長時間的戰爭,讓他們失去該有的天真與快樂。山本美香想要以女性角度採訪報導,讓世人能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戰爭問題。在槍林彈雨中儘管也會害怕,但這只是更堅定她揭發真相的意念。無論是在伊拉克、阿富汗、烏干達等地方,不僅參與協助難民的醫療救治活動,也陪孩童進行心靈創傷治療。在衝突之地,有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人們悄然失去性命。因為我們的渾然不知,許多生命就此消逝。山本美香看著身心受創的孩童與人民,內心飽受衝擊。於是戰地採訪成了她畢生的使命,她希望能當這些人的世界窗口,轉達給世人知道──為了和平,現在,我們該挺身而出了。
本書特色
1. 作者親自在戰場攝影,留下一幕幕撼動人心的照片
2. 深入採訪戰爭中的國家,寫實紀錄戰火下的人民的生活
3. 2013年日本各地圖書館選出「在夏天最想讀的書」之一。
我想、我猜,美香要表達的善惡不是電影裡說得那麼簡單,她說的最耐我尋味的一句話是「互相對立的『公義』經常是引發戰爭的近因所在,」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制止人類連續不斷的鬥爭?她是記者,不給答案,給你過程已經不錯了,自己去想吧。──《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山本美香以及其他堅守人道精神的記者,還有那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犧牲讓世人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願意為仁愛而自我豁出去的人,世上有些比生命更珍貴的價值,我們應該去思考這些人行動背後的意義,好讓他們手中的燭光在世人心裡能燃點起來。──《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
她仍持續傳送著來自衝突之地的報導,告訴人們:「記者的存在,得以阻止事態往最壞的方向發展。」──美香之父 山本孝治
她透過記者這份工作創造出契機,希望大家進而會去思考、去實現一個沒有相互傷害、彼此殘殺的和平世界。──夥伴 佐藤和孝
看書打仗《周刊巴爾幹》總編輯 張桂越
看這本書,是記者看記者……有些狀況,我覺得熟悉,有些狀況,讓我羞愧。譬如,她是戰地記者、我不是。但,她在前往戰地採訪初期,心情是煩惱不定的,「並非我討厭這份工作,也不是因為辛苦而想放棄,而是這工作有什麼意義?我突然喪失了自信。」這點我倒是沒問題,我一直確信我這個記者的意義,反而,常被人「詬病」太過自信。在阿富汗的行動診所,作者美香看到跋山涉水的婦人、滿臉倦容的擠在長龍隊伍裡,醫生為婦人聽診、量體溫後,「她的表情頓時轉為開朗、面露安心的神情,」美香現場目睹醫生的付出,相當感動,她覺得「身為記者的自己實在渺小」。我相信她的自信是因為採訪一步步贏回來的。在俯瞰難民營小山丘的斜坡上,美香在墓園採訪埋葬四歲兒子的父親……那位父親噙著淚對她說:「謝謝妳遠道而來,我以為我們早已被世人遺忘了,根本沒人知道我們的存在……」美香在書裡寫說:「看著他淚流滿面、不停道謝的樣子,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她說:「我來到這地方也是有意義的,不,是非有意義不可!我得將此時此刻所看到的一切,報導給全世界知道,」美香找到了意義與自信。現場的事件「瞬間擊碎了我那微不足道的煩惱,」她說她覺得非做不可的事太多了,她說「要全力做好記者的工作」。
我覺得這本書非看不可的理由是:所有的道理是在她一次又一次的行動中流露,流出的不是採訪的技術或什麼了不起的榮譽感,而是簡單的告訴你怎麼樣活才有意思。我看出她時不時的把日本人現在的生活與戰地相比較,我看出她對生活的落差感到著急。記者本來就是橋,他把日本小朋友帶出柔軟的溫室,撒種子,讓他們看到戰爭的殘酷,或許有一天種子發芽,世上多一位了解戰爭是殘酷的人,多一個不輕言開戰的人,這應該是美香的終極目的。
然而,她要是不親自站在事件的核心,又如何描述事件?不融入又如何分析報導?她是有資格說說「波灣戰爭」、「車臣」、「科索沃」、「伊拉克」……她有絕對的資格「說三道四」,因為人家她是出死入生又入死的在現場採訪報導,換句話說,上世紀末到今天,幾乎所有的一級戰區,小女子她都親自踏過,伊拉克開戰當天就趕到貝魯特,美軍轟炸二十一天後,海珊政權垮臺,銅像被拉倒時這位日本記者在廣場站著,她說現場的「伊拉克人的確慷慨激昂、欣喜若狂,但在場的我注意到,也有不少伊拉克人在遠方看著銅像倒下,淚流滿面,是悲傷的淚水,甚至有人喊說『美國滾出去!』……」
