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豆瓣
作者: [丹] 李来福 译者: 刘海岩 / 龚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6
丹麦工程师为何在天津挖下水道?如何用电力照亮租界夜?
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著作。以近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从他们维持天津城市供水、电报通信等正常运转的经历出发,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之发展脉络,讲述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故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以近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晚清天津从传统向近代城市转型的过程。全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水电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等领域的技术贡献,系统展现了丹麦工程师、商人在天津水电基建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利用大量原始史料,真实记录了天津丹麦人的生活百态,从其日常生活、工作经商、交友度假及与当地民众、其他外国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为我们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
☆ 本书亮点
1.一部聚焦晚清天津丹麦人生活的城市史、社会史著作。任云兰、任吉东、熊亚平鼎力推荐,并称其为“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2.以150名天津丹麦人的生活为线索,记录了天津的近代发展历程。本书从不同身份的丹麦人角度出发,有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等,着重展现他们在燃气与电力供应、河道开发与维护、铁路修建、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技术贡献。使读者得以以异域之眼回望天津这座城市由传统到近代的变迁。
3.利用大量历史细节,展现当年侨居在天津的丹麦人和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本书以原始档案为基础,从丹麦人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细微角度切入,如工作、经商、度假、交友等,描绘出晚清时期在天津的丹麦移民及天津人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风貌。
4.有关天津丹麦人史料的首次集结出版,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书基于存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及天津市档案馆等的有关档案史料,广泛获取报纸、前人著述等文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汇集了当事人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依靠这些史料,读者得以走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真实世界,例如李鸿章对璞尔生的电报线、劳里茨•安德森的干船坞大为赞赏,璞尔生为盛宣怀安装电灯。
☆ 丛书介绍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在城市中发现中国历史
积极经营、左右逢源的盐商,维持城市供水、电报通信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近代工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这是充满博弈、混乱和生机的转折时代,这是关于近代城市的全景画卷
为城市写史,为小人物立传
目前已出版:《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
☆名家推荐
本书以晚清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工程师璞尔生家族为开始,对这一时期在天津工作、生活过的丹麦人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与研讨,包括外交官、海关官员、军人、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考证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虽然这一时期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为数不多,仅仅150名,但丹麦人对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在电报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者从丹麦国家档案馆、丹麦外交部档案馆以及天津市档案馆等广泛搜集了有关档案史料,从当时发行的报纸以及前人的著述中获取了大量文献资料,而当事人的后裔提供的原始资料更为难能可贵,丰富的史料支撑了作者的研究。全书叙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是一部难得的生动的晚清外侨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生活史书。
——任云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近代以来外国租界数量最多的中国城市,天津曾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外国人,相关著述颇丰,而《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生活在天津的丹麦人,1860—1912》无疑是具有新意和独特研究视角的一部著作。该书论从史出、考证翔实,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丹麦人参与见证的近代天津城市的发展进程,展现出在近代天津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丹麦人的群体状况,为近代天津城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城市图景。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天津城市史的研究,也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城市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扩大了研究视野。
无论是该书的作者还是译者,都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严谨学风。译者是天津史研究的资深专家,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有助于读者阅读,通过注释等方式,对该书内容做了许多解读和完善。期待该书早日付梓,以飨读者。
——任吉东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书虽非鸿篇巨制,却有其特色。全书在大量原始档案的基础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1860—1912年间生活在天津的一个欧洲人群体——约150名丹麦人为对象,以璞尔生、葛麟瑞、林德等在天津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丹麦人在外交、海关、军事、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详细记录,凸显其在天津近代交通、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变迁。
本书译者长期从事天津租界史研究,成果丰硕,治学态度严谨,外语功底深厚,故此中译本行文流畅,语句凝练,令人印象深刻!
