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青年、流行文化与道德恐慌 豆瓣
作者: [英]约翰·斯普林霍尔 译者: 王华 / 孔潭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 6
本书是首部系统探讨“道德恐慌”的严肃学术著作,在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作者从社会史角度出发,提取英、美两国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大量事实与现象进行实例分析,系统探究欧美主流社会对流行文化所造成之社会负面影响及公众对这些影响之心理反应。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绵延不绝的所谓“道德恐慌”。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流行娱乐形式会突然激发起公众的关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认为它们与犯罪有关?作者将分析与评论置于青年流行文化的背景之下,从19世纪人们对于流行娱乐形式带给“下层阶级的孩子们”不良影响的焦虑中发掘其根源。纵观历史,在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此类“道德恐慌”不断地在英国和美国被延续和重现。人们一直试图将社会和道德崩塌的责任转嫁于各种流行娱乐形式:下等戏院、“廉价惊险小说”、“一角钱小说”、黑帮电影、“恐怖”漫画、“恐怖录像”、电视暴力、“匪帮说唱”、电脑游戏。所有这些都成了“民间恶魔”,而“民间恶魔”就一定会引发犯罪。本书认为,所谓流行文化会引发青少年不良行为乃至犯罪的“道德恐慌”是缺乏充分根据的。
菊与刀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一兵 武汉出版社 2011 - 3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