近距離採訪,美香有能力釀出一篇篇有別於CNN、BBC的報導,這報導是日本人的觀點看法。她有能力說出這樣的話:「在阿富汗,我與美軍同行採訪,我坐在裝甲車裡,車裡有五名美軍,他們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背心、手持M16步槍,美軍軍車是塔利班射擊的目標,我們像是異世界的居民從基地出發,一上幹道便加速急馳,要是在半路停下來,受攻擊的機會會升高,」她說坐在裝甲車裡,幾乎聽不到外面的聲音「透過防彈玻璃,可以看到居民在外面走著,總覺得他們像是異世界的居民……」看到這裡,我有說不上來的情緒,我的世界因為她的文字靜止,幽靈般苦難的人,沒有重心的漂浮在苦難的地球上……美香在車裡訪問坐在隔壁的、二十一歲美軍,他是為了賺學費來當兵的,「是為了成為救人命的護理師而來到阿富汗殺人。」這位大兵還從口袋裡掏出女友的照片……我想、我猜,美香要表達的善惡不是電影裡說得那麼簡單,她說的最耐我尋味的一句話是「互相對立的『公義』經常是引發戰爭的近因所在,」但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制止人類連續不斷的鬥爭?她是記者,不給答案,給你過程已經不錯了,自己去想吧。
山本美香在她書裡開門見山第一句話是:「我是前往世界各地戰區採訪,透過電視、報章雜誌等媒體報導的記者,我的工作器材有相機、小型攝影機和紙筆。」看完她的書,我要說的是,山本美香用行動、用生命採訪,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我也有相機、我也有小型攝影機和紙筆,我也有行動,但我沒有冒過生命危險「拿起相機就跑」的經驗,從來沒有!
對所有的戰地記者,對山本美香,我立正敬禮。
記住他們的名字 《行過烽火大地》作者 張翠容
翻閱山本美香這本書,我的眼睛模糊了,她把焦點對準那些被戰火蹂躪的孩子,寫得如此細膩,如果心中沒有真摯關懷的話,不可能有這樣的觀察入微。無助的孩子們都得以透過她的紀錄,在我們面前再次出現。
山本美香在書中這樣說:「醫生拯救眼前正處於痛苦中的人們,記者則是藉由向全世界報導這群人的存在,創造出一個讓大家思考該如何解救他們的契機……我深信,只要每人各司其事,必定能以緩慢卻踏實的步伐,一步步擴展世界和平。」
沒錯,即使和平何其遙遠,只要有人願意播下種子,已經可以帶領我們一步步向前邁進。這令我想到美國戰地攝影記者納赫特韋 ( James Natchwey ) 的一番話:
「有人類歷史便有戰爭……當人類愈文明,殺害同類的手段便愈殘忍、愈具效率。不過,我們是否有可能透過攝影來終止此種一直在歷史存在的人類行為?這聽起來真是癡人說夢,但我卻在此獲得一種動力……
「攝影的力量在於它有能力發揮人道的精神。如果戰爭企圖否定人性,那麼,攝影則可帶出反戰的效果,利用得宜的話,它甚至可以成為反戰的最有力種子……在某一情況下,如果有人願意冒生命危險,為了向世人展示戰爭的真相而走到戰爭最前線,那他便是為和平作出談判。或者,就是這個理由,戰爭的發動者絕不樂於看見攝影記者在戰場附近走動。」
因此,記者在戰區已逐漸失去受保護的特權,成為襲擊的對象。
當山本美香在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於敘利亞採訪時,冷不防敘利亞政府軍在對面開槍,子彈射穿她的身體。根據她的戰友佐藤和孝憶述,她倒下一刻仍緊握手中的攝影機,拍下了鏡頭對著地面滑落而下的影像。
山本美香雖然已永別塵世,但她所留下的影像和文字,繼續推動我們的思考,並成為一股力量,鼓勵更多有志的同行追尋真相,把戰火的真實面貌暴露於世人面前,令戰爭的發動者不能為所欲為。
從山本美香,我想到過去我在烽火之地所認識的日本朋友,他們每一位面容,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
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在這些朝不保夕的地方,為什麼會看到如此多的日本人身影,而且大部分都為反戰而來,當中更有不少是自由身的記者,他們要追尋日本主流傳媒以外的戰爭真相。我在巴勒斯坦遇過一位年僅十八歲、自稱為公民記者的日本少年,他拿著專業攝影機向我侃侃而談,如何希望利用鏡頭讓他的同胞,明白到戰爭的禍害和不公不義。
我問反戰的日本朋友,他們為甚麼反戰?他們回說,就是因為日本在二戰時期作為侵略國,同時又是唯一嘗過原爆的戰敗國,深受戰爭的教訓,因此他們對戰爭特別敏感,致使他們推而廣之,把視線轉到其他有類似遭遇的地方。
繼山本美香後,又有後藤健二這位熱血的日本自由身記者遇害,他的遺言與山本美香何其相似,他們至死所記掛的就是戰火的孩童。
其實,除了日本記者外,在戰火地區我遇上有更多的是來自歐美的獨立記者,為了展示戰爭真相而冒險走到前線。近年國際大媒體已不願派出自己記者到戰爭前線,因為成本太重,改為特約自由身記者,令到在戰場上遇害的,大部分都是這類記者,為何他們在毫無保障下,願意以身犯險?