——熊亚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国,天津是外国租界最多的城市。根据天津海关的统计,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前,生活在天津的外国人有2200人。天津没有丹麦的租界,但清末在天津居住、生活过的丹麦人有大约150人。
他们大都是丹麦的年轻人,有的刚读过大学,有的当过兵,便纷纷来到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他们有的创业,成立商业公司,有的在清政府的机构或军队中供职,有的还在天津结婚成家。
丹麦人擅长从事技术工作,在天津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举凡现代通信、城市供水、河道治理等领域,都可以看到丹麦人的身影。
从日常生活到社交、工作场景,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丹麦人在天津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真实状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天津城市中丹麦人和当地人生活的窗口。
旧天津的大案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王向峰 2010 - 9
《旧天津的大案》内容简介: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全社会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热”。在这股文化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研究档案内容,挖掘档案文化。而全国各省市、地区档案馆也越来越重视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一大批档案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档案文化的实力决定着档案行业命运的沉浮,决定着档案事业在当下语境中话语权的强弱。
天津老戏园 豆瓣
作者: 周利成 / 周雅男 2005 - 5
“戏园子”是我国独特戏曲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根据详细的档案资料及珍贵的史实照片,对近代以为天津的戏园子和戏曲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记叙,表现了天津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了近代天津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貌和天津文化艺术的辉煌。
天津老教堂 豆瓣
作者: 于学蕴 / 刘琳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天津老教堂》一书以生动晓畅的文字,分七个专题,对著名的城乡旧教堂、知名的传教士,旧教会与社会名人的交往及其社会事业,旧教会的结局等等,在近代天津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展开叙述。《天津老教堂》首次挖掘利用了天津档案馆的宗教专题档案,插配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披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作者还访问了多位知情老人,并对旧教堂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书后的附录,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于天津旧教堂、教会、神职人员的统计和简介资料,对研究近代教会历史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2025年8月12日 已读
天津档案馆系列,老教堂和神职人员相关。编纂机构所限,这一系列叙事总会带点感情色彩,但能集腋成裘也实属不易。书后整理的表格比较有价值。
历史 天津 教堂 租界 近代
天津往事 豆瓣
作者: 何玉新 2015 - 6
本书以一个个地标建筑为入口,娓娓讲述了天津不同寻常的近现代历史。政治上的刀光剑影,经济上的兴衰进退,才子名伶的风流婉转,市井巷弄的繁华喧闹……依稀如梦的往事中,建筑留给人们跨时代的记忆,散发着令人迷醉的气息。
往事并不如烟,在光阴的交错流转中,天津,这座曾经风云激荡的城市昔日重现,回声宛然。
2023年7月26日 在读
通俗解读天津近现代史,适合去天津旅游之前读。
天津 风景
津沽旧影 谷歌图书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天津档案馆珍藏老照片
2023年7月3日 已读
也是照片资料选编,重在说史,会有点典型近代史的口吻。里面一些照片和近代天津图制是重的,但国人日常比后者全。这两本都不算求全的书。
历史 天津 照片 近代史
近代天津图志 谷歌图书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Ben zhi shang xian kai shi yu 1860 nian tian jin kai bu,Xia xian zhi yu 1949 nian tian jin jie fang,Yi tu pian xing shi fan ying jin bai nian lai tian jin zai zheng zhi,Jing ji,Wen hua,She hui deng fang mian de mian mao.
天津租界档案选编 谷歌图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所收档案起自1860年,迄于1948年为止,其中包括清代、民国、日伪及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材料。
2023年7月3日 在读
天津档案馆和南开大学共同编纂,关于十个租界(美租界包含在英租界内)的公文资料集。其中包括租界区域扩张与划定,租界内管理权责规章。其中含部分地契房契以及土地交易内容,可供参考。
本书出版于92年,SOAS馆藏一本。
历史 天津 租界 资料集 近代史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Native Banks in Peking and Tientsin 谷歌图书
作者: Li Chien Ming Routledge 2018 - 11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41, i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native banks that linked small Chinese traders and the larger Chinese and foreign banks. It is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in Tientsin and Peki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interviews with native bankers, and the result is an exhaustive study on the practice.
The Women of Quyi 谷歌图书
作者: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Routledge 2017 - 02
Why has the female voice—as the resonant incarnation of the female body—inspired both fascination and ambivalence? Why were women restricted from performing on the Chinese public stage? How have female roles and voices been appropriated by men throughout mu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atre? Why were the women of quyi—a community of Chinese female singers in Republican Tianjin—able to become successful, respected artists when other female singers and actors in competing performance traditions struggled for acceptance? Drawing substantially on original ethnographic fieldwork conduct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rancesca R. Sborgi Lawson offers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women of quyi successfully negotiated their sexuality and vocality in performance. Owing to their role as third-person narrators, the women of quyi bridged the gender gap, creating an androgynous persona that de-emphasized their feminine appear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owed them to showcase their female voices on public stages—place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unwelcoming to female artists. This is a story about female storytellers who sang their way to respec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y minimizing their bodies in order to allow their voices to be heard.
