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
许三观卖血记 Goodreads 豆瓣
9.0 (246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过往 豆瓣
作者: 艾伟 2021 - 7
▷实力派作家艾伟新作,描画“另类母亲”的多重面孔。
▷“汪曾祺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得主,荣登各大年度文学排行榜。
▷收入4幅精美手绘插画。
▷一位越剧名伶,一名另类母亲,一个丈夫突然消失的妻子……
▷以故事直抵人心,细腻捕捉家庭生活中隐秘的真相、复杂的亲情与爱。
▷继《妇女简史》后,“人性勘探者”艾伟书写女性命运与家庭生活的又一力作。
▷小说被誉为“人性的胜利,情感的胜利”,文坛内外一致好评,知名选刊纷纷转载。
————————
【内容简介】
《过往》是实力派作家艾伟的小说新作,讲述的是一位“另类母亲”的故事。
她是越剧名角,年轻时以一曲《奔月》红遍全国,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与子女疏远。然而,晚年的她因身患重病,联络上久未联系的儿女,旧日生命中的一幕幕重现,关于过往的隐秘真相也逐渐露出水面。
艾伟以一贯敛容静气的叙述、持重沉稳的故事节奏,将藏匿于这个家庭内部的秘密层层剥开。小说围绕剧团内外的一系列事件展开,深刻剖析时代社会的突变下,家庭生活中复杂的亲情与本能的爱。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艾伟作为一位小说家,有着巨大的洞察力。
——李敬泽
在艾伟斟字酌句的过程中,他是较劲的,他通常要把左手的指头攒在一起,像白玉兰硕大的骨朵。等他终于表达出来了,他的手指也随之绽放。
——毕飞宇
《过往》如同一块巨大的钻石,同时拥有若干个可以闪烁的坡面……艾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庞然大物之一。
——王干
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艾伟是创造力和思想力特别旺盛的一位。他不仅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创作节奏,一两年就能推出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从不重复自己,每一部小说聚焦的都是令人读来深为震撼的现实问题、人性问题和伦理问题。
——吴义勤
艾伟圆融绵长的小说笔法和高格调在这篇作品(《过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程旸
读艾伟的《过往》仿若身在涨潮时的海边,第一波、第二波潮水悄然而来,起初你是无意识的,好像是又一个熟悉的套路故事,接着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潮水一层一层漫上来,当慢慢堆积的潮水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你浑身湿透地愣在那里,些许惊慌,些许压抑,些许后知后觉的畅快。
——胡玉乾
活跃于当下文坛的实力派作家里,艾伟曾以“爱人三部曲”等小说作品,表现出他非同寻常的洞察人性的功力与反思历史的能力。这种文学性与思想性的高度融合,也铸就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特异气质。
——白烨
2022年10月17日 已读
#不要相信老中男作者 /感觉主角根本不是这个所谓离经叛道不疯魔不成活的越剧名伶&“失格的母亲”。看了后面采访,作者写的远不如灵感来源那样富有生活化细节。
中国 现当代文学
我们爱过又忘记 豆瓣 谷歌图书
7.8 (12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 - 4
★ 诗人余秀华深受关注的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精装再版,全新上市!
收录的150余首诗作是诗人写作渐趋成熟的成果。这些诗歌中,既有对爱情、亲情、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感悟,也有成名后,对新的生活经验的理解、表达。这本诗集中,余秀华不断探索、扩展自己的边界,诗人的个性更加鲜明,诗的语言和经验提炼更加准确。
★她的诗歌经验往往能直抵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余秀华的诗歌,从她特殊的成长环境、生活体验中生长出来。带有村庄、土地的朴实气息,混合了女性丰富、敏锐的情感神经。她的诗歌往往有一种韧性,没有对生活的奉承,也没有对命运的妥协,而是一种容纳苦难的从容。
★ 余秀华的首部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上市一个月,销量即突破十万。此后陆续出版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也获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热之后,当代诗歌退守小圈子,很难为大众读者接纳理解。而余秀华诗集的热销,堪称近年诗界奇观,令诗歌有机会进入更多人的阅读生活。
★ 2019年底央视主持人大赛中,选手李爽以生命坚持为切入点,讲到余秀华的生命坚持与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打开了倾听者的心门,令这部诗集又一次引发关注。
★ 封面优雅精致,由知名设计师尚燕平设计。精装小开本,方便携带;锁线装订,诗集可平整展开。用纸精良,文字排版简洁舒适,并配有数张彩色插图。具有极高的阅读与收藏价值。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诗人余秀华的第三部诗集的全新再版。收录经典诗作约150余首,呈现了诗人一如既往对爱情、亲情、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感悟,也有成名后,对新的生活经验的理解、表达。相对于诗人的前两部诗集,这本诗集中,诗人的个性更加鲜明,诗的语言和经验提炼更加准确,可以说是诗人渐趋成熟的诗歌写作成果。
◎ 名人、名家及媒体评论
余秀华是一位很本质的诗人。她的诗作表明她对人世间的很多事物有一种可贵而又质朴的领悟能力。她的诗歌写作中有一种罕见的抵制诗歌规训的东西,她既对当下的诗歌风向很敏感,又能有意识地警惕它们对自己的吸引。最重要的,她写得很质朴,有一种粗糙的蓬勃的感性潜藏在她的词语中,我觉得,这已经很难得了。
——诗人、北大教授 臧棣
余秀华说:“诗歌一无是处啊,但是,诗歌通向灵魂,灵魂只能被自己了解。”我写不出诗,于是偶尔在她的诗里安放灵魂。她的诗远比她和她的生活更惊心动魄、更明亮、更残酷。在她的诗中,我心安理得像她一样“只是耐心地活着,不健康不快乐”。于我而言,这种陪伴无比珍贵。想必,她知道,这是她写诗的意义。
——主持人 陈鲁豫
我喜欢余秀华的诗,她的诗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有机的诗歌。“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也是我自我借鉴的一句话。
——歌手 李健
在一个矫揉造作的时代,真诚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在这个意义上,余秀华的诗作无异于天籁之音。
——学者 喻国明
这几年我读诗很少,但我感觉真的很难找到能出其右者。每一句都只有她能写出,都是她的逻辑和感受,顺着她的句子往下读,身上的每一条敏感的和麻木的神经都会被触动。
——诗人 姜渔火
余秀华坐拥自己的世界,与境遇无关,与身份无关,她就是这样纯粹的诗人。
——诗人 马灯