或者,我們可從第一位被「伊斯蘭國」( ISIS ) 斬首的美國記者弗利 ( James Foley ) 身上,明白一下這類記者的心態。他曾公開說,他心裡就好像有一支魔笛,不時吹奏起來,他不禁又回到中東地區去犯險。好多記者都會說,犯險是因為尋找真相,但真相本身就是一支魔笛,當你試過尋獲真相的滋味,就會成癮,不惜一切,務必要解開「謎語」為止。
只要當地一有甚麼事,心裡便有聲音在呼喚。加上現場的魔力,曾到過現場的人,都會知道,只要在現場,一定會知道得更多,甚至拉出一些線索。此刻,他們會感到任重道遠,存在很有重量。當中有些更有一種為國家贖罪的想法,他們要為當地人發聲,因此走上記者之途,結果無法停步。正如他們說,在戰區,生命是脆弱的,存在卻是實在的,當回國後即感到空虛。
說到贖罪,此話不假。當一戰奧圖曼帝國瓦解後,歐洲強國接手,名義上說託管阿拉伯地區,其實就是殖民。第二次戰爭快要結束時,那些強國按自己利益胡亂畫界,跟著以色列立國,美國也取代歐洲介入此地區事務,從此阿拉伯世界永無寧日。
國家的業,難道就由國民去償還?結果這些自由身記者倒在他們所關懷的土地上。此刻,聖嚴法師圓寂前有兩句話在我腦海裡浮現:「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山本美香以及其他堅守人道精神的記者,還有那些和平工作者,他們的犧牲讓世人驚覺,原來世界上還有願意為仁愛而自我豁出去的人,世上有些比生命更珍貴的價值,我們應該去思考這些人行動背後的意義,好讓他們手中的燭光在世人心裡能燃點起來。
2017年3月30日 已读
10/日本战地记者的一些纪録。记録了一些远在他方,我们无法看到、知遒、感受到他国所面对的战争境況和现实。
人文社科
無國籍 豆瓣 谷歌图书
無国籍
作者: 陳天璽 译者: 馮秋玉 八旗文化 2016 - 7
國籍是什麼?――
是生而擁有的公民條件,還是一紙身分辨別的證明?
是母國情懷的身分認同,還是國家用以限制自由的操控?
這是一部在日華僑被無國籍身分綑綁三十年的自傳故事,
也是一部跨越國境線、探討無國籍者底層境遇的警世之書。
====================
何謂國籍?何謂民族?認同的基礎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面對國家與歷史,深入思考實際體驗的真實故事。
當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日本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在日的台籍華僑面臨了身分認同的問題。在日的台灣人究竟要以沒有邦交的「中華民國」身分住在日本比較好,還是將國籍改為有邦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好?又或者,歸化入日本籍更好?
這是作者陳天璽一家人遇到的難題,陳家縱使心繫台灣,卻不能不面對台日無邦交的現實問題;縱使擁有歸化日本籍的選項,卻因為身在異地、無論如何打拼總是被視為外來者的矛盾心結,使得陳家人最終選擇了「無國籍」。
無國籍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無國籍人士。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是被國家所捉弄的一群人。
不只陳家、不只在日華僑,全球至今仍有一千二百萬無國籍的人,他們不屬於任何國家,不具有公民身份,最基礎的醫療、教育權利均得不到保障。作者深受無國籍影響,曾被困在機場經歷了無法入境台灣、亦無法返回日本的衝擊;也因此促使她踏上研究之路,從各種角度質問日常所發生的事與國境、國籍之間的關聯性,並以人道關懷的立場調查無國籍人士的底層境遇。
他們散布全球各地:牽涉到國籍認定的血統主義,沖繩美軍基地的美亞人被迫成為無國籍孤兒;無國籍母親與在日韓國人所生的韓籍兒子明明在日本出生成長,卻必須被徵兵前往韓國服役;南洋赴日從事性交易的女子,一旦與日本男人生下非婚生子女,這些孩子註定成為無國籍兒童;還有因戰亂而導致政局改變、無法回到祖國的白俄羅斯人與朝鮮人;因難民簽證遺失而困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十八年、事蹟曾被改拍成電影的伊朗人……
在國境與國境的夾縫中生存的無國籍者,究竟還要被遺忘多久?
那個能夠讓世間眾生皆享有平等自由的世界,何時才能實現呢?
擁有國籍、但卻對自己的國籍愛恨交加的台灣人,是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無國籍」呢?
2017年3月25日 已读
10/记作者藉着自身无国籍的身份,並对同样持有无国籍身份的人进行了一份详细研究。希望能够让世人了解,甚至是知道无国籍此一存在,藉此引起全球对无国籍的关注,给予他们合理的援助。
內容主要以作者的视觉出发,较容易感受到无國藉当下的情況,以及他们的感觉。推荐一看。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