Trust in Troubled Time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Brett Sheeh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7
This timely book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banking and paper money in republican Tianji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social trust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aming the study around Bian Baimei, a conscientious branch manager of the Bank of China, Brett Sheehan analyzes the actions of bankers, officials, and local elites as they tried to overcome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crises and instill trust in the banking system.After early failures in promoting trust, government authority as a regulator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gradually increased, peaking in 1935, when the state unified the money supp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several hundred years. Concurrently, when local elites proved unable to develop successful strategies to make people trust the system, their influence declined.
The need for trust in increasingly complex financial arrangements redefine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simultaneously enhancing state power and creating new constraints on the actions of both elites and governments.
Trust in Troubled Times is a valuable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anking in China (1890s-1940s) 谷歌图书
作者: Hubert Boni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0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40s, French State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anies were enticed to promote French interests, beyond mere colonial targets, for the sake of economic patriotism. Chinese concessions,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were thus inserted into geo-economic moves, and French stakeholders asserted their philosophy of competition, and displayed their means of influence and investment.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challenges which confronted French actors in the face of powerful British imperial action overseas, all the more so because German Belgian, Japanese, and then also North-American competitors joined the fray. The book targets three concessions: Canton/Guangzhou, Tientsin/Tianjin, and Hankeou/Wuhan because of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emergence of a modern economy in the country. The three main sections of the book explore the position of French stakeholders, mainly businessmen, merchant houses, bankers, and a few industrialists, in these three port-cities and China overall. The chapters gauge their capital of influence and networking, commercial tools, and banking skills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the hardships of crossing the changes in economic productive systems or clusters in the various port-cities and their areas, rich with commercial offshoots. Also, several chapters underscore the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geopolitical and military events in China. For each of the three concessions, commercial and banking systems, assessments of the successes and limits of the French bankers and merchants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aim of evaluating the reality of French entrepreneurialism and power in the regions prospected by the offshoots of French capitalism. The book will b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academics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colonialism and "economic patriotism" in Chinese history, in geo-economics and in connected history.
2023年6月5日 在读
拣有关天津的章节读的(3,4,10,19-21)
作者选广州,天津,武汉,研究十九世纪末至解放前法国银行(Banque del'Indochine为主)在华业务及在当地与欧亚各国的势力竞争关系,是个小而精的研究,资料详实。偶有商政人物或者当时的金融术语出现,未在文后index提及。这些对作者而言大概是熟识的背景知识或者不相干信息,但读者cross ref略有阻碍。如文中提到一位在津有业务的商贾Pavlovsky,连名都没给,不知道是当时人尽皆知还是确实无关。 另一个在华商行Olivier则是只在作者的其他文献中找得到。
天津并非当时法国中国战略的主要地方,法资在津也以支持法租界及欧洲商行业务为主,偶有参与在华实业和基建的大业务。给天津案例写结语时,作者很谦虚地说“因主题着眼于一个极小群体,本书既不能革新中国经济史,也不能与前人银行业史相媲美,(但)可以为辛加拉维鲁《万国天津》添加一些资本市场的史料。”有种被编辑审稿人问多了generalised value后的自我审查习惯。。。
中国 天津 租界 近代 金融史
Religion in Tientsin
作者: Frederick Brown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1908 - 3
A paper read before the Tientsin Missionary Association March 16th, and the Union Church Guild March 31st, 1908.