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诗歌是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甚至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是,就有这样一位农村女性,长期生活在乡间,身体带有残疾。她却把那泥土中的生长,门墩上的期望,化作了最有力量的诗句。——《朗读者》节目
浮木 豆瓣 Goodreads
7.9 (10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7
《浮木》是《秋园》的续集。一位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命运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有的从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线生机。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数不复存在, 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作者通过回忆,讲述了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这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2022年5月5日 已读
三部分,家人,乡亲,“我”。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浮木。个人的记录是有必要且珍贵的。越读越是觉得,只有心胸坦荡,几乎消化了一切过往的人才能把这些往事旧人慢慢地、真挚地讲述出来。越是苦难越是乱世,便和家人拥抱地越紧。三部曲都看完了,还是要收实体书的 。“当你诚实地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那往往意味着更多:你还记录了时代。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了。”
中国 女性 现当代文学
生死疲劳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3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特别提及的莫言代表作;
构思二十余年,手写四十三天,跌宕起伏五十万字,演绎人畜苦难与大悲;
六道轮回的民间想象撑起恢弘的小说结构;灵魂不死的动物视角透视五十年人世悲欢。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生死疲劳》是莫言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与回归的一部巨著,初版于2005年。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
小说入围2006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荣获2008年“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09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韩国万海文学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榜。
“‘生死疲劳’是来自佛经里面的一句话:‘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我之所以用它做书名,就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在畜生道里面不断地投胎,他一会儿变成驴,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变成猪,一会儿变成狗。”
“假如我能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莫言
-------------------------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也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鸿篇巨制。
 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
 莫言用43天写就43万字《生死疲劳》,但这个故事在莫言心里积累了43年。
 莫言透露,当初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主要就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授给了他。
 “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我知道,我总有一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的努力与牺牲。” ——莫言
 莫言坦言:《生死疲劳》是我遗憾最少的作品。
----------------------------
《生死疲劳》具有说书人的声音,而这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总体性路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切如轮回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不是与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和体现世界的命运。人物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莫言携带的是远程核弹头,杀伤力更大。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异、历史的异化、民族认同……等等,莫言的小说可以找到当代国际学界最热门的所有的主题,既是现代性的表达,又充满后现代的蛊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
《生死疲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以非常怪诞的叙事形态展示了“家族”的元素,从而再进入了对历史的审美的描绘。——复旦大学教授 陈思和
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读, 生、死、疲、劳。而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读:生死、疲劳。这小说不是把生死落在疲劳的问题上,而是相反。疲劳落在生死上,这是它乐观的地方。但是最后小说到底落在生还是死上?我一定要说,还是生。——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 张旭东
2022年3月18日 已读
一口气看完后第一感想和余华是一样的:md,写那么牛皮😂对书里的各色月光印象深刻。只能说庆幸荒唐时代的幸存者中有这样的笔力记述这一切。余华还说这是个讲仇恨逐渐消减的故事。也不知道该说消减呢,还是该说见得多了认命了。
中国文学 现当代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89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