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
在海上 豆瓣
Beyond The Sea
作者: [爱尔兰]保罗·林奇 译者: 刘勇军 天地出版社 2021 - 6
≈你所经历的一切决定了你是谁≈
≈只有记住这一点,才能到达彼岸≈
🛶 《爱尔兰独立报》年度选书
🛶 爱尔兰当代文学扛鼎作家保罗·林奇长篇力作初次引进
🛶 爱尔兰法语国家大使文学奖 | 凯爱瑞集团年度爱尔兰小说奖 得主
🛶 《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等国际媒体一致称赞
————————
海难后的绝境求生 | 汪洋上的孤独漂流
一次存在主义危机 | 两个人的灵魂救赎
-
圣诞节前一个月,经验丰富的渔夫玻利瓦尔带着年轻人赫克托驾驶一艘小渔船出海捕鱼,没过多久便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困在太平洋上。日子一天天过去,物资匮乏,营救杳无音信,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活下去,是他们的首要难题,然而更大的挑战是他们能否有勇气面对内心的幽灵……
————————
《在海上》既令人恐惧,又如此美丽。
——《卫报》
感情丰沛,情节奇异,近乎一场幻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遥相呼应。一本萦绕心头、梦幻般的小说。
——《星期日商业邮报》
保罗·林奇讲述了一个存在主义寓言,在一场生存危机中,勾画了人类精神的脆弱与坚韧。作者用诗意而深刻的语言写了一个净化心灵的救赎故事。
——《读者》
《在海上》让读者关注生与死的问题,关注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意味着什么。保罗·林奇将读者放在了太平洋上的一艘小船上,我们都在那里,我们必须面对玻利瓦尔和赫克托被迫面对的问题。
——《纽约图书杂志》
保罗·林奇的《在海上》让我惊叹不已。这是一部笔触优美、有着精细控制力的小说,表面上讲的是两个男人的海上漂流,(深层次上)讲述的是人类精神,以及当人处于极限状态时会发生什么。
——《爱尔兰独立报》
聊天记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7.4 (15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力作
网络交流文体精准捕捉当下青年现状
横扫社交平台的惊喜之作
-
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我们究竟要爱谁。
-
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写诗,爱文艺。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失控,价值理念归零,弗朗西丝在爱欲和伤痛中迎来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拷问并习得关于友谊、爱情、婚姻、金钱、宗教、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明白世界与自身必须先要经历生活,弗朗西丝发现,她不能总是做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聊天记录》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清澈直白,处理的却是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的一系列道德难题。弗朗西丝,或者说作者萨莉·鲁尼,像一个小小的哲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真诚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
【编辑推荐】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莎莉•鲁尼的处女作。
★ 被誉为“千禧一代第一个伟大的作家”,小说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充满了智慧和对人际关系中复杂动态的洞察,精准地捕捉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年轻人的现状。
★ “不可救药地悲伤着的”年轻人,对自身的身体、智力、阶层的深刻敏感触发对权力的思考。
★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短信、脸书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口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叙事文体和张力。
★ 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青年翻译家陈以侃力荐!
-
鲁尼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对话在电邮、短信、眼神之间无缝穿梭,对性爱与创作充满自信,爱慕写电邮时首字母全部小写的年长男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者、21岁的弗朗西丝,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细致观察的人,然而鲁尼留出空间,让读者看到弗朗西丝忽视的一切。
——《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推荐语
鲁尼这本从头到尾都精彩绝伦的小说,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她犀利地洞察了与所谓的自知之明常常伴生的自欺欺人。……《聊天记录》是一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书。但它对人的观察甚至更为聪慧。
——《纽约客》
鲁尼出色地描写了一个有才华、但有自残倾向的年轻女人,捕捉了她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她敏锐地意识到,表面的自由其实受制于肉眼看不见的栅栏。……鲁尼能言善辩的人物们或许没能表达脆弱的自己,她却用独有的声音替他们发声。
——《卫报》
我爱读那种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处女作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刻画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大学生与一个年长的已婚男人恋情纠缠的微妙画像,令人手不释卷。
——扎迪·史密斯
萨莉·鲁尼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作家。《聊天记录》用B.E.埃利斯早期的那种紧凑、从容到酷的文风,写出一群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活像塞林格笔下那种实诚、自命不凡的年轻的爱尔兰后裔。
——科林·巴雷特(《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