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洋鬼子在中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洋鬼子在中国
作者: 卡尔·克劳 译者: 夏伯铭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洋鬼子在中国》是美国著名中国通卡尔·克劳(Carl Crow)的代表作,叙述的是一百年来外国人——无论好坏——在中国的各式各样的生活。作者有一个基本判断,即认为中国人始终是宽宏大量的。他以一种自己所说的“散漫随意”的方式谈论香港和上海如何偶然地成为外国租界,谈论签单的习惯以及热衷于签单的人,谈论他所认识的保姆和男仆,谈论他在中国度过的二十多年间所遇到的各色人等,那其中有骗子、传教士以及显贵。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会喜欢作者讲述的真实故事和奇闻异事,以触摸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
天津老银行 豆瓣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 3
《天津老银行(小)》所展示的天津现存的35家老银行遗址,几乎囊括了近代天津遗存的老银行建筑。书中对其中18家最具代表性的进行了详细介绍,旧址无存的老银行也有相关文字附录于后,共计收录介绍了天津老银行188家,天津老银号、钱庄142家。
这本近300页的设计印制精美的大型画册,是从17000余幅照片中精选360幅精编而成的。作者历时春夏秋冬四季,对老银行建筑由外到内进行了全方位拍摄,无论是全景或局部特写,还是从视角选择到光影运用,无不精心独到,从而使该书不仅富于历史价值,还颇具审美情趣。
恶魔之城 豆瓣
City of Devils : A Shanghai Noir 所属 作品: 恶魔之城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兰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午夜北平》姊妹篇
★ 爱伦•坡奖得主保罗•法兰奇新著
★ 真实历史罪案带你回顾1930年代颓废、疯狂、美丽的上海
★ 再现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 甲骨文X企鹅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在耽于享乐的上海,维也纳人乔•法伦得以积累资本并逐渐获得赫赫声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夜总会“法伦之家”的霓虹灯招牌上不断闪耀。美国逃犯杰克•拉莱带着被酸液腐蚀的指尖,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衣冠楚楚的乔”与“幸运的杰克”犹如两颗殒石在空中轰然相撞,随后又在狂乱的挣扎中携手合作,抱团熬过这座城市彻底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
保罗•法兰奇还原了旧日上海“歹土”外侨的生活,还原了那里的种种罪恶,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本书获誉】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1934)
毒品、堕落和风月场等主题总是很受欢迎……法兰奇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讲述了这一切。——加里•克瑞斯特(Gary Krist),《纽约时报》
老实说,我已不记得上次遇到如此引人入胜且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我一头扎到水下,读完半本书后才想起浮出来透口气。——“罪案元素”网站(Criminal Element)献给A.V.W
帝都,国都,故都 豆瓣
作者: 王谦 2022 - 2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清末民国(1898—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
老北京的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 金受申 / 李滨声 北京出版社 2016 - 10
《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民俗学家、掌故大家、曲艺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六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风物人情,文笔质朴自然、幽默活泼,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的必读书目。
金受申写老北京,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文笔生动,请欣赏他回忆自己小时候摸鱼的一段文字:
笔者在民初时,常同二三学友,出东直门到自来水厂后身洗澡,浴乎马坑,风乎土城,渴则找井台,来个“撅尾巴馆”。我每次马坑洗澡时,必由东直门瓮城盆铺买鱼罐,准备摸鱼。苟不得鱼,必向盆铺退罐。铺长一老翁,爱我稚小,看见我们空罐回来时,必笑着说:“快来,快来,退给你钱!”