有关天津民间宗教及基督教普及的记述。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204328/page/n11/mode/2up
卫生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美]罗芙芸 译者: 向磊 2021 - 10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民国时期天津慈善社团研究
作者: 王纪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6
该书围绕民国时期天津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展开梳理,通过近代以来天津慈善社团的活动演变来探索天津近代慈善救济、慈善思想的现代化历程。在此基础上,该书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历史,提出了对发展慈善的几点建议。

本书为作者博士论文。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5%9B%BD%E6%97%B6%E6%9C%9F%E5%A4%A9%E6%B4%A5%E6%85%88%E5%96%84%E7%A4%BE%E5%9B%A2%E7%A0%94%E7%A9%B6/50682678
2025年1月5日 已读
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个人情况所限,比较强调意识形态。但从旧报纸中抽丝剥茧,集腋成裘,下了很大工夫,作为编年体史料参考就非常顺手了。

相声里说的粥场在本书里有比较详实的记载,也有关于贫民基础教育,妇女缠足等等的史实。关于主要慈善组织的动因分析编织其中,个人感觉提出来作为单独的一章会更有条理吧。

作为重史料而轻说理的作品,阅读感受会有些枯燥。文中偶有关键名错别字或未完成的句子,文风时而半文时而口语,大概是看资料多了写作风格也混了。其写作时面临的压力,作为也经过四年求学煎熬的人来看,虽有可惜,但更多是感同身受,理解万岁。
天津 慈善组织 民俗 民国 社会
乱世中的信任 豆瓣
Trust in Troubled Times: Money, Bank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Republican Tianjin
作者: 史瀚波 译者: 池桢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 2
本书以民国时期天津银行业发行的纸币与公众对纸币的信任为重要线索,以银行职业经理人卞白眉的经历为独特视角,讲述了民国时期新兴的银行业对信任构建的努力,以及面对危机时天津城里的军阀、政客、银行主以及地方精英所做出的应对,深入探讨了民国时期天津的货币、银行及国家-社会间的关系。
津门往事 豆瓣
作者: 吕舒怀 2020 - 1
★ 一座城,七段传奇人生。穿越百年,再现民国世事沧桑与人间传奇;恩义情仇,津腔津韵, 织就津门往事与世情百态。
★ 水铺、小白楼、澡堂子、戏园子、窑子、寓公、蝴蝶党、师徒……去见证那些早已消逝的人和风景。
★ “南有上海,北有天津”,同一段历史,换一座城,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新鲜感。
★ 著名作家、学者汪兆骞、林希、王斌、肖克凡、北村、韩浩月等倾情推荐!
★ 一个三小时可以读完的故事,你却用了一生来忘却……
——————————
本书由七部中篇小说组成,以民国时期天津各阶层人物的传奇人生为题材,从底层和中层社会切入,涉及政界、军界、商界、文艺界,多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民国天津的社会风貌。天津作为一座华洋杂居的城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产生了无数的传奇人物与故事。民国时期曾有“南有上海,北有天津”的说法。这部以民国天津为背景的传奇小说集正是现今民国小说和影视稀缺的题材。同一段历史,换一座城,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新鲜感。
七段传奇故事,都充满了人间真情。水铺姑娘历险设局为素未谋面的亲姐复仇;落魄少爷报一饭之恩搭救沦落风尘的伯爵夫人;小人书铺老板坚守暗恋四十年;热血青年舍身救国与敌特殊死斗争;评书少年对爱情和评书一生的执着……这里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得人恩果牢记回报的恩情,有超脱世俗坚守的爱情,有救国存亡的家国大义,有对艺术终身的坚守。
每段故事情节设置巧妙,矛盾冲突激烈,故事走向合情合理,颇具写实风格,充满了年代感。对老天津的民俗与社会生活,诸如水铺、小白楼、澡堂子、戏园子、窑子、寓公、蝴蝶党、师徒等的描写,“津”味十足。这些近百年前的风俗和时代的产物,多已消失,更能激发读者对那个那段历史的求知欲。
——————————
※ 名人推荐
溯洄时光之旅,作家舒怀以情致婉曲、文采华茂之笔,把我们带进他雕刻的精致而苍凉的故事,沉醉在五光十色的民国红尘里。站在萧飒而又旖旎的市井街巷,睥睨形形色色各具情态小人物的惨淡人生,感受到人间冷暖、人性善恶,并辐射开去,分明看见一轴丰富复杂的大千世界风景。正所谓:寓病态社会于风俗民情图画,借引车卖浆者演绎津门旧事。
——著名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 汪兆骞
苦难中的浪漫,残酷中的情义,吕舒怀先生擅长从凉薄的世态中撷取温暖的花朵,并用这花朵装饰灰暗年代。他笔下的故事,具有令人拍案的传奇性,也有催人泪下的纯真与纯粹。他的作品让人觉得:津味小说,魅力永存。
——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 韩浩月
问津文库·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吴家窑新村 豆瓣
本书以自述及口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吴家窑新村从兴建至消失的全过程,细致描述了工人新村的生活点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领域,从多个角度再现了不同时期天津工人新村的生活场景。书稿中既有作者对自家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有对老邻居、老同学的采访,还有对20世纪下半叶儿童游戏、社会风俗的生动描绘。图片有作者创作的简笔画,有作者及邻居同学珍藏的老照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