金受申喜饮酒,且酒量颇丰、酒友颇多。他自己曾经说过,纪文达(纪晓岚)的“有酒须及生前饮,莫待作鬼徒歆其气也”,读之令我酒胆一壮。
金受申和他的酒友在饮酒方面也留下一些有趣的文字。金受申回忆在“虾米居”饮酒时写到“我们在此饮酒时,堂倌老崔必给我们买红烛两只,烛影摇红,比作一首诗,还来得有味。记得有一次北风紧紧的冬夕,彤云漠漠,雪意十分,北京黄酒已干了五斤,忽然想起评书家杨云清就住在隔河茅屋中,遣老崔约来,快谈快饮,直到三更起柝,才歪斜地走进了平则门。”画家傅耕野在回忆打油诗人张醉丐的时候,也谈到过金受申饮酒——“醉丐与受申曾在临河第一楼小饮,大醉。走至东河沿,受申一脚踏入果筐,卖果人昂然起立,醉丐连忙道歉,受申反哈哈大笑,说:‘没关系,没关系。’一时新闻界传为笑柄。”
“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在金受申的身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目加田诚北平日记
作者: 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编 / 静永健 主编 2022 - 2
目加田诚(1904—1994),日本著名汉学家。该日记2012年发现于目加田家捐献给大野城市府的“目加田诚文库”中,记载了1933—1934年,作者留学北平的生活,如去北京大学等大学听课,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钱稻孙、杨树达、俞平伯等中国一流的学者、文人等进行交流等。作为一个异国人,对当时北京民风民俗也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再现了1930年代的北平各种世俗光景。对于日记出现的人物、事件、图书等,现九州大学中国部静永健教授还作了详细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日记的内容。
天津经济史话 豆瓣
作者: 孙大干 1989 - 3
2022年5月30日 已读
近代天津经济和商业史料,分析少了一些,但是记录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业态,尤其传统行业里水铺和码头脚夫等,颇有天津特色。后半部分重在介绍一些近代知名企业。80年代的书籍,论调多少还是会有些时代特点的,还是重史实吧。
历史 天津 民国 经济史 近代
北京人随笔 豆瓣
所属 作品: 北京人随笔
作者: 张恨水 著 / 解玺璋 编 2021 - 5
本书所选文章可看作是民国时代的博客,均为张恨水旅渝、旅蓉期间所做,为了展现创作风貌,配图除了遴选20世纪初老北京城风貌的稀见照片外,也选择了部分重庆、成都老照片,以飨读者。
编辑推荐
作为建构文学北京的重要参与者,张恨水的叙事作品具有鲜明、地道的“北京气派”,突出表现在对自然景物及市井风貌和居住环境的描摹、“京白”即老北京方言土语的运用,以及民风民俗的描写等方面。……这些文字呈现出民国北京市容、市貌、市井、市政的真实面相,以及市民的生活细节和精神面貌。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文字区别于北京土著之处,是有一种观察者的眼光,而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的或炫耀,或感怀,或失落,或怀念。
内容简介
张恨水以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其实他也在报刊担任记者、专栏作家,杂文、散文、时世评论也多有存世。本书自张恨水多部散文集(《明珠》《书室浪墨》《随风珠玉》《序与跋》《山窗小品》《关头絮语》《纵横古今谈》《最后关头》《待漏斋漫谈》《两都赋》《北海旧燕》《西北行》)中,精选了作者关于老北京的散文、杂文等篇章,描述了民国时的故都风貌和市井人情,可以一窥乱世中的寻常生活。
近代外国人记述的天津 豆瓣
作者: 刘海岩
《近代外国人记述的天津》精选了五种亲历者的记述,作者有军人、医生、传教士、公务员。他们有的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段到过天津,有的曾长期在天津生活。他们通过日记、回忆录、传记等形式,记录下了他们在天津的生活,和他们亲眼看到的这个城市。其内容之鲜活,笔触之生动,读起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傳教士的詛咒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傳教士的詛咒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艾娣 译者: 郭偉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1 - 6 其它标题: 傳教士的詛咒
在華北的洞兒溝村,曾經有位傳教士為了帶走一尊聖母雕像,被當地教眾極力阻攔,結果不歡而散;離開之際,他憤而詛咒這個農村將會遭受七年天災,誰知不幸言中。為了解咒,這些天主教村民走到山上興建了一座七苦聖母堂,年復一年的冰雹才終於停止。口耳相傳的故事還有相類似的版本,它們的共同背景,是傳教士與依附他們的貧苦村民之間千絲萬縷的對抗關係,屬於一場在更大範圍內、日益整合中國天主教和國際教會的博弈。可惜像洞兒溝這樣天主教已經傳播了三百多年的村莊,一直消失於經典的中國史和教會史敘事中。
《傳教士的詛咒》以普世性的視野,結合歐洲的情況,講述在外部力量影響下中國的宗教生態如何變遷、借鑒與融合。沈艾娣教授透過山西洞兒溝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遠超出「禮儀之爭」或「文化適應」的視域—從17世紀耶穌會傳教開始,天主教就適應了中國傳統文化,只不過中外傳教士、教眾及羅馬教廷,在各種衝突和妥協中無意地形成一股合力,試圖把本地教會拉到全球發展的潮流中,而這個進程一直延續至今。
沈艾娣為中國天主教會歷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實際上幾乎是一個新範式。這一視角對世俗歷史學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它促使我們重新認識殖民主義的影響,並找出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
―趙文詞( Richard Madsen),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社會學傑出教授
本書從微觀的角度,探討一個宏觀的問題。從村裏人的眼光來看,文化的融合從來都是一種日常的生活。
―科大衛( 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
這是一本精彩而生動的全球史著作。它展示了一種全球史的方法:不一定要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而可以發掘各種微妙的全球性聯繫、交流和影響。就像這個山西村莊的足跡、認同和想像,竟然遠渡重洋連到了羅馬教廷,這就是全球史。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這是把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歷史資料的發掘,還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我們了解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曲折經歷,都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個案。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座教授
關於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業已走入目的論的死胡同,本書最了不起的貢獻,正是為之指出了一條新路。……作者格外強調中國天主教社會生活和宗教實踐在地方和全球兩個層面的互動,由此為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帶來一種範式轉移,這同樣能啟發中國現代史其他領域的研